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大迁徙呢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卷五)温县牛洼村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
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
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
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
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
十月,黄河泛滥。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
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是月,胶州大水。
七月,高密县大水。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
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
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
秋,蓟州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
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
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
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
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
()在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卷二)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
(《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
(《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
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
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
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
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
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
(《元史.五行志》)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
(《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
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
(《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
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
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
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
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
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
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
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
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
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
简单的情况是: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
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
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
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
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
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
”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
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
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
当时彳艮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
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
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
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
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
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
<<三国>> 在我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红》、《西游记》被广大读者“四大名著”,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古人亦有云:“……读三国胜读水浒传。
水浒文字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但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
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且三国人才之盛,写来个个出色,又有高出于吴用公孙胜等万万者。
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
” <<水浒传>>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
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
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
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
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
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
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西游记>>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
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
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
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
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
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
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
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
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
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
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
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
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
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
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
从《红楼梦》成书至今,已有两百余年了,但有关曹雪芹的“言”与《红楼梦》的“味”,却是见仁见智,各家说各家解。
许多红学家穷其一生,也仅是“独创”一家言,几 无定论。
红学论争了百余年,有很多谜点远非愈辨愈明,破解有日,而是更加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了。
像很基本的东西,《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众多说法。
更进一步,曹雪芹的籍贯到底在哪儿
他是汉人还是满人
他出生于哪一年
活了多少岁
《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看,《红楼梦》手稿一百一十回是写完了的,后三十回又为何遗失了
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续写的
脂砚斋是男是女
曹雪芹和脂砚斋、畸笏叟是什么关系
……有关《红楼梦》的疑问可列出长长的一串。
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国内老中青三代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王蒙、蔡义江、李希凡、孙玉明、胡德平等人请到文学馆,开设讲座,新解《红楼梦》,就诸多疑问展开探讨。
本书即为演讲结集,十二个专题,有助于细品《红楼梦》,领略更多深意。
古代帝王的家训有哪些?
我所能查到资料中,似乎没有像你说的这样排辈的。
所以没法给你很准确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①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
②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③ 西钳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
得姓始祖:太子晋。
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寿不过十六岁,但聪明早慧,幼有成德。
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灵王拟拥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未被采纳,由于其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之德举却名声远扬。
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
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王姓迁徙史和迁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汉至晋时,王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耒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
如唐末王潮、王审知两兄弟率兵入闽,被称为开闽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国各地。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
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
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
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
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
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
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
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
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
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
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
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
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
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
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
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
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
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
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
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
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
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
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
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
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
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
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
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
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
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
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
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
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
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
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
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
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
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
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
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
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
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
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
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
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
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
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
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
晋为东莱国。
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
隋为莱州。
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
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
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
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
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
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2、堂号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
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
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
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
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
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
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
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宗族特征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
王姓在历史上,文人辈出,著述甚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
各支王姓论字排辈次序分明。
如安徽绩溪王姓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 ■近现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关于名人认真的小故事200字 急急急
10个名人认真故事: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堂读书,第一学期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3、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4、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5、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6、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7、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8、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9、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
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
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0、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上联:无妻徒刑.求下联,– 神回复
上联:凤落梧桐梧落凤。
原对:珠联璧合璧联珠。
吾联:舟随浪潮浪随舟。
上联:曲溪曲曲龙戏水。
下联:陇埔陇陇凤簪花。
此联为【清】林松对翁员外联。
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秋声雁声声声寒。
上联:龙怒卷风风卷浪。
原对:月光射水水射天。
吾联:山色倒海海倒天。
上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下联: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六峰峦色,有色皆空。
此联为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联。
上联: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司香尉着意扶持,不教雨雨风风,清清冷冷。
下联:蝶蝶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人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此联为【清】刘树屏题的愚园花神阁联。
上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哞哞哞。
新联:花猫戏花,花迷花猫眼,喵喵喵。
此联的最后三字不仅是前面动物的象声词,而且里面还可以拆除这动物的名字来。
上联:狗牙蒜上狗压蒜。
下联:鸡冠花下鸡观花。
上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境。
下联: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情。
此联为【明】太祖赐金陵秦淮河联。
上联: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下联: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狂懂。
此联为1928年四川庆祝‘双十节’,刘师亮以四川民间哀乐声‘当庆、懂狂’来表示对当局的不满。
又有说是1916年袁世凯称帝,其亲信四川总督陈宦令川民举庆典,当时川人所作的。
上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下联: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上联: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下联: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上联: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长长是官。
吾联:黛玉宝玉红玉金玉香玉玉玉非石。
此联为嫣然因梦所出。
下联的分别指林黛玉、贾宝玉:《红楼梦》里的人物;梁红玉:【宋】韩世忠的妻子,擂鼓战金山的巾帼英雄;金玉奴:【明】话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主角。
常香玉:【近代】著名豫剧家。
上联: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下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此为杭州九曲十八涧路亭联。
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此为杭州清代行宫花园古亭柱联。
上联: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下联: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此为杭州西湖天下景联。
上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下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此为上海豫园万花楼联。
上联:看山,山已峻。
下联:望水,水乃清。
上联:即色即空,即心即佛。
下联:亦诗亦酒,亦儒亦仙。
陈霖题甘肃兰州白云观。
上联:信耶梦耶,传非真耶。
下联: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浙江宁波都神殿戏台。
文心联作者:月下独酌上联:尝因酒醉鞭名马。
下联:唯恐情多误美人。
此联为古龙所撰。
上联:常未饮酒而醉。
下联:以不读书为通。
此联为古龙所作。
常未饮酒而醉者:观花可醉;望月可醉;见美人可醉。
通达事理则以不读书为通。
上联:桃花褪艳,血痕岂化胭脂。
下联: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
此联出自【明】李香君《与候公子》。
上联:风定花犹落。
上联:蝉噪林愈静。
下联:鸟鸣山更幽。
此联为王籍所作。
《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
但原对却是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比此句更工。
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
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联为【宋】晏殊和王琪所对。
上联晏殊一直数年无法对出,后与王琪谈起。
王琪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非常赏识,并把此联收入他的词中。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缘何邀月问天,想是平生知己少。
下联:只可把酒看花,懒开醉眼看人忙。
上联:人心无算处。
下联:国手有输时。
此联为金庸先生其祖父与客人奕棋处所挂。
上联:欲除烦恼须无我。
下联:历尽艰难好作人。
此联为【清】俞樾所作。
上联:偏多热血偏多骨。
下联:不悔情真不侮痴。
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
下联:江水回头欲晚潮。
此联为郑板桥一次与罗聘在镇江焦山游玩,罗聘吟完上联,苦无下联,郑板桥乃为其续对。
上联:岭边树色含风冷。
下联:石上泉声带雨秋。
此联为【唐】骆宾王续对宋之问句。
宋之问一次入山游玩,吟了上句,一直苦无下句,尤自推敲至一个古寺,一个老僧续对了下句。
宋之问大惊,经过深叹才知道他是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而躲进山的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上联:沽酒欲来风已醉。
下联:卖花人去路还香。
此联为一学士答对乾隆。
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
下联:何必惆怅近黄昏。
此联为朱自清所作。
上联:旧书细谈犹多味。
下联:佳客能来不费招。
此联为【清】黄钺所作。
上联:松间明月长如此。
下联:耳外浮云何足论。
此联为【清】吉鸿昌所作。
上联:两三竿竹皆秋色。
下联:千万叠山有雨容。
此联为【近代】林纾所作。
上联:弹指声中千偈了。
下联:拈花笑处一言无。
上联:风云三尺剑。
下联:花鸟一床书。
此联为【明】左光斗所作。
上联:老拳博古道。
下联:儿口嚼新书。
此联为【清】金圣叹所作。
上联:穹达尽为身外事。
下联:升沉不改故人情。
此联为【近代】萨镇冰老先生赠冰心父联。
上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原对:学诗类高适,老来犹作凤凰声。
吾联:俗客羡陈抟,醒来可作帝王师。
此联为【清】吴步韩自寿。
我的比工有余,比意不足。
上联:白马西风塞上。
下联:杏花烟雨江南。
此联为徐悲鸿所作。
上联: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下联: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此联为【宋】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和其所对。
虞廷:指舜的朝廷,相传舜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圣朝’的代称。
十六字,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
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
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便竞以此种口气说话,令人震惊。
上联:门前莫约频来客。
下联:座上同观未见书。
此联为【宋】楼钥所作。
上联: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下联:前巷深,后巷浅,不闻车马之音。
此联为【宋】朱熹赠友人。
上联:荷风送香气。
下联:松月生夜凉。
此联为【近代】于右任所作。
上联:金石长不朽。
下联:丹青本无双。
此联为【清】李瑞清所作。
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
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
此联为【明】史可法所作。
上联:隐影相去,独一人。
下联:故人重聚,说几句。
上联:一竹一兰一石。
下联:有节有香有骨。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室雅何须大。
下联:花香不在多。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汲来江水烹新茗。
下联:买尽青山当画屏。
此联为【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上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下联: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此联为【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
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
此联为【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而得主人千金之赠。
上联:四十九年穷不死。
下联:三百六日醉如泥。
此联为蔡鸿逵自述联。
上联:天为补贫偏与健。
下联:人因见懒误称高。
此联为【明】陈继儒所作。
上联:托钵而来,不为钟鸣鼓响。
下联: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此联为【明】筇竹寺普荷禅师所作。
上联:长空有月明两岸。
下联:秋水不波行一舟。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上联:我已家风负梅鹤。
下联:天教处士领湖山。
此联为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为林则徐题书斋。
上联: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下联: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此联为【宋】欧阳修题岳阳楼联。
上联: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
吏耶
儒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涕下;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为【清】窦序撰岳阳楼联。
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此联为【清】人王褒生所撰岳阳楼联。
上联:四面湖山归眼底。
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为岳阳楼联。
上联:南极潇湘千里月。
下联:北通巫峡万重山。
【清】张照撰岳阳楼联。
上联: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下联: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此联为【清】李秀峰撰岳阳楼联。
上联:把笔又登楼,愧学逊希文,才非工部。
下联:披襟频依栏,正风来水面,日到天星。
此联为【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岳阳楼联。
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此联为李澄宇撰岳阳楼联。
上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下联: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此联为【近代】著名楚辞学家:吴丈蜀撰岳阳楼联。
上联:听鸟说甚。
下联:问花笑谁。
此联为昆明华亭寺联.上联:见山乐山水乐水。
下联:似隐非隐仙非仙。
此联为广州云泉山馆联。
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
下联: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联为福州乌山琵琶亭。
上联:双桥两虹影。
下联:万古一牛心。
此联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清音阁双飞桥联,牛心指双飞桥下牛心状的巨石。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
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此联为南京瞻园【明】中山王徐达的花园楹联.上联:一片湖光比西子。
下联:千秋乐府唱南朝。
南京西门莫愁湖莫愁亭联。
上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下联: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湖旁另有一胜棋楼,为徐达和朱元璋弈棋的地方。
此联合【六朝梁】莫愁女这两个典故而成。
上联:月色如画。
下联:江流有声。
【清】代学者陈恪勤题焦山松寥阁联。
上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下联:大开户牑,放江山入我襟怀。
此联为【明】张羽自题吴兴别业。
上联:南北分橘枳。
原对:缺
下联:晋隋别杨柳。
此联为在oicq里和子虚先生所对。
上联讲的是晏仲出使楚国的典故。
祥见《东周列国志》或我主页的《一百零一夜·一月大》。
我的讲隋炀帝过杭州,见柳树婀娜多姿,大喜,赐国姓‘杨’。
自那时起柳树方称杨柳。
上联:诗歌辞赋,此非唱和之所。
下联:风花雪月,岂是风流之会。
此联为我在oicq里开设《文心雕龙》所作之主题。
上联:李贽尚可轻八股。
下联:无情岂能重平仄。
此联亦为我在oicq里开设《文心雕龙》所作之主题。
上联:身与杖黎为二。
下联:影将明月成三。
此联化自【唐】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
上联:沙棠作舟桂为楫。
下联:浮云似帐月如钩。
集《古乐府》句联.上联:一路沿溪花复水。
下联:几家深树碧藏楼。
集唐诗句联。
上联:倾壶待客花开后。
下联:出竹吟诗月上初。
集唐诗句联。
上联:死生一度人皆有。
下联:意气相倾山可移。
集李白诗句联.上联:闲吟步竹石。
下联:长醉歌芳菲。
集李白诗句联。
上联:莫忧世事兼身事。
下联:却道新花胜旧花。
集韩愈诗句联。
上联:苦荼甘若荠,萝卜软如酥,爽人喉吻。
下联:水藻绿于蓝,山菰红似血,快我情怀。
上联:晴绿乍添垂柳色。
下联:春流时泛落花香。
上联:雨洗杏花浓如许。
下联:日烘杨柳翠欲流。
上联:解趣黄鹂频送韵。
下联:知情绿柳渐拖丝。
上联:柳眼才舒芳草地。
下联:桃腮正晕碧云天。
上联:白鹭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下联: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上联:翠药红蘅几番风雨。
下联:黄花绿菊好个霜天。
上联: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
下联: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
上联:春归花不落。
下联:风静月长明。
上联:常须酒一石。
下联:杂览书百家。
上联:水流飞白玉。
下联:花谢落黄金。
上联:花开荫影浓。
下联:风凉榭亭空。
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原对:北京输油管油输京北。
下联:山东飞机场机飞东山。
下联: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下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下联: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妙对:人猿起源说源起猿人。
吾联:花落秋残泪残秋落花。
吾联:月圆缺难合难缺圆月。
此联是回文联中的典范,若用地名对虽然工整,却容易。
需如‘人猿起源说源起猿人’方显手段。
上联:相公公相子。
下联:人主主人翁。
此联出自【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六的《天生对偶》里。
仔细掂量,确实是一副妙对,想作一个比他更妙的实在难。
上联: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下联:无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凉山,小凉山,大凉山占地面积远不如小凉山,当地人为此作此上联。
上联: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下联:东黄昏西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此联为【明】汤显祖的四弟子和当地知县所对。
相传此知县不满汤显祖的弟子才名,前往拜访。
四才子知道后便在知县必经之路文章桥上下袒胸露腹的躺了下来,知县一见大怒,问怎能如此有辱斯文,四才子答道:我们不过在此晒晒肚里的文章罢了,接着吟出上联,知县半晌对不出下联,大愧而退。
回去时到黄昏时路过一个叫‘黄昏’的村子,而一条河正横在村子中央,知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不料一回到县衙,四才子送来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正是自己苦思的这个下联。
原来四弟子也料到知县路过黄昏渡时会对出这个下联。
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下联: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此联为【清】李调元和其夫人所对。
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下联: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此联为董玘答对御史。
上联:人轻担重轻担重。
原对:步短路长短量长。
新联:言浅寓深浅寓深。
此联的原对尚欠工整,上联的‘担’一次双意双词性;原对则没做到。
而雪柔Zirow的新联可谓天衣无缝。
上联: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下联: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上联: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下联: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雪风雪中,不乐亦乐。
此联为西湖‘仙乐处酒家’联。
上联句句切‘仙’,白、林、苏分别指李白、林逋、苏轼,下联句句切‘乐’,一副活灵活现的四时行乐图。
上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下联: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真。
此联为某教师贺两位数学老师结婚所作。
上联:横批:公理定律。
上联: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
下联: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互吸。
此联为某教师贺物理教师与数学教师结婚所作。
上联: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原对:五言绝诗,施施施主之才。
新联:半曲高音,乐乐乐府之心。
吾联:半矢流羽,中中中行之盔。
吾联:九品虞人,候候候补之缺。
这些下联中对的最好的应是乐府句,但是上联三个解三个读音。
第一读(jiě)三声,‘解渴’的意思。
第二读(xiè),姓氏。
第三读解(jiè)四声,‘解元’是人称。
而乐句只有两个读音,是个宽对。
对读音的话则只有‘半矢流羽,中中中行之盔。
’对上。
第一读(zhòng)声,‘击中’的意思。
第二读(tóng),姓氏,即佟姓的姓源,汉后就很少看到了,先秦这是一个大姓。
第三读(chóng),‘中行’是一个官名。
因为此上联为假托【明】解缙的。
但解缙并未得过解元,而且解姓也无人得过解元。
所以对此联不必要真有史实。
但中字联要找个姓中的当过中行一职的应该有。
因为中行、中姓都是先秦是比较普遍流传的。
上联:一路塘塘塘有水。
下联:百家姓姓姓无名。
【清代】象州才子郑小谷,常住在柳州,一次和表哥到柳候公园散步,向弯塘路走去(当时弯塘路称为一路塘),那里池塘一个接着一个,塘水清澈,渔鱼可数。
他表哥见景生情,作了此上联,要小谷在七步之内对出下联。
郑小谷稍加思索,即对此下联。
对句很工巧,完全符合要求,表哥赞不绝口。
上联: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下联: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古代一人与友上街游玩,见酒店吊着一盏方灯,四面都写着‘酒’字。
这人来了灵感,而出上联。
当时夜深,友人见了打更人,笑对。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原对: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吾联:东海日出,西山日落,日日日出随日落。
上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下联: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古对: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上联: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下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此联为李泌答张说。
上联: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想,哭笑不得。
下联:辞灵柩,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某人新婚日母病亡,人题此联。
上联: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下联: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
此联为李仕彬对其师联。
上联:白丁不识一丁。
下联:黄甲曾位三甲。
此联为何孟春对师。
上联:善画者画意不画样。
下联:能解者解义不解文。
此联为王洪对客人。
上联:无为仁义兼爱,老子道,老子儒,老子墨。
下联:太史宣王温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
此联为我所出。
上联的前句分别是道、儒、墨三家的教义,而春秋时共有三个老子,一个是李耳,道家;一个是胡公,儒家,子思之徒;一个是段子干,魏人,向禽滑学习墨家。
我原想用齐国的三邹生来对。
下联为新华字点所对。
对的很妙,以复姓对称号,以别称对教义,奇思
后来他人仿此对夏侯叔侄,诸葛兄弟则多余了
第一个把鸡蛋立起来才是天才。
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原对: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下联‘天长’在安徽,地处长江俺。
此上联为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所出,1945年名记者范长江来到安徽天长县灵机一动而对。
无情之前对为:‘潘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唉
恨生不逢时。
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原对:平湖湖水水平湖。
新联:天长长江江天长。
新联:黄河河套套黄河。
原对平湖在浙江省平湖县。
上联是相传为一剃头匠所出,下联是唐伯虎所对。
上联: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长沙沙水水无沙。
此为湖南长沙白沙古井联。
上联:香香两两。
原对:无
合联:墨墨只只。
吾联:旅旅伍伍。
此联可谓极品。
上联指:很香的香二两。
仅四字而词性各不相同。
合联是我和雪柔Zirow合对。
前面雪柔Zirow的‘墨墨’对的很妙了
我接的‘只只’有点狗尾续貂。
而下一个‘旅旅伍伍’指行旅中的军旅五队伍(后个伍为古时军队的计量单位)。
另外还有以肆肆(四家店铺)对两两,而前面又没有什么好词。
惜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