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人物评价一句话
您好,宋江的一生是复杂、矛盾的。
他于小说第十八回出场,第四十回上梁山,并死于最后一回。
他的一生,以梁山为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半生――身在官府,心在江湖。
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可谓能文能武,是个全才。
然而官场并不属于宋江,他虽然每天处理案牍,心思却全然不再官府上,当朝廷下令捉拿晁盖等人的时候,他却放走了朝廷“要犯”。
宋江平日里把精力都用在了江湖上,他好结识江湖好汉,济人贫苦,扶人之困。
后半生――身在江湖,心在朝廷。
自宋江在江州被劫不得已上了梁山后,就是江湖之人了,然而他却把心放在了朝廷上,一心想着招安,还把“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
在招安之后,又主动请命攘外安内,想朝廷之所想,急朝廷之所急。
从宋江前后半生的身心错位可见其复杂矛盾的人生特点请采纳
赞美宋江的句子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
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
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
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
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
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
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
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
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
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
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
还是国家的忠臣
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
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阎婆惜。
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
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
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
《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
他为什么要变化
什么时候变化
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
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
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
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
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
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
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
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
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
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
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
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
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
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
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
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
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
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
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
照样来。
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
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
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
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
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
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
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
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
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
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
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
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
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
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
《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
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
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
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
”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
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
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
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
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
是农民起义吗
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
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
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于非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
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一个哑美人。
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
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
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
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
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
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
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
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
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
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
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
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
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
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
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刑。
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
《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
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
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
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
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
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
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
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
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
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
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
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
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
杀掉以后表示心塌地跟朝廷再战。
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
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
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
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
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
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
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
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
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一句话形容宋江的一生
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是农民起义军的领头人在《水浒传》中,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及时雨.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清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
李逵的经典名言
李逵1.俺铁牛......2.....个甚鸟3.招安招安,招甚个鸟安
4....打什么鸟紧5.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原版水浒传里,宋江说过的经典语录(比较霸气的那种)一两句就好了,要原话,谢谢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自幼曾读经书,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求采纳
求水浒传中宋江所作的所有诗词。
[一]七绝山岭崎岖水渺茫, 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 月冷风清也断肠。
注: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
燕青射雁具有不祥的象征意义。
正如宋江伤感的叹怀:“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具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
你却射了那数只,好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
”宋江有感于心,在马上口占了这首诗,伤怀悲凄,悲天悯人而又富于禅境,刹时间将现实生发的生命领悟进而升华,这首最令我陶醉和伤感。
[二]七绝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第39回:“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敢笑黄巢”之“凌云志”,“不谋反待怎地
”(黄文炳语), 宋江心中的黄巢只是一个不懂忠义的莽夫,自认为自己比他还要强,他希望的是打破现有规则,而又绝无与旧制度决裂的勇气。
因此便有了这句狂话:“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
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
’”他所思考的是“他日身荣”,“再来经过”。
附,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毛泽东《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诗比黄巢、宋江从容很多。
虽然,领袖押错韵了。
咱们老乡很多人不分前后鼻音的。
[三]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注: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
先 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
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则正式成为民间节日,活动也丰富到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内容。
自然,诗人们写诗。
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四] 《念奴娇》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注: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
宋江等像乡巴佬上东京搞金钱攻势公关。
在李师师坐台的地方,“尽诉胸中郁绪,呈上花魁尊听”以至于李师师向道君皇帝唱这首词时,被皇帝赞道:“不料剧贼之词其工若此
有才若此,为何上山为盗
” ,“借得山东烟水寨”,是义盗的举重若轻;“来买凤城春色”, 是富嫖的潇洒随意。
“翠袖”以下是对名妓的吹捧,但也以此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雅嫖。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是字谜,也是借代,“醉乡头白”是范进求官式的急切。
“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寥寥几句,宋江的土气愚忠,柴进的乖巧帮闲,李逵的鲁莽直率,李师师的职业风趣等等都跃然纸上。
[五]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 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 血染浔阳江口。
注: 第39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宋江杀惜,刺配江州,独登浔阳楼“……不觉沉醉。
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这里。
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
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
与其说此词是宋江反抗奸佞当权的黑暗社会的宣言,不如说这不过是社会上官府中人常见的反政府情绪的醉态表达。
宋江的“冤仇”并无具体人指,如黄文炳的所问:“这厮报仇兀谁
”它仅仅是怨愤、失落和不安份的交错, “血染”之类的豪言,正是心态不平的一种狂言,不过我们都喜欢这种发泄。
[六] 《解连环》 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
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
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
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
注:90回。
宋江征辽,大胜而归,五台山参禅之后,“望东京进发”“当晚屯兵双林渡口。
宋江在帐中,因复感叹燕青射雁之事,心中纳闷,叫取过纸笔,作词一首……词中之意,甚是悲哀忧戚之思。
宋江心中郁郁不乐。
” 此词极类张炎的《解连环》: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明代大出版家余象斗就说它是“绝妙好词,文人才人,亦未必能作,是英雄有情人乃能之”。
他认为此词是宋江作的,这是看小说太投入太当真。
但“英雄有情人”五字却说得精当无比。
试比较两词上阙的结句,“宋江”是:“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
”张炎是:“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张词仅见孤凄,而“宋”词却因为有了“空濠”和“古堑”这种军人才关注的场景,使其哀怨成为“英雄有情人”的哀怨。
[七] 《胡敲》二首: 一: 一声低了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处谩徒劳。
二: 玲珑心地最虚鸣, 此是良工巧制成。
若是无人提挈处, 到头终久没声名。
注:90回。
宋江等见过天子得了封赏,意气风发准备去征方腊。
“宋江、卢俊义两个在马上欢喜,并马而行。
”,“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一个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
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
’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
用手牵动,自然有声。
’宋江乃作诗一首……”还是托物言志,包含两个意思。
一,物有鸣的欲望;二,人不能无人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