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谁对青岛的赞美
康有为1923年--1927年在青岛度过了他的晚年.康先生对青岛可谓情有独钟,他对青岛有两段著名的评价:“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人自己总结了这8个字来概括青岛这座城市的全貌,如今已成为青岛城市品牌的宣传语. 至于“最早出现在哪张报纸上”,不好意思,这个就不知道了.
描写青岛的句子有哪些
《游青岛崂山》王心鉴崂山寻仙人,幽境隐全真。
岭翠逾白鹤,峰奇生紫云。
明霞澄天地,潮音悦昆仑。
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
我要一句关于青岛的名言急求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的评价,简单一点的就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有为是青岛人么?
不是,他死后葬在青岛。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 的简要事迹?
康有为出生于封僚家庭,祖父康赞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知县。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慈禧太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
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
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
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
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罢。
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
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
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康有为有哪些学生﹖
作为清末明民初的风云人物,康有为的学生遍布全国,不知凡几,盛名如梁启超者,其声名甚至盖过老师。
学生一多,不可能都如梁任公一样叱咤风云,藉藉无名者肯定不少。
他平生学生很多,著名的有梁启超、林旭、谭嗣同、马君武等,都是一时俊杰。
晚年蛰居上海,又收过一批学生,其中有两位著名艺术家,一位是刘海粟,一位是萧娴。
刘海粟十七岁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少年即有大作为,他的中西画都有根底,颇受康有为的赏识,认为老笔纷披,气魄雄厚。
于是约见刘海粟于居处游存庐,并主动收刘海粟为学生。
从此刘海粟常上游存庐聆教,于诗词古文与书法获益极大。
康有为的书法美学有专著《广艺舟双楫》,尊碑抑帖,尤其推重北碑。
其书法动秀疏朗,自成一家。
刘海粟于此用功甚勤,习康字逐渐登堂入室。
其时广东遭水灾,康有为在上海作书义卖救灾,求书者极多。
康有为年老体衰,不能一一应付就请刘海粟部分代笔,竟能乱真。
萧娴拜康有为为师则稍后于刘海粟。
她的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儒,南社成员,曾任孙科秘书,深得康有为敬重,聘之为子女的家庭教师,于是他即携萧娴客居上海,并带她谒见康有为。
萧娴八岁即随父学书,笔下功夫扎实,康有为见她临写的《散氏盘铭》,叹为奇才,作诗一首,写在萧娴的册页上,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帖坛。
”他认为萧娴将来是可以成为和卫铄、管道升一样了不起的女书法家的,遂也欣然收为女弟子。
这年萧娴才二十二岁。
萧娴学书极用心,写康体也得其神髓,次年即被上海青年书画会吸收为会员,其《节临石门颂》与《节临石门铭》被选入民国十二年五月出版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
于右任也是萧铁珊好友,极赏萧娴才气,有意收她为学生。
她则因为已师事康有为,不愿旁鹜,遂婉辞了。
1925年她在广州支持北伐,售字得千元,全部捐献,得宋庆龄亲授奖状。
刘海粟办上海美专,在海内外很有名声。
他吸收西文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使用女裸体模特供学生描绘人体美,竟遭军阀孙传芳迫害,下令禁止。
康有为非常关心刘海粟的安全。
诚然,刘海粟用模特的创举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一致的。
作者少年时家住上海美专教师宿舍,为副校长谢海燕隔壁邻居。
美专师生对于刘海粟率先在美专以活模特为描绘对象,并坚持到底这件事,一直引为美专的骄傲。
解放后,刘海粟作为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时在南京,而萧娴则抗战前就已定居南京。
1985年秋天,青岛市为康有为迁墓,举行学术讨论会,特邀刘海粟与萧娴参加。
这两位师兄妹同车北上,畅谈些当年在康府做学生的旧事。
到了青岛,青岛日报有位年轻的女记者采访他们,女记者问刘海粟:“康有为为什么要您先学《石门颂》?”这是学术问题,非几句话能说清。
刘海粟想了一下,非常幽默地说:“这个问题你不懂的!”后来,有人问萧娴:“如果女记者问您,您怎么答?”萧娴也非常幽默地说:“我说,这个问题我不懂!”这两位师兄妹都是很有个性的艺术家,他们是康有为的学生啊!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