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历史教学风格格言有哪些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朱伟红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名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我在一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本文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的任务。

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

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和必要的技能掌握等内部条件,以致必要的物质设备、组织领导等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一)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1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

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

所谓故事化,并非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

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

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增强叙述的具体性了充实论段说服力。

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

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

针对这种情况,我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大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掀起了一股书籍热潮。

4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

(二)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

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

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2 利用电教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录音(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学早已广泛应用。

然而如何使诸种电教形式为教学做有效的服务,却是人们在一直探讨的问题。

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

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

其间,教师随讲述的不断地变幻投影片。

(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

)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

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3 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几问必解。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有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进入角色。

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

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

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

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

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

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

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

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

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已有的兴趣,提高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教材内容,扩大知识范围以上介绍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

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在用法。

教师只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方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点击数: 1144 接收回传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这就要求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应在课本应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虑,使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学习。

怎样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即他乐意接受,并且能很好地消化它。

”吃饭如此,学习历史亦是如此。

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枯燥无味的灌输。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历史又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有名言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同样,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自身就必须首先对历史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

这个源泉从哪里来

教师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不断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不断总结与反思,做到自身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继而选准知识兴趣的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灌满“一杯水”的目的。

二、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

导入新课时,一种做法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

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

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

”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

另一种做法是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这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采用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

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所谓“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

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

如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封建落后的埃塞俄比亚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

”这样,教师不断设置疑云,使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联系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又如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

学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

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使课堂气氛热烈,引发学生思维开启。

四、有效利用课本上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

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

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

”以此来导入新课。

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传达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

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

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

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

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

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激起了浓厚兴趣。

但在讲授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变,力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这样他们就会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

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意识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景,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国歌等。

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就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历史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历史名言的疑惑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可能就是因为标错一个标点符号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一定的政治原因,还有的就是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导致最后的结论也不一样了。

古代历史里有正史和野史,都是因为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一个杀人犯所有人都唾弃,但是在他家人眼里可能还是一个乖宝宝。

每一句话都有侧重点,有人认为前面重要,有人认为后面重要,有人认为这就是错的。

历史是胜利者谱写的,只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分辨能力。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

历史教学常见的导入形式:时政热点导入、复习导入、比较归纳导入、讨论导入、故事导入、名人名言导入。

关于教学名言有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

——黑格尔

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学无止境。

(荀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在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李嘉图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陈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孟德斯鸠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 西塞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

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

——巴金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海伦?凯勒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培根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笛卡尔 没有比时间更容易虚掷,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没有时间,我们在世上将一事无成。

——门捷列夫 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

——高尔基

教学格言

一、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历史是社会科学,属上层建筑范畴,是受现实的政治、经济制约又反过来为其服务的。

历史教学要完成的是德育的任务,培养道德品质,加强世界观教育和培养道德能力等,所以历史教师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的教育者。

历史是最能说服人,最能激励人的,因为它是用活生生的客观事实说话,用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来铸造人的灵魂,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谬误,同时也能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判功过是非。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这一有力的思想教育武器,努力完成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哲理的精辟见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要有饱满的爱国激情,让学生能随着你为国土的沦亡而悲愤,为民族的崛起而欣慰;在教学中结合课后辅导,使学生产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

例如:为捍卫科学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为挽救民族危亡,甘为变法慨然引领的谭嗣同……,他们虽死犹荣,彪炳千古。

再如: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他们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进步,万古流芳。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誓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雄心大志,并鼓励他们为之不懈地奋斗,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应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同时,要做到言传身教结合,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等方面,都应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并能持之以恒,以期获得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形式教育学派认为:学校教育发展智力是目的,传授知识是手段,学生在校学习,并不是用口袋装现成的死知识,而是要培养、锻炼一个灵活的、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脑,这种观点极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历史知识虽不能像理科知识那样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可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催人立志、使人明义、长人智慧,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治乱兴衰的原因,认识人类社会进步的条件,逐渐使学生具备一种受益终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事物的过去,明白它的现在,从现在预料它的未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大舞台,即使不能当一个出色的角色,也能做一名合格的观众,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这才是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实现,才是历史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之所在。

三、注重反思,教学要时刻与现实相联系学历史既不能食古不化,又不能以今排古。

中学历史课不仅仅是要求学知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今天,展望未来。

历史教学离开了与现实的联系,也便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说明那些学历史不联系现实的人,思想拘泥不开化,不思进取,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像瞎子一样,行为盲目。

在教学中,只有时刻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才能调动学生的认识兴趣,才能保持学生学历史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例如:对彼得一世推行学校教育和日本明治维新中实行义务教育,与我们今天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相联系;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挫折及其转危为安的措施与今天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经济建设的兴起相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日本19世纪末成为亚洲强国的历史事实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等等。

这种联系也可以是逆向的反思,例如清算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消极作用等。

这样,既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但是,这种联系,必须是在讲清了古今之事的本质区别之后进行的,不能信口开河,胡乱联系,混淆了学生的视听,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歧路。

要搞好历史事件与现实的正反两方面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组合,整体性的智力结构,持续性的应变能力。

总之,历史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水平的高低,对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

这个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需要靠这样的新人来创造未来。

因此,历史教师应该负起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有效的指导、组织和示范作用,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

历史教学风格格言有哪些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