形容有德行的名言、成语
明胡秉言日月交融,万泰亨通刚柔,阴阳平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
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
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
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
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
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
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
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形容比较有才学,有德行的字都有哪些?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
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
”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
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
”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
”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
”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
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吕蒙结为朋友,告别而去。
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做当涂的指挥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
”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做编纂文档经典的博士,只是想让你多涉猎一些历史典故,你说军务繁忙,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时侯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
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
象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
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 吕蒙就开始学习,终日不卷,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
过来找吕蒙谈话,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
”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兄长这么说,可是不称职啊。
兄长您现在代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经很艰难了,又和关羽接壤,这个人年长而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而且非常有霸气
只是他太自负了,总是气势凌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
现在如果和他对垒,应该用单复阵,用卿来对付他。
”秘密的对鲁肃说了三条计策,鲁肃郑重的接受了,并且保密。
孙权经常叹道:“人一边长大,一边这么学习的,象吕蒙蒋钦这样的,没人比的上。
已经是荣华富贵了,还能这么学习,轻视财富,好意气,德行兼备的人,来做国家的栋梁,那不是太好了么
” 注:本文孙权劝吕蒙读书时,吕蒙17岁,为一都尉,所领部下相当于现在的童子军。
关羽单刀附会发生在鲁肃正式接替周公谨职务以后,那时关羽50多岁,所以吕蒙说他“老”而好学 完全是自己译的,有些地方我也搞不明白,我觉得不是原版的,可能是盗版的。
译的不好,请见谅~三国时代乃“人才一大都会“,而孙权诚可谓用人高手。
他虽无曹操之才干,也无刘备之手段,但在用人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为曹、刘所远不及。
孙权的江山虽说是父兄打下来的,但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守业之主,孙权18岁继承兄业,“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这些都得益于他的知人善任。
正是由于能够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接班人茬茬不断。
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而且都是年轻有为之士。
孙权用人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破格选拔新人。
他认为谁能胜任要职,就不拘一格提拔重用。
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赤壁大战的关键时刻,孙权独具识人慧眼,对周瑜赐剑加封为大都督,并授予军政大权。
正是由于孙权的大胆提拔和重用,周瑜才得以担当起吴军统帅的重任,并且一展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抗魏保国立下了卓著功勋。
《三国志·陆逊传》的卷末评述道:“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在这里,陈寿把“威名未著”的陆逊打败“天下称雄”的刘备,主要原因归结为孙权的“识才”,这是符合实际而又很有道理的。
孙权最大的本领是善于用人。
陈寿所说“权之识才”,指的就是“守江口”大战前夕,孙权对陆逊的知人善任。
当时,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在这大兵压境的紧要关头,孙权确定由39岁的陆逊为主将。
但这一决定却遭到张昭、顾雍等人的强烈反对:“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对手,恐不能用”、“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等等。
面对这些反对意见,孙权并没有动摇。
他经过亲自考察,知道吕蒙“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陆逊”,从而更加坚信“陆伯言乃奇才也”。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提升陆逊为大都督。
陆逊领命就任,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一把火烧了刘备七百里连营,终于以弱胜强,捍卫了东吴。
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孙权选贤任能的正确。
孙权在用人上有句名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
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
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志·吴主传》)此话足以佐证他用人的远见卓识。
事实正是这样,孙权用人“取其长而避其短”。
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对他同样提拔重用;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卿今并当途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后来,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长进很快,以致“学识英博,谋略至奇”。
于是,也便有了千古流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
孙权用人不认亲疏,不计私仇,谅人之短,容人之过,且能化敌为友,使内部精诚团结。
如有一年,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孙权命周泰统御朱然、徐盛大军。
周泰出身寒微,大家内心不服,瞧不起他。
于是孙权摆下盛宴,邀请所有将领出席。
酒过三巡,孙权命周泰解开衣裳,露出满身伤痕。
孙权指着伤痕,命周泰讲述当时的战斗情形。
周泰穿上衣服,孙权握住周泰的手流泪说:“你为了东吴,在战场上猛如熊虎,不惜生命,受伤数十次,体无完肤,叫我怎能不把你看成骨肉,交你军事重任
”散席后,孙权命自己的仪仗队用盛大的鼓角军乐,欢送周泰回营。
从此,徐盛等人心服口服,对周泰甚为尊敬。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不计前嫌,使甘宁和凌统从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仇人变为朋友。
对于偶有过失的部下,孙权也能宽容谅解,他认为“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坚持以教育为主,很少予以治罪,更不轻易杀戮。
另外,孙权不仅用人而且对人关怀备至。
部下患病时,他常亲自送医送药乃至亲自看护,致使将士感激不尽,后皆纷纷以死相报。
可以说,像孙权这样用人惟贤是举,容才而又护才,君臣犹如朋友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由此可见,“生子当如孙仲谋”,确是高明之见;“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是真诚期唤。
大江东去浪淘尽,岁月更新看今朝。
如今,谈起孙权的用人之道,话题似乎很遥远,但道理却近在眼前,那就是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谋求新发展,攀登新高峰,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能否真正的“才尽其用”,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