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赞颂长江的诗句

赞颂长江的诗句

长江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泰山:杜甫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岱 [元]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

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黄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苏州: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杭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西湖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有哪些说法作者分别什么态度

石位于九江市的湖口县,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闻名海内外。

上中学时读《石钟山记》,脑子里便留下神秘、神奇的记忆,被强烈吸引,渴望睹其真容,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来庐山,并小住数日,但不是来游山玩水,有创作任务在身,虽近在咫尺,仍然失之交臂,虽心中颇为遗憾,但实属无奈。

这次来庐山纯粹是游山玩水,自然不会错过游览石钟山,看看值得苏东坡携子夜游的石钟山到底是什么样子,有那些特别之处。

我们是从山的南面、也就是背江(长江)湖(鄱阳湖)的一面登上石钟山的。

正门匾额上写着“石钟山”三个大字,门的背面写着“江湖锁钥”,道出了石钟山的险要位置,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正门内的台基上有一尊苏东坡雕像,个子不高,胖胖的,是按照苏东坡的“标准像”雕塑的。

正门平时不开,需从旁门进入,绕过苏学士的塑像拾级而上。

一条蜿蜒的林荫碎石路直通山顶。

我发现,石钟山并不高,起码从背面看是如此,就像一个小山包,台阶很平缓,绝没有山势险峻的感觉,更与军事要塞、“江(长江)湖(鄱阳湖)锁钥”、“江西水上北大门”等联系不起来。

台阶尽头,也就是南坡山顶坪坝上,有一座亭子,名叫怀苏亭,是为纪念苏东坡“来此一游”而修建的。

最早由清末将领彭玉麟修建,彭玉麟是曾国藩的爱将,曾随曾国藩在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并长期在此驻守。

当时的亭子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紧靠湖边的山坡上,也不现在的样子,只是一座茅草木亭子,后来毁掉了。

现在的亭子是1959年重建的,1972年进行了第二次重修,并在亭子里立了一块刻有苏东坡像和《石钟山记》的石碑,作为一个新的景点正式对游人开放。

穿过山顶上的“船厅”,来到临江的观景亭,脚下是刀削斧劈的陡峭悬崖,崖下便是浩瀚的鄱阳湖,再远处便是从远古流淌至今“不废江河万古流”后浪推前浪浩浩荡荡的长江。

我伫立在崖顶,沐着迎面吹来的江风,望着浩瀚壮阔的鄱阳湖和长江,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脑子里蹦出许多前人赞颂、吟咏长江的诗句。

是啊,如此辽阔,如此壮美,如此惊心动魄……怎能不令人激动,令人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激动过后,我突然发现,在这石钟山的山顶上,可尽览长江鄱阳之美,却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而看不到石钟山的形状和全貌,更看不到李渤说的撞击有声的两块巨石,也看不到苏东坡说的因水击而发出如钟之声的石穴,更看不到曾国藩说的山如倒扣大钟的形貌。

要看到上述种种,需走出石钟山,乘舟水上,远距离观看,方得穷其佳妙。

午餐后,从石钟山旁的小码头登上游轮,向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驶去,江水浩淼,一望无涯,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湖和江交汇处虽然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湖水和江水却用不同的颜色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神奇界线。

江水混浊,湖水清碧,肉眼便可分辨出。

可能是这天风浪较大,也可能是水质发生了变化,经过导游指点虽然能看水的颜色深浅有些不同,但并不清晰,远没有泾清渭浊那样分明。

游船从湖和江的分界线转头折返向回开,来时绕的外圈,让游客欣赏鄱阳湖和长江的浩瀚雄姿,观看湖江分界线水色深浅不一的神奇。

返回时走内圈,让游客近距离观看石钟山的雄姿,和令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先人们叹为观止、无限遐想的神秘洞穴。

来石钟山游览,最期盼的就是这一刻,如同一首诗的诗眼,一部剧的高潮,是最吸引眼球和激动人心的。

我心中有股莫名的激动。

在游船上看石钟山,与在石钟山上的感觉大不一样,石钟山虽然不高,但极为险峻,山势伸向江面,扼住长江和鄱阳湖的咽喉,颇有一夫挡关万船莫过的态势。

由于江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山体下部已经凹陷进去,整座山体向江面突兀倾斜,崖顶悬空,形成名副其实的悬崖,从江面是无法攀登上去的。

这时,你才会理解为什么称它为“江湖锁钥”、“江西水上北大门”。

确实,它的山势太险峻,地位太重要了。

从游船上远观石钟山,我意外地发现,它的整体形状确实像倒扣在江面的一口大钟。

山的下部有许多缝隙和洞穴,缝隙的长短宽窄不一,有的很窄很细,有的则很宽很大,能容得下水牛;洞穴形状很不规则,小的成蜂窝状分布,大的则如隧道涵洞,小船木筏可以驶入。

洞穴深不可测,江水汹涌,形成排排波浪,撞击石壁和洞穴。

想必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因为风浪和游船发动机发出的噪声太大,所以,听不到江水撞击洞穴的声音,故而不知道是不是如钟声一般。

苏东坡静夜而至,乘坐的又是人划的小船,江水撞击洞穴的声音一定听得真真的,他的感受和描述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石钟山名字的来源,最早是由《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提出的。

郦道元是北魏人,约生于公元470年,卒于公元52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也就是说早在1500多年前石钟山就有了现在的名字。

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一名字一直没有改变,而山的形状、外貌、山体上的缝隙洞穴也都没有改变,一如当初。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的来源,是因为风浪撞击山石发出似钟鸣的声响(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而得名。

这一结论并不全面,水撞击山石(“水石相搏”)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单单石钟山能发出钟鸣的声音

郦道元应该是来过石钟山的,进行过实地考察,但他忽略了山体上的缝隙和空洞。

唐朝诗人李渤曾在此隐居,发现山上有两块石头,敲击能发出清越高亢的声音,南边的一块声音憨厚重浊,北面的一块清脆响亮。

经过询问当地人,李渤认定这便是石钟山名字的来历,并写下《辨石钟山记》,否定了郦道元“水石相搏”的结论。

石钟山名字来源的这两种说法,想必苏轼是知道的。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的长子苏迈任饶州府德兴县县尉,苏轼送他去赴任,路过石钟山,有机会亲眼见到李渤所说“石钟”的两块大石头。

他一定亲自敲击聆听这两块石头发出的声音,这声音肯定没能说服他认同李渤的说法。

为了弄清石钟山名字的来历,这位大诗人大文豪居然在夜晚亲自乘小舟去江中考察。

是夜,月色迷蒙,微风习习,苏轼乘小舟驶近布满缝隙洞穴的山脚下,是时夜深人静,风浪撞击缝隙空洞,发出巨大的轰响。

苏轼侧耳谛听,惊喜万分,因为,那响声确实如钟之轰鸣,激动地对身边的儿子苏迈说:“你听出来了吗

发出的声音简直就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和魏绛的歌钟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他认为郦道元的见解是对的,只是考察的不够仔细,肯定了石钟山名字来源水击空洞声音如钟而得名。

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钟山记》。

到这里,这桩石钟山名字来源的公案,应该了解了。

不料,后来又杀出个曾国藩,推翻了郦道元、李渤、苏东坡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曾国藩曾在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并长期驻守,应该说对石钟山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并曾经带着石钟山命名之谜,由部下彭玉麟陪同到石钟山崖壁下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中间是空的,而外形像一口倒扣的钟( “山中空,形如钟”),认为石钟山是由山的形状而得名,非因声音而得名(“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

完全否定了郦道元、李渤和苏轼的结论,认为他们所言都没道理。

他反驳李渤说,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很多,为什么单叫这座为石钟山

并对郦道元和苏轼进行调侃,说,把真的钟放在水里都不能发出钟声,石头怎么可能会发出钟声呢

嘲笑苏轼嘲讽李渤浅陋,殊不知苏轼自己也很浅陋(“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这桩石钟山名字来源的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没有权威定论。

我游过石钟山以后,觉得石钟山之所以被叫作石钟山,苏轼和曾国藩讲的都有道理,说不定是二人见解的综合,即山的外形似倒扣的钟,风浪撞击洞穴又能发出类似钟鸣的声音,便被人们称之为石钟山。

或许古人一时犯了瞎子摸象的错误

只看到某一局部,而未见整体

才使这桩公案延续了上千年

谁知道呢

我不敢嘲笑古人,只是我浅陋而浅薄看法而已。

爱国爱党的心德体会作文700字

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诗句、察句、格言

《洞山十咏·双龙洞》年代: 宋 作者: 金履祥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赞颂长江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