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早梅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诗文解释】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
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诗文解释】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
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
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
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
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释【注释】: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
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
“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
“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
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①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又题作:不第后赋菊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
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
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檐前:又作庭前题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注释】: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
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
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
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
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用一词语来形容
写出清雅香丽的和清幽淡远的,把梅花别致的风韵和特有的芳香刻画得令人如睹如嗅,细细品味,精神为之一振。
咏雪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这首诗把春雪满空和满园梅花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满园梅花满园雪的鲜丽的景色。
古往今来描写雪景诗文各有风姿神采,雪花飞杨,让人遐想联翩。
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关于雪和梅花的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1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到雪化时。
2、《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唐·唐彦谦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清·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北周·庚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什么意思啊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冬霄三友”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冬霄三友”的可爱调皮,表达了作者喜爱这三友的感情。
答题格式就是这样,少一个都要扣分,要求很严
梅花的代名词是什么
梅花的别名50例 1、暗香梅花的代称。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风亭把盏酬孤艳,雪径回舆诏暗香。
”2、百花魁喻梅花。
宋 王十朋《雪中寄梅花与清之大老》:“分赠鹿岩龙穴友,异时俱是百花魁。
”又借喻美女。
明 无心子《金雀记·掷果》:“午夜漏声催,行踪问者稀。
天街游乐处,看尽百花魁。
”3、冰魂梅花的别称,谓其冰清玉洁。
清 江炳炎《淮甸春·自题纸帐梅花》:“闲门客里,叹年年辜负,西溪游屐。
约与冰魂同小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芳心恐负,正酒醒天寒时候。
唤鸦鬟招鹤归来,请与冰魂守。
”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 4、第一香 梅花代称。
陆游《初春书怀》:“清泉冷浸疏梅蕊,共领人间第一香。
”5、国香本指兰花。
《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
” 黄庭坚《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后又借指多种花卉,也成了梅花代称。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凭仗幽人收艾蒳,国香和雨入青苔。
” 6、寒梅梅花。
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 柳永《瑞鹧鸪》:“天将奇艳与寒梅。
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二月见梅》:“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宁与艳阳期
” 7、寒英指梅花。
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8、寒客腊梅的异名。
宋 程棨《三柳轩杂识》:“腊梅为寒客。
” 9、花魁多指梅花。
以其开于百花之首,故称。
宋 卢炳《烘堂词 汉宫春》:“向暖南枝最是他潇洒,先带春回。
因何事向岁晚,搀占花魁。
”10、寄春君梅的拟人之称。
谓其能传递春的信息。
元 龙辅《女红馀志·梅》:“南华封梅为寄春君。
”11、九疑仙人绿萼梅的别名。
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梅》:“《梅谱》:绿萼梅,北之九疑仙人。
” 12、九英梅蜡梅的一种。
亦简称为“九英” 。
《广群芳谱·花谱二十·蜡梅》引《梅谱》云:“子种,不经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谓之狗蝇,后讹为九英。
” 13、冷金指腊梅。
其花瓣色黄如金。
耶律楚材《谢王巨川惠腊梅因用其韵》:“雪里冰枝破冷金,前村篱落暗香侵。
”14、冷蕊寒天的花。
多指梅花。
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 张元干《十月桃》:“撩人冷蕊,浑似当时,无语低鬟。
”明 张祥鸢《水边梅》:“暗香稍稍能相媚,冷蕊娟娟不自持。
” 15、冷香梅花的代称。
曾巩《忆越中梅》:“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
”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明 高启《梅花》:“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梅尧臣《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冷香传去远,静艳密还增。
”陈维崧《二郎神·咏梅子》:“算颗颗冷香松脆,想尔料难胜口。
”16、玲珑 梅花的美称、喻指。
韩愈《春雪间早梅》:“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
”17、罗浮梦梅花代称。
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罗浮山遇一女郎。
与之语,则芳香袭人,语言清丽,遂相饮竟醉,及觉,乃在大梅树下。
后因以借指梅花。
唐 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文征明《千叶梅与方山人同赋》:“罗浮梦断情稠叠,瑶圃风生佩陆离。
”18、罗浮魂 元·岑安卿《次韩明善题推蓬图》:“江南烟色正愁绝,一枝唤醒罗浮魂。
”19、梅钱指梅花瓣。
孔尚任《桃花扇·传歌》:“你看梅钱已落,柳线才黄,软软浓浓,一院春色,叫俺如何消遣也。
”20、梅妻对梅花的戏称。
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为乐,故有梅妻鹤子之谓。
后以梅妻指代梅花。
陈维崧《八六子·枫隐寺感旧》:“渐舞榭成坟,歌台作寺,松雏已老,梅妻都嫁,只剩乱涧间腾鼯鼬。
” 21、梅朵梅花。
韦庄《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22、梅兄对梅花的雅称。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枚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 杨万里《烛下和雪折梅》:“梅兄冲雪来相见,雪片满须仍满面。
”元 戴良等《对菊联句》:“缔芳笑兰友,论雅傲梅兄。
” 23、梅英梅花。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 24、木母“梅”字可拆出木、母二字,故以称梅。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贵显·称旨除官》:宋神宗问叶涛曰:“‘自山路来木公、木母如何
’ 涛曰:‘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
’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 元结《演兴·初祀》:“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孙为桷兮木母榱。
” 25、奇友蜡梅的别称。
《事物异名录·花卉·蜡梅》引明彭大翼《出堂肆考》:“曾端伯以蜡梅为奇友。
” 26、清友梅花的别称。
因其清香淡雅,又为“岁寒三友” 之一。
明 都卬《三余赘笔·十友十二客》:“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
”27、清客梅花的别称。
以花拟人,以其开于冷清的冬季,故称。
宋 姚宽《西溪丛语·十客》:“梅花为清客。
”28、琼英 梅花代称。
元 无名氏《一枝花·惜春》:“春阴低画阁,梅瓣琼英落。
”宋璟《梅花赋》:“若夫琼英缀雪,绛萼着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
”29、癯仙骨姿清瘦的仙人。
指梅花。
陆游《射的山观梅》:“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那有此癯仙。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凝情待久,无限恨、癯仙知否
” 30、寿阳花 梅花的别名。
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
妇女多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
元 杨维桢《香奁八咏·黛眉颦色》:“索画未成京兆谱,欲啼先学寿阳妆。
”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待明朝,端整寿阳妆,眉梢晕。
” 31、腊花腊梅的别称。
姜夔《浣溪沙》词序:“丙辰腊,与俞商卿銛朴翁同寓新安溪庄舍,得腊花韵甚,赋二首。
”32、疏香梅花的代称,谓其清雅淡香。
宋 李元膺《洞仙歌》:“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金 赵伯成《蜡梅》:“冷艳疏香寂寞滨,欲持何物向时人。
”33、疏影 本写梅姿,后因以指称梅花。
范成大《古梅二首》:“压倒嫩条千万蕊,只消疏影两三枝。
”34、酥花指梅花。
苏辙《戏赠李朝散》:“后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
” 陆游《朝中措》:“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 陆游《冬至》:“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35、霜女即青女,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借指梅花。
张先《南乡子》:“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
暗折双花借小春。
”宋 张耒《明道杂志》:“霜女遗灵长着素,玉妃余恨结成酸。
”36、香雪梅花的代称。
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轩左种老梅一树,花时香雪霏拂几榻。
”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梅》:“《湖壖杂记》:“湖墅有三胜地,西溪之梅名曰香雪。
”龚自珍《虞美人·陆丈秀农杜绝人事移居城东之一粟庵暇日以绿绡梅花帐额索书因题词其上》:“笛声叫起倦魂时,飞过蒙蒙香雪一千枝。
”37、雪友: 梅花的喻称。
梅尧臣《读吴正重台梅花》:“龙沙雪为友,青女霜作媒。
”38、雪肌 梅花的喻称。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
”宋 吴师孟《蜡梅香》:“正绛跗初吐,秾华将茂,国艳天葩,真澹伫,雪肌清瘦。
” 39、雪梅 梅花色白,故称。
唐 孙逖《宴越府陈法曹西亭》:“雪梅初度腊,烟竹稍迎曛。
”杜牧《代人作》:“斗草怜香蕙,簪花间雪梅。
”范成大《代儿童作立春贴门诗》:“雪梅同雪鬓,相对两凌寒。
” 40、雪霙 梅花的喻称。
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西湖观梅》:“番阳张彦实兄楚材,为秘书监,约彦实观梅西湖。
彦实作诗云:‘天上新骖宝辂回,看花仍趁雪霙开。
’” 41、艳魄梅花的喻称。
清 贺裳《腊梅花赋》:“分寒枝于陇上,空染啼痕;传艳魄于罗浮,惟沾醉腻。
”又美女的魂魄。
皮日休《太湖诗·练渎》:“艳魄逐波涛,荒宫养麋鹿。
”明 高启《吴女愤》:“渔灯照艳魄,夜冷珠衣薄。
”42、一枝春梅花的别称。
《太平御览》:“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后多以“一枝春”为梅花的别名。
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宋 陈师道《和豫章公黄梅》:“寒里一枝春,白间千点黄。
”清 余梦易《一萼红》:“算消息、江南较早,也不须、遥寄一枝春。
” 43、驿使 梅报春信息,故称。
但用得太死太多,曾被陆游批之。
陆游《老学庵笔记》:“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
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
”44、玉蝶指玉蝶梅。
清 秦朝釪《消寒诗话》:“玉蝶横斜树,金泥小画屏。
”玉蝶梅是梅花中珍品。
宋 王世懋 《学圃杂疏·花》:“曾于京师许千户家,见盆中一绿萼玉蝶梅,梅之极品,不知种在何处。
”元 王逢《杂题》:“藻池岸匝水仙井,满面香飘玉蝶梅。
”清 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康熙六巡江浙》:“次日,﹝康熙﹞幸虎丘,登万岁楼。
时楼前有玉蝶梅一株盛开,芳香袭人。
” 45、玉妃指梅花。
皮日休《行次野梅》:“茑拂萝捎一树梅,玉妃无侣独徘徊。
”宋 汪元量《越州歌》:“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妃。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46、玉奴本指美女,后成了梅花的喻称,谓其高洁如美女。
吴文英《天香·腊梅》:“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
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
初试宫黄淡薄,偷分寿阳纤巧。
”王沂孙《花犯·苔梅》:“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乍起。
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月地雪阶漫一樽, 玉奴终不负东昏。
” 周紫芝《浣溪沙》:“无限春情不肯休,江梅未动使人愁,东昏觑得玉奴羞。
”杨贵妃小名。
”唐 郑嵎《津阳门》:“玉奴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
”自注:“玉奴乃太真小字。
” 杨万里《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玉奴何必减花奴,省识春风作画图。
”又泛指美女。
苏轼《四时词》:“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
真态香生谁画得
玉奴纤手嗅梅花。
” 元 萨都剌《送友人之金陵》:“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鸾笙。
” 明 陶宗仪《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
”47、玉玲珑梅花的别名。
谓其高洁如玉。
毛滂《玉楼春·定空寺赏梅》:“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
”元 刘炳忠《江边梅树》:“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
”48、玉梅白梅花的美称。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 范成大《樱桃花》:“借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
玉梅一见怜痴小,教向傍边自在开。
”49、玉面梅花喻称。
以其冰清玉洁,如美人之面。
宋 魏杞《虞美人》:“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间世。
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
” 50、玉霄神 梅花别称。
谓其高洁,似天仙一般。
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梅》: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梅》:“释明本《梅花试》:‘朵中飞下玉霄神,仙韵娇姝一粉真。
’”51、状元花梅花的别称。
谓梅花为花中魁。
宋 徐清叟《净明院和御制诗》:“冲冻细寻梅信息,枝头喜见状元花。
”52、南枝:借指梅花。
苏轼《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赵次公曰:“南枝,梅也。
”宋琬《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
”53、寄春君:梅的别称。
龙辅《女红馀志·梅》:“南华封梅为寄春君。
”54、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冯贽《云仙杂记》:“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段成己《嗅梅》:“玉骨那愁瘴雾伤,好将经卷伴南荒。
”纳兰性德《眼儿媚·咏梅》:“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55、玉鳞:喻梅花瓣。
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玉鳞寂寂飞斜月,素艳亭亭对夕阳。
已被儿童苦攀折,更遭风雨损馨香。
”张煌言《梅花和中峰大师韵》:“铁骨珊珊疑有韵,玉鳞寂寂回无尘。
”朱鹤龄《丁未元旦》:“梅吐玉鳞明净榥,柳含金镂曳朱栏。
”
托物言志的诗
早梅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诗文解释】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
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诗文解释】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
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
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
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
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释【注释】: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
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
“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
“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
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①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又题作:不第后赋菊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
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
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檐前:又作庭前题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注释】: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
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
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
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
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
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
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
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
”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
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
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注释】: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
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
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
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
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
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
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
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
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竹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律】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释生:一作垂。
隔浦莲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复愁明年还暂时。
曲池荷年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这首《曲池荷 》,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 以抒其情怀。
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中说 :“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 之感。
”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
他任新都尉 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 ,“羸卧不起,行已十年”, 痛苦不堪。
咸亨四年(673),他写的《病梨树赋·序》 中说 :“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
父 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 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
……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 之疾,椿囷之性,何其辽哉
”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 孙思邈,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常常“伏 枕十旬,闭门三月。
”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 衡飙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
”这里的“怯摇落”与 《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 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浮香绕曲岸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 。
“圆 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
月影是圆的 ,花与 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
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
而 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 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 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 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 解欢。
圣人知性情之纷纠 。
”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 性格原因。
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 特别敏感 。
如《释疾文》中所说 :“神翳翳兮似灰, 命绵绵兮若缕。
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 死兮。
同变化乎盘古。
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 肠邅回而屡腐
”“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 自胜 。
”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 到自己的形象枯槁。
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 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 的回忆与感慨。
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 歌里 。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 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
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 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
除余山《竹林问 答》中说 :“咏物诗寓兴为上 ,传神次之。
寓兴者, 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
传神者, 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 ,《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 质 ,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 。
”如此看来, 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涧底松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
借物咏志的古诗有哪些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 ,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参考资料:百度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