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警句
至理格言(好学篇) 好学篇(57则)**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自用:自以为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浅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用锉磨平,指加工象牙琢:用刀雕刻,指加工玉石磨:磨光,指加工石头比喻一个人品德的进修砥砺以及学问的研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思想敏锐而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罔:迷惑不解殆:精神疲倦读书不思考,问题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读书,精神就会疲倦。
指要有所收获就应多读书勤思考。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喻善于学习,会动脑筋。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时:按时说:悦,高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也很高兴,指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涯:边际,极限生命有限而知识无边无际。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返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强调教育对于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强调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了。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无止境。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青:靛青,染料蓝:草名,叶可制染料比喻经过努力学习可以超过前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锲:刀刻镂:雕刻强调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善于学习的人,借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学习就不明白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弗:不旨:滋味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虽然有美味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个中滋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认真去学就不知道其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困:不够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学记》严师:尊师,敬师在求学的所有方法中,尊师最难做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节目:树枝交接成结之处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
喻要循序渐进。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淮南子·说山训》暇:空闲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的人,虽然有空闲也不会去学习。
引申只要想学习,总能挤出时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学习就不能成功,不请教别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篇》胸无学问,如手中没有钱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义:道理书经过熟读,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
——《意林》引《物理论》盈:满人学习知识如同渴了饮水,多饮则水多,少饮则水少。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登:收获学习如种树,春天赏花,秋天收获。
首先可以玩味自得,还可以所有成就**学若牛毛,成如麟角。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学习的人多如牛毛,学业有成的人很少。
即学业成功是不容易的。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无过:不能超过,不如知识最有价值。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值:遇到砾:小石头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混杂在石头之内,不经过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头一样。
引申为人纵有良好潜质,不努力修身学习,也不会有成就。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柏学士茅居》欲求富贵,必经勤奋刻苦,好男儿当饱读诗书以阔胸怀。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散漫学业精进在于勤奋,学业荒废在于懒散。
**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未尝:从来没有去:丢弃表示日日勤读不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韩愈《师说》没有贵贱老少的分别,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师所在。
**圣人无常师。
——唐·韩愈《师说》常:固定意指圣人善于向各种人学习。
**不耻相师。
——唐·韩愈《师说》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患:怕义:义理足己:自以为足够行:实行读书怕读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
怕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既然学了又怕不继续。
**强学力行。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刻苦学习,努力实践。
**学问勤中得。
——宋·汪洙《神童诗》学问是靠勤奋读书得来的。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宋·欧阳修《杂说三首》其:岂息:停止君子学习难道可以稍有懈怠吗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力,而失败于杂学而不精。
**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庸言》化:融会贯通学习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濯:洗涤学习应该有自己的创见。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朱熹《性理精义》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学规类编》笃志:意志专一详玩:深刻领会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受到成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澄,因为源头不断流来活水。
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方能进步。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搁置。
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七自小:自卑一个人在学习上不可以自卑,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清·李汝珍《镜花缘》引俗语在学问上不分年龄大小,学问大的受到尊重。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五》箨:笋壳学习古代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要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箭镞:箭头鹄:此指目标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
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孔子的名言警句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下信乎
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关于读书的成语 名言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
有志者事竟成。
1、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6、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7、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8、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9、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1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1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14、。
—— 墨翟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16、。
—— 诸葛亮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1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2、,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 李清照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2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27、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28、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
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杏林子 2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30、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31、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 。
3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 3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3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35、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6、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7、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3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4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况 41、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涅 42、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
——(清)陆陇其 43、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45、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明)黄宗羲 46、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7、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杏林子 48、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
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49、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50、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林肯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郑秀芳 信念篇名言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中】 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
——爱·杨格【英】 一个人的信仰或许可以被查明,但不是从他的信条中,而是从他惯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中。
——萧伯纳【英】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印】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
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
……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
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 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美国诗人惠特曼 7.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 8.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 9.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说 理想篇名言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霍桑 美好的生活不花代价是得不到的 ————斯大林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 ————索福克勒斯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德漠克利特 毫无理想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希望是很好的早饭,却是很糟的晚饭。
————培根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塞万提斯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罗休夫柯 希望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人才有希望,追求希望。
————富兰克林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约翰生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果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 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晓霞。
————歌德 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
————歌德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赛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只有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斯大林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海伦·凯勒 抱负是高尚行为的萌芽。
————英格利希 立志没有所谓过迟。
————波多维斯 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斯塔尔 心头没有愿望,等于地上没有空气。
————科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
————王守仁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秋瑾 理想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无名氏 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等到收获。
————谚语 即使希望的琴弦断了,也要用无声的歌去追求未来。
————谚语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
————裴多菲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雨果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长眠。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根本特征。
————契诃夫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产生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最困难的职业就是怎样为人。
————荷塞·马蒂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贝多芬 理想是指路明星。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托尔斯泰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埃蒙斯 志不立,天下可成之事 ————王阳明 命为志存 ————朱熹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冀 ————歌德 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
————爱因斯坦 有志者事竟成也。
————刘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
————列宁 人类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果 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 人生能有几次搏
————容国团 志在顶峰的人,不会在半坡退却。
————无名氏 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 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飘渺的雾。
————无名氏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无名氏 聪明的人决不会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要想成功,你必须自己制造机会,决不能愚蠢地坐在路边,等待有人经过,邀请你同跨到财富与权势之路。
————歌夫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 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 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赫尔 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即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
————爱默生 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
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够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斯大林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斯大林 理想篇名言 夫志当存高远。
————(三国.蜀汉)诸葛亮 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战国)孟子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汉)马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唐)李白 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
————(战国)庄子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曹操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元)郝经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
————(西晋)付玄 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
————(明)徐谦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吕氏春秋》 头虽长低气不屈。
————(北宋)苏轼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南宋)陆游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北宋)张载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南宋)刘过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南宋)辛弃疾 玩物丧志。
————《书》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唐)杨炯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唐)李世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 立志欲坚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宋)张孝祥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
————(明)吕坤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唐)李白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明)李时珍 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南宋)陆游 千年精卫心平海,三日於虎气食牛————(南宋)陆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
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
————吴运铎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李大钊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
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杨开慧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林伯渠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历史呵,孕育了人类真正的理想,时代啊,昭示着理想前进的方向…… ————纪宇 英雄失去理想,锐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流沙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流沙河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流沙河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流沙河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流沙河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仍然天真。
————流沙河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流沙河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航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李大钊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陶铸 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
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
————陶铸 永远打不断的是脊梁 永远撕不碎的是信念 ————汪国真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希望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 憧憬在不断的失去中再现 ————汪国真 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巴金 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
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任弼时 一个人的理想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曲啸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炮。
————张华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
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已。
————丁玲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
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吴玉章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
————周扬 人活着,总得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已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张志新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
————张志新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郭小川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 心中美好的愿望 即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走向远方 又有远方 ————汪国真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汪国真 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的更珍贵。
——(德)歌德
只要想学习到什么时候都不晚这句话的谚语或者古语怎么说来的
大概是出自《说苑》吧。
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
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比在昏暗中摸索,哪个好呢
北宋的颜之推也很注意勉励后人晚年勤学,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便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世人婚冠(20岁)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故步自封,不求上进),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中也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论语中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两句
敏学,不耻下问 处 《论语·公冶长五篇 子贡问曰:“孔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孔子箴言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展开 编辑本段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之“知”,同智。
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编辑本段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
”(《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此即言仁。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释“仁”。
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编辑本段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
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亦自弃其德也。
”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
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
”(《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编辑本段治国类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 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
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
”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
”(《论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