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承
佛教讲有8感,又叫6识,所谓第六感就是 意识
遮天里的佛教为什么说从此世间无释迦
因为在遮天故事里,北斗星域的人认为释迦牟尼是阿弥陀佛的魔壳,是禁忌的名字,所以不能提起。
既然不能提起,那从此世间无释迦。
学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学佛的最求不是长生不老,佛教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阶段。
学佛是学佛的慈智能,把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果能学佛的教导,那么自然也能看开,自然也就不那么忧愁了。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为了长生不老。
欢迎认识佛教。
生活与信仰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
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
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
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
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
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
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
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
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
」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
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
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
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
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
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
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
《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
」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
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
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
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
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
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
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
」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
」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
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
」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
」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
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
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
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
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
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
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
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
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
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
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
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
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
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有哪些名人是从小立下志向,经过自身努力,实现理想
《文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邓亚萍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
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霍金的故事》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名人名言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