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爱莲说中具体描写莲的句子

初二上册语文期中(内容为第一,二,五单元) ,有哪些课文或者文言文比较重要,或者都有哪些常考

四、诗文默写1、《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无人问津)。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描绘桃源环境自然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源社会环境宁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陋室铭》中写主人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陋室铭》中写居室外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陋室铭》中,点明题旨(提挈全篇)的句子是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9、《爱莲说》中,描写莲花优秀品格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习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有关语句来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品质,这两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14、《望岳》中成为千古传诵的惊人之语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

)15、《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杜甫的《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8、《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9、《答谢中书书》中由描写静景转入描写动景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0、《三峡》中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1、《渡荆门送别》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由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名句“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3、《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成“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附:文体及写作知识。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时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记叙文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主叙文就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体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因此,阅读记叙文就要注意它的写法,如人称、顺序、线索以及选材和剪裁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

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也经常运用,议论的作用是提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

抒情是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说明文(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

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

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

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八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考试复习

杜甫诗三首•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 ) 眦( ) 簪( ) 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

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 ) 决眦(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

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dài zì zān yú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

“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

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夹(jiā)岸 舍(shě)船 豁(huò)然开朗 屋舍(shè)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种(zhòng)作 衣着(zhuó) 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咸(xián)来 邑(yì)人 语(yù)云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

1.缘溪行: 沿着,顺着 2. 夹岸: 两岸.夹,在两旁 3.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4. 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

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6. 桑竹之属:类。

7.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9.怡然自乐:欢乐愉快的样子。

10. 欣然规往:计划。

三、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表条件关系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三、 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及】及郡下:到了 由表及里:到达【遂】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乃】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其】欲穷其林:这,那 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代渔人四、 翻译句子1.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五、 理解默写1.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六、问题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 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3.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4.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设计[ 2005-9-20 17:39:00 | By: zyj1112 ]22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 )鲜有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5)亭亭净植 ( ) (6)宜乎众矣 ( )(7)无案牍之劳形( ) (8)无丝竹之乱耳(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6、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2)何陋之有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7、根据课文默写(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

(3)可以 , 。

无丝竹之乱耳, 。

(4)菊之爱,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哲学家。

(2)《陋室铭》作者是 朝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

(3)“说”“铭”是古代一种文体,请你再举出二例与之相类似的文体。

二、教材探究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A: B: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9、用原文语句回答(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三、读写链接作者在《短文两篇》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还要写出你喜爱的原因《陋室铭》《爱莲说》练习答案[ 2005-9-20 17:57:00 | By: zyj1112 ]22、短文两篇一、1、xīn tái rú dú shǔ fán yū zhuó xiè xiǎn2、D3、(1)这(2)没有学问的人(3)多(4)洗涤(5)立(6)应当(7)使……劳累(8)奏乐的声音4、A5、D6、(1)B(2)D7、略8、(1)《周元公集》、周敦颐、宋(2)唐、刘禹锡、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用韵(3)表、记二、1、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

2、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惟吾德馨(4)何陋之有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5、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7、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8、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9、(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中通外直(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11、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2、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13、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略。

点拨:写出植物本身的特点及给你带来的启示、原因。

《爱莲说》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

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爱莲说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作品名称: 爱莲说 作品出处: 作者: 周敦颐 文学体裁: 说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原文译文句子解释注释词语解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阅读理解鉴赏本文主旨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原文译文句子解释注释 词语解释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阅读理解鉴赏本文主旨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展开编辑本段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 爱莲说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本段译文 濂溪清赏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编辑本段句子解释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4.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爱它的)出自淤泥却不被(淤泥所)沾染,被清水洗濯却不显得妖异。

5.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6.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7.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8.亭亭净植, 它笔直地洁净地站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 1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2.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13.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这句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描写莲花正直编辑本段注释词语解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从历史的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独:只。

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际意义。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

亵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显得幽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倒装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何人同予者)宾语前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逸之花)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编辑本段阅读理解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

编辑本段鉴赏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爱莲说(5张)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

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

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编辑本段本文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⒈本文借赞美莲花体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⒉ 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编辑本段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5.5~1073)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世称濂溪先生。

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阳)、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爱莲池。

据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爱莲池记碑》记载:“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湖南乡土地理志》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淬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

爱莲池(13张)

爱莲说中具体描写莲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