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关于朋友的佳话名言

关于友谊的佳话或名言

结交行 古人结交惟结心,此心堪比石与金。

金石易销心不易,百年契合共于今。

今人结交惟结口,往来欢娱肉与酒。

只因小事失相酬,从此生嗔便分手。

嗟乎大丈夫,贪财忘义非吾徒。

陈雷管鲍难再得,结交轻薄不如无。

水底鱼,天边雁,高可射兮低可钓。

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

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

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

自后无情日,反成大是非。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马克思关于友谊的名言出自哪里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 灌溉,用原则 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 1844 年在巴黎结 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 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40 年 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 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 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 相互支持。

两个人都为 结识对方而自豪,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 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供参考。

关于友谊的名言和名人事例

友谊之名言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英)休谟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日) 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的。

--罗兰 人之间的友谊,并非由于说不尽的好处,倒是说不出的要好。

-- 没有彼此的敬重,友谊是不可能有的。

--(苏)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 友谊不再增长的时候,它马上会开始下降--对于一个人的友谊总是不进则退,两者之间没有静止和平衡状态。

--(美)、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

--(法) 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

--吴 乔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英)科尔顿 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

--(古罗马)塞涅卡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英)培 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黎)纪伯伦 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古罗马)西塞罗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法)罗曼、罗兰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 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罗马)西塞罗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罗什夫科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关干朋友的名言,成语,故事

一生交一个朋友谓之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个朋友谓之难--亨.亚当斯友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 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

——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

先生,人应当 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

——塞.约翰逊,英国作家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 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

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 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

” ——西塞罗,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你的敌人和朋友携手合作,才能伤你的心。

敌人大肆诽谤你,朋友赶忙传给你听。

——马克·吐温 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

——西塞罗 友情为人生之酒。

——杨格 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

——爱比克泰德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

——莫罗阿 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从侧面看他。

——儒贝尔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

——德谟克里特 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

——戴高乐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培根 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

——莫里哀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应该是给他人好处,而不是向他人索取。

这种友谊最为可靠。

——修昔底斯 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贝多芬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

——哥尔斯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西塞罗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费尔巴哈 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

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泰戈尔 如果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够再使它恢复。

——《五卷书》 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

——萨迪 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五卷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

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

——斯特林堡 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

——空茨凯维支 友谊是慷慨、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薄伽丘 保持友谊的最好办法就是任何事情也不假手于他,同时也不借钱给他。

——保罗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

——池田大作 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泰戈尔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况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易·系辞》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司马迁 不知其人,视其友。

——司马迁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贾岛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皮日休 百年心如同,谁限河南北

——姚合 恩情须学水长流。

——鱼玄机 浅近轻浮莫与交。

——贯林 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

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

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

——孟郊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

——孟郊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鲍溶 人生交结在终始,莫以开沉中路分。

——贺兰进明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

——李成用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韩愈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

——李白 交友投分,切磨箴视。

——周兴嗣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刘义庆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范晔 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鲍照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王通 恶人相远离,善者近相知。

——王梵志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

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

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

”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

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

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

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

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

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2.【交友典故】之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

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

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

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

”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4.【交友典故】之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

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

好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

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

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

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5.【交友典故】之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6.【交友典故】之胶漆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

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

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

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

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

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

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

”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

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

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

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

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7.【交友典故】之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

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

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

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

”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

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8.【交友典故】之舍命之交“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来自于“羊左”的典故。

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

”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

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9.【交友典故】之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

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

当时齐国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

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君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

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君位。

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

后来,小白当上了齐侯,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君,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上卿,帮助他治理国家。

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上卿的能力。

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

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

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

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上卿。

”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上卿

”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

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

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

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

您一定要任用他。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上卿,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10.【交友典故】之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

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关于友谊的名言、歌曲名、古代小故事

管鲍之交目录[隐藏]成语典 故人物简介\故事背景原文译文注释 成语 典 故 人物简介\故事背景原文 译文 注释 [编辑本段]成语管鲍之交 ( guǎn bào zhī jiāo ) 解 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 处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事例 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生死之交 反义词 点头之交 典 故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

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

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

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

”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

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

”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

”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

”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

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

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

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随缘性 粗茶淡饭也知足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人物简介\故事背景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

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

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

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

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

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

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

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

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

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

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

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

”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

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

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

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

您一定要任用他。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

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编辑本段]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

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编辑本段]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

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

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

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

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

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

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

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

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

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

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

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

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

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

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

”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

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

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

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

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

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

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

《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

”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

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

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形容亲人还不及朋友的古语

—经典的当属:“管鲍之交”——生我母,者,鲍叔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

祝楼主快乐幸福

怎样用“企业传统佳话,爱企兴企心声,”写名言和句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关于朋友的佳话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