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到底是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两种民主,建立的经济基础、服务对象、实质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1)在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是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不管它采取什么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用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工人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并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体是极少数资产者,他们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并对广大劳动者实行统治。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开申明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利益服务,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各种物质的、法律的、组织的条件和设施,从而使民主政治的形式与内容得到统一。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是相割裂的。
它通过实行普选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形式,制造一切权利归于全民的假象,实际上,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真正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既有权力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制约,又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既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专制,又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既确立了全体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也规定了全体人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既赋予了广大劳动人民广泛的自由,又要求每个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都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从本质上讲,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少数剥削者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民主权利,享有广泛的自由,而广大劳动人民虽然对国家、对社会尽了无数义务,实际上却无法享受应当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民族社会主义 即纳粹主义(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英语:Nazism),(指一9三三年至一9四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
“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并不具有极为明确的意涵,然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是“属于一个民族的”、“国家的”、“具有社会主义之精神的”。
纳粹主义者通常是民族主义的支持者。
然而,在“社会主义”的部份,纳粹主义者对其并无绝对之理念与态度。
事实上,所谓“纳粹主义者”之意识型态并非彼此相同:对于经济制度的态度,有所谓右翼纳粹主义,亦有左翼纳粹主义,而左翼纳粹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算是所谓的“社会主义者”。
纳粹主义之国家观乃主张国家权力之绝对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则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西斯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乃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
纳粹党执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国”,而正式国号乃“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
作为德国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政治思潮与运动 ”Nationaler Sozialismus”的一环,由于在政治理论词汇定义上的模糊,纳粹主义有时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为Nazi,“纳粹”即为其译音)。
纳粹主义的追随者称为纳粹主义者。
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为主要宣传内容。
一9一9年一月5日纳粹的前身,德国工人党正式成立,创立者是安东·德莱克斯勒。
(德文: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希特勒于一9一9年9月加入纳粹党,并成为了宣传部的头目。
随后他提议将党名更改为社会革命党(但最终未被采纳) 。
该党后于一9二0年一月正式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希特勒于一9二一年漆月二9日出任该党党魁。
纳粹主义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些政治观点的集合:极端爱国主义、种族主义、优生学、极权主义、反同性恋、反犹太与限制宗教自由。
词语 “纳粹”(Nazi)这个称呼是由德语中纳粹党的官方称呼:“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前两个音节派生而来。
纳粹分子最开始不称呼自己为“纳粹”,而是用官方的称呼:“民族社会主义者”。
在德国,“纳粹”是为了与“sozi”一种普遍而略着贬义的于纳粹执政前的主要对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称呼相区别的。
科学社会主义 scientific socialism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9世纪四0年代创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
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一9世纪四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
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
列宁之后 ,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 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
一9世纪四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一吧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一吧四吧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吧陆漆年发表的《资本论》和一吧漆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三者之问形成了另一个完整的密切相联的统一体,通过这个统一体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内容 ①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③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戈尔巴乔夫所说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据我所知,这个论断,一般都认为至少是不严谨的。
要让这个论断成立,必须要把“战争”和“民主”之一的定义搞得很狭隘。
比方说,1812年美国入侵加拿大。
彼时,美国是民主国家,英国一样是民主国家。
再比方说,2008年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
俄罗斯执行的是有缺陷的民主,格鲁吉亚也差不多。
话说,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和北方一样都是民主国家。
此外还有,美西战争、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等等至少50个引起争议的案例。
所以,民主和平论要想成立,必须要把民主国家的定义缩得很小,或者把战争的定义也缩得很小。
在一些情况下,宣扬民主和平论的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逻辑陷阱。
(即当两个民主国家发生了冲突,就声称其中一个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或这次冲突不算“真正的战争”)于是就产生了“为理论而剪裁数据”的嫌疑。
这个理论也因此受到了大量的批评。
而当有关学者把“民主”和/或“战争”的定义缩小到民主和平论能够成立的程度。
数据所覆盖的时间也就有些短了,而覆盖的国家也就有些少了。
意义,也就不大了。
民主国家之间的确比独裁国家之间更不容易爆发战争。
这倒是有统计上的证据。
但要说民主国家之间总是和平。
这恐怕就不大成立了。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在我国实行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把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中国向何处去
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展开了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
旧中国落后在什么地方
一开始有人认为落后在技术上,因此就有了“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不仅令洋务运动破产,也让许多人认识到,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的成功相比,中国还落后在政治制度上。
这样就有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运动。
他们试图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制定宪法,建立议会。
但是,“戊戌变法”既不可能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不能被清王朝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所接受,君主立宪制以失败而告终,而封建专制制度也终于走到了历史尽头。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试图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中国传统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在一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但是,“三权分立”制度也好,“五权分立”制度也罢,在历史上并没有站住脚。
袁世凯不仅解散了参议院,甚至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制造的是一片混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
但是,即使这样的“宪法”,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蒋介石集团彻底暴露了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把中国人民推入全面内战的血雨腥风之中。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一再见证,在封建专制制度解体过程中,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在封建专制制度解体之后,“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也破了产,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尝试屡遭失败。
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回答和解决这个历史课题的责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借鉴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在带领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战的同时,对建立新型人民政权及其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创造了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和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建立了各阶级阶层代表人士参加的参议会和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在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结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至此,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性质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组织形式得以正式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创建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国的国体,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
我国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确立了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在普选基础上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剥削阶级对人民大众的政治压迫,否定了延续几千年的少数剥削阶级的特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国家体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法规、决定重大事项、选举和任免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有利于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确立了规范的政权架构。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或作出的决议依法行政,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公正司法。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有利于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国家有23个省(包括台湾在内)、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在香港、澳门还设立了两个特别行政区。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这既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又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检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效和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
这些都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分立、两院制。
我们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要充分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根本上否定了“金钱民主”和资本统治。
在我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了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
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标榜“主权在民”,但实质上是“金钱民主”和资本统治。
在资本主义国家,少数人凭借资本的强势可以左右弱势的社会中下层的民主诉求,金钱的魔力足以压迫多数人对资本的专制保持沉默。
要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在政治框架中排除了“多党竞选”和“多党轮流执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有执政党,有反对党或在野党,各党派明争暗斗,但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不可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都是极力维护自己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
西方议会是各党派争权夺利的场所。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也不以界别开展活动。
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都不按照党派分配席位。
我们的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民主党派成员或者无党派人士,肩负的都是人民的重托,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没有西方议会中各党派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各级政权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绝不搞两党制、多党制,更不搞“多党竞选”、“多党轮流执政”。
要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政权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不像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利益集团、政治派别之间尔虞我诈和互相拆台。
在我国,各国家机关虽然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产生与被产生、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
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特征,与西方国家议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有着本质不同,不会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和效率低下。
要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人大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集体履行职权,不像西方许多国家那样实行上院(参议院)、下院(众议院)“两院制”。
我们的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像西方议员是某党某派的代表。
我们的人大代表,工作和生活在人民中间,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有各自的工作岗位。
我们的人大代表,是通过会议的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而不是每个代表个人直接去处理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是代表的集体参谋助手和服务班子。
每个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无论来自什么职业和地域,都是平等的,每人只有一票,每票效力相同,最后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存在着差异,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
我们要进一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把新形势下人大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生动、更扎实、更有效。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
这种民主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
这是关系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脱离本国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但实现不了人民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
要认清资产阶级民主固有的弊端和虚伪性,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对于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要时刻保持足够的警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愈向前发展,愈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探索、创造和前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搞多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搞多久。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不完善,距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发展民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极其艰巨的任务,要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内容,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征、特点和特色。
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好、发展好。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独特功效。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要靠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把各级人大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建设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建设成为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及其本质
含义:毛指出:“我民主不是资本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后实现的。
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人民既要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本质:对全体人民负责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具体内容是:(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广大人民群众有权管理国家事务,有权对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干部实行监督。
(2)体现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辩证统一。
(3)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各族人民都平等地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享有法律的、物质的保证。
(4)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人民既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纪律和法制。
(5)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区别,同无政府主义也有本质区别。
(6)要求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有相应分工,但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相互协调工作,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
(7)是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8)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既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又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特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
坚持党的领导政党是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的出现是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标志。
在政党与民主的关系上,是先有民主,后有政党。
然而,和世界上其他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有自己很特殊的地方,它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中产生政党这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政治生态中,既不存在市场经济及建诸其上的经济发达这样的前提条件,也缺乏相应的民众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既不存在民主政治的历史,也缺乏政权交替的合法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只有先建立政党,再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推翻专制制度,渐次向民主政治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出现能不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带领人民争取人民民主的纲领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早在建党前夜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民主启蒙运动,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领导的;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本质,毛泽东曾在20世纪30年代时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同时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如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及其制定的宪政体系和实践;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实行的“三三制”等项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能不能推动民主的发展
要看到,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本质得到很好体现。
1953年召开了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1953年举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公民选举中,近3亿人口参加了选举。
当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受前苏联经济和政治模式、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受到严重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断。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并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9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扩大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又一特色和有效途径。
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党内民主建设好的时期,也是人民民主发展较好的时期;党内民主发展不好的时候,人民民主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损害。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在这方面做出理论概括:“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
”十六大又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并对扩大党内民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近年来,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央颁发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采取了相应步骤和措施,调动广大党员开展党内民主的积极性。
尤其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为推进人民民主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实现的。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是人民民主决不是处于被动的角色。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迫切愿望,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着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为党内民主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发展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表现出人民民主建设的极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人民民主的发展经验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进步和完善。
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和经验。
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
”十七大提出“要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又如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完善对党代表选举工作的进步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七大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推动民主文化建设中国的民主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民主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整套党内党外民主改革制度框架的建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具体制度在实施中出现变味、走样、束之高阁的现象。
面对制度约束的显规则,一些化解制度权威的“潜规则”应运而生;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权大于法;党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而在一些地方、单位,当权力与程序出现不一致、而又非要走程序不可时,就通过潜规则使程序服从权力。
这些现象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
这与我们缺乏民主的传统和历史有关。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十分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
问题在于,当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一些新的民主制度的时候,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某些旧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影响与之不相适应,呈现出新政治制度与旧政治文化“拉郎配”的矛盾状态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软性抵抗状态。
这说明,民主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到来。
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是“对政治道理的说明远远重于政治结构的建构”,“政治变迁实际上是知识的变迁”。
这就是说,制度是在一定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行的政治转型需要在对新政治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开启,也就是要走“先知识积累、后制度建构”之路。
但是在中国,一方面,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党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我们没能完成”,新型政治文明的文化知识远没能充分建立和积累起来;另一方面,当前又面临着在超浓缩的时限内同时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人们往往过分地把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增长上,不注意对政治建设本身问题的思考,政治话题往往被泛化或虚化,既缺乏基本政治理念的沉淀,也少了对待政治的科学态度。
面对这种欠缺,须尽快补上政治知识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之课。
补上这一课切实可行的路径是十七大提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推进公民参与是建构一种民主的社会生活,使社会成员通过民主运作、民主实践获得民主的技能和观念,使民主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进而形成民主的氛围、民主的政治文化。
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可完善和细化民主制度建设,使民主和监督制度的缺陷得以发现和弥补,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良性体制机制自动发生、运转的力量,由此来改造和净化在人与人关系上出现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长官意志、家长特权等问题的制度环境;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使国家民主扩大为社会民主,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的领域是社区或工作场所。
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决策时,才能提高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减少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富有知识、对政府事务具有敏锐兴趣的公民,从而有助于一个民主社会的形成;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社会成员自身可以受到教育,唤醒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培养公共合作精神,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
实践和技术的成熟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就是越来越把着眼点放在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研究上,即不仅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问题,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技术问题。
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技术性、程序性、操作性方案。
所谓“民主政治技术”,主要是研究民主政治发展中的策略、技巧和细节等问题,从而具体把握、调控,掌握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动权。
首先,在民主发展的策略上,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这说明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策略主要是:既积极又稳妥,渐进发展,使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相适应。
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社会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政治智慧。
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命题下,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重要制度组成部分提出来,既是创新,又是循序渐进策略思想的体现。
其次,在民主发展的技巧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活动方式正在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无论是制定政策的程序,处理日益复杂的国内矛盾、国际关系上,在政治运作上都比过去更加周密谨慎,主观独断的“拍脑袋”现象减少,面对国内诸多利益分化,教育、医疗、住房矛盾突出等问题,各级政府正在抛弃“管卡压”的粗放式手段,转而以疏导、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更加细致地注重民情民意,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施细节,尽可能集民众智慧,纳民众心愿。
“十一五”发展规划,采纳了412万人的建言,包含着许多数字化的政治目标。
近年来,一些新的“官场惯例”正在形成,如部门领导在所辖领域出现大问题时,要主动请辞或被免职;省市级官员上任时发表就职承诺,公开执政思路;遇到突发事件相关官员必须到场与老百姓协商解决问题;在地方领导人换届过程中逐渐扩大提名环节、考察环节、选举环节,等等。
这些本身既是民主的实现,又是民主技巧的展现。
最后,在民主发展细节上,更注重微观研究,强调落实问题。
十六大及以后的若干全会的相关决定,都明确提出了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目标和途径。
如: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十七大进一步从六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涉及到如“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细节要求。
近年党还不断下发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等。
在党中央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正在向务实的方向深入发展,不断破解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
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