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婚姻和法律 名言

闪婚是什么意思

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

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

有的只认识一天就结婚的大概不到3个月都算是闪婚。

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

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已成为一种时尚

大家怎么看恩格斯反对婚姻制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

在此过程中,恩格斯对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两性平等与妇女解放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由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经典之作。

细读此书,并厘清哪些是婚姻家庭伦理问题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存在着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及在哪些问题上我们对其观点存在着应当澄清的错误理解,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道德观,从而促进和谐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唯物史观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1](P2)这清楚地表明,唯物史观是贯穿《起源》全书的一条理论红线,也是我们正确把握恩格斯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看待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认为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有着各自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并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论离婚法草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就对两性关系的本质、爱情的道德基础、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及其道德评判、资产阶级婚姻家庭关系的实质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进行了阐述,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础。

马克思晚年认真研究了摩尔根关于家庭形态与亲属制度关系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撰写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撰写一部关于人类史早期阶段的专著。

事实上,恩格斯将写作《起源》一书看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马克思的遗愿。

在写作过程中,他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和批注,并补充了大量的材料,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中的道德问题。

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婚姻形式,即群婚制、对偶婚制、专偶制。

他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家庭从最早的群婚制发展到专偶制的过程,揭示了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方式,并对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

恩格斯反对完全以现代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去理解野蛮时代所谓“杂乱的性交关系”,认为“现在或较早时期通行的禁规在那时是没有效力的”,“所谓杂乱,是说后来由习俗所规定的那些限制那时还不存在。

但是由此决不能说,在日常实践中也必然是一片混乱。

”[1](P31)对于专偶制婚姻家庭,恩格斯一方面肯定它的产生是人类婚姻家庭史上的一大道德进步,因为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过去的世界所不知道的现代的个人性爱”[1](P67)。

与此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尽管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它和奴隶制和私有制一起,却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旧时性交关系的相对自由,决没有随着对偶婚制或者甚至个体婚制的胜利而消失”[1](P63),相反,如同“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对立的一样:一方面是专偶制,另方面则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卖淫”。

[1](P64)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所谓“婚姻自由”的虚伪性,他指出,无论当时资产阶级中天主教还是新教的婚姻缔结方式,“婚姻都是由当事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

”[1](P69)所以,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的婚姻仍然是阶级的婚姻,其“婚姻自由”也只不过是停留“在字面上,在道德理论上以及在诗歌描写上”[1](P79-80)。

与此相反,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婚姻家庭关系与以往私有制条件下的专偶制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在这里没有任何财产,而专偶制和男子的统治原是为了保存和继承财产而建立的”。

因此,“无产者的婚姻之为专偶制,是在这个名词的词源学意义上说的,决不是在这个名词的历史意义上说的。

”[1](P70)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恩格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强调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婚姻家庭关系上必然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而简单地对其进行道德评判。

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对两性平等和妇女解放问题的阐述,同样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他通过回顾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史,指出妇女被压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在恩格斯看来,“那种认为妇女在最初的社会里曾经是男子的奴隶的意见,是18世纪启蒙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最荒谬的观念之一。

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1](P45)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妇女的地位逐渐低落,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

”[1](P54)由此,在人类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两性的不平等日益加强,“妇女愈来愈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而社会对两性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大相径庭,“凡在妇女方面被认为是犯罪并且要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的一切,对于男子却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至多也不过被当作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点。

”[1](P73)而且,随着专偶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务的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性质而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服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1](P72)。

因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务奴隶制之上……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

”[1](P72)由此,恩格斯清楚地看到了妇女受压迫和男女不平等的根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1](P162)不难发现,在上述论述中,恩格斯同样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男子具备了支配妇女的物质基础,是妇女受压迫和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妇女受压迫的地位,是私有制条件下阶级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妇女解放与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对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婚姻家庭关系及其道德评判、爱情的本质和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婚姻自由、两性平等与妇女解放等问题所作出的科学阐释,始终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基础之上的。

今天,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仍然有助于我们历史地看待我国婚姻家庭道德的发展,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婚姻家庭关系,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二、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问题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基础及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强调专偶制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婚姻的缔结和家庭的建立要以爱情为基础,并且,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恩格斯指出,在群婚制和对偶制的条件下,现代的爱情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成为婚姻的基础。

因此,“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在整个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1](P74-75)私有制条件下的专偶制尽管为现代的性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在阶级社会,这种可能性却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1](P77)也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男女的结合仍然是以政治、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婚姻也往往由此演变为一种交易。

针对这一问题,恩格斯形象地指出:“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

”[1](P77)因此,无论是封建制度下对婚姻自主的公开否定,还是资产阶级所标榜的“婚姻自由”,其实质都是私有制条件下剥削阶级道德在婚姻家庭关系上的反映。

恩格斯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婚姻的缔结是以双方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此,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全是以财产关系和金钱关系为转移的。

而在剥削制度消亡后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以后,对人们选择配偶有着巨大影响的经济因素相应地被消除。

正如恩格斯所说,到那时,“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1](P81)同时,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私人的家务变为社会的事业。

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这就消除了在今天“妨碍少女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

[1](P74)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两性的结合“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1](P80)。

因此,恩格斯认为爱情和婚姻的真正统一,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换言之,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也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应当看到,经典作家强调共产主义制度下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其前提条件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相应地消除对人们选择配偶有着巨大影响的经济因素和道德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两性的结合自然除了相互的爱慕不再有其他任何动机。

但是,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前提条件显然尚未具备。

这种现实背景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对经典作家“爱情是共产主义社会婚姻的唯一基础”这一论断做出与时俱进的理解。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伴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成员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广泛地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逐渐趋于与男子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些都为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婚姻奠定了基本的社会条件,也使得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中最重要的基础。

然而,也应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有了很大的增长,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与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要求的水平差距更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传统意识的影响依然存在,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化了人们的谋利冲动。

因此,经济利益依然是对人们选择配偶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这也决定了爱情无法在现阶段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

事实上,正如恩格斯所言,爱情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倾慕”的感情的产生、维系、加强和巩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实物质利益关系的制约,并受当时政治、道德、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情是婚姻的主要基础而不是唯一基础。

对于我国当前社会婚姻基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人们择偶和婚姻的观念与行为作出客观的道德评价。

诚然,对于那种完全以金钱、地位、权势等因素作为婚姻的基础,而不包含爱情因素的婚姻,理应作出否定性的道德评价。

但是,对于人们在择偶时从婚姻关系的长久和婚姻责任的履行出发而适当考虑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外形体质等因素,则不应作出完全否定性的道德评价乃至道德谴责。

三、正确理解“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1](P81)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相继出现的关于婚姻基础、离婚、第三者等问题的诸多争论中,这一论断就时常被用以证明离婚的“合道德性”,甚至转化为“继续维护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不道德的”,从而成为对婚姻、家庭关系上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道德辩护的理由。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论断也是20世纪80年代婚姻法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依据的主要理论支撑。

事实上,对于恩格斯的“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这一论断,我们不能离开其阐述的语境而做出断章取义式的理解。

全面而深入地解读《起源》一书,可以看到,恩格斯是针对以经济的考虑为转移的“片面的专偶制”而提出这一论断的。

我们不妨看看他在这句话之前的大段表述:“专偶制完全肯定地将要失掉的东西就是,它因起源于财产关系而被烙上的全部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第一,男子的统治,第二,婚姻的不可解除性。

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婚姻的不可解除性,部分地是专偶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状况的结果,部分地是这种经济状况和专偶制之间的联系还没有被正确地理解并且被宗教加以夸大的那个时代留下的传统。

”[1](P81)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才提出了“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这一论断,并指出“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1](P81)。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恩格斯的论断,仍然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而将打破专偶制所造成的“婚姻的不可解除性”视为一种道德进步。

并且,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还需要结合恩格斯在前文中所指出的,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和它的造成的财产关系后,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

也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在“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当“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可以得出“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这样的结论。

不过,正如前文述及,恩格斯强调“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的前提条件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相应地消除对人们选择配偶有着巨大影响的经济因素和道德因素。

但是,恩格斯所设想的这种完美的、道德的婚姻关系并未实现,现实条件下经济利益依然是对人们选择配偶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爱情也因此无法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

易而言之,现实中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恩格斯所论述的以爱情为唯一基础的婚姻类型,“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这一论断的逻辑前提“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尚未满足,恩格斯在这句名言中以“如果”进行的前提假设并不成立。

由此,我们可以合乎逻辑的推知,婚姻的离异当然也不能以爱情是否存续作为道德评价和法律执行的唯一标准。

从我国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以后的司法审判实践也可以看出,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科学性、法理性及对婚姻家庭道德的导向性都明显不足。

事实上,如果我们更加全面地解读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对离婚问题的阐述,则不难发现,他一贯明确反对在离婚问题上的轻率行为。

1888年,他在写给考茨基的信中谈到离婚问题时指出,“每个丈夫会发现自己妻子的某些缺陷,反之亦然,这是正常的”,夫妻双方应相互谅解,“只有在万不得已时,只有在考虑成熟以后,只有在完全弄清楚必须这么做以后,才有权利决定采取这一极端的步骤,而且只能用最委婉的方式”。

[2](P107-108)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如果有人“每两年就要求新的爱情”,那他就必须抑制这种本性,否则就会“使他和别人陷在无休止的悲剧冲突之中”。

[2](P98)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对婚姻家庭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行为持反对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来证明离婚的“合道德性”,是婚姻家庭伦理问题上附加在恩格斯名下的错误观点。

彻底澄清这一错误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恩格斯的婚姻家庭道德观,并以此为指引,促进和谐社会背景中和谐两性关系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辩论赛:法大于情,情大于法。

谁有正方法大于情的论词,急求啊,三条或三条以上

谢了

反方:情大于法。

法律本来就是用来保障人民的,若对人民有益非为个人,在公开公正下应当予以理解。

拿电影《我不是药神》举例,程勇虽一开始多为盈利,但也是抱着一颗救人之心,而后来更一心只为病人,甚至不惜自己倾家荡产,大家可以说是他是自己的心灵救赎,但又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的人不仅活在银幕里,更活在我们的心中。

可是无奈,程勇最终还是被判入狱。

但我想问,程勇有罪吗

法律真的高于一切吗

究竟是人性在颁布法律还是法律拷问人心呢

下面哪个不是性道德原则的范围

性道德标准: 1.双方自愿原则。

自愿是以不违反社会公德为前提。

2.无伤原则。

不伤自己,不伤对方,不伤后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3.爱的原则。

躯体感受与心理感受有机融合。

4.婚姻缔约原则。

圣经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5.科学计划生育原则。

6.性禁忌原则。

某些遗传病及家庭伦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约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传统美德教育,包括: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贞洁感。

道德约束下的性与爱,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性与爱,才会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迷人的画,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琼浆,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时光。

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为了维持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用这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性行为。

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性道德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情感、思想,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和各种活动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性道德规范,三个性道德范畴——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三种性道德关系——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一个外部条件——性环境道德。

规范 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们性行为的基本要求。

以中国为例,这种要求有三个基本点:①性行为必须以合法婚姻为基础。

因为性行为必然导致社会后果,所以必须把性行为限制在合法婚姻的范围内。

中国的合法婚姻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经由政府登记而结成的夫妻关系。

这种关系产生的性行为才是合法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才合乎道德。

此外,一切非婚性行为都是不合法的,不道德的。

②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

性行为是男女之间精神与肉体结合的统一,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精神生活的满足。

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性行为才能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才是性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因而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这是鉴别爱情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性行为双方必须对性行为的后果负责。

已婚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性权利,同时也都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一定的责任。

主要有3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向对方负责;二是性行为要对社会负责,要符合社会规范,有益于社会风化;三是对性行为结果负责,包括对对方的健康和下一代负责。

范畴 反映和概括性道德现象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就是性道德范畴。

性道德要研究和阐明与人类性行为紧密联系的3个范畴:性欲与爱情的关系即爱情观,由性行为而产生的贞操观,以及由性行为而带来的生育观。

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感情。

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

但爱情和性欲又有质的区别,爱情是人的一种社会感情,单纯的性欲只是动物的本能。

现代的性爱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一,它以互爱为前提,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爱情则不一定都要征得妇女同意。

第二,情爱常常达到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而彼此分离,对双方都是难于接受的不幸。

爱情的特征表现为:①对等性。

双方以互爱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给予。

②专一性和排他性。

爱情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慕关系,不允许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

爱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双方忠贞不渝,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种种磨难的考验。

对待爱情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

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①事业高于爱情。

没有事业的爱情是空虚的。

事业和爱情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

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业。

因此,必须坚持事业高于爱情,自觉做到爱情服从事业,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会促进爱情。

②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

男女双方在从恋爱到结婚组成家庭的过程中,要通过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须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任何强迫、威胁、欺骗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坚贞专一。

这是爱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则。

恋爱双方要互相忠诚,互相信守,不可见异思迁。

④负责与自重。

恋爱过程中,应该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达互相爱慕的感情,理智地驾驭自己的行为。

恋爱期间,双方都应保持贞操,自尊自重,也应互相尊重对方。

贞操观 指男女双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节操。

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对男女双方共同要求的一种美德。

现代贞操观不反对爱人死后再娶或再嫁,不认为这是对以前爱情的不忠,恰恰相反,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贞操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婚姻的缔结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确认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征;确认婚后能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能给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满。

婚姻双方自觉维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婚姻便是贞洁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爱情基础,而仅仅是基于金钱、地位、美貌而结合,则是不贞洁的,缺乏生命力的。

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才有肉体接近的权力。

②贞操是双方对等的,并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代贞操观结束了古代对女性的片面约束,成为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两性关系,珍视和保持各自的贞洁,提倡两性关系的严肃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婚后不见异思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互尊互爱,互谅互让,互相体贴,保持婚姻美满的基础。

贞操观对维护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净化、保持社会安定,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生育观 指对于人类生殖和养育问题的总的观念。

生育观,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生育观要求把生育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把生育的意愿同对社会、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

具体包括:①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念,要求生育者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生育动机,避免把生育单纯当做实现个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

“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从形式上看,生育活动是在每个家庭内部进行;从内容上说,所生育的子女绝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个人的生育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要服从国家利益。

“生育为公”的道德观是通过生育目的、生育动机和生育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②计划生育、是生育道德的行为规范。

计划生育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发展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

计划生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育的时间和密度,以达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具体内容包括:提倡和鼓励晚婚和节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

是采取人为措施,使出生的儿童具有优良的遗传素质,同时进行科学养育,以提高人口质量。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道德规范对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应要求:首先,要求人们接受避孕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其次,为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间性生活文明、科学与和谐。

③坚持晚婚晚育,是中国当代生育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

医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岁之间。

如果过早结婚和生育,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农村、“早生儿子早得福”是生育为己的封建道德观念。

要从科学道理上认清,不仅有害于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于后代的优生优育,而且还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生育道德所不允许的。

关系 性道德关系是性社会关系的特定形式,它建立在一定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性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

包括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

婚前性关系 指未婚男女的性交行为。

双方可能均未婚,也可能一方已婚。

不论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和试婚都是有害的、是不被社会接受的。

恋爱是婚前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

恋爱者虽只是两个人,但恋爱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他人和社会,因此存在社会责任。

恋爱的道德要求是:①注重双方的品德、情操和志同道合。

在选择情侣时,需要考虑到性格、爱好、经济收入等,但是品德、情操和志同道合始终是爱情纯洁、持久的重要基础。

②尊重对方情感,平等履行义务。

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双方共同的意愿,双方应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或诱骗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爱。

同样,任何一方也不要违心地去勉强爱一个自己不中意的人。

双方一旦确定爱情关系,就要对等地共同承担这一关系所包涵的全部义务。

③坦诚相待,长期考验,忠贞专一。

从确定恋爱关系到结婚之前,彼此之间还要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要坦诚相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双方必须忠贞专一,不能同时有其他情侣,或轻率转移爱情。

即使发现对方不宜和自己共同生活,也应当通过正当方式与对方中断爱情关系后,才能再去选择新的情侣。

④高尚的情趣和健康交往。

爱情关系确定后,双方在加深交往过程中必须以理智驾驭情感,切忌性冲动超出规范。

和试婚必然促成性行为轻率和性乱,使终身结为伴侣的特殊而珍贵的关系黯然失色,直接破坏婚姻制度,背离以始终不渝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夫妻性关系 指合法夫妻之间的正常性生活。

要保持夫妻间性关系的和谐,双方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要求:①平等与自愿。

体现在夫妻性生活中应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

不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既有主动要求与对方过性生活的权利,又有尽可能满足对方性要求的义务和责任。

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就要排斥“占有观念”,决不是谁占有谁、谁服从谁,而是双方在人格和感情上完全处于平等地位。

性生活是夫妻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违反自愿的原则是不道德的。

②尊重与体谅。

夫妻性生活的和谐离不开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首先,丈夫要尊重体谅妻子,在性生活可能危害妻子生理或心理健康时,不要勉强或强迫妻子过性生活。

其次,妻子要尊重和体谅丈夫,了解丈夫的情感和需要,注意调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性意向与丈夫一致,通情达理地对待和满足丈夫的合理要求。

在性生活问题上,不对,同样也有害于夫妻感情。

③互相忠诚。

忠诚是指在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背叛、不亵渎另一方的感情,不对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滥用情感。

夫妻双方彼此忠诚,是保持和发展爱情、促使性生活和谐的道德基础。

婚外性关系 这是指已经缔结法定婚姻关系中的一方与婚外另一异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中国的婚姻法律已在客观上为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创造了基本条件。

不仅给予人们自由结婚的权利,也赋予了人们离婚的自由,这就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了“没有爱情却必须同床异梦”和“有情人却不能结成眷属”的状况发生,但这并不能防止出现婚外性行为。

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当事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等原因,婚外恋还会不断出现。

婚外恋大多发生在以下情况中:①以金钱、地位、权势或名誉为基础的婚姻;②夫妻感情在婚后趋于淡化和破裂的婚姻;③缺少道德品质修养的婚姻;④性生活不和谐的婚姻。

导致婚外性关系的原因既有金钱、名利等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当事者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性文明否定婚外性关系,其理由是:①婚外性关系使性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分离,这种分离使当事者有可能逃避与性行为相关的社会责任,不论对家庭、配偶,还是对婚外性对象,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②婚外性关系违背夫妻忠诚的规范,是对配偶人格的不尊重,伤害夫妻感情,使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是不道德的行为。

③婚外性关系会使婚外性对象陷入生活困境,主要对其婚姻和家庭发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带来种种烦恼、痛苦和不幸,将会破坏对方的夫妻关系,严重的会使对方家庭破裂。

④婚外性关系违反了道德自律原则,使自己的心灵深处蒙上不光彩的阴影,随时都要受到风浪的冲击,要付出道德代价。

一旦被揭露,会招致当事人和婚外性对象身败名裂,给家庭、事业都带来严重影响,对子女的成长发育也是十分不利的。

性环境道德 对影响和制约人类性行为的各种环境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

性环境指影响和制约人类性行为的自然及社会的客观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前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性本能对社会约束的抗拒,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性环境污染。

所谓性环境污染是指在影响人类性行为的客观环境中,混入了不符合性道德要求的成分。

如观念上的性环境污染主要是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文化上的性环境污染是黄色文化;经济上的性环境污染是商品经济渗透到两性关系中,把严肃的两性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

性环境污染破坏了两性关系的合理秩序和性道德的纯洁性,也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健康环境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特别是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首先要从改造性环境道德人手:①改造家庭性环境道德。

个人的性道德观念的形成,首先是通过父母教育和对父母行为的模仿,父母性道德观念是否高尚,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子女面前要防止轻佻的性举止,性生活也要回避子女,要杜绝婚外性关系。

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对子女健康的性道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②改造性社会环境。

性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和社会教育环境。

对符合中华民族优良性道德的行为应给予鼓励,对违反性道德的行为必须予以惩戒。

性道德教育需要社会舆论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并以法律的强制力量为依托,以正确的道德评价和教育为社会舆论导向,形成一种合力,才能净化社会风气。

③改造性文化环境。

文化是人类性行为的重要诱导因素,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性道德实践,尤其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新闻、文化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性道德观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禁止出版色情淫秽出版物,严厉打击色情淫秽出版物的作者、出版者、贩卖者。

同时要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文明的性教育,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的学校性健康教育。

关于法治的名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5、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7、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8、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9、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11、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12、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13、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14、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1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16、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17、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18、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22、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卢梭2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英国作家丁尼生2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2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30、有损害即有赔偿。

31、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高尔斯华绥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古代女子怎么结婚那么早

闪婚是闪电式的简称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

有的只认识一天就结婚概不到3个月都算是闪婚。

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

社会学家评价闪婚导致“短高快” 社会学家郝麦收教授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事业自顾不暇又经历几次恋爱未果的男女,他们不愿过多耽误工作和精力甚至浪费时间金钱。

据统计,一见钟情的婚姻成功率仅10%。

同时,闪婚也不符合婚姻的基本规律,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

闪婚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将婚姻家庭卷入缺乏理性的旋涡。

闪婚已经导致“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产生,这说明闪婚的支点不稳固。

婚姻的成功和稳定,需要感性、理性双轨发展,爱情列车才能行驶得稳定持久。

不能只凭激情和感觉开单轨的“磁悬浮”,所以劝男女青年别让闪婚闪着。

选择“闪婚”要冷静 吉林省社会学家郑沪生表示,闪婚不能一味否定。

闪婚以前也曾出现过,那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转移户口、单位分房等。

而今的闪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青年的婚姻观。

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

虽不能武断地评判闪婚是好是坏,但也劝青年选择闪婚时更要头脑冷静 闪婚:是指男女双方认识不久便闪电般速度结婚,也算是以麦当劳 、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时代相匹配的快餐吧。

便于与“青梅竹马”、“日久生情”等传统词语区别,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网友表示身边有认识不久就结婚的“闪婚”族。

闪婚一词的来历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

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已成为一种时尚。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那些选择快餐式爱情和婚姻的群体被称为“闪婚族”,其成员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

“闪婚”, 顾名思义是指快结快离的闪电式婚姻。

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

对于这些“闪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来完成从恋爱、产生爱情到结婚的漫长过程,按媒体的描述就是“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

”这种都市情感快餐已在我国不少城市悄然登场,在当前中国有走向泛化的趋势。

[编辑本段]类型分类 感情冲动型 经过几天甚至更短时间的接触,男女双方“感觉不错”,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与法律上的程序,携手走进了婚姻的神圣殿堂。

表面上看,这似乎验证了那句名言“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而实际上是感情冲动盲目、对待婚姻态度不严肃、不慎重的表现。

心灵空虚型 或者因为感情受过创伤,或者由于有过婚姻失败的经历,一些人在心灵异常苦闷迷惘、感情无处寄托的时候,如果遇到合适的“疗伤”对象,必定会“一拍即合”,加入到“闪婚”的队伍中也就不奇怪了。

为了满足暂时的感情需求,把婚姻当成了可以挥之即来的“止疼药”,不能不令人遗憾。

利益速配型 有专家认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人们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加,为了谋求更加稳定富足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车、房和绿卡……这些都是造成婚姻速配的心理动因。

“闪婚”的类型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情与性的完美结合,是维持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手段,是保证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人文基础。

需要人们要以慎重的态度加以对待,用全身心的投入和自觉接受社会与法律双重约束的实际行动来维系。

[编辑本段]闪婚与爱情 “闪婚”的概念,来自于“闪客”、“闪存”之类的新名词,意思是“很快很快结婚”。

婚姻大事,原本应该更细水长流一些,毕竟是要在一起过日子的,单凭一时的感觉就去民政局锁定彼此,颇有几分冒险意味,然而,在这个“快餐爱情”时代,就连结婚、离婚的程序都改成了更为便捷的方式,“闪婚”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

“觉得找对了人,就立刻结婚,这样至少会认真对待彼此的这段恋情,否则不讲责任,随意谈来谈去,婚姻也就不再纯粹。

”——“闪婚”者这样说。

在这个时代,结婚和离婚似乎越来越轻而易举,有时候,对婚姻做出决定几乎是可以不假思索的。

当感情和婚姻不按理出牌时,“闪婚”一定会带来悲剧吗? 主要观点 ●是否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就一定能了解对方,就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其实,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程度与相处时间长短并不一定成正比,关键在于彼此之间是否意趣相投、是否敞开心扉坦诚相见; ●闪电带来的只是刹那的光亮,耀眼的光芒闪过之后,将是漆黑,紧随的甚至还有雷鸣,“闪婚”就是如此; ●“闪婚”但绝不是“盲目”结婚,只是抓住了机遇而已; ●男女双方认为适合就要赶快结婚,拖延下去就可能结不了婚; ●对“闪婚”者而言,当激情过后进入平淡的婚姻期时,他们完全可以再培养感情,这样,感情就会持久,婚姻就会幸福。

“闪婚”的前途要靠两人对婚姻进行精心经营。

爱情长跑不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最重要的是—— 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 有人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

作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婚姻对每个人来说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选择,是选择一见钟情式的“闪婚”?还是选择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各种方式孰喜孰悲?着实没有定论可言。

通常认为,一见钟情下缔结的婚姻颇有几分冒险,因为恋爱时间的短促可能使彼此的了解不够充分,所谓“日久见人心”,恋爱应该更细水长流一些,然而,是否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就一定能了解对方,就一定能保证婚姻的长久幸福?笔者的一位闺中密友和她的丈夫经历了10年的爱情长跑才结婚,7年的婚姻生活,终因丈夫移情别恋而结束,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如果说恋爱期间一切是“让爱做主”,那么,进入婚姻家庭之后,当激情渐渐变成了温情,当生活趋于平淡,当审美疲劳出现时,夫妻双方所具备的家庭责任感的多少、对配偶忠贞度的高低、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的强弱等,将决定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走向。

恋爱时间的长短与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是不一定成正比的,恋爱时全看每个人的眼光是否准确、正确,找到“执子之手”的人,婚姻生活就看夫妻双方的人品,决定了是否可以“与子偕老”,幸福长久一生。

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无论“闪婚”与否,都将是一出人生喜剧。

巴尔扎克身世

编辑词条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目录简介生平巴尔扎克语录用笔征服第二世界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编辑本段]简介巴尔扎克 Balzac· Honore de/Honore de Balzac (1799.5.20-1850.08.18)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

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

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

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

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

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

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

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

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

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

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

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启示我们: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见《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巴尔扎克的时间表》)他硕大无朋的脑袋,装满了对这个罪恶世界的悲愤,他魁梧健壮的身体,洋溢着对生活的痛苦与欢乐,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揭露了人性中的种种丑陋,他的独具个性的幻想与写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

(传记-文学界-法国《巴尔扎克》)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恩格斯[编辑本段]生平早年出生 1799.5.20寄养 1803-1807 效区列盖公寓小学 1807-1813 旺多姆教会学校中学 1814-1815 黎毕德拉学校大学 1815-1819 巴黎法律专科学校青年初试文学 1819-1825 流行小说写作从事实业 1825-1828 从事实业,负债累累文坛新秀 1828-1835 日渐成熟,形成自己风格晚年文坛宿将 1835-1850 创作高潮文学家协会委员时期:1839-1850巴尔扎克的父亲是个农民,为人善变,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巧妙钻营,当上了图尔师的军需官,最后混迹银行界,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1797年年近50岁的老巴尔扎克娶了年方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这就是巴尔扎克的母亲--萨朗比埃。

巴尔扎克虽然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

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过着极其严格的幽禁生活,学习的制度古板而严肃,教师冷漠而残酷,回到家以后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白眼和呵斥。

巴尔扎克对母亲先是害怕,后是冷淡,最后发展到憎恨,他说:我从来没有母亲,她实在太可怕了。

巴尔扎克决意到书籍的王国里去寻找他的乐趣。

他说:只有读书才能维持我的头脑活着。

1813年巴尔扎克带着狂欢后的倦怠离开这所学校,于1814年随父母迁往巴黎。

在巴黎,巴尔扎克以超人的忍耐力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学业,并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法律。

在校期间,去律师事务所当文书。

这使他认识到巴黎是可怕的魔窟,了解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之事,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法律的虚伪,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在巴黎的圣安东郊区,莱特居耶尔街9号五层楼的一间阁楼是巴尔扎克献身文学的起点。

1820年《克伦威尔》创作的失败,使他的生计受到了影响,父母也向他发出最后的通牒。

为了生存,他决定与魔鬼订立契约,卖文为生,发表了许多日常消费的浪漫小说,这些小说光怪陆离,杂乱无章,粗制滥造,平庸无奇,但发表时用了笔名。

1825年他又异想天开,与一位出版商合作,出版古典作品,谋求利益,结果欠债达万余法郎。

为了还债,相继经营印刷厂、铸字厂,结果是债台高筑,沉重的债务令他年轻的梦幻成为永远,但是商人丢失的无非是钱财,作为文学家,获得了无比丰厚的创作素材。

1829年3月《朱安党人》的问世,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

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

作品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以及军事细节方面都显示出伟大小说家的才华,为巴尔扎克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1830年到1832年,作为文坛新秀,他接连创作了17个中短篇小说,显示出惊人的创作速度与才华。

以后的岁月,佳作迭出,特别是《高老头》、《欧也妮 葛郎台》以及《幻灭》的发表。

巴尔扎克以其对现实观察之仔细,对社会本质揭露之深刻,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动,艺术手法之高超,使他无可争议地列入世界文学史一流作家之林。

二十年内他出版了九十几部作品,每部作品都经过反复的修改,排一次版,校样要换十几次。

只有具有和他的天才一样强壮的体制才干得了这样多的工作。

巴尔扎克死的时候正五十岁,是由于夜里工作,熬夜不得不喝过量的咖啡,而患血热症死的。

生平故事:<一>、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小时候成绩不好,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竟名列第32,因此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更不要说发现他什么天才。

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便进了律师事务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这是“铁饭碗”。

但年轻的巴尔扎克不顾家庭反对,辞去职位专心写作。

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巴尔扎克开始他的作家生涯。

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尔后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

这巨额债务像恶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巴尔扎克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但也就在这碰撞中认识了生活,而且比别人认识得更深刻。

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

19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

为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大类,原定书名为《社会研究》。

1842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谓之“神的喜剧”的启发,遂改此名,即把资产阶级社会作为一个大舞台,把资产阶级的生活比做一部丑态百出的“喜剧”。

在《导言》中巴尔扎克写到:“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秘书而已。

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忘记的历史,即风俗史。

”《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社会关系,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

全书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并且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

其中著名的篇章有:《舒昂党人》、《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高利贷者》、《古物陈列室》、《纽沁根银行》、《幻灭》、《农民》……,在短短20年内,他每年要写4~5部小说。

每天伏案至少18个小时,他的《赛查·皮罗多》是25小时内写成。

《乡村医生》用了72小时,而长达几十万字的名著《高老头》竟是三天内一气呵成。

为保证写作时清醒,巴尔扎克嗜浓咖啡如命,他曾说过:“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

”果然,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他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慢性咖啡中毒成为他死因之一。

<二>、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

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

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编辑本段]巴尔扎克语录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

---巴尔扎克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 巴尔扎克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

--- 巴尔扎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 巴尔扎克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 巴尔扎克直爽最能得人心。

--- 巴尔扎克诚实,像我们所有的节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

消极的诚实便是西卜女人那一种,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她是诚实的。

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例如收帐员的诚实。

--- 巴尔扎克痛苦也有它的庄严,能够使俗人脱胎换骨。

要做到这一步,只要做人真实就行。

--- 巴尔扎克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

--- 巴尔扎克一个人只要行为高尚,不管怎样无知也会得到原谅的。

--- 巴尔扎克不曾犯过错误的青年既不原谅别人的过失,同时当作别人也有崇高的信仰。

我们必须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理会拉斐尔的名言:所谓了解是彼此的程度相等。

--- 巴尔扎克爱情是回忆的宝库。

--- 巴尔扎克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

--- 巴尔扎克婚姻产生人生,爱情产生快乐,快乐消灭了,婚姻依旧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结合更可宝贵的价值。

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 巴尔扎克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却建筑在互相尊敬上。

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谦逊和朴实的。

--- 巴尔扎克实笃爱情能够、也应该有间歇;可是母亲的欢乐却不会衰退,反倒会随着孩子的需要而与日俱增,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

它既是一种激情,也是一项需要;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项义务;既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幸福。

--- 巴尔扎克做母亲的学问,就在于懂得默默无闻地、不为人知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她从不炫耀自己,却时刻忠于自己的事业,每做一件小事都表现出她的美德。

--- 巴尔扎克爱情是我们心中一种无限的情感和外界一种有形的美好理想的结合。

--- 巴尔扎克没有耐性,爱情就不会成功。

--- 巴尔扎克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它同样是一种艺术。

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

在精神领域里,真正的爱情能产生出不断的奇迹。

--- 巴尔扎克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 巴尔扎克在情感的海上,没有指南针,只好在奇异的事件前面束手无策地随意漂流。

--- 巴尔扎克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 巴尔扎克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身边没有诚挚的朋友,那准是因为他为人冷酷。

--- 巴尔扎克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应该知道自重。

--- 巴尔扎克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好比用一个代数公式,包括了形形色色的活动。

--- 巴尔扎克对许多人,书籍与鲜花之重要根本不下于面包。

--- 巴尔扎克一个相当标致的女人可以无需装饰品的帮助,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化妆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朴素的美。

--- 巴尔扎克真正的朋友的精神方面的感应,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他们能体会到朋友的悲伤,猜到悲伤的原因,老在心里牵挂着。

--- 巴尔扎克两颗伟大的心灵,一朝由感情或友情结合之后,全靠外界的刺激把他们的友谊不断地加强。

--- 巴尔扎克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无知是迷信之母。

--- 巴尔扎克人之相知贵知心。

--- 巴尔扎克母亲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 巴尔扎克实笃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 巴尔扎克革新者要有耐心。

--- 巴尔扎克[编辑本段]用笔征服第二世界的巴尔扎克文/安武林巴尔扎克曾雄心勃勃地宣称:“他(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第二世界,他征服的精神疆土比拿破仑征服的物质世界要辽阔得多,所以他是一个更伟大的英雄。

巴尔扎克是个孩子,至死都没有长大。

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持续了他的一生。

他 怨恨母亲,愤怒地悲鸣: 我从不曾有过母亲。

他没有获得爱,才孜孜追求了一生母爱。

母亲的严厉、自私、冷漠给他造成了难以弥合的伤害,最突出的表现和最充分的证明来自于他对女性的认识:他花费了终生的时间,都在寻找一个“漂亮、有身份的富孀”做他的妻子。

他不喜欢年轻、漂亮的姑娘,并认为她们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予。

母亲是宽容、理解、体贴并为他解决生活难题的象征。

德·柏尔尼夫人便是其中的一个。

当巴尔扎克困苦交加、生活乱成一团糟时,他便迫不及待地给妹妹和朋友们写信:赶快给我介绍一个富孀。

他需要一个母亲加妻子的人来替他遮挡尘世的风雨。

巴尔扎克的生活是一团疯长的野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他行事仅凭热情、疯狂、冲动和心血来潮。

他没有节制和节俭的美德,这个具有惊人创造天赋和充沛活力的人在生活方面几乎是个弱者,他在小说里是个天才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低能儿。

他右手可以凭一支笔赚来二百万法郎,但左手又可以挥霍掉八百万法郎。

他穿着豪华的衣服,租着高贵的马车去秘密会见情人德·韩斯迦夫人,回来时分文皆无,不得不向情人借一千金币做路费。

他终生为债务所苦所累,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来躲避债主和警察。

直到生命终结,他也没有还清那些高额债务。

巴尔扎克是个天才,他创作的速度和数量在世界文坛上几乎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人。

他创造了几千个人物形象,可列入不朽性质的就达数百人。

对于巴尔扎克来说,世界的黑夜就是他的白天,常人的白天就是他的黑夜。

他这种颠倒的作息时间,吓跑了他仅有的几个伙伴。

他是个疯狂的暴君。

在夜里,他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地创造、征服和统治着他的第二世界。

早年的巴尔扎克怀着对荣誉与金钱的渴望,写了许多让他一生都脸红的东西:《论长子长女的权利》、《结婚生理学》、《系领结之术》……我们几乎搞不清还有什么东西他没写过。

巴尔扎克风尘仆仆地将俄国的德·韩斯迦夫人娶回家的时候,他的生命终结了,带着许多未圆的梦想。

永远没有人再惊扰他了。

经商的失败,情场的失意,高额的债务……一切都不再惊扰他了。

伟大的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葬礼上说:“众人的目光现在不是仰望统治者的面孔,而是仰望思想家的面孔。

”雨果的悼词是所有人献给这位大英雄的心声。

[编辑本段]巴尔扎克葬词<法>雨果各位先生: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 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

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

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

今天,他安息了。

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

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

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

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动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不,那不是未知之乡

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 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更来,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

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

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婚姻和法律 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