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语言的特点
戏剧语言的特点——《雷雨》人物语言及分析罗桂根一、本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语言(主要指人物语言)的一般特点:1、普遍了解个性化语言(cba)2、进一步了解潜台词(ba)3、再进一步掌握动作语言和前两种语言的运用(a)(c-b-a为能力要求层次)二、戏剧语言的种类1、舞台语言:除人物语言之外的所有语言,包括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2、人物语言---三、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1、高度个性化---2、丰富的潜台词---3、富于动作性---四、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
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例:葛朗台---鲁大海---守财奴的语言“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
这才叫公平交易。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啊,是真金
金子
这么多的金子
有两斤重。
啊
啊
……”(什么性格
)鲁大海的语言1、p102鲁大海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2、p103鲁大海(看合同)什么
(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3、p104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什么性格
)周朴园、鲁侍萍性格分析个性化语言举例(一)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
我要写儒林外史(分析重点人物)一篇写三百字,共五篇
史衮衮诸公之中,严监生堪称仅次于范进号闻人,闻其名者皆知其事迹,乃是他当弥际,挣扎着不肯闭眼,老是伸着两个指头似乎心头有何重大未了之事尚未吩咐,家人都不解其意,唯有他家主婆明白他原是嫌屋内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费了,慌忙掐去一根,严监生遂溘然而逝。
严监生这指头伸得惊世骇俗,就像《变色龙》里的那个倒霉蛋高举着被将军家的狗咬的指头般,迅速聚拢了大批惊异的目光。
当时就有评家拍案而起,赐他一顶“守财虏”的帽子。
后世恪守文学形象典型化原则的语文教科书选家大体也沿用此论,认定严监生这番表现简直与葛朗台老头临死时疯狂去抓取镀金十字架之举是同样精彩的本色演出,堪为吝啬鬼之传神写照。
于是严监生得以配享课堂,使天下读书少年,人人视其姓字,观其异行,积久而大名渐成。
反观外史其余一众奇人异士,虽则人人一身故事,却因无此荣幸入选家青目,渐至于湮没无闻。
然而细想来,严监生之暴得大名,实在不免是个历史的误会。
首先,指严监生之为奇异人物,恐怕只能说是一种误读。
所谓真英雄往往有非常人之性情,能为人所不能为。
倘以此反观严监生,我们看到的却不过只是个平淡的背影,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典型人物那种舍我其谁的神性光芒。
严监生一介财主,本来成分不好,加之又生性悭吝,依照典型人物的路线行事,他应该是像周扒皮般极擅盘剥才对。
想来教科书所以选中他,潜台词里必是埋下其人乃“每一滴血里都流淌着罪恶和肮脏的东西”,“为了超额利润不惜杀人放火”之类美好的形容词。
偏偏外史在讲述其如何巧取豪夺、克扣仆人、盘剥佃户方面却极为吝啬,竟然一笔也无。
他竟然只知一味节省,自奉菲薄,日常家里买斤肉吃都不舍得,只“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食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加之以劳心戮力,以此经年累月,积聚财富。
如此手法单一,思想贫乏,真真远不如其大哥严贡生的机变百出,懂得钻营。
像什么卖猪夺猪、虚立借据、指饵为药的谋划,可谓决胜千里,算无遗策。
严老大才真正是世外高人风范,相形之下,严监生生财只懂得一味自我刻苦,想象力苍白得简直令人发指。
本事不大也就罢了。
严监生倘能将悭吝进行到底,一辈子一毛不拔,也不失忍人之性。
然而此节严监生更足为人诟病。
既为悭吝,那么钱既入我囊中,岂有还令它跑出去之理。
假如非要出去,那一定是去做了“银母”,能寻回更多的钱来才是。
除此以外,那是一百样事情也不能教我掏钱。
意志坚定如此,方为悭吝之忍人。
葛朗台就是如此,逐利是他一生至高的信仰和唯一乐趣所在,除此以外,一切人情世故他都可以不管。
为了钱他可以算计任何包括自己的妻子、女儿。
然而这才叫真性情。
而严监生呢,对钱虽则是极爱惜的,但有时竟也如同变了个人似的,大方起来。
像为出避他乡的大哥严贡生出钱了结官司这档事,原本他大哥自犯事,与他什么相干
他却为了怕事而宁愿破财,试想换做葛朗台自当是括囊无咎。
又如在为原配王氏办丧事和关于娶赵新娘做填房事宜的人情使费上,他也屈从于情感、脸面和私欲,以致花钱如粪土,这样行事就很是悖谬。
表面上,严监生的破财似乎赢得众人的一致肯定,实则上他什么目的也未能达成,他将乡绅人家的所谓体面和世故人情置于孔方之上,不能全心一致礼戴财神,以致人财两空,可见严监生的既缺乏魄力、谋略,又不够专一和坚决,真是一个庸常之辈,肉头财主。
综上而言,严监生其人无才无能,行事三心二意,首鼠两端,没有行善的勇气,更缺乏为恶的魄力,不要说跟他大哥严贡生非常人可及的手腕相比,即便比诸王德王仁兄弟的见风使舵,赵姨娘的忍辱负重,他都只能甘拜下风,如他这样寻常人物,车载斗量,天下比比皆是,又何足为奇,教科书选家弃严贡生、王氏兄弟等不选,反而选了这个惟知谨小慎微,勤俭节约而已的严监生入课本,未免有失察之咎。
殊不知就连吴文木本人亦未将其当回事,甚至篇末幽榜上都没题他名字,严监生通身笔墨不多,性格亦不丰,他原本就被定性为一个串场的小人物,衬托着身周严贡生、王德王仁兄弟、赵姨娘那几个精彩角儿你抢我夺的好戏。
谁料想跑龙套的抢戏,反令角儿们黯然失色。
吴敬梓,以及严监生自己大约都想不到,他这个名字日后竟会在历史上定格为某一类人物的典型形象。
然而严监生到底是出名了,此固严监生之幸然亦其不幸,毕竟背负吝啬鬼这种妖魔化的名声恐怕严监生要真有其人的话,泉下有知也定会感到不安的。
据说掐灯草这则故事取材于吴敬梓听说过的一个扬州财主的轶闻,或者严监生是吴敬梓某位生性过于节俭的朋友或认识的某人,其实通过小说之前的那些描写我们应该能知道严监生大体可以算个有点懦弱的好人,起码本质不坏——跟他胞兄严贡生比起来尤其如此——然而吴敬梓仍不忘在严监生临死前幽他一默,让他竖着两个指头现眼。
想来严监生的节俭性情或许与富贵人家出身,“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外史中杜慎卿评杜少卿语——后者被认为是吴敬梓自身写照),且生性豪迈,挥金如土以为常,致“乡里传为子弟戒”的吴敬梓脾性太不对路,使得吴有机会就按耐不住,乃至将道听途说的轶闻搬来加诸其身上,对之揶揄一番。
或者这竟是实有其事吧,也未必不是因为严监生当弥留之际,神智昏聩中下意识做出的一项举动。
它所反映的,其实只是一个小人物面对诡谲险恶的生存环境,面对他无从揆测的人生变幻,意识深处潜藏的深切不安。
他只是怕,因为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他就只有顺从命运,如果性格即命运的话,严监生的命运就是把节俭的天性拓展到悭吝的程度。
惟其如此,他方能从这不安中抓住一点点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东西。
他的息事宁人,他的病急乱投医地请托都是这种生存之不安的切实反映。
那不安的印迹是如此深刻,以致临死前他都没忘了。
他深深感到,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自我保存的重要意义,否则,今天的富家翁可能就是明天的乞丐,一无所有。
我每常想起自己祖、父辈中,似乎也有一两个严监生这样的人物。
有时似乎节俭到了某种病态,比如出入看到房间里灯开得多了,就要随手关掉一盏,对于忘掉关灯的我,也免不了数落两句,虽则省那点电费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却常常弄得房间里总是阴惨惨的毫无生气。
听上去这似乎很能与勤俭节约划上等号,我想或许十有八九的公正的旁观者会认为这么做无可非议,因为没必要无谓地浪费嘛,只有别去和严监生的形象扯上关系。
然而焉知严监生不是由于正是中国传统“贫由奢,富由俭”思想濡染太深之故
如果我的那位父、祖辈人物临终时面对环绕身周的亲友执意要关掉房间里多余的灯,只保留一盏床头灯的微弱光线,我是不会感觉过于诧异的,毕竟,他或许只是神智昏聩了而已。
外国文学复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累到我吐血
1.希腊悲剧一般采用“三联剧”的形式,相当于今天的“三部曲”。
3个剧本是相对独立的,在情节、人物上又是连贯的。
悲剧全部为诗体。
2.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店得斯3.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文学表现形式,所以他一起天马行空的文笔著称,可以很黑暗,也可以很光明。
可以很屈辱,也可以很荣耀。
可以很邪恶,也可以很正义4.神来之曲,由神灵的帮助而谱写的歌曲,形容曲调旋律非常优美。
5.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6.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7.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恩格斯指出封建社会解体时期贵族与贵族斗争的后面,存在着农民和市民的活动,以及由这个活动构成的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背景一一他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并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8.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9.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
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10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11.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12.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13.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
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15.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16.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出现于1886年。
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
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17.“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18“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
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19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20.1841年,巴尔扎克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决定写137部小说,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总名字叫《人间喜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到巴尔扎克逝世时,《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
这些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葛朗台》(Eugénie Grandet, 1833) 和《高老头》(Le Père Goriot, 1835)。
21.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22.冰山原理”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
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因此,海明威的小说情节中心极为突出,毫无枝蔓;叙事客观,不加任何解释和议论;修辞质朴,一般不用富丽的比喻和形容词;多用简短而潜台词丰富的人物对话。
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含蓄、凝练的风格。
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
23.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
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24.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5.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文学史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长发飞扬的日子怎么样
巴尔扎克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 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00多 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 “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 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
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 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
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他不断追求 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 《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 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 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 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 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 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
法 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
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 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
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 格。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 (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
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 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
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 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
最著名的是 《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 “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 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 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 克思)。
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 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
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 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 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 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 ~1828)。
《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 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
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 音。
《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
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 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
悲剧不但结 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 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 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 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成中文。
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 现己有了中文译本。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欧·亨利(O. Henry, 1862-1910)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 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
当银行出 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
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
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 写作。
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 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 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 作者介绍: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
《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
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雨果,(l802~1885) 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
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 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 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
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 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高中阅读课应该怎样指导学生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
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
一、明确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结合高一学生教材和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2、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巴金《家》、沈从文《边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老人与海》;3、诗歌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4、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二、课外阅读活动课的具体安排1、教师提供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必修四的专题内容: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津梁;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笔落惊风雨;走进语言场。
2、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文本。
在教师提供的名篇范围之内,再结合教科书实际的内容,最后确定《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老人与海》、《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六部中外作品。
读完《红楼梦》、《边城》、《欧也妮•葛朗台》;第二学期读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雷雨》。
3、指导学生分组及购买阅读书。
笔者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每班人数56左右,把每班学生分成5组,每11至12人一组。
其中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学生担任阅读组长。
由组长统筹安排事情,每组成员准备课外阅读书,原则上每人提供2本,家里有现成的也可以直接带来,避免学生带来重复的书,每组至少凑齐两套作品,以便可以阅读交流,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购书的资金,也便于组长统计阅读情况。
4、阅读时间的安排。
每周一、周六为两次固定的课外阅读课,其余时间为饭后空余时间。
每周至少4小时。
5、指导阅读组长。
帮助组长制订每组阅读计划,确定名著的讨论问题,指导怎样写阅读小结。
例如:《老人与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⑴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怎么理解
由此可见“老人”具有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⑵“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这怎么理解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有怎么理解
⑶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
这个转变是否太突然
6、评出学期优秀阅读小组。
每周组长向老师回报本组阅读进度,老师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并打分;学期结束时,五个小组进行阅读竞赛,比赛内容:⑴参与率要达100%,即每人看作品要到底,人人要写好阅读小结,评比小结质量,⑵小组自己设计问题,用抽签的方法,让对方来回答,评出优胜者,⑶老师出相关的问题来抽查小组的成员。
对评出的2至3个优秀阅读小组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1.努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
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更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比如:①观看影视法,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让学生聆听到精彩的人物对白,感受到烦闷的舞台氛围和领悟到耐人寻味的潜台词等;②诵读精彩语段法,教师出示文质兼美的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老师读后及时指导学生诵读,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的进场选段,可以反复指导学生诵读;③表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动作性强,又有情调、意境丰富的文字,让学生去揣摩表演,既可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摘录优美的语段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2.扎实训练基本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例如08江苏卷中相关名著问题,(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这两题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既有课外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行。
要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就必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着力去训练阅读活动中相关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
主要有:①感知名著内容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精读、泛读、速读来训练自己的能力。
②鉴别、整合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点、注、评、摘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③电子阅读、查找的能力,即学生进入学校电子图书馆能够自主阅读有关书籍,具有能够上网快速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培养终生读书的习惯。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
因此,我们应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好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
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①有经济条件的学生要整理好自己的“小书柜”、“小书房”,通过平时节约的费用来购买自己心爱的书籍,为终生读书打下基础;②建立班级“流动”图书箱,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
③征订大众化的优秀书报刊物,具有阅读的连贯性作用,例如选择《读者》、《生活与健康》等杂志,通过书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功能,逐步引导学生开辟家庭专用书柜乃至专用书房,使高中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中可与书籍为友。
当然,随着网络的普及,无论是班级“流动”图书箱还是家庭书房,都可以为他们逐步创设阅读电子书籍的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课外名著是高中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领域,更是自身提升的一种难得的精神源泉。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就得去开辟课外名著阅读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