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512节日祝福语简短

国际医生节日祝福语

1、你平凡而又最伟大祝你--白衣天使护士节快乐

2、一声问候.微笑!祝护士们你们快乐! 3、祝愿全国的医务人员护士节快乐, 身体健康! 4、祝自己和在一线的姐妹们节日快乐

健康平安.万事如意

5、我叫阿祥,我祝天下的白衣天使们节日快乐。

你们辛苦了… 6、暨国际护士节之际,衷心祝愿您和您们的家人身体健康! 7、会笑的护士更可敬。

8、做白衣天使,不做刀斧手,您做得到。

9、平时工作忙碌碌,趁着五一狂购物。

两手不空满载归,慰劳自己绝不误

10、2022美丽之春,让我把祝愿捎给你。

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祝护士们你们节日快乐!11、祝自己和在一线的姐妹们节日快乐

健康平安.万事如意

12、加速网,我祝天下的白衣天使们节日快乐。

你们辛苦了… 13、暨国际护士节之际,衷心祝愿您和您们的家人身体健康! 14、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你们: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终结是你们伴随。

15、让我们把天下最温暖的鲜花赠给工作最艰苦的你。

16、白衣天使,今天是你的节日,你们用对生命的爱,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诺言,你们用温柔的话语,激励人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匆匆的脚步,伴随你忙碌的身影,甜甜的微笑,袒露你火热的心肠 。

白衣天使节祝福语

医者仁心胡秉言怀揣白衣天使的理想责任勇于肩扛心似莲花开放只为救死扶伤医德医术高尚病人痛苦心装开拓创新团结向上吃苦吃亏奉献担当认真兢兢业业守岗凝聚团队力量传承千年风尚把世界一流争创行医人诚信担当敬业勤奋爱心装为了患者身体健康医者仁心时刻不忘

请帮我找一下护士节的感恩话语

1、最荣耀了美丽的是你,最无私了时间的是你,最延长了生命的是你,最像天使的是你,如见,最美是你!祝美丽的护士,你,永远健康、美丽,护士节快乐!2、灿烂的微笑拂去身体的丝丝病痛,亲切的话语解除心底的疑虑重重。

的双手驱走病魔的缠绕,敬业的精神换来天使的称号。

护士节了,祝护士朋友健康快乐!3、微笑里盛满人间的情意,你的呵护里蓄满生命的温柔,你的专注满敬业的精神,你的青春在白衣下焕发光彩。

护士节到了,向一直坚守在服务一线的护士朋友们致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吃什么为主呢

有什么特色

新疆风土人情: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0多万,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对于内地许多省市来说,它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也是它神秘吸引人的地方,不同的自然风景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风情,多种文化相互交替交融,饮食、音乐、风俗习惯的表达为我们增加了许多情趣。

新疆历史悠久,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有神奇的沙漠景观,迷人的草原风光,挺拔俏丽的天山雪峰,也有酷热难耐的火焰山,各种资源十分丰富。

千佛洞,楼兰遗址、白杨沟、哈纳斯湖的水怪时隐时现,让人浮想联翩。

传统名产有:地毯、葡萄干、哈密瓜、库尔勒香梨、中药材雪莲花及各种民族乐器和小吃,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

由于新疆地处边疆,与祖国内脏相隔十万八千里,不了解的人认为这儿只有美丽的大草原和快乐的毛驴车,再或者就是那袅袅炊烟、洁白毡房,殊不知新疆各个城市近几年发展迅速,现代化建筑比比皆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可以和各大城市媲美。

乌鲁木齐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居多,色彩斑斓的服饰、民族风味的小吃数不胜数。

新疆音乐风格: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享盛名。

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民间音乐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几个音乐色彩区,即南疆色彩区、东疆色彩区和刀郎色彩区(刀郎地区包括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壤的乡村。

“刀郎”是当地人对这片地区的自称)。

南疆色彩区范围较广,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

例如,和田民歌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喀什民歌节奏复杂,调式丰富;库车民歌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隐隐透露着古龟兹乐舞的乐声舞姿的遗风。

东疆色彩区包括哈密、吐鲁番等地。

民间歌曲在结构、调式等方面,都同汉族、蒙古族的民间歌曲有许多近似之处。

刀郎色彩区的民歌风格粗旷,保留着古代从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情调,此外,在伊犁地区,200余年来由南疆、东疆大量迁来的维吾尔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带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维吾尔民间音乐。

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

内蒙风土人情: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个民族自治区,是中国第三大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设四个直辖市,八个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呼和浩特市。

它地处我国北部,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横亘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

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接壤,西部则与甘肃相接。

其北部、东北部还同蒙古、俄罗斯二邦相邻。

内蒙古的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面积居我国各省总面积的第三位。

内蒙古的地形是由内蒙古高原、山地、平原所组成。

它自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高原的边缘地带围绕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从总体上内蒙古的地势、地貌、地域类型及其自然环境。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49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为1850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0.1%;蒙古族人口第二,为378万余人。

草原幅员辽阔,物华天宝。

东起大兴安岭,北到内蒙古国的边境线,南面邻近阴山山脉,西侧连接甘肃的黄土高原,草原总面积约88万余平方公里,大致上,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位居我国的五大牧区之首。

富饶的草原上生长着多种优良牧草,适宜放牧各种牲畜,其草原类型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两类。

草甸草原别称森林草原,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便属于此种类型,堪称我国最美丽富饶的草原之一。

内蒙古中部的大片地区则属于典型草原,如:锡林郭勒草原,亦是国内外闻名的丰美牧场。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0余条。

其中,黄河、永定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等六大水系属于外流河;乌拉盖尔河、塔不河、黄旗海、岱海则属于典型的内流河,它们或注入湖泊,或消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

内蒙古离海洋远,同时没有高山大川的阻挡,四季的寒暑变化较为明显,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则凉爽宜人,春季风沙大,降水罕有,然阳光分外充足。

此外,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因此也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间俗语。

已形成了以首府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民航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包线、京通线、包兰线、滨洲线、集二线;由于该区城市少而分散,地势平坦,因此适宜发展公路交通。

公路网以国道为骨干,干支线相结合,沟通各盟市旗县的交通网络。

蒙古包——史书称为“穹庐”。

以圆形为总风格,以白色为全色调,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以易拆、易搭、易搬运为特点,适用于蒙古民族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需求。

蒙古包整体色泽洁白,整个形状为圆形,整体框架由“陶脑”、“乌尼”、“哈那”、“乌德”四个部分组成。

“陶脑”与“乌尼”相连,呈日月星光状,是蒙古族尚白、尚圆、崇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表达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圆满、吉祥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寄托着这个民族的美好祝福。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22-02-03 11:46 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可以抵御、排出大风、雨、雪,同时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蒙古袍——是蒙古人历史上穿着最普遍,是蒙古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

蒙古袍是一种适用于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服装。

骑在马上,蒙古袍的前摆和内摆紧裹双膝,后摆紧包腰部和臀部,左衽前襟保护胸部和腹部,马蹄袖在科天起到手套的作用。

白天穿着蒙古袍不仅遮挡和保护全身,而且能防止蚊虫的叮咬和动物的侵袭,晚上睡觉时脱下蒙古袍以后把它横过当成被子盖,不仅保暖而且防止潮湿。

同时,蒙古袍具有穿着方便迅速的特点,正好适合蒙古民族野外牧羊和经常迁徙生活,尤其符合蒙古民族历史上长期游牧和征战生活中经常出现紧急情况的要求或需要。

饮食——蒙古族传统美食共分为红食、白食、青食和紫食四种类型。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我们通常称其为紫食。

蒙古族也吃一些水果蔬菜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我们称其为青食。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赛马——是蒙古民族一种特殊的体育竞技活动。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赛马成为了蒙古民族不可或缺的活动项目之一。

蒙古族赛马大致分走马、跑马、颠马三种。

走马,即赛马时比侧步的马,主要比赛稳健、快速、美观;跑马则是狂奔,主要比速度、耐力;颠马是疾速的颠走,主要比速度与美观,赛程一般为20——40公里。

摔跤——蒙古语称为“博克”。

产生于原始部落时期,蒙古人在出征前或凯旋归来时,在重大喜庆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把摔跤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进行比赛。

比赛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比赛人数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大型比赛人数为512或1024,中型人数为128或256,小型为32或64。

比赛的胜负采取单淘汰制,无时间限制,参赛者的任何一个部位触地为负,一跤定胜负。

摔跤手的脖子上常戴有“景嘎”,景嘎是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多少名次的标志,是著名摔跤手的标志。

射箭——蒙古族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狩猎,蒙古族传统的弓箭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铁箭头,近代则由钢弓、尼龙弓、金属箭所代替。

比赛可分为立射、骑射两种,射程一般为十五步、五十步、一百步等不同,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射三箭,三轮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和名次。

白节——蒙古族式的春节。

因蒙古族尚白,因此春节时他们要着新的白色蒙古袍,用新的白色的毡布装饰蒙古包。

整个节日主要包括庆祝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譬如祭火、除夕等,节日里他们要吃手扒羊肉、蒙古包子,要守岁,大年初一烧旺火、叩拜苍天、放鞭炮、全家人喝新年茶、拜年。

整个节日盛大而隆重,持续将近一个月。

那达幕——蒙古语意为“娱乐”。

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蒙古族草原上一年一度传统的盛大娱乐集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在每年牧羊繁茂、牛羊肥壮的七八月间举行,现在除原有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赛马、摔跤、射箭活动项目外,还有文化娱乐、物质交流、科技传播、表彰劳模等活动项目。

那达慕大会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友好观光年项目。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内蒙音乐风格: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2.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

猎歌: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

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赞歌: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

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

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

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

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

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思乡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

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

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礼俗歌:是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

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

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

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

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

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

多为齐唱或合唱。

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

短歌:也称短调民歌,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叙事歌:叙事歌的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

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

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

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

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

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

“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是“联结”的意思。

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

内容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

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

曲目长篇短篇均有。

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

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

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

继我国的古筝、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后,蒙古族长调又被列为新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被国家推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 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据了解,蒙古族复音音乐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

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产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壮丽图画,在被这首诗中描绘的美景陶醉之时,我们自然会联想起这“穹庐”之中与诗相伴的“歌”来。

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

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

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长调情感内向抒情 蒙古族的长调,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认为蒙古族音乐(民歌)也应像其外在性格那样,总是铿锵有力充满着骠悍气息。

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认识,却很少了解其“情感细腻,善良多忧”的另一面。

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忧则是内在性格,这一阴一阳恰好形成互补。

这种内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中,因此,就不难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表象,而长调歌种的内在抒情性表达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爱是长调根本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爱就没有人类世界,更不可能产生艺术。

但因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环境的差异等,对爱的表达方式也自然不会一致。

→『求助』请大家帮忙百度下新疆和内蒙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特征。

急需,谢谢了‖■

新疆风土人情:  吾尔自治区位国西北边陲,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0多万,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对于内地许多省市来说,它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也是它神秘吸引人的地方,不同的自然风景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风情,多种文化相互交替交融,饮食、音乐、风俗习惯的表达为我们增加了许多情趣。

  新疆历史悠久,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有神奇的沙漠景观,迷人的草原风光,挺拔俏丽的天山雪峰,也有酷热难耐的火焰山,各种资源十分丰富。

  千佛洞,楼兰遗址、白杨沟、哈纳斯湖的水怪时隐时现,让人浮想联翩。

传统名产有:地毯、葡萄干、哈密瓜、库尔勒香梨、中药材雪莲花及各种民族乐器和小吃,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

  由于新疆地处边疆,与祖国内脏相隔十万八千里,不了解的人认为这儿只有美丽的大草原和快乐的毛驴车,再或者就是那袅袅炊烟、洁白毡房,殊不知新疆各个城市近几年发展迅速,现代化建筑比比皆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可以和各大城市媲美。

  乌鲁木齐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居多,色彩斑斓的服饰、民族风味的小吃数不胜数。

  新疆音乐风格:  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享盛名。

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民间音乐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几个音乐色彩区,即南疆色彩区、东疆色彩区和刀郎色彩区(刀郎地区包括巴楚、麦盖提、阿瓦提县以及麦盖提与莎车县接壤的乡村。

“刀郎”是当地人对这片地区的自称)。

南疆色彩区范围较广,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

例如,和田民歌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喀什民歌节奏复杂,调式丰富;库车民歌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隐隐透露着古龟兹乐舞的乐声舞姿的遗风。

东疆色彩区包括哈密、吐鲁番等地。

民间歌曲在结构、调式等方面,都同汉族、蒙古族的民间歌曲有许多近似之处。

刀郎色彩区的民歌风格粗旷,保留着古代从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情调,此外,在伊犁地区,200余年来由南疆、东疆大量迁来的维吾尔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带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维吾尔民间音乐。

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

  内蒙风土人情: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个民族自治区,是中国第三大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设四个直辖市,八个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呼和浩特市。

它地处我国北部,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横亘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

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接壤,西部则与甘肃相接。

其北部、东北部还同蒙古、俄罗斯二邦相邻。

内蒙古的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面积居我国各省总面积的第三位。

内蒙古的地形是由内蒙古高原、山地、平原所组成。

它自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高原的边缘地带围绕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从总体上内蒙古的地势、地貌、地域类型及其自然环境。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49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为1850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0.1%;蒙古族人口第二,为378万余人。

草原幅员辽阔,物华天宝。

东起大兴安岭,北到内蒙古国的边境线,南面邻近阴山山脉,西侧连接甘肃的黄土高原,草原总面积约88万余平方公里,大致上,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位居我国的五大牧区之首。

富饶的草原上生长着多种优良牧草,适宜放牧各种牲畜,其草原类型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两类。

草甸草原别称森林草原,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便属于此种类型,堪称我国最美丽富饶的草原之一。

  内蒙古中部的大片地区则属于典型草原,如:锡林郭勒草原,亦是国内外闻名的丰美牧场。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0余条。

其中,黄河、永定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等六大水系属于外流河;乌拉盖尔河、塔不河、黄旗海、岱海则属于典型的内流河,它们或注入湖泊,或消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

内蒙古离海洋远,同时没有高山大川的阻挡,四季的寒暑变化较为明显,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则凉爽宜人,春季风沙大,降水罕有,然阳光分外充足。

  此外,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因此也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间俗语。

已形成了以首府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民航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包线、京通线、包兰线、滨洲线、集二线;由于该区城市少而分散,地势平坦,因此适宜发展公路交通。

公路网以国道为骨干,干支线相结合,沟通各盟市旗县的交通网络。

蒙古包——史书称为“穹庐”。

  以圆形为总风格,以白色为全色调,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以易拆、易搭、易搬运为特点,适用于蒙古民族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需求。

  蒙古包整体色泽洁白,整个形状为圆形,整体框架由“陶脑”、“乌尼”、“哈那”、“乌德”四个部分组成。

“陶脑”与“乌尼”相连,呈日月星光状,是蒙古族尚白、尚圆、崇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表达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圆满、吉祥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寄托着这个民族的美好祝福。

  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可以抵御、排出大风、雨、雪,同时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蒙古袍——是蒙古人历史上穿着最普遍,是蒙古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

  蒙古袍是一种适用于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服装。

骑在马上,蒙古袍的前摆和内摆紧裹双膝,后摆紧包腰部和臀部,左衽前襟保护胸部和腹部,马蹄袖在科天起到手套的作用。

白天穿着蒙古袍不仅遮挡和保护全身,而且能防止蚊虫的叮咬和动物的侵袭,晚上睡觉时脱下蒙古袍以后把它横过当成被子盖,不仅保暖而且防止潮湿。

同时,蒙古袍具有穿着方便迅速的特点,正好适合蒙古民族野外牧羊和经常迁徙生活,尤其符合蒙古民族历史上长期游牧和征战生活中经常出现紧急情况的要求或需要。

  饮食——蒙古族传统美食共分为红食、白食、青食和紫食四种类型。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我们通常称其为紫食。

蒙古族也吃一些水果蔬菜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我们称其为青食。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赛马——是蒙古民族一种特殊的体育竞技活动。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赛马成为了蒙古民族不可或缺的活动项目之一。

  蒙古族赛马大致分走马、跑马、颠马三种。

走马,即赛马时比侧步的马,主要比赛稳健、快速、美观;跑马则是狂奔,主要比速度、耐力;颠马是疾速的颠走,主要比速度与美观,赛程一般为20——40公里。

  摔跤——蒙古语称为“博克”。

  产生于原始部落时期,蒙古人在出征前或凯旋归来时,在重大喜庆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把摔跤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进行比赛。

比赛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比赛人数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大型比赛人数为512或1024,中型人数为128或256,小型为32或64。

比赛的胜负采取单淘汰制,无时间限制,参赛者的任何一个部位触地为负,一跤定胜负。

摔跤手的脖子上常戴有“景嘎”,景嘎是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多少名次的标志,是著名摔跤手的标志。

  射箭——蒙古族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狩猎,蒙古族传统的弓箭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铁箭头,近代则由钢弓、尼龙弓、金属箭所代替。

比赛可分为立射、骑射两种,射程一般为十五步、五十步、一百步等不同,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射三箭,三轮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和名次。

  白节——蒙古族式的春节。

  因蒙古族尚白,因此春节时他们要着新的白色蒙古袍,用新的白色的毡布装饰蒙古包。

整个节日主要包括庆祝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譬如祭火、除夕等,节日里他们要吃手扒羊肉、蒙古包子,要守岁,大年初一烧旺火、叩拜苍天、放鞭炮、全家人喝新年茶、拜年。

整个节日盛大而隆重,持续将近一个月。

  那达幕——蒙古语意为“娱乐”。

  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蒙古族草原上一年一度传统的盛大娱乐集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在每年牧羊繁茂、牛羊肥壮的七八月间举行,现在除原有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赛马、摔跤、射箭活动项目外,还有文化娱乐、物质交流、科技传播、表彰劳模等活动项目。

那达慕大会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友好观光年项目。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内蒙音乐风格: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2.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

  猎歌: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

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赞歌: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

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

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

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

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

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思乡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

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

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礼俗歌:是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

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

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

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

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

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

多为齐唱或合唱。

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

  短歌:也称短调民歌,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叙事歌:叙事歌的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

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

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

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

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

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

“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是“联结”的意思。

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

内容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

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

曲目长篇短篇均有。

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

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

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

  继我国的古筝、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后,蒙古族长调又被列为新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被国家推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  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据了解,蒙古族复音音乐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

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产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敕勒歌,高度形象地勾勒出北方草原的壮丽图画,在被这首诗中描绘的美景陶醉之时,我们自然会联想起这“穹庐”之中与诗相伴的“歌”来。

  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

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

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长调情感内向抒情  蒙古族的长调,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认为蒙古族音乐(民歌)也应像其外在性格那样,总是铿锵有力充满着骠悍气息。

  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认识,却很少了解其“情感细腻,善良多忧”的另一面。

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忧则是内在性格,这一阴一阳恰好形成互补。

这种内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中,因此,就不难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表象,而长调歌种的内在抒情性表达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爱是长调根本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爱就没有人类世界,更不可能产生艺术。

但因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及生存环境的差异等,对爱的表达方式也自然不会一致。

512节日祝福语简短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