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第三四两句是写在怎样的情景的所见所闻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古诗《调笑令》唐 韦应物 这首诗的意思
译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回地用蹄,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胡马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原文: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
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
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下一句是什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借《折柳曲》来抒发对
野渡无人舟自横
“身宽体自清,意欲凌凤翔”出自唐.韦应物的哪一首词,全词何解
十万分感谢
楼主是不是弄错了啊
原句是“神欢体自轻欲凌。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蕃地,岂曰财赋强。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
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 苦。
全诗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
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
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
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
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
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
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
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
“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
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
韦应物亦不能免给。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
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
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
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这首诗是韦集中的名作。
白居易称赞它“最为警策”(《吴郡诗石记》),杨慎称赞它“为一代绝唱”(《升庵全集》卷五十四),他们除了着眼于它的艺术成就外,主要是赞扬韦应物居安思困的襟怀。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
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