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800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
有位名人说人们来到世间是完善自身,二是造福人类。
确—个人既要追求个人幸福要尽力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但是,个人幸福的获得和对社会、人民的奉献都是以自身的完善为前提的,否则就徒然是一个良好愿望而已,很难得到什么和奉献什么。
不仅如此,自身修养的不良和差劣还可能给自己招致灾难和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烦恼和负担。
自身的完善是一个综合的观念,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文化、知识、智能、技术、思想、道德、体格、精力等等。
在所有这些素质中,还应加上重要的一条——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突出表现心理爆发力、适应力、应变力、承受力、韧性力、排解力、自信力、愉悦感受等方面。
大量事实证明,不同的人们,在诸多方面的素质大抵相当的情况下:成功者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心理素质的优势。
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差异,或者由于心理素质的不足而功亏一篑,或者由于心理素质的良好而获得成功。
竞技场上取胜的“诀窍” 获得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的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这是一位体坛高手的切身体验之谈,道出了竞技场上取胜的“诀窍”。
我国乒乓名将容国团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人物。
当时,与一些第一流的乒乓球运动员相比,他的技艺不是最好的,不论是防守和攻击都不够理想;他的体力也更逊一筹,体格显得柔弱。
然而,他在比赛中竞技状态极好。
所谓竞技状态,主要指心理状态。
由于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的球艺和体力都发挥到了极限,终于在关键的一局,以“一球定乾坤”,击败了实力雄厚的对手,夺得了世界冠军,使中国体育运动实现了一次零的突破,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很大的荣誉。
而他那句“人生难得几回搏”的名言,则更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久地鼓励人们去战胜困难,奋发向上,勇敢攀登。
我国许多运动员成绩上不去,就他们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素质差。
比如,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外围赛中,中国男足对韩国队一场比赛,开场不到十分钟就被人家连下三城,溃不成军。
溃就溃在心理防线的全线崩溃,简直到了不识足球为何物的地步! 因此,努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发展、提高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一大问题。
否则,即使其他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改观了,只怕也是白搭。
在病魔袭击下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使人们病魔袭击时,排除烦恼,保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而心理素质欠佳的人,身患疾病,则往往消沉悲观,不利于病情好转,甚至加重病情。
就以癌症来说吧。
癌症,在目前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威胁,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全制伏它。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癌症不等于死亡。
许许多多的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延长了生命,或彻底痊愈,有的甚至不治而愈。
这中间,心理素质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凡是战胜癌症的人,几乎无一不是心理素质良好的人。
而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往往被夺走生命。
我国有一位癌症病人,他在例行体检中被发现患有癌症,医生在为他治疗时没有告诉他得的是癌症,他的妻子也瞒着他。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他自己也感觉良好。
5年过去,病情都很稳定。
他妻子觉得5年多了,情况良好,他的生活、工作也一直正常,甚至表现出高昂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她以为没事了,可以告诉他了,便对他说,他得的是癌症。
此人一听,如泰山压顶,精神直线颓靡,自以为必死无疑,惶惶不可终日。
果然于两个月后死亡。
还有一例癌症患者,医生认为他活不了多久当时有一种新药被广为流传治癌有特效,其实此药尚在试验中。
但这位病人深信它有奇效,要求服用。
不料服用后,竟奇迹般地“痊愈”出院了。
不久,这位病人从一些医学杂志上看到有否定了他服用的那种新药。
产生怀疑,精神立即处于紧张、恐慌状态,癌症又复发了。
于是医生向他解释说,那些文章的观点是错误的,医学杂志上允许辩论,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你不要理会那些文章,这种新药的疗效是好的。
同时,医生称给他服用“超精制的、效力增加两倍的”那种新药,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安慰剂。
于是这位病人心理恢复平衡,情绪稳定,充满信心。
两个月后,一家医学权威部门写文章,再次否定这种新药的治癌价值。
这位病人读了这篇文章后,挺不住了,完全怀疑那种新药的疗效,认为医生不过是安慰他而已,于是情绪一落千丈,陷入痛苦和绝望。
失眠两天后就撒手归天了。
上述病例充分证实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心理因素是何等重要!面临挫折时 心理素质不良的人,不用说在逆境或危急关头,就是遇上一点挫折,一点打击,甚至进入一种不太适应的环境,心理上就失去平衡,产生不满、惊慌失措、精神崩溃等情况。
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结果时,他名落孙山;面对落榜,他顿生绝望之心,并马上愤而自杀。
不料自杀未遂。
正当他神昏意迷之际,忽然传来他被录用的喜讯。
原来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只是统计时出了差错。
但紧接着又传来消息:他被公司解聘了。
公司负责人评价道: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艰难、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这一评价无疑是中肯的,抓住了关键,打中了要害。
这位日本青年的学业无疑是拔尖的,但心理素质也无疑太差,显然难当重任。
北京某名牌大学有一个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都是尖子,考进这名牌大学以后,现班上的同学都来自各个学校的尖子。
既然大家都是尖子,凑在—块儿也就谁都不是尖子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之后才能重新分出高低。
这位女大学生竟然连这样的现实也不能承受,感到十分痛苦,终于给母亲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了。
武汉一所大学—位女研究生仅仅因为与男朋友发生口角,急躁气愤,不能忍受,也吞服硫酸身亡。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真不少
在学习成材的道路上 2003年,有关部门对南京10所高等院校的调查表明:近几年,这 10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3.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55.4%,均占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病种首位。
这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也很严重。
现在许多青少年被娇生惯养、过于溺爱,缺乏起码的磨练和摔打,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一点刺激。
一个女大学生对大人说:“你们是苦水里泡大的,我们是被人抱大的,抱得我们快成了疯子。
”她说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杭州一个9岁的小学生叫张毅,他是学习尖子,少先队中队长,也是家里的“小皇帝”。
那天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
中午,比张毅大两岁的姐姐将茶话会上分到的四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另外两块准备留给妈妈。
张毅不干,一定要姐姐将那两块糖果也给他。
姐姐没有同意,张毅即大发脾气,重重地踢了姐姐一脚,便独自上楼,把门关上,姐姐见弟弟生气了,怕妈妈回来责怪,急忙叫弟弟下楼来拿那两块糖果。
叫了一阵,张毅始终不下来,也不开门。
姐姐着急了,赶紧叫来大人把门打开。
打开门一看,大家都惊呆了:张毅无力地垂靠在窗边,他的脖子上套着红领巾,红领巾拴在窗框上。
大家立即把他抱下来,可惜他已经气绝。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儿童少年缺乏必要的心理训练。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子女,“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百依百顺,养成他们放纵任性、唯我独尊的个性和心理,俨然成了“小皇帝”。
殊不知,他们这种“小皇帝”的个性和心理只可能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天地和短暂的时间里得到满足和适应,一旦走人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立即碰得粉碎。
总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完善自身、造福人类的必备条件。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首先应该努力地科学地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一生是最重要的。
否则,即使体格强壮,智力超群,也可能中途受挫,甚至夭折。
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是在逆境或危急关头,哪怕是猛虎行于前、泰山崩于后,也能镇定自若,应付自如,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但求半称。
用心品味、细细琢磨,令人茅塞顿开。
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
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
”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
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
”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西方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的背后。
”面对阳光吧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
只有“万事只求半称心。
”,才能坦然地的面对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一帆风顺,一路平安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人生路上风云变幻,甚至暴风骤雨会常见,而错失良机抱怨终生之事也常有之。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万事称心无非一切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但商品社会世间万象矛盾丛生,现实生活变幻莫测,苦闷、失意之事常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飞短流长也难免,所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显然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
由此可见,万事如意不能苛求。
然而,万事心宽福自来,这样开导人的话倒有些哲理。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
”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大多的杂念,就能成为神静智灵之辈,眼前就会一片光明灿烂,便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财富。
水墨留白,可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心灵留白,人就可以浮想联翩;生命留白,就会滋润出妙趣横生的快乐。
如果李白不是不是得不到官场青睐而贬职,就不会挎一柄长剑,浪迹江湖,也就难留下字字珠玑,响彻盛唐的千古名诗。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名言,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不去吃“后悔药”,你就会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彼岸。
精神上既要领悟了生的道理,又能达观地对待死,那就是人生艺术,也是泰然自若的减压法。
“泰然”心态,就是“神安”。
弘一大师,在一位老友家用餐,只要了一碟萝卜、一碗大米饭、一杯白开水。
老友过意不去,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天水淡
”弘一大师笑着说:“这咸有咸的味,淡有淡味道。
”国画大师丰子恺听后感慨地赞叹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从天到地是一瞬,从生到死是一生。
生命如茶,细细的品尝,才会感到滋味无穷,倘若你狼吞虎咽则淡然无味。
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如此快乐。
诗人谢灵运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是说世上万事不可能都有如意,只有遇事心宽,才能有好心情。
人生如同航海,难免会遇到大波涛、小浪花,甚至惊涛骇浪。
“想得开就是天堂,想不开便是地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明朝洪应明的名句。
意思是说一个人应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遇事来个“冷处理”千万不要“肝火旺”,才能处世通达明智、沉浮自如。
对于一些细小的枝节问题,不必斤斤计较,对一些不顺耳的话可“听而不闻”,对不顺眼的事可“视而不见”。
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快活风流,确实人人所向往的,然而,对它的领会却不尽相同,“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内藏”,能跳出墙外者可谓“美丽的人生”。
“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坎坷,曲折而复杂的,常常是难以预想到的,这其中包括:理想、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
重要的是要能主宰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生命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欢离合的苦乐年华。
古往今来的圣贤和智者,都能勇敢的面对人生,不时地调控心态适应环境,以不变应万变,守住做人的准则,守住心灵的贞洁,不贪,不奢,不乱方寸,不忘根本。
从而真正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庄子曾说过:“死生为昼夜”,不过是自然规律而已。
生固可欣,死亦坦然,“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淡泊以明志,没有什么可悲观的。
心灵留白,生命留白,就会心态良好、精神充实,就能建筑起健康平台;就会拥有充实、坦然、意蕴深厚、绚丽多彩的人生。
心灵就可以在宁静的家园中安然入睡,受伤的心灵就会喜出望外的修补,生命就会变得坚强美好
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倘若干了伤天害理的勾当,身后留下遗臭万年,就自当别论了。
所以说:“活得要潇洒,死得要安祥。
”人生往往有力不从心,脆弱无助的时刻,有沮丧、懊恼,有失望、痛苦的时候。
此时你必须学会自我解脱,想不开等于自寻苦恼,耿耿于怀、苦思苦想,真是何苦来
人生活在世上,何必“活得好累”。
开心是一个人心态好、也是对生活憧憬和挚爱的结果。
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者,即使整日披金戴银、美味佳肴,也会悲鸣“活得真没意思。
”如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顾影自怜。
反之,即便一个人到了贫病交加的又无助地步,路人送上半碗稀饭,一块烤红薯就足以令其眉开眼笑,而他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也能酿出一种味道、活出一种境界来,一旦时来运转,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传奇。
说明幸福与财富、地位、声望并非是等号。
佛家说的好:“身在荆棘中,不动则无痛。
”“寡欲无求”才能虽身在红尘漩涡,心却超然物外,不受诱惑,不生苦难。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我们只须稍作考证,就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根源:譬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中庸》“中立而不倚”、《论语》“过犹不及”、《菜根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花看半开,饮酒微醺”,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的“半字哲学”。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诗,题为《安乐窝》,其中有两句是:“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歌词如下: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字哲学”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国外人亦对其推崇备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过一首诗:“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据说日本书道有一派以禅为宗旨,书法的特色是一篇字总留有几处败笔,如刻意的胀墨与枯笔,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
这一切,无不是在追求一种“半”的人生哲学。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
他常诵的格言是“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
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
在五十五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忠诚体国、节劲凌霜”、“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以至世人给予他无尽的褒奖。
此外,像历史上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张良为刘邦夺得天下后,退隐林泉,名垂青史……他们都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相,堪称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绷,天理如此,人道亦然。
人生也好,世事也罢,现实生活中,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圆满,但事实上又有几人、又有几事能够达到圆满境界,最终无一不是带着遗憾、带着阙如到达终点的,就像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楹联说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
当一个女孩问你: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你该如何回答,要全面,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
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
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
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看她是如何小性多疑的: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
’……黛玉道:‘别理他。
你先给我舀水去罢。
’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
’说着,倒茶去了。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
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
’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逼得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的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
细揣摩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鹃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
而紫鹃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的“正经主子”。
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性多疑之极。
宝玉更是动则是咎,即使“不动”也还是有错,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正遇上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
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揉捏在一起,从而坐实了宝玉的“无情”的罪名。
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
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
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
”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
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的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音量的对话声,更不用说怡红院“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的格局了,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至于随后宝钗从怡红院走出来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林黛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鄙视和冷漠。
她常常悲叹自己“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这和同样寄居贾府的邢岫烟比起来,林黛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说起,岫烟因被仗势欺人的丫鬟婆子敲诈,被迫典当棉衣筹钱,黛玉听说便“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她首先想到不是同情岫烟,而是马上感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当史湘云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
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
”林黛玉马上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
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这里的林黛玉既没有宝钗的体贴,也没有史湘云的豪侠正义,有的只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与“好笑”而已。
对进贾府求援的刘姥姥,林黛玉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王熙凤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王熙凤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
说起刘姥姥,林黛玉是这样说的:“……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
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对这样的刻薄,宝钗的注解很意味深长:“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王熙凤)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
更有颦儿(林黛玉)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
亏他想的倒也快
”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尖刻冷漠。
林黛玉的心态常保持在一种竞争状态上,总想在才艺上压倒群芳,如在贵妃省亲游大观院时,不得施展就因“未得展才,心上不快”。
殊不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指女人)拥有一颗友爱善良的心,远比满腹的才藻更要来得可贵。
纵观全书,除了对宝玉,很难看出林黛玉有主动关心体贴别人的地方,更多时候她是把自己禁锢在自恋的怪圈中:愈是不被大多数人真心的喜爱,愈是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才华,而这样做的结果更愈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
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史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吃的行为不以为然,湘云就痛快地说出了对林黛玉的不满:“……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
我为芦雪庭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
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林黛玉有才不是一种错,但她的持才傲物却把自己幽禁在了自恋自闭的孤寂中,陷入了“过洁世同嫌”的尴尬处境。
有人认为林黛玉之所以多疑尖酸,是因为对宝玉爱情患得患失的缘故,但仔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即使贾府不曾家道中落,林黛玉也病体痊愈,如愿以偿地和宝玉成亲,那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贾宝玉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他的长处就是对“水做的女孩儿”的温柔体贴,但这样的温柔却不会只给林黛玉一人,他可以才和金钏说“咱们在一处吧”,转眼又可以怜惜起“画蔷”的龄官来;更何况还有一个“只差没禀明老太太”过了明路的“准姨娘”袭人。
以林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论观点来看,婚后和袭人等“屋里人”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她势必会哭哭啼啼地掀起一阵阵的酸风醋雨,让宝玉头疼不已。
而宝玉到底也是一个“泥做的”男人,长期地面对眼泪也会麻木,并可能由麻木至生厌,再由生厌至疏远,可以想像,发展下去林黛玉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二个“王夫人”,由“珍珠变成死鱼眼睛”了。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曹雪芹不得不让林黛玉死去,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死,“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里的“玉带林中挂”很可能暗示的是林黛玉死于悬梁自尽。
在以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步步地加重了林黛玉的病情,将她推至死亡。
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倒像是亲手“谋杀”了自己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虽然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但这样的“谋杀”不如说是出于仁善,是给了林黛玉一个保持良好形相的机会,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至于“污淖陷渠沟”。
但林黛玉毕竟是他塑造并喜爱的人物之一,对%
成功的路上,好对手比好伙伴更重要,如何论证及举例(这是个辩题)
曾经参加过学院辩论队的选拔,然后不想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来跟你们分享一下。
不过这里就想跟万xz学姐说声再见。
接下来进入正题:三辩的提问和小结①你们是否渴望成功②是否认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的③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④是否认同竞争对手能给你造成失败或可能失败的压力①中国为什么要提出养狼计划培养对手②为什么在我国的强军路上要进行军事演习并设立红、蓝双方进行对抗③为什么中国南车和北车要合并,合并的目的何在
④为什么日本神户钢铁如此强大却走上了制假售假的道路,从而走向失败
我方一辩和二辩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先有对手再有伙伴,因此对手是第一位的,并且对手所给自己造成的压力是促进己方进步的内因。
通过我上述的提问,我的总结如下:在我的提问下显而易见的得知对方承认失败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对方辩友也可能会反驳说,失败并不一定存在,但是就算没有失败难道也会没有会遭遇失败的压力吗
在竞争中失败和遭受失败的压力必存之一。
要知道,可能失败的压力和失败是怎么造成的呢
没错就是对手,如果不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下就已经失败了,那么好伙伴存在的意义何在,就更不可能存在好伙伴比好对手这样的结论了,因此我方得证。
现在我们回到失败是好对手的造成角度,正因为好对手的存在,能让你感受到压力,有压力那么在你方渴望成功的欲望上就会变成动力。
在体坛上,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林丹和李宗伟的故事。
林丹正因为有对手李宗伟的存在才一直在坚持努力,才能在羽毛球的路上走的更长久,更成功。
同样的,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吴越争霸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吴国和越国都想成功,成功的成为春秋霸主。
一山不容二虎,称霸并没有那么容易,要想称霸就必须战胜对方,然而命途多舛的勾践在第一次争霸中失败了,但是他并不言弃,忍气吞声的给吴王夫差当苦役,等到有机会回到国家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成就了一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而流传至今。
无论在你竞争的路上是否遭遇了失败,上述两个故事告诉了你,当你在与对手竞争中还未遭受失败时,对手的压力在你渴望成功的欲望上成为你的动力,助推你走向成功。
当你在与对手竞争遭受到失败时,失败的经验让你更加清醒,更加清楚的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完善自我完成崛起,走向更持久更伟大得成功。
而这是你的好伙伴所不能做到,却又是成功路上必须经历的。
所以,综上所述,好对手比好伙伴更重要。
虽然漏洞还是有的,不过你们觉得能用就用吧,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也不知道你们看到这张帖的时候是几年后了,呵呵。
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的驳杂等原因。
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
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
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
他自己也以此自律。
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
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
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
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
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
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
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
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
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
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
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
”(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
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
颇见整合之功。
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
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
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
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
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
处处都是精锐之兵。
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
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
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
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
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者仅如下几条: 1.从容论学之风。
观此书,行文的舒卷自如,文字的洁净雅致,取材的富广精审,都足资取法。
读此书知中国美学之美。
其间溢荡着从容之风。
对于历史中的先人,作者能体认其精神,详于存异而略于求同。
然而作者用心,正在“借有此异以证其同”。
对于儒、释、道、骚、气化哲学各章,作者虽然没有专章是论述其合融的方式与状态,而章章又莫不是。
对于今人之论,作者也是多论其异同,而鲜涉其是非。
《明儒学案》:“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至于作者有了新鲜而地道的理会,我们读者也应先观其不同。
文中虽然有辨析,而绝无负气求胜、扬己陵人。
而能在与其不同处出新意。
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观鱼而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是“推己及物”,“移情于物”,作者认为值得商榷。
(第16页)对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作者又在这之外提出第四种态度。
这不是作者在恣意求新,而是在厚实的研究之上才生发的。
对于第四种态度(即是妙悟)作者有专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作者从不自矜有学,说自己的作品粗糙,然而,作者也决不因此而懈怠,“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潘耒《日知录序》)以此比照,可略知作者为学。
书中,似乎都是人所能言之事,道的却是人所难言之旨,如庄、禅、儒、骚。
作者却“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
对于不二法门的阐发,更见作者功力。
作者真可以孙奇逢评人之语描绘: “人所束手之题,使君曲为条指,人所歇脚之事,使君偏为热肠,亦一无所慕,一无所惧。
”古人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
这几分从容不是心态的转换可以办到,而是深厚根基的兴现。
2.读一本书,看其引文便知闻见的广狭,功力的疏密,这是读书人所共知的。
但是,本书的引文却限于通识,隐而不显,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正如我们不应仅仅看房子的华美,更应留意建屋过程中的艰辛。
如不二法门一讲,其开路先锋,一望便知。
即如第40页论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83页论到石涛的楚风,第146页论中国艺术中“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第209页作者论古意盎然,都看似信手一挥,却是功利深厚,皆是作者学有所得之论。
如此,还只是能见到落在纸面上的,至于这背后所涉览的文献又不止万计了。
未尝艰苦而来的学问,就如费燕峰在《费氏遗书》中所说:“一段好议论,美听而已。
”作者搜采之勤,在本书中难以窥见,但是,把眼光放在书的背后,可知其所从来的道路极坚实。
章学诚《章氏遗书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于己。
”我想本书的可贵处在于,其言皆有得于心而出于己,又必有所本而不尽出于己。
能“为古人立心”。
我在书中看到:中国美学活的精神在历史。
历史的精神还多不在理论。
也许理论本身就装不下历史的精神。
作者醉心于历史,或许在此。
我想,若以本书之影响而言,其于理论之影响绝不会小,但于历史的启示或可能更大。
本书可以说是“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但因其有根底,所以它愈为己而愈为人。
人们常引《文史通义?答客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
”高明者以考索为根底,高明者益高明。
作者之学如此。
3.开后人法门。
本书多能指出向上一路,新人耳目,触发新意。
真是“混沌里放出光明”。
如本书第七、八讲重在阐明中国艺术的时空观。
这一阐发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学家的小发明,却给美学的研究带来了颇多的新意。
由此出发,不仅时空,其他的观念也与美学极有关涉。
在许多方面,本书真是能“接前人未了之绪,开后人未启之端”。
(清 薛雪《一瓢诗话》)读此书,知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语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全祖望引黄梨洲语)信而不诬。
深切的体认与追思,使得作者能深入人心,切中要害。
作者说:“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第8页)山水诗并不仅仅在描山画水,山水画也不仅仅在涂红写绿,它们的背后是生命的精神,所以,郑板桥的诗“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在作者的眼中,“写的不光是流水和孤舟,写的是他的心灵的优游,写心灵在气的世界中浮荡。
”(第114-115)真非孤沉独往而难得。
如作者说:“气韵的核心是生命意义的传达,它虽有赖于形,但专注于形而不可得。
”(第113)我想,作者的长处,并不在于指出这一点,其出人头地在于从中酌取生命精神,而又能以生命化的形式给予传达。
作者传达的形式和传达的精神达到了熔通。
作者真是“以境显境”。
4.高远的识见。
做中国美学的人,容易被史料的浩瀚,历史的纷繁所震慑。
本书中的各章,皆从历史中来,而经作者的慧眼,它们都成了今日美学建构中的脊柱。
历史与理论的融通的确是一大技艺。
登峰而入微。
在茫远的历史中,作者以精神提起。
在历史的汪洋中优游,舒卷。
真如一得大自在之人。
学人所共知,中国美学难以找到专门的著作,此书名为中国美学十五讲,而作者之着力处又多在美学之外。
作者在哲学与艺术的通汇处领得了美学的精神。
古人讲析之愈精,则逃之愈巧,此最为学人致意,而研中国美学者更应留心。
作者真是把美学藏之天下了。
又如骚人遗韵,并非哲学,而于美学又影响甚大。
作者极为阐扬,推向深入,亦可见作者识见之高。
推想可知,哲学之外有益于美学者又不仅此而已了。
即以他讲哲学与美学关系而论,亦不粘滞概念术语,而重在两者的相通处,不强作牵合。
两者不限于名言的假借转用,更在精神之汇合与融通。
这为重新审视哲学、美学及两者的关系开了眼界。
5.本书之醇。
作者严于畔分中西,而善于融会古今。
学人常好引西方以自重,本书中也有中西对比处。
然而,我觉得,作者看到中西遥相呼应时,谨慎多于喜悦。
如作者说:“庄子的自由,其实就是‘由自’,自己获得主宰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交给知识,交给内在世界的‘习心’。
这有点相当于斯宾诺沙所说的‘自因’说,以自身为原因的自由,”作者让两人相识,又马上告知有不妥,说:“但又有区别。
庄子的自由,是一个由奴隶到主宰的哲学回归,由‘由他’到‘由自’。
” (第20页)如此者不繁引。
我想这是学者应有的审慎。
书中的插图也尤为增色,它们极有助于领会言语漏掉的智慧。
其中,或有作者的契合之作,也有古人跨越千年万里前来相助。
此外,如作者读书之法也值得借鉴。
读完本书我也引发了一些疑惑,虽然不敢说这是学术思考,就当是攀谈,可以水济水,岂是攀谈
在第二讲中,作者的精神与技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扶云高蹈,倚树独眠的庄子。
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朝阳初启真个把庄子说活了。
作者从庄子的言语中展示了一个世界。
作者的研究是从庄子所描述的境况而悟出的,所以,庄子是非理性的。
但是,我们若考虑到庄子的描述这一行为本身,我则感到庄子还具有一种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
这一态度,他描述时,是位生命的审视者,而他在描述的境况之中时,则是位生命的游戏者,我想,两者于美学都有大关涉。
中国人所具有的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与近世西方的科学理性不同。
然而我觉得,这种生命精神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达观。
我们在苏轼那里极易看到这一智慧,这一智慧不排斥往事难再仍可期的唯美,也不缺少心有微花淡淡香的精微。
一只生命的眼睛审视自己,把玩生命。
知道生命的能与不能。
此外,“大造”(第57页)这二字代代有人言,而心境各异。
或因天之造化不可明察而生畏惧之情,或因其刚健有功而生悦乐之心。
即以魏晋、两宋相比,差异甚大。
如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可见他,或说当时的人对于这大化是曾心存畏惧的,而邵雍的诗:“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却是充满了和乐的言语虽同,而心态纷殊。
或原本一词,而其意屡迁。
本书可以说是“为古人立心”的力作,在这过程中,作者所获得的无言欣悦也溢于言表。
本书就是作者的妙高顶,小扁舟。
作者真是“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至于本书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美学研究上的地位,此书所显明的学界风貌的转换,又不是我这学识浅薄之人可以妄评的。
不过,我们从这本书里印领了太多,所以对于它的期待也同样。
或者,它不仅为研究中国美学之著作,将来也会是中国美学应研究之著作。
这个书评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若想体会作者及本书的微妙境界,还请读者去看原书。
游玩者好其佳丽处,读一过,定心满意足;而细心者不仅及此,还应知其用力处,读完此书,若能再读作者其他一些著作,受益决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前者尽可以与之沉浮,而后者还得独具一只慧眼。
因而,前者的眼中可能只有可爱,而后者的眼中不仅可爱,而益可敬。
谢谢。
。
。
手淫过后如何快速恢复正常
你好,你的描述分析,你的这况是由于长期过度的手淫引起的早泄种早泄一般功能性的早泄,彻底戒除手淫的不良习惯并坚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理后一般可以恢复正常。
平时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要吸烟饮酒,不要饮用浓茶咖啡;注意心态平和,避免压力过大。
适当的控制性生活的频率,性生活时可以戴上避孕套或者使用利多卡因乳膏,降低龟头敏感性。
同时也可以服用舍曲林,金锁固精丸,锁阳补肾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