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孔子论家庭和睦名言

在大学里如何开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学习传统文化:1.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四位一体”,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2.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家长不妨在自家的书架上放几本这样的书,给子女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节假日,可以去历史博物馆、民俗馆或有一定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旅游参观,可以欣赏民族艺术表演。

面对中高考和就业压力,家长应该目光长远一些,引导孩子接触、欣赏、评鉴传统文化,而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数理化、分数和各种证书上。

3.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

4.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

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兴趣不高,但理性上认同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与偏好。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

因此,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再加上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具有突出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被割裂,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诸如舍身报国的爱国情怀、刚健自强的立身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道德传统、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等,再如兼爱天下、舍生取义、厚德载物、乐群贵和、悲天悯人、通达权变等的精神思想。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认同民族精神,并最终内化入心。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多途径,而且要多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并最终化为行动。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也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接受传统文化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功利思想是错误的,速成手段也行不通,我们认为,慢慢熏陶、长期浸染,才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什么是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一. 诚信观念的萌芽及确立1.诚信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中已出现诚的概念,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这里的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

在同一本中,也有关于信的记载,如云:信用昭明于天下,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

春秋以前,信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

后经儒家提倡,诚与信才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独使用较多、较早,连起来使用则较少、较晚。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意思是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

在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

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

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但他多处讲仁,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

在孟子那里,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

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

在儒家经典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在儒家那里,信也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信被人们更早地与为政之道结合起来。

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

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可见,作为中国儒学的原创,孔、孟、荀都把信作为做人与为政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用较多、较早,连用较少、较晚。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即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产生社会惑乱。

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

由于诚、信意义相近,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常常被互换互用,但如果仔细体察,诚与信的规范意义仍然是存在着细微差别并各自有所侧重的: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地是对道德个体的自身要求,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

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诚故信,无私故威(《张载集·正蒙·天道》),诚与信共同保证我们的道德规范得以实践。

正因为如此,下文在介绍我国古代的诚信道德观念时,将不再严格将二者区分,而是统称为诚信。

2.诚信观念的萌芽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在长期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

我国是世界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元谋人推算,至少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和国家。

那时的社会诚信是什么样的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作如下分析。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劳动,是种族得已生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尸子》中记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

而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参加者协调一致,共同行动。

这就要求每个参加狩猎者都能遵守事先安排的约定,狩猎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如果有少数人不守约,狩猎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大都数人不守约,狩猎就无法进行。

由此可见,共同的劳动必然会产生守约、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原始社会中诚信概念的产生还可从我国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讲信守信的记载中看出。

例如,《黔记》中记载古时苗族审理本族案件时,其程序是:要约文书,刊寸木判以信。

《腾越州志》中记载更为有趣: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已产生了诚信行为。

再如,解放前贡山独龙族仍处于物物交换阶段,猪是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其比率是:一头小猪与一口8寸锅或50筒包谷相当;一头中猪与一口1尺6寸锅或10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猪与一口1尺8寸锅或15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肥猪与一口2尺锅或250筒包谷相当。

这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人们在交换中都能自觉遵守。

由此可见,原始社会末期的内部商品交换,已表现出了行动守信的本质。

关于我国上古原始人的道德风貌,可从《礼记·礼运》篇中的记载看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不仅反映出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平等互助观念,而其中的讲信修睦实际上就是讲诚信、修和睦之意。

尽管原始社会中也有战争,但凭着讲信修睦,人类终于走出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3.诚信观念的确立经过漫长的血与火锤炼,人类终于步入了阶级社会。

夏部落的首领禹打破了禅让制度,建立了世袭的夏王朝,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在我国正式诞生。

商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还有其他出土文物和古书的记载,使我们对这一朝代有了较多的了解。

商代的特征是:社会由氏族血缘关系联结,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相结合,伦理思想和宗教意识相混合等。

正如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所说:我们翻遍卜辞,没有发现一个抽象的词,更没有关于道德智慧的术语。

......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

这里的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实际上就是说还没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卜辞中虽然已出现了孝、德、礼等字,但这些字的内涵并无伦理道德的含义。

据考证,卜辞中的孝字与老字、教字相通,礼则是指盛有双玉的祭器,因而,这些字并不能作为道德规范使用。

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这时,殷商卜辞中出现的孝、德、礼等字开始有了伦理道德意义。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总结夏、商兴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公姬旦的许多谈话、命令中都贯穿了伦理思想,他认为德是由天所命的,商朝灭亡是因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因此,他总结了一套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这是由上帝赐予民众的行为规范。

由此可见,西周的伦理道德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

从晚商至春秋,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出现在金文上。

如中山王鼎上就铸有余知其忠(言身)也。

这里的(言身)字,就是现在的信字。

言身二字组合成信,就是说说的话要兑现,要身体力行。

这形象地体现了诚信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国最早的文献上也开始有了关于诚信的记载。

如《易传·系辞上》有言出乎身,还说人之所助者,信也。

《易传·乾·文言》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里,既讲了信,也讲了诚。

而下列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更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遵守信约而从事商品交易的情况。

我国古文献六经之一的《诗经》中,也有关于诚信的不少记载,如《卫氓》中的信誓旦旦。

《郑风》中的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王风》中的谓予不信,有如敫日。

《大雅》中的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

等等。

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也有关于诚信的记载,如《书·康王》中有信用昭昭明于天下,《周书》中有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的诚信概念此时已经完全确立。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开始由经验型逐渐走向了理论型,诚信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这标志着我们的先人已经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走在了人类文明史的前列。

二、先秦时期的诚信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阶段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一阶段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人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良好环境;而制度变革时期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又造就了不同阶层的人的代言人,于是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 百家争鸣局面。

这时所产生的儒、墨、道、名、法等各家学派,产生的地域不同,接受的文化传统不同,代表的阶级和阶层不同,探讨问题的重点不同,但奇怪的是,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特别是在诚信方面的观点确是基本趋向一致的,出现了驳难下的趋同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频繁,相互间常常签订协定和盟约。

这些盟约的遵守和实施,主要靠道德力量的约束。

凡能遵约守信的,就有了道义的力量,就赢得了民心,因而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取得事业的成功。

丰富的社会诚信实践要求思想家给以理论上的总结提高,这就产生了各个学派对伦理道德的论说。

下面对各主要学派关于诚信的言论作一概要介绍。

1.儒家之诚信儒家的诚信观念是与其仁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其提出的仁的学说中,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认为人应该重利轻义,具备孝、悌、忠、信等品德,信在其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 子贡曰:‘必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见儒家在政治上对诚信的重视程度。

在《论语·子路》中,子贡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这里孔子将诚信当作了士的个人品德要求之一。

从此,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成了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千古名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换句话说,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正因为此,孔子的学生曾子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

由于对诚信的重视,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还将其列为儒家四教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也就是孔子是从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心耿耿、坚守诚信这四方面教育学生的。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诚信,而且实践中身体力行。

《孔子家语·在厄》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及其学生在陈蔡遭到围困,七天没有吃东西。

子贡偷偷突围出去用自己的物品换了米回来烧饭,但在破屋中烧饭时不小心落入了灰尘,颜回就将脏饭吃了。

子贡看到了以为颜回是偷吃,就去告诉孔子,认为颜回不仁。

但孔子说他很了解和信任颜回,此事或有其他原因。

就叫颜回来问。

颜回告诉孔子,饭弄脏了弃之可惜,所以就先吃了。

由此事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诚信是身体力行的。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同孔子一样,十分重视伦理道德。

但他更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养成浩然之气,就可反身而诚,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

在《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在这里论述了一个诚信的链条:要使上级信任,必要取得朋友的信任;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必须得到父母的信任;要取得父母的信任,必须诚心自省;而要诚心自省,就要懂得什么是善。

所以他认为: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法则。

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事,不真诚也就无法感动别人。

孟子可贵之处是在这里既指明了个人内心的诚与个人在社会上的信的关系,也说明了通过个人的修养达到社会诚信的途径。

这样,社会诚信也就建立在更可实行的基础之上。

由于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关于诚信的论述一直指导了我国社会诚信的发展。

2. 道家之诚信道家是以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为基础的一个学术流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中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在伦理思想上,强调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主张,希望返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所以他否定社会的善恶标准,主张绝仁弃义。

但他在信伦理道德方面,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也就是认为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可信。

他还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说明他是主张社会要有信的。

原因在于,信伦理道德在原始社会已经萌发,并成为维系古代社会的必要观念。

老子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的同时,仍然肯定了信道德的重要。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伦理道德观,与老子基本相同,但在信道德观上比老子谈得更具体。

在《庄子·天地篇》中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庄子在这里描述了原始社会的美好图景:德行最好的时代,不崇高贤明,不使用才能,在上的国君象高高有树梢无所作为,在下的百姓如旷野的糜鹿自由自在。

行为端正却不认为是义,相亲相爱却不认为是仁,敦厚诚实却不认为是忠,有求必应却不认为是信,不知不觉地相互使唤却不认为是恩惠。

说明信是古以有之的。

他在《庄子·盗跖》中还讲了尾生守约殉情的故事:鲁国人尾生和女友约好在桥下会面,但等了很久,女友未来而大水来了,尾生就抱着桥梁柱而死。

尾生守信的故事由此成为诚实守信的范例,在我国长期流传。

3.墨家之诚信墨家是由墨翟始创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是倡导以兼爱为原则的带有功利倾向的道德学说。

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学说宗旨。

他认为,国有七患,其中第六患是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

(《墨子·七患》)并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为了达到天下之治,社会成员应当不分地位、贫富、贵贱,彼此都应该用信用来约束自己。

因此,他把信作为举贤的一个重要标准。

他说: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

又说:欲为仁义,求为士。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尚贤》)这里的忠信之士、仁义之士,都是指那些能忠实于兼相爱,交相利的人,也就是墨家所谓的兼士。

这样的贤能之士,掌握了政治权力,既保证了兼爱相利的政治理想实现,又符合仁、义、忠、信等道德规范,这就将他的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结合了起来。

由此可见,墨家也是十分重视和推行诚信的。

4.法家之诚信法家是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法家的伦理思想是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人的利欲,把法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道德的作用。

但在信伦理道德方面,法家有其自身的特点。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把法与德绝对对立了起来,主张不贵义而贵法、不务德而务法。

他们认为,随着社会进化,治世之道也要发生变化,道德只适用于上古,而在争于气力的当今是没有用的。

因此,君主治国,必须倚仗暴力,唯法为治。

但即使在这种主张下,他们一方面弃德,而另一方面仍不排斥诚信。

商鞅在把法治作为强国利民的重要工具的同时,仍十分强调诚信的重要。

他在《修权》中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这里,他将信放置于法之后作为治国之道,并正确指出,信需要君臣共立。

由此可见其对信的重视。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为建立社会的诚信,曾经立木树信。

《史记·商君列传》中对此作了生动的记载: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市,恐民之不信。

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民不欺。

卒下令。

这一政府推动社会诚信的故事至今仍有现实教育意义。

先秦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扬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等思想,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他受商鞅的影响,崇尚信,宣扬信。

在《韩非子·难一》中通过实例对信与不信从哲理角度作了分析: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乃何

' 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乃何

'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不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文公曰:‘善',辞雍季。

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

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

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

'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

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韩非子举此例是为了说明,利用诈伪取得战争胜利,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通过对文公先赏雍季后赏舅犯的行动,说明了法家对诚信道德观的肯定。

韩非子还用晋文公用诚信降卫国的故事来赞美信的重要。

在《韩非子·外储说上》中有如下记载: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韩非子在这儿用晋文公以诚降卫之事颂扬了信的重要。

当然,法家关于信的观念和儒家是有区别的。

法家是把信置于变法改革措施之中,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而儒家则把信仅作为一种纯粹的道德标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其余各家之诚信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各的主张。

但文献表明,不论是那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如兼儒墨,合名法(《汉书·艺文志》)的杂家,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颜师古注)。

其思想反映在《吕氏春秋》一书之中。

该书的显著特点是:超脱各派门户之见,对各派的学术思想能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

在信道德观念上,《吕氏春秋》兼收儒法两家之说,特别是法家的赏罚必信的思想。

书中说: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故信之为功大矣。

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已府矣。

信之所及尽制之矣。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

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

己有之,则开地之物毕为用矣。

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见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

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

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

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谷不成。

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

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吕氏春秋》对信所作的阐述,是全方位的,其对信的肯定和颂扬,跃然纸上。

这说明,在当时,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是受到各个学派所共同倡导的。

三、 封建社会时期诚信观念的演变1. 秦汉隋唐时期的诚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始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

秦在世时间不长,国亡以后,继承秦的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二个阶段。

从诚信道德的发展来看,西汉的董仲舒具有突出的地位。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贤良身份上《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了长期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所生,天是万物之主、百神之君,并由此建立起了一套神学化的道德观。

他提出了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的观点,认为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由此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道德观。

同时,他又对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化改造,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这里的五常,是指他在孟子的仁、义、礼、知基础上增加了信而组成的对个人的系统道德要求。

董仲舒的信道德思想,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他单独论信时,显得朴实而实用,较符合信在社会中的本义。

如他在《春秋繁露》中说:春秋尊礼而重信。

信重于地,礼尊于身,何以知其然也

宋伯姬恐不礼而死于水,桓公疑信而亏其地,春和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

曰:‘礼而信。

'这里他将信和礼一起论述。

在同一本书中他又说:伐丧无义,叛盟无信,无信无义,故大恶之。

这里他又将信和义一起论述。

另一方面,当他将信放到五常中一起论述时,则是将信作为一种治国的手段。

他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五常既是治国的手段,当然对于三纲来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的了。

尽管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带有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但他将信作为五常之一,加强了信道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地位。

从此以后,信作为五常之一,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如臣对君诚,君对臣不疑;又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如朋友之间守信等。

在这方面,董仲舒对当时社会诚信道德的建设是有很大贡献的。

到东汉时期,谶讳迷信思想进一步与儒家经典结合,使五常之一的信也罩上了神秘的光环,这反映在当时的著作《白虎通义》之中。

《白虎通义》关于信作了以下的解释:五脏者何也

谓肝、心、肺、肾、脾也。

......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

这种用人体构造来说明伦理思想的做法显然是荒谬的。

在诚信进人官方统治思想体系并被神学化的同时,民间的经学家、思想家也对信提出了与官方的信解释不同的看法。

例如: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一书中沿袭了先秦儒家思想,把诚信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来进行宣传。

西汉末年的思想家杨雄,不满意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出于天的解释,杂取先秦各家之说,将诚信作为封建道德修养的标准进行论述。

他在《法言·先知》中说: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

他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说明,君子掌握了五常,言行就符合标准,而信,正是人在社会上的符号,道出了诚信的道德实质。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正式成为统治思想。

由于儒家思

下面哪一项是孔子认为的孝的重要标志

忠:介子曰:“事君者,无不竭心力,谓之忠。

以臣事君,力有所能无不为,是其忠也。

君天下,忠利之教,近人而忠,以忠恕于民,忠之谓也”。

或问:忠有别乎

介子曰:“有大忠、次忠、下忠,国贼者也。

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

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者,是谓之国贼也”。

介子曰:“夫事君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也”。

介子曰:“窃闻事君者,忠其义,不阿其惑,惑则误民,误民则失德,是弃民也。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民丰则邦固也”。

简介:忠,是一种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其本意为“忠,忠心也。

”就是要忠于自己的本性,忠于自己的本心,忠于自己的良知,这才是被社会所共认的忠诚。

介子推追随重耳从亡十九年割股奉君的至忠壮举,柱上所刻他对臣民忠于君王,君王忠于臣民的精辟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而介休大地忠臣贤哲辈出,曾有汉代孤胆探险拥立代王为帝,被封为壮武侯的宋昌;东汉时为民请命,抨击朝政的太子生领袖郭泰;宋代更有为仕四朝,一心为国,出将入相五十年的文彦博等,被传为千古佳话。

时至今日,党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坚持传承和发扬忠诚的传统道德信念,仍有积极的意义。

在全社会倡导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拼搏奉献,认真负责地做好每项工作,政府就会取信于民,效率倍增,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学校就会英才辈出。

在生活中人人坚持忠诚老实,忠厚待人,忠心交友,忠恳谦和,社会正气就必然大兴,民族精神必然弘扬,公民良知必然坚守,这样就会形成介之推毕生追求的政治清明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将指日可待。

孝:介子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地养,以人成之。

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食,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亲者,当尽心竭力以养之,谓之孝”。

介子曰:“虽圣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况乎民哉

故孝始于事亲,立身之本也”。

或问孝有类乎,介子曰:“居处庄重,孝也;事君忠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战阵勇猛,孝也”。

简介:崇尚孝道,最早始于夏代。

到春秋时期,其义逐渐完备,才产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经》,成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隐不违亲的孝道行为以及他对孝的阐述,必然对《孝经》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介之推就成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范,寒食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德是展现孝心的具体表现。

绵山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早已被举世公认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处。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遵老尽孝是家庭和睦的基本要求,缅怀先德是增强亲情的重要内容。

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人人养成敬老爱老,养老孝老的良好品行。

日常生活中,对老人问寒问暖,关心爱护。

老人疾病时,及时送医治病,陪护疗理。

老人困难时,主动敬送财物,排难解忧。

远离家乡时,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在外遇到老人时,礼让三分,主动帮扶。

总之,心中常存孝道,孝行才能坚持不懈。

孝道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一个人孝道修养高尚,在社会上必然忠于职守,与人为善,谦虚礼让,诚实敦厚,成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一员。

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满孝心,中华大地就会变成美好的家园。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

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

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之以义也。

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谓仁

仁者,恒爱人。

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道行。

故平易和理,为之仁”。

介子曰:“吾闻王霸之道,皆本乎仁。

高其位以为尊,下其施,所以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安乐之,谓之圣仁也。

上知天用时,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谓之智仁也。

宽而容众,道所以至,弗辱以时,谓之德仁也”。

简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故谓“仁者爱人”。

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对仁的讲述,以及他功不言禄,隐居绵山舍身成仁的高风亮节,对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孔子才有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

在这种传统道德的教化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舍身成仁的英烈贤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仁者“爱人”“博爱”的基本内涵一直不变。

到现代,已经演变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理性动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源渊。

传承仁的传统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家庭尊老敬长,兄弟相爱;在邻里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在单位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在社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社会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特别要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博爱的理念才能变为现实,就会做到既尊重上级,又爱护下属;既热爱志同道合者,又能容纳持不同意见者;既能使用优点特长者,又能热情帮助错而能改者;既能学习先进模范者,又能接济贫穷落伍者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介子曰:“信,国之宝也;诚,民之所凭也。

天地为大也,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圣人为知也,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父子为亲也,不诚则疏。

君上为尊也,不诚则卑。

故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将返国,问以王道。

介子曰:“信”。

问曰:“安信”

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问曰:“然则曷

”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

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好入,何匮之有”。

介子曰:“明主贤君必取于其信,信则得民,得民则国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则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何事不济”。

简介:“无信不立”。

信,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就是要完全实践自己的言词和公开履行自己的承诺。

介之推就是唯诚唯信的典范,在晋国内乱时,为给百姓辅佐一位清明的国君,他不辞辛苦,追随重耳流亡一十九年。

危难时,他毅然割股奉君。

重耳复国,二三子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他功不言禄,携母隐居绵山。

重耳寻贤不获,焚林以逼,他初衷不改,守志不出。

可见,他为了实践自己追求政治清明的信念,毕生奋斗,甚至献出了生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信,作为传统道德,其内涵包括自信与他信。

自信是一个人修身立命自立于社会的内在动因。

有了自信,贫穷者才能立志致富,勤奋拼搏,永不休止。

有了自信,愚昧者才会立志求知,苦学勤问,不断求新,勤学成才。

有了自信,弱势者才会正视现实,立志奋起,百折不挠,永不言败。

有了自信,成功时才能永不满足,向更高目标前进,失败时才能总结教训,以利再战,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全当击水三千里”的名句,应当成为每个人自强不息的座右铭。

守信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道德基础,也是互信的前提。

只有人人都遵守信用,整个民族的理念、道德和正义才能实现。

只有每个单位都守信用,才能确立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法规才能贯彻执行,每个公民才会有安全感。

否则,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充满不信和怀疑,欺诈和陷阱随处可见,整个社会就会崩溃,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因此,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单位,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礼:介子曰:“夫礼,经天地,体阴阳,慎主客也”。

或问:“礼起于何也”

介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无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之,故制礼义以分之矣”。

介子曰:“三才之位高,四维之义张,礼乐之分生焉”。

介子曰:“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故国无纪不可以终,德无建不可以立,民天结不可以固。

凡三者,君之礼也”。

介子曰:“礼者,治辩之极,强国之本,威信之道,功名之统也。

由之,所以一天下。

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

介子曰:“国由礼则治,不由礼则乱,士有礼则节,不由礼则贪。

故人无礼则不立,国无礼则不宁也”。

简介:礼的本义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祷,是农耕社会的先民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

随着社会发展,纲纪秩序就成了维护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而礼被儒家演变为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本柱上所刻的介之推关于礼的深刻论述,久被儒家崇尚并沿用。

降至唐代,唐玄宗南出雀鼠谷上绵山追祖拜贤,拜读介公论礼之文后感悟良深,遂命朝官纂修五礼即《大唐开元礼》,寒食扫墓永为恒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

礼仪、礼节、礼貌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发展经济人心思富的今天,只有注重礼仪、礼节、礼貌,才能不受私心的操纵,摆脱金钱、权力、地位等世俗的影响,使人人懂得自尊,人人懂得尊重人,华夏大地真正成为家庭和睦、民众和亲、社会和谐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养成注重礼仪、规范礼节、待人礼貌的自觉习惯。

在家庭,小辈尊长为礼,长辈也给小辈作出表率。

在学校,学生尊师为礼,老师也给学生作出榜样。

在单位,职工尊重领导为礼,领导更要给职工作出示范。

只有这样“礼尚往来”,互相尊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然会有显著提高。

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普遍崇尚的社会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不仅在重要场合行礼仪、知礼节、讲礼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小事中,在利益冲突中自觉地履行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守住我们民族的祖根文化。

义:介子曰:“天地之生人,使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实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

介子曰:“仁者,天下之表也。

义者,天下之制也。

故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以爱之,义以正之,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义也”。

介子曰:“民不能,知而反常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耶,以贼其身而祸其家也。

”介子曰:“夫义者,事君则修臣下之义,出则修长幼之义,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贪则修宽裕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

如是,则王者德义,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简介:义,由善和我构成,本义是一种在自我之上的善,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

后来被引申为义气,即具有报恩之心,就是义举。

为正义而牺牲自我,则是更高意义上的义举。

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所言之义以及他重义劝君退避三舍的故事,早已成为历代义士的楷模。

在这种传统理念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下,我国古代出现了无数为正义而牺牲自我的义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中硫抵柱。

在近现代史上,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追求民族解放,许多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革命先辈献出生命,才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当今倡导的“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自觉坚持的道德理念。

实践这个理念,每个公民就会自觉崇尚正义,做到轻利重义,知恩报恩,见义勇为,舍生取义。

每个单位就会自觉地执政为民,服务至上,以人为本,优质高效。

每个企业就会诚实守信,质量为本,不断创新,科学发展。

整个社会就会法度公正,分配公平,扶贫帮困,共同富裕。

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到来。

廉:介子曰:“廉者,敛也。

居功不贪,轻利重义,得而不取,敛欲者,谓之廉”。

是故,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里之赋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

此三者,非君子之廉也。

介子曰:“公子反国,赏从亡者,其所当也。

吾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

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

公子曰:“使吾主晋祀者,子也,寡人将成子之名”。

推曰:“吾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则无索于天下矣”。

简介:廉洁,即居功不傲,居官不贪。

廉者常乐无忧,贪者常忧不足。

要做到廉洁,则必须自律。

自律是一个人心灵轨迹折射出来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对其行为自觉自愿的选择,是自身职业素质和社会公德的综合表现。

介子推堪为廉洁自律的最早典范之一。

他割股奉君,功高盖天,但却功不言禄,无索于天下。

为了洁身自好,甚至逃禄隐迹,终生不仕,其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楷模。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凡为人传颂者,无不是廉洁自律的典范。

古有孔子自廉表率,有“上恶贪则下耻多”的经典之句。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近代吉鸿昌将军大仁大义,有“当官即不许发财”的治吏警句,所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应当成为我们每位公民的立身之本。

为官者不贪不利之财,为商者不图不义之利,为民者不取不当之物,使廉洁自律成为整个民族的良好风尚。

自古以来,无论是执政当官者,还是平民百姓们,要做到廉洁自律,就应当守得住志向,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前进,条件如何变化,廉洁者名垂青史,贪腐者自取灭亡,这是必然规律,人人应当引以为戒。

耻:或问:“曷为耻

”介子曰:“耻者,德之表也”。

介子曰:“为礼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

耻也;不度而施耻也,施而不济,耻也。

君子明乎耻焉

”介子曰:“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

反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

介子曰:“公子反国,二三子以为已力。

主晋祀者,天实置之,窃人之财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与其为伍,吾实耻之”。

介子曰:“鲜廉寡耻,君子不取也。

君子知耻,则不肖者得而退也,贤者得而进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

若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夫天下何患不治也。

”简介:《尚书·说命下》曰:“其心愧耻,若达于市”。

可见知耻、知辱,是一种自我心理感受和社会道德评价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人和社会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作出的思辩标准和客观反映。

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对耻字的言论,以及他耻与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者为伍,避禄遁迹,守志被焚的壮举,是对耻字的最佳诠释。

后来儒家把教民知耻和以耻自律作为治国之道。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成为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耻作为一种个人节制的心理感受和社会摒弃的道德评价,自古以来就是与荣相辅相成的,求荣必然知耻,知耻必然求荣。

两者虽然互相联系,却又是统一于社会公德之下相克相生,此消彼长。

因此,各个时代不同社会公德,形成了不同时代评判荣耻的基本标准。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僻而全面地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标准,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坚持和终生修养的行为规范。

有关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的格言有什么?

诚实守信的格言 1:,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

2:至诚则金石为开。

——极其真诚,真诚所至,最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动。

3:修辞立其诚。

——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4:。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 6: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北京“”看诚信 7:,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说话算数。

8:言必行,行必果。

——指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

9: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既然接受别人的委托,就要把事情办好。

10: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11: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不自欺。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对内对外言语都要真实,不欺骗任何人。

(二)、有关诚信的词语 抱诚守真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 一诺千金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口血未干 披肝沥胆 披心相什 物微志信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杀豪 恪守不渝 言而有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君子一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论家庭和睦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