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了多少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古时也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
《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
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
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
《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
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
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
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
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
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
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如《丰年》中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在丰收的日子里,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
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在这种强大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被抹杀的。
这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雅》中的《生民》、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这段描写,表现了后稷的神话色彩。
后稷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
后来他在有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
这首带有神话和传说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及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
《公刘》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部族从有邰迁徙到豳(今陕西旬邑县、彬县一带),在豳开辟土地,建屋定居的历史。
其中写周人在公刘带领下刚到豳地住下时的情景是:“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一派欢歌笑语的景象,很是传神。
和《生民》相比,公刘身上已经没有了神话色彩,而完全是一个历史人物。
《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今陕西岐山)直到文王受命为止的历史,其中写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同姜女结婚,在岐下筑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国家,消灭夷人,最后是文王受命。
叙事条理分明,结构严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中写建筑场面时,用了许多象声词,很有气氛:“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那盛土、倒土、捣土、削土的声音,把巨大的鼓声都掩盖住了。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
此外,《皇矣》从太王、太伯、王季叙述到文王的伐密伐崇,《大明》从文王出生叙述到武王伐纣,都记载了周民族的开国历史,大抵也是出于史官和乐师手笔。
除了西周前期的《大雅》中的这些史诗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如《出车》记周宣王时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写周宣王亲征徐夷,《采芑》、《六月》记周宣王时同蛮荆和玁狁的战争等等。
如果把这些诗篇有次序地排列起来,那末,西周以前及西周时期的历史就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了。
这些史诗作为叙事之作,其长处在于简明而有条理。
但由于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记述史实(包括被当作史实的传说)和颂扬祖先,故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甚重视。
而且在《诗经》里面,叙事诗并不多,主要就是以上这些。
可见从《诗经》起,就显示出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甜甜的眼泪作文600字
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人里最辛苦的,因为我的爸爸在我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使我的母亲非常的痛苦和伤心。
由于爸爸的去世,家里的所有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她每天都要去上班,有时还要加夜班或上早班,下班回来,还要给我和姐姐两个人作饭。
那时我才上三年级,好象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我每天都会设法去逗妈妈卡心,这样就会使妈妈少几次想起我的爸爸来。
放学后,我也常常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活,替妈妈分担一些劳累。
前几天,妈妈又让我感动了一次。
这一次是因为我在学校刚刚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引起的 。
想起来那时的情景,腮边还会滑下几颗温暖的泪珠。
那一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讲公开课。
因为我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老师征求我的意见说,就讲肖复兴的《荔枝》这一课吧。
我听了非常高兴,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子怎样孝敬母亲的。
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预习时,我就已经认真读过好几遍了。
这堂课也是老师讲的最精彩的一课,老师课上要求我们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用心写出的诗文,用心去写用心经历的事情”。
他先让我们全班的同学们表演了《游子吟》这首古诗。
是啊,谁说小草能够报答春天阳光带给他的温暖,游子的心中永驻着母亲的恩爱和思念
我和同学们用心的表演完后,有跟老师大声齐读了两遍,老师解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在这种激情中,我们又学习了《荔枝》这一课。
最后,老师还把他写的一幅对联写在黑板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村晖;孝子写文,我读荔枝情,依旧年年红。
横批是:母亲爱我,我爱母亲。
老师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幅对联,课下用心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写遗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被这一节课感动了。
放学后,我高兴地回到家里。
一进门,就被我的母亲叫住了。
我走到母亲的面前,只见母亲把她亲手做的大块的馅饼,小心翼翼的掰开,两手慢慢地托着,捧到我的面前说:“儿子,赶着热乎劲儿,快快尝尝妈妈给你做的馅饼吧
”我瞅着母亲的双眼,想起刚刚学完的《荔枝》一课的母子情深,眼里开始溅出泪花,又怕眼泪掉下来让妈妈看见了叫她伤心,就轻轻地接过妈妈手中的那热乎乎的馅饼,放到饭桌上,然后快步走向了我自己的房间,可刚一进屋,就看见我的姐姐正在我的屋子里掉着泪----我转身回到饭桌前,拿起馅饼大口的吃了起来,这时我的眼泪再也禁不住了。
热乎乎的眼泪顺着腮边滴到了馅饼上,我很快就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眼泪和馅饼一起吃到了嘴里。
奇怪的是,我感觉到眼泪怎么是甜的。
心想这肯定是妈妈的心太善良了,要不我吃下的眼泪怎么会是甜甜的呢
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做妈妈的称心的好儿子,让妈妈下半辈子多享清福。
又想起老师讲课时留下的作业,就一边吃着妈妈的馅饼,一边拿起笔来写了一幅自己的对联:老师讲课讲孝子,我写文章写慈母亲。
横批是:母以子荣。
接着我又写了这篇作文,我觉得,这是我上学以来用心写的最好的一篇作文了。
就起了个题目,叫《甜甜的泪水》。
写完作文,我感到满意极了,也幸福极了
李商隐叫诗什么
1、--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魏风,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秉性放达,自号“”。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 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还真不知道李商隐叫诗什么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形容学校的古诗
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人里最辛苦的,因为我的爸爸在我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使我的母亲非常的痛苦和伤心。
由于爸爸的去世,家里的所有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她每天都要去上班,有时还要加夜班或上早班,下班回来,还要给我和姐姐两个人作饭。
那时我才上三年级,好象一下子懂事了许多,我每天都会设法去逗妈妈卡心,这样就会使妈妈少几次想起我的爸爸来。
放学后,我也常常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活,替妈妈分担一些劳累。
前几天,妈妈又让我感动了一次。
这一次是因为我在学校刚刚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引起的 。
想起来那时的情景,腮边还会滑下几颗温暖的泪珠。
那一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讲公开课。
因为我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老师征求我的意见说,就讲肖复兴的《荔枝》这一课吧。
我听了非常高兴,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子怎样孝敬母亲的。
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预习时,我就已经认真读过好几遍了。
这堂课也是老师讲的最精彩的一课,老师课上要求我们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用心写出的诗文,用心去写用心经历的事情”。
他先让我们全班的同学们表演了《游子吟》这首古诗。
是啊,谁说小草能够报答春天阳光带给他的温暖,游子的心中永驻着母亲的恩爱和思念
我和同学们用心的表演完后,有跟老师大声齐读了两遍,老师解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在这种激情中,我们又学习了《荔枝》这一课。
最后,老师还把他写的一幅对联写在黑板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村晖;孝子写文,我读荔枝情,依旧年年红。
横批是:母亲爱我,我爱母亲。
老师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幅对联,课下用心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写遗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被这一节课感动了。
放学后,我高兴地回到家里。
一进门,就被我的母亲叫住了。
我走到母亲的面前,只见母亲把她亲手做的大块的馅饼,小心翼翼的掰开,两手慢慢地托着,捧到我的面前说:“儿子,赶着热乎劲儿,快快尝尝妈妈给你做的馅饼吧
”我瞅着母亲的双眼,想起刚刚学完的《荔枝》一课的母子情深,眼里开始溅出泪花,又怕眼泪掉下来让妈妈看见了叫她伤心,就轻轻地接过妈妈手中的那热乎乎的馅饼,放到饭桌上,然后快步走向了我自己的房间,可刚一进屋,就看见我的姐姐正在我的屋子里掉着泪----我转身回到饭桌前,拿起馅饼大口的吃了起来,这时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