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孔乙己重点语句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惟一“穿长衫”的人,显得很特别。这种矛盾现象充分地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他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是从长衫客中被挤出来的人,但是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无情的现实已经粉碎了他进入仕途的迷梦,但是有了这件长衫,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安慰,这样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说明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这种人是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因此,孔乙己出现时的这一句话,既照应了前文,又表明了他的独特身份,并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对展示孔乙己的一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4段、第6段结尾句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力的渲染了哄笑的气氛,清晰的表现出人们麻木的嘴脸,强烈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同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文势跌宕有致。
3、“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孔乙己长期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养成轻视劳动者,好喝懒做的坏习惯。他的偷是出于不得已的,是偶然的。从小说看,主要还是偷书籍一类的东西,但却成了他的悲剧命运、被别人嘲笑的主要原因。对此他却另有“高论”,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他认为“窃书”比别的偷窃行为“高尚”,还高唱“君子固穷”的'调子,这虽带有几分咬文嚼字的“强辩”性质,但也的确反映了他的基本看法,可见他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之深。孔乙己的确不是“油滑之徒”,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还是坚守“君子固穷”的信条,仍然讲求“信义”。他对所欠的酒钱,“从来不拖欠”,“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又表现了他那性格的质朴和忠厚的一面。
4、“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吗?’……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一个是主动地攀谈,一个却不愿“理会”;一个是恳切地教,一个却觉得“讨饭一样”的人,不配教他,仅是懒懒地回答;一个是极其高兴地要用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出“茴”字的四种写法;一个却感到“更不耐烦”,竟“努着嘴走远”。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说明孔乙己的处境和迂腐的思想。孔乙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在成人中间,他蒙受着欺凌和侮辱;他的那一套“之乎者也”这一类东西,反而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奚落和嘲弄,他找小伙计攀谈,是他精神上空虚、寂寞的表现。而谈话的内容居然是无用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说明他的知识的不切实用和思想的迂腐,小伙计对他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的卑下,反而“叹了一口气”,感到“惋惜”,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
5、“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的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孔乙己长久没有来,掌柜只是在中秋结账时才想起孔乙己来,想起孔乙己只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第二次,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已经惨不忍睹,可是掌柜见了孔乙己,开口便是讨账,“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次反复更显出掌柜冷酷无情。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又让人想见孔乙己偷到丁举人家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终于悲惨死去。
6、“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我”到现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关于他的确切消息,以前他遭丁举人毒打之后,别人以为他“许是死了”,他竟没有死,又来买酒喝,现在从来没有人谈起孔乙己已死的事,“我”不忍断定孔乙己已经怎么样,所以用“大约”来表示自己的猜测。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情况以及20多年来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他的死去是无疑的,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同时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
关于《孔乙己》的课文分析
《孔乙己》分析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1、为什么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2、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3、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与前面相照应。
1、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2、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 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设置的一个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对孔乙己的描写。
第二部分(4-8):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出场,到酒店喝酒。
第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1、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五段:插叙——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根源——好喝懒做——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六段:继续写顾客对孔乙己的取笑,孔乙己的心理变化:“不屑置辩”——还有股傲气;“颓唐不安”,“脸色”“死灰”——沉重打击。
第七段:写孔乙己关心“我”读书、写字。表现孔乙己爱读书的性格。
《化石吟》重点语句分析
《化石吟》比较好动,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下面是《化石吟》重点语句分析,希望你能喜欢。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颔,所以被称为无颔类。
2、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3、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远古时代的总鳍鱼,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两栖类动物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
4、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植物的发展是由藻类到蕨类,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到裸子植物才开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树,但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被,也就是没有花,只有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花。
5、“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躯壳”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这些有机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译这些密码吗?
7、“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形象地写出化石上的条纹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档案,犹如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一样。
8、说说诗的第2节和最后1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拓展阅读:“化石”考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化石,该书卷二十一的《异事》中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两则记述性的文字。很显然,这两个题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意思是“化为石”。
“竹笋化石”讲的是一种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讲的是一种动物化石。在“竹笋化石”这一节中,沈括说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化为石”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而且这个词组在后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就有:“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斌椿《乘槎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页)也是在1866年,张德彝也使用了“化为石”:“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545页)此外,在崔国因1893年在美国所写的日记中,我们也见到了“化为石”这一词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19册,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页阴面)。
当年沈括在“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过的这种“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焘在伦敦参观一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动物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兽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驼,四蹄有爪,长七八寸,身旁巨骨,与石无异,云地中掘得之,不辨为何物。疑盘古未开辟时所有,陷入地中近万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状如石缸,尾长二尺许,鳞甲皆已化石,则竟疑为盘古以前物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载王立诚编校《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2页)这里两处出现了“化石”,这两个“化石”和沈括用过的“化石”是一样的,也是“化为石”的意思。
虽然沈括及后人所用过的“化石”、“化为石”都还不是词,还是属于词组的范畴,然而,它们却为后来名词“化石”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正当动宾式的“化石”、“化为石”频繁使用的时候,名词意义的“化石”悄然出现了: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页)这是迄今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个最早的名词“化石”的用例。
由此看来,名词“化石”是由动宾结构的“化为石”、“化石”演变而来。
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当时用来指化石的另有一个词,而且这个词是常用词,这词就是“僵石”。例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地学浅释》,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第1页阳面)严复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论》中“僵石”一共出现了两次。还有康有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壮伟,体制亦仿伦敦,但逊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则亚洲以此院为第一矣。其资考证者,以物质僵石为最。有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列国游记 ──康有为遗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页)1903年,一部以问答形式写成的《西学关键》,也使用了“僵石”一词,并有一段以 “何谓僵石?”为题的文字,专门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知识(见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八,上海:汇报馆,1903年,第46页正面)。梁启超也多次使用 “僵石”这词。
可以这么说,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在汉语中,用来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词,而“化石”这词几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
后来,“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在《新尔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词:“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明权社,第115页)从那时开始,“化石”在汉语中流传了开来。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 “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意大利马西尼(F· Masini)认为,“化石”是一个汉语本族词,因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化石”这个词(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见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结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词源考证,马西尼的这种观点有着一定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化石”可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它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但没能使用开来,当时中国人一直在使用“僵石”这词。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将“化石”借了过去,这个词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0世纪初,当大批日语词进入中国时,“化石”也传了回来。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渐流行了开来。
《化石吟》课文的重点语句理解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颔,所以被称为无颔类。
2、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3、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远古时代的总鳍鱼,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两栖类动物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
4、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植物的发展是由藻类到蕨类,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到裸子植物才开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树,但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被,也就是没有花,只有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花。
5、“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躯壳”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这些有机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译这些密码吗?
7、“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形象地写出化石上的条纹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档案,犹如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一样。
8、说说诗的第2节和最后1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