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爱德华三世格言

我权天授/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我权天授”(法语:Dieu et mon droit),又译“汝权天授”,是的格言,也出现在中盾牌下的卷轴。

格言表示天授君权,即君主获得天命,上天授予君主统治人民的权力。

语言格言以法语写成,字义是“神和我的权力”(格言的较长版本是“我必守卫神和我的权力”)。

“droit”一字曾拼作“droict”,但其中的字母c后来因现代法语正写法而去掉。

另一个反映“天授君权”的翻译是“我的神圣权力”[5],这正是二重名法的一例。

格言多使用法语,而非英语,而因为和征服英格兰后,盎格鲁-诺曼语是英格兰王室和统治阶层使用的主要语言。

皇家徽章的全部元素中也有另一句古法语句子。

盾牌后的环带写上的格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怀邪念者蒙羞)。

现代法语将“Honi”改拼作“Honni”,但格言没有跟随。

其他翻译“Dieu et mon droit”有多个英文译法,包括“God and my right(神和我的权力)”、“God and my right hand(神和我的右手)”、“God and my lawful right(神和我的法律权力)”、“God and my right shall me defend.(我必守卫神和我的权力)”。

“Dieu et mon droit”的字面翻译是“神和我的权力”,但1799年出版的《Kearsley's Complete Peerage》将它翻译成“神和我的右手”──这句子的标准法语是“Dieu et la [main] droite”,而非“mon droit”。

Kearsley面世时正值德语第一版(1796年至1808年),而这部百科全书强调德国国王登基和加冕时必须举起“右手”。

中文则通常译作“我权天授”,或“天有上帝,我有权力”。

用作皇家格言自采用“我权天授”为格言起,英格兰和通常都采用。

此格言起初是1198年在吉梭战役时的呐喊,他在这战中击败法王。

中古欧洲相信,军队较优的一方并非必然战胜,而是神把胜利赐与他喜悦的那一方(透过“决斗裁判”)。

因此,理查在战胜后写道“不是我们所做,而是神和我们的权力所做。

”战胜十字军后,“理查对神圣罗马皇帝说出他心目中的真理:‘我自生来,除神以外不认更高者’。

”除此之外,皇家徽章还可以展示该君主个人格言,如伊利沙伯一世和安妮的纹章写上拉丁语“始终如一”(Semper Eadem),而詹姆士一世的纹章写上拉丁语“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BeatiPacifici)。

请问欧洲爵位的概念

比如男爵、伯爵、子爵等等是什么意思

男爵: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

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

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

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

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

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

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

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

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

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公爵: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

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

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

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

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

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

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

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

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

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

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

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

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

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

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

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

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 侯爵: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

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

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

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

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

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

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

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

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 蠡指幢劝赂L氐木粑弧5 救巳捶炊云蚯蠊 酰 ⑺担骸昂罹裟耸且桓鲂碌娜儆 坪牛 耆晃 热怂 K裕 Χ源死淠 又 ⒉蝗衔 邮芩 敲髦侵 佟

钡搅?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

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侯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

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子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

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

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

史实却非如此简单。

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

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

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

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

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

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

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

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

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

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

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

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

通常,英国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

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

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

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

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

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

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

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

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

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

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

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 Order of Garter)。

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

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

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

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

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

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英国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

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

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

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

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

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

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

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

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

中间加中缀词。

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

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欧洲古代官位排列

国外分;国王_公爵_侯爵_伯爵_子爵_男爵 恩......恩 .......恩........ 1.成为教皇后,形势还在,只是逐渐被人们淡忘! 2.这个不清楚 3.贵族肯定有称号的,详细的是关于欧洲贵族的称号 【欧洲贵族称号】 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 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 公爵(du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 伯爵(Graf, comte,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 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 勋爵(Lord, 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

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

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

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

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

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

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

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

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

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

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

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

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

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

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

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

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

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

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

而除了英国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 欧洲的一种贵族称号,在近代是位于侯爵之下,在没有侯爵的国家则位于公爵之下 欧洲爵位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 伯爵: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

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

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

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

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

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

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

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

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

1307年计有9名。

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

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

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

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 男爵: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

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

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

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

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

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

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

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

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

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公爵: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

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

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

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

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

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

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

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

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

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

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

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

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

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

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

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

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 侯爵: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

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

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

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

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

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

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

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

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

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

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

”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

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

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子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

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

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

史实却非如此简单。

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

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

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

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

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

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

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

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

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

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

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

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

通常,英国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

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

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

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

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

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

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

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

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

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

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

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 Order of Garter)。

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

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

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

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

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

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英国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

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

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

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

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

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

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

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

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

中间加中缀词。

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

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品牌门多啦~比如; 而在JAKKETT的女装展示中,我们也领略到了欧洲女人的另一种风貌。

比如在马球、马术系列,通过围绕马球、马术运动代表的贵族生活信念,以活力色系及创新搭配方式,特别是短靴、高筒靴和马仔标志等马术运动元素的借用,表现了女人自信高贵与活力,又传达激情健康且时尚贵族的生活方式。

当然,欧洲生活并不限于此。

除了意大利的顶级服饰,现场还展示了瑞士的奢华钟表、法国的清雅香水以及欧洲风味极浓的家居摆设,在品味着意大利美食之间,在古堡、花园、蓝天、绿地之间,让人仿佛迷失在欧洲贵族的私家花园里。

恩....恩....恩....再说哈中国贵族和别国贵族; 欧洲贵族与中国贵族最大的不同是,欧洲贵族基本上是永久世袭的,被外力和制度剥夺贵族称号的可能性很小。

即便国王换了人,原先的贵族也还是贵族。

中国古代的贵族,虽然也可以世袭,但是有一个限度,一般是传了5代之后,就不再世袭,成为与平民一样的身份。

即使是皇亲,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因此,中国古代有一首著名的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这种贵族的盛衰。

山东曲阜的孔子世家,历时2000多年,一直被历代皇帝加以封号,享受某种特权。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贵族永久世袭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它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主要是能够限制王权。

贵族领地内的事务由贵族自己说了算,国王也管不到。

因此,欧洲基于封建制度的贵族世袭,是一种分权,也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的萌牙我们不能说欧洲世袭的贵族后代都是无能之辈,但世袭贵族后代的嚣张、傲慢、无能也是常见的事实。

由于永久世袭的关系,很多欧洲贵族后代都没有努力上进的压力,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挥霍败家的很多。

这就造成一个明显的后果:为了贵族身份而竭力装扮的虚荣。

进入民主社会之后,由于贵族已没有多少实际的特权,这种虚荣比以前有所减少,但依然还是存在的。

昨天说到的戴安娜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虚荣心尚在的破落贵族之家,这对于戴安娜后来的身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英国的嘉德勋章、巴斯勋章、和蓟花勋章各指什么

嘉德勋章(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1348年设立)蓟花勋章(Most Ancient and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Thistle,1687年设立)巴思勋章(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1725年设立)以下是按照等级高低排列的骑士勋章:嘉德勋章(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1348年设立)蓟花勋章(Most Ancient and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Thistle,1687年设立)圣帕特里克勋章(Most Illustrious Order of St Patrick,1783年设立)巴思勋章(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1725年设立)印度之星勋章(Most Exalted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1861年设立)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勋章(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1832年设立)印度帝国勋章(Most Eminent Order of the Indian Empire,1877年设立)维多利亚女王勋章(Royal Victorian Order,1896年设立)不列颠帝国勋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17年设立)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拥有各自的最高勋章,例如嘉德勋章是英格兰的最高勋章,蓟花勋章是苏格兰的最高勋章,爱尔兰的最高勋章圣帕特里克勋章已经废除。

每一枚勋章都只能授予固定的人数,像嘉德勋章只能授予24人,蓟花勋章16人,圣帕特里克勋章22人。

印度之星勋章和印度帝国勋章都是授予在印度做出过贡献的人士的,现在也已经废除。

嘉德勋章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是授予英国骑士的一种勋章,它起源于中世纪,是今天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骑士勋章和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国君和最多25名活着的佩戴者。

英国君主还可以授予少数超额佩戴者(包括王室成员和外国君主)。

只有国君可以授予这枚勋章。

不象其它勋章那样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佩戴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

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要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它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有三个级别最高的勋章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在这三个勋章中嘉德勋章适用于英格兰,它也是这三个勋章中地位最高和最古老的。

适用于苏格兰的勋章是蓟花勋章,这枚勋章至少从16世纪开始设置,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传说甚至说源于8世纪,不过这个传说不可靠),其今天的形式源于1687年。

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是1787年设立的,但是爱尔兰独立后这枚勋章就停止了(其最后一位佩带者逝世于1974年)。

历史1348年爱德华三世设立嘉德勋章。

也有人认为设立年代不是1348年,其具体数据从1344年到1351年不等。

可以肯定的是1348年秋爱德华三世穿过一套带有此吊袜带的衣服。

另外1346年以前这枚勋章不太可能已经存在。

一开始这枚勋章仅授予已经获得骑士地位的人,一些早期的勋章佩戴者也的确已是骑士。

关于这枚勋章的来源有不同的传说,其中最普及的传说是有一次爱德华三世在埃尔特姆宫殿与一位“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跳舞时女伯爵的吊袜带突然落下来了。

许多宫廷贵人笑,而爱德华三世则将这根吊袜带拾起系在自己的腿上,并当众宣布“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

由此这句话就成了这枚勋章的格言。

另一个传说说12世纪理查一世参加十字军东征时以圣乔治为榜样给他的骑士系吊袜带而获胜,后来14世纪的爱德华三世在设立这枚勋章时想起了这个典故。

这枚勋章设立后就有不少还没有成为骑士的妇女获得了这枚勋章。

亨利七世在授予他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嘉德勋章后就不再向妇女授予这枚勋章了。

至到1901年除少数女王自授这枚勋章外只有男士获得这枚勋章。

20世纪内除外国女王外没有妇女获得这枚勋章。

一直到1987年伊丽莎白二世才改变了这个惯例。

勋章佩戴者嘉德勋章的佩戴者非常少,仅限于英国国君、威尔士亲王和最多24名活着的成员,以及少数特例成员。

仅国君授予嘉德勋章。

过去假如有一名佩戴者逝世的话其余的佩戴者每人可以提名九名候选人(其中三名必须有伯爵或更高的衔,三名必须有男爵或更高的衔,三名必须有骑士或更高的衔)。

君主可以在这些提名中选择必要数量的颁发嘉德勋章,但君主不一定需要选择受到提名最多的候选人。

1862年维多利亚女王废弃了这个提名形式,从此仅国君本人选择受勋人。

从18世纪开始政府对向谁颁发嘉德勋章进行顾问参考。

但是1946年乔治六世觉得嘉德勋章和蓟花勋章获得者太受政治关系影响。

他与当时的首相和反对派领导人商讨后将这两枚勋章改为国君的个人礼物。

因此国君在授予这两枚勋章时不必与政府商量。

此外嘉德勋章还有一些特例佩戴者,这些人不算在上述的24名佩戴者的局限中。

这些特例佩戴者包括王室成员,1786年乔治三世建立了这个特例以使他的众多儿子不受这个局限限制。

1805年他又将这个特例扩展到乔治二世的后代里。

1831年这个特例再次被扩展到所有乔治一世的后代。

外国君主也可以成为特例嘉德勋章佩戴者。

过去每次颁发这样的特例勋章需要一个特别的法令,但是从1954年开始英国国君不必特别的法令可以自行向外国国君颁发嘉德勋章。

第一位获得特例嘉德勋章的外国君主是1813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假如一个佩戴者犯了巨大的罪行比如背叛罪的话,那么英国君主有权剥夺其嘉德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数个帝国君主由此被剥夺其嘉德勋章,其中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参战后昭和天皇也被剥夺其嘉德勋章,但是战后伊丽莎白二世再次为昭和天皇颁发嘉德勋章,因此昭和天皇成为两次获得嘉德勋章的外国君主。

军官嘉德勋章的所有佩戴者组成一个骑士团,这个骑士团有六名军官:团长、法官、书记、首席纹章官、先锋官和秘书。

团长、书记和先锋官是在嘉德勋章设立时就产生的,首席纹章官和法官是15世纪设立的,秘书是20世纪设立的。

团长传统由英国国教会最高主教温切斯特主教担任。

法官过去由温莎城堡所在的教区的主教担任,后来这个职务也容其他人担任。

书记一般由温莎城堡教长担任。

首席纹章官由纹章学院的首领担任,这名纹章官有保管骑士团成员的纹章和头盔的义务。

秘书由一个专职传令官担任。

先锋官由英国上议院的侍卫长和黑棍侍卫担任。

温莎军人骑士嘉德勋章设立时爱德华三世还指定了26名“穷骑士”来管理该骑士团的教堂。

这个数目并不稳定,17世纪时只有13名穷骑士。

1660年查理二世加冕后将其数目提升到18名。

19世纪这些骑士不愿被称为“穷骑士”,因此威廉四世将他们改称为军人骑士。

一开始这些穷骑士是贫穷的退伍军人,通过每天在骑士团的教堂里做祈祷而获得一定的薪水以及在温莎城堡居住的权利。

今天这些骑士不再是贫穷人,但是依然是退伍军人。

在正式场合下他们作为骑士团成员的护卫,以及在骑士团的教堂里做神事,但他们不是骑士团的成员。

衣饰和标志佩戴者在正式仪式上嘉德勋章的佩戴者要穿专门的衣饰和持专门的物件。

许多这些衣饰和装备是从1821年乔治四世加冕时流传下来的:衣饰中的披风从15世纪就开始有了。

过去是用棉布作的,从16世纪开始是天鹅绒作的。

本来这件披风是绛红色的,在17和18世纪其颜色为天蓝色、浅蓝色、皇室蓝、深蓝色、紫色和海蓝色不等。

今天的披风为深蓝色的,内衬为白色的塔夫绸。

国君、威尔士亲王和王室成员的披风有拖摆。

除国君外披风左肩上缝有由吊袜带环绕的圣乔治十字的纹章,国君的披风上缝的是骑士团的星。

右肩上佩戴有深红色的天鹅绒的披风的头罩和外套,但随着时间头罩和外套都失去了其功能,今天它们看上去就像一块红布。

帽子是黑色天鹅绒制的,上配白色鸵鸟和黑色苍鹭的羽毛。

领环系在披风外,它也是15世纪和16世纪引入的。

它由纯金组成,重0.933千克。

它由金结与珐琅的圆章交替组成。

园章内的图案是由吊袜带环绕的玫瑰。

亨利七世前每个吊袜带环绕两朵玫瑰,一朵红色的,一朵白色的,亨利七世改变了这个设计,现在吊袜带只环绕一朵红色的玫瑰。

乔治圣像是一个吊在领环上的、珐琅制的多彩的三维圣乔治骑马屠龙的像。

男士将吊袜带带在左小腿上,女士带在左臂上,在众多物件上也绘有其图案。

它是嘉德勋章的命名来源,由深蓝色(本来淡蓝色)的天鹅绒组成,上书金字的勋章格言。

外国君主的吊袜带还饰有各种珠宝。

在其它场合下嘉德勋章的佩戴者持简单一些的标志:领环可以戴在军装或者礼服的外面,它由丝带固定在肩膀上,假如佩戴者还有其它勋章的话他们还可以佩戴其它勋章的勋带。

佩星是17世纪查理一世引入的,它可以佩戴在左胸。

它是一块珐琅制的多彩的由吊袜带围绕的圣乔治十字的徽章,徽章由八角形的银星环绕,每个角上射出数条射线,上下左右的角上的射线比对角上的射线长。

过去外国君主的佩星上还欠有数颗珠宝。

由于嘉德勋章是英国最高的勋章,因此它必须戴在其它勋章之上。

佩带宽10.16厘米,带在左肩上或者钉在左肩下,它是17世纪查理二世引入的。

佩带的颜色多次改变:本来是淡蓝色,在汉诺威王朝时颜色变深。

1950年定为“翠鸟蓝”。

即使佩戴者拥有多枚勋章他每次只能带一根佩带。

标章是一个悬挂在佩带上右胁部位的一个金牌,上面刻有圣乔治骑马屠龙的图案。

15世纪时这个标章挂在脖子上,但是这对骑马不方便,因此改为挂在佩带右胁部位。

佩戴者死后其最近的男性亲属将标章和佩星亲自交还给英国国君,其它标志则交还给骑士团管理中心。

军官在仪式场合下军官穿以下服饰和佩戴以下标记:团长和法官的披风与佩戴者一样是深蓝色的,其他军官的披风是深红色的。

所有披风佩戴圣乔治的徽章,首席纹章官还穿他的外衣。

军官佩戴一个不同的、挂在项上的标章。

团长的标志上绘吊袜带围绕的圣乔治骑马屠龙图案,其上方有一个主教的帽子。

法官的标章是由吊袜带围绕的玫瑰。

书记的标章上是吊袜带围绕的一个王冠下两个交叉的羽毛笔。

首席纹章官的标章是吊袜带围绕的王朝徽章和圣乔治十字。

先锋官的标章是吊袜带围绕的一个结。

秘书的标章是吊袜带围绕的一朵玫瑰前的两支交叉的羽毛笔。

法官带一个装有骑士团印章的钱包,钱包上绣有王室徽章。

首席纹章官带军官的仪仗,但一般不带冠。

先锋官持军官的仪仗。

温莎军人骑士本来穷骑士穿红色披风,披风上绘圣乔治十字,但是不绘吊袜带。

16世纪和17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将披风改为蓝色和绛红色的袍子,查理一世于17世纪又恢复了红色的披风。

穷骑士改名为军人骑士后披风被放弃。

今天的军人骑士穿古军装:带红条的黑裤,红上衣,金色的肩章和穗,带羽毛的帽子,和带白穗的剑。

优先和专利获得嘉德勋章的人较其他骑士优先,其妻子、儿女和女婿也享受优先,但是女性获得者的亲属没有优先权。

骑士团法官也享受优先权,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所有的法官均获得嘉德勋章,由此就已经较其他骑士优先了。

而且过去总是一个英国国教会的主教任法官,而英国国教会的主教本身就已经享受优先权了。

嘉德勋章佩戴者被冠以“爵士”或“夫人”。

男士的夫人也被冠以“夫人”,但是女士的丈夫不被冠以“爵士”。

嘉德勋章佩戴者可以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KG”(男士)或“LG”(女士)。

假如佩戴者还佩戴其它勋章的话这两个缩写放在所有其它缩写之前,“Bt”(男爵)、“VC”(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GC”(圣乔治十字勋章)除外。

嘉德勋章佩戴者可以在他们的臂上戴吊袜带,假如他们希望的话,还可以带一个绘有领环的吊袜带,但这个形式不常见。

嘉德勋章佩戴者可以拥有自己的纹章。

法国历史简介

法国源于查理曼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是从5世纪到9世纪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

查理曼帝国先后经历了墨洛温王朝,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840年,查理曼帝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路易一世死后,路易的三位儿子在凡尔登条约中里将查理曼的领土三分为东中西三部,东部的部分形成现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后来逐渐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则逐渐成为现在的法兰西。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企图以近亲身分继承王位,但最后由腓力六世夺冠。

爱德华三世于是宣战,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1453年,战争最终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

历经116年的百年战争后,在15世纪末,法国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在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中,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划下法国成为赢家,在欧洲大陆确定了其霸权地位。

十八世纪,法国卷入一连串的战争,到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法国国力大衰,并丧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789年,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军现困难,恶化的经济情况以及平民对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的普遍憎恨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兰西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就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的。

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结束了短暂的共和国岁月。

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等。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几乎丢尽,但是自1830年之后,法国重整旗鼓第二次开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确立了法国殖民势力,并于1869年挖通苏伊士运河。

其后,法国于1848年因在国民议会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并由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直至1852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创立,“帝制恢复”。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次恢复共和制(创立第三共和),并一度于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间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推翻。

然后法国民众在普鲁士军队撤走后,又再次恢复了第三共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导致了法军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装备巨大损失。

在1920年代, 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奇诺防线,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

但英国法国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

纳粹德军其后更在1940年6月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尔萨斯。

第三共和国最后一任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国,并成立“自由法国”武装抵抗组织,在法国发展地下运动,以图终有一日光复法国。

终于“自由法国”汇同盟军在1944年底,光复全法国。

二战结束后,法国新政府要面对战后涌现的一大堆新问题。

由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共和国新宪法通过以后,就立即将权力交与基于政党执政联盟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而戴高乐将军自己也很快归隐田园,淡出政治舞台。

1958年5月,在阿尔及尔的军官和法国居民发动叛变,企图阻止法国政府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更令法国政府的倒台危机升级。

最后,法国总统只好请戴高乐再次出山,收拾残局。

戴高乐迅速成立紧急政府,并立即通过另一部共和国宪法,至此第四共和结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即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

戴高乐被推选为首位总统。

七年后,法国人民在20世纪第一次以选票直接选举总统。

戴高乐赢得第二轮投票,以55%的选票击败佛朗索瓦·密特朗。

1969年4月,戴高乐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决后辞职。

之后继任法国总统的是戴高乐派的乔治·让·庞毕度(1969-1974),独立共和党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国社会党的法兰索瓦·米特朗(1981-95)、新戴高乐派的雅克·希拉克(1995-2007),和尼古拉·萨科齐(2007-)。

爱德华三世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