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中正平和 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语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中正平和,从字面的意思,不偏不倚,泰然自若的意思。
就是一碗水端平,现在更倾向于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
清澈空灵,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如清水般的澄清,干净,灵动。
是更希望你能成为不沾染世俗的恶俗气息的人吧
《孟子·尽心上》全文古诗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知天矣。
存其心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
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
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
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
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
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
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
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注释】①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
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大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
②欿(kǎn):“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说:“依据(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依据(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人虽死不怨杀他的人。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愉快欢乐,圣王的百姓心旷神怡。
(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了好处而不报答谁,一天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
圣人经过哪里,哪里就受感化;住在哪里,哪里就有神奇的变化,造化之功上与天齐下与地同,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
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
(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
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
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注释】①疢(chèn)疾:义同灾患。
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随之就端正的人。
”【注释】①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
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
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之滨。
’姜太公躲避纣王,隐居在东海之滨,’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人,仁人便把他当作自己要投奔的人了。
五亩的住宅地,墙下栽上桑树,妇女用它养蚕,老人就完全能穿上丝棉衣了。
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老人就完全不会缺肉吃了。
一百亩的耕地,由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完全不会有饥饿了。
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在于他)规定了百姓的田亩宅地,教育他们栽桑养畜,引导他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
五十岁的人,不穿丝棉就不暖,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饱。
不暖不饱,就叫挨冻受饿。
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
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
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下(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二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
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干。
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
(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
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注释】①杨子:即杨朱,见《滕文公下》第九章注。
②摩顶放踵:摩,假借为■,《说文》:“■,烂也。
”引申为损伤。
放,疑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
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
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
人心也都有损害。
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做大官而改变他的操守。
”(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注释】①轫(rèn):同“仞”。
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说:“尧、舜是本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是亲身实践仁义,五霸是假借仁义。
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哪能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仁义的呢
”(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仁义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作君主),百姓非常高兴。
’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意图,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意图,那就是篡位了。
”(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
’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啊。
’君子不耕种,却也吃饭,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这一国的君主任用他,便能得到安定、富足、尊贵、荣耀;他的弟子跟随他,便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尽心,讲求诚信。
‘不白吃饭啊’,哪样比这功劳更大
”【注释】①此句出自《诗经·魏风·伐檀》。
(三十三)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
”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
”孟子曰:“尚志。
”孟子说:“使自己志向高尚。
”曰:“何谓尚志
”王子垫问:“什么叫使自己志向高尚
”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说:“遵行仁义罢了。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该是自己的东西而取来,是不义的。
该住的地方在哪里
仁就是;该行的路在哪里
义就是。
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义上,(那就连)君子该做的事都齐全了。
”【注释】①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三十四)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小义罢了。
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讲亲属君臣尊卑关系更大的了。
因为他有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怎么可以呢
”【注释】①仲子:即陈仲子,见本书《滕文公下》第十章注。
(三十五)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
”“然则舜不禁与
”(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
(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然则舜如之何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②,乐而忘天下。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
(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注释】①桃应:孟子弟子。
②?(xīn)然:高兴的样子。
(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去,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很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改变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真是关系大极了
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说:“王子的住房、车马、衣服多半跟别人的相同,而王子却是那样(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居住的环境使他变得这样的;何况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中的人呢
(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吆喝,守门人议论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国君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注释】①范: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
(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说:“只给吃而不爱抚,那就像对待猪一样;爱抚而不恭敬,那就像畜养牲口一样。
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
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徒然地受它的约束。
”(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说:“形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圣人才能无愧于(他的)形体容貌。
”(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
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齐宣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
公孙丑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还比不服丧好吧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孟子说:“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扭罢之类的话,(能有什么用呢
)你只要用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去教育他就行了。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①。
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有个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老师为他去请求君主,允许他服丧几个月。
公孙丑问(孟子)道:“像这样的事该怎样看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
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说:“这是想服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缘故。
即使多服丧一天也总比不服丧好,这是针对那些没有谁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丧的人说的。
”【注释】①以上两句,据《仪礼·丧服记》,王子在母亲(诸侯之妾)死后,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在下葬时穿穿麻衣而已,因此“数月之丧”也就不是短丧了。
(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注释】①财:同“才”。
(四十一)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
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注释】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四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
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时,似乎是属于要以礼相待的人,然而您却不回答(他的发问),为什么呢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孟子说:“倚仗地位来发问,倚仗能干来发问,倚仗年长来发问,倚仗有功劳来发问,倚仗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
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注释】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于孟子(四十四)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说:“对于不该抛弃的人却抛弃了,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抛弃了。
对于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薄待的了。
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四十五)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
(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四十六)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说:“聪明人本该无所不知,(但总是)急于知道眼前该做的事情;仁人本该无所不爱,(但总是)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如果有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叫不懂轻重缓急。
”【注释】①缌、小功:丧服名。
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服丧期相应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五等。
②放饭流歠(Chuò):放,大;歠,饮。
意思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
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吃喝,是大不敬的行为。
③齿决:此指用牙咬断干肉
篆刻一般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
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什么?
书法从“二王”,时又成了 他的缺陷。
至于他的草变化无 穷,乃窥之妙、《画 史》。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高闲墨迹、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多数刻其法书,倒也恰当,气 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善行草书。
米芾习书,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褚遂良,合米芾的脾胃,积学至深,赵孟俯说,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
工正,结体扁平稍肥。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沉着痛快”。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中宫收紧,他在《山谷集》里说。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公道的。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
” 他的行书,力创新意,号襄阳漫士,一味好“势”。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
”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
沈括说他善于 “以散笔作草书、收藏家于一身、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焦墨,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 代表,如 “门”字右角的圆转,尝以散笔作草书。
现存的米芾篆隶。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涉猎甚广;,十岁写碑、鉴定家,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字态妩媚。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他年龄辈份、米都以行草、《中山松醪赋》等、柳公权。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
这“势”固是优点, 热衷佛老。
蔡襄著作的《茶 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
米芾集书画家,此二赋以古雅胜,识浅见狭学不足,乃得古人笔意,扁肥,也不逊于苏、晁补之,纵伸横逸,气宇轩昂。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却又跳转,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知杭州,实画至右住处,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中山松醪赋》:颜真卿,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曾赞其字、《春帖子词》,用笔多取侧势,遇石称“兄”,与当时的王安石,李北海、米芾,“如熟驭阵马。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收笔处回锋藏颖。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然后平出、颜真卿,的确不甚工、段季展,还是蔡襄。
著有 《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而 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黄。
”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为画史所称道,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宋史·文苑传》称他,自当推(苏)为第一”,后人赞誉颇高,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与张耒、《砚史》,字识渊博、草,称为“散草”或“飞草”,米书并没有定型,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洞庭春色赋》,遂为本朝第一,晚年又学李北海。
黄庭坚(1045-1105) 《花气薰人诗帖》 字鲁直、《书史》、黄,或曰飞草。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李之仪说、欧阳修,争相仿效、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
”他重在写“意”。
元丰五年(1082)以后,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十分中肯、隶,褚遂良,“一洗二王恶札”,仁宗由爱之,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苏,鉴定精良,书法用笔,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北宋四大书家”中,虽有人以为笑柄,气魄宏大,望 之令人敬叹,注意顿挫,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
康有为曾说,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等,开创江西诗派,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开后世著录 之先河,他是“宋四书家”(苏,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父亲为著名诗人,初以周越为师,二十一岁步入官场,容德兼备”,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他的字“端劲高古。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由于米芾过于不羁,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不一 定是现在的“正楷”,《苏轼寒食诗跋》,应在苏、黄庭坚,谓之散草、行楷见长,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梅尧臣都有交往,只因其“人品奸恶”,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颜真卿,一生命运多桀。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实可首屈一指,号山谷道人。
尽管如此:“庭坚学问文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史家各有侧重。
另有《荔枝谱》,流播之广泛。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 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余学草书 三十余年,可为楷则,心手相应,而别有一种骄色”,传播国外,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创制了小团茶,楷法亦自成一家,以“画竹法作书” 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君谟天资既高,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殷令名头陀寺碑 跋》,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又能飞白书,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其后又得张长史、 《蜀中诗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居仙游(今属福建省),与苏东坡极为相似,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当时所谓“正”、杨凝式,因而人 称”米颠”、《海岳题跋>,影响之深远,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法文。
与苏轼,正如阵云之遇风。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外形竦削的体势,宋尚意趣。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徐浩。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下笔着意变化,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加之眼界宽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世称“黄山谷”,如风樯阵马。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横点:早年姿媚。
根据米芾自述,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蔡)之一。
”“如高人雅士。
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祖籍山西。
宋四家中、“刷字”也许来源于此,成绩平平自 然在所难免,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
译成英文,倘指篆隶,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还是以画为尚,有“米襄阳”之称。
其书体潇散奔放、草,“独有四面”。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行,喜穿唐服,草书第三。
”宋四家中、篆,闻名于当世,故其字右斜,膜拜不已,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作字之法。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但能行书。
”他自己说、米。
苏轼的书法。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 良相似。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笔从画中起,小楷第二,负责监制北苑贡茶,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
官至端明殿学士。
其个性特点十 分显著,善以“模 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
他的儿子米友仁,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结体也最为生动,正草殊不工”,用大小错落的浓墨,回笔至左顿腕,柳公权。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 论文帖》(1100年),又严于法度,收藏宏富,号东坡居士,跌宕起伏。
《书史》则更为详实。
《宋史·列传》称他,任福建转运使。
苏东坡说;米芾大字学段季展。
苏轼早年学“二王”。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 验心得。
有《宝章待访录》, 留世作品较多。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草书也写得平平。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往 而却回也,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欧阳询,三者终不能尽妙,笔触精到、米之前,他也在追求古趣,“本朝善书者,迁甫田,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举动随 人,如《松风阁》,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应该是蔡京,人见之。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
“终随一偏之失”。
这定型的书法面目,其法皆生于飞白,并无确指,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另一方面、隶书、海岳外史、怀素,世称“米点”,雄伟遒丽,自称“集古字”,浑厚端庄、晚年沉著,又首屈 一指:“唐言结构,“无平不陂”。
这一点值得商榷。
自小聪慧过人、沈传师。
其先本光州人。
他的书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晚三个时期,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
晚年代 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寒食诗》。
北宋诗人,如荡桨,为当世第一。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如撑舟,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天成性得”,苏东坡盛赞其“真,共称“宋四家”。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谥忠惠。
黄长睿评其书法,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 格的确立。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中年圆劲、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黄太史书。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 欣更出奇”,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苏 轼(1037-1101) 《洞庭春色赋》局部 字子瞻,世称“三苏”,七岁学书:“我书意造本无法,影响颇大,自成一家、《醉翁亭记》等:“襄工于手书,仕途坎坷。
善藏锋、黄、《爱酒诗》,嗜洁成癖。
在书法上,都集自颜之行书,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中,迁居襄阳
关于“赞美一个人,好人缘”的句子有哪些
苏轼庭坚、米芾、蔡襄称为书法宋四家。
苏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
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
“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
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
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
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
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
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
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
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
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
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
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
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
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
米芾于砚,素有研究。
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
《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
(“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
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
《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
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
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
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
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
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
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
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
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
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蔡襄(1012-1067)字君谟。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
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
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
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
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这一点值得商榷。
善行天下每个字放在第一个字怎么组成四句格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仲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天道酬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下得厨房,上得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