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所作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什么被尊为经
书的全称是什么
《坛经》的全称是《六祖慧能大师法定坛经》,又称《六祖坛经》。
在中国人所作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坛经被尊为经。
它是由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笔录而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在禅宗一脉承传中,菩提达摩大师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是东土初祖。
他从梁武帝时代来到东土,将法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琛、四祖道信得法后又传给五祖弘忍,五祖穿法给六祖慧能。
《坛经》记载了慧能得法传宗的经历和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
此经主张人生觉悟和解脱之道在我不在天,在内不在外,唯一的正途是认识自身本性,实观自我。
此经倡导“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凡圣如一”“众生皆有佛性”,因此蔑视言教,挑战权威,视一切名言经典只不过是开智悟道的方便之门。
《坛经》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有关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是名人名言吗
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
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
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
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
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
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寄白阁默公》【唐】贾岛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
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有关尘埃的句子
我们只不过是尘埃和影子古罗马诗人 贺拉时时勤拂试,勿尘埃。
尘埃名言唐僧 神秀镜子明则尘埃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清代学者 史襄哉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
北朝·北齐·刘昼《防欲》珍珠晶莹明亮,尘埃就不能沾上去,人的品性高尚,就不会沾染坏的习惯。
北齐文学家 刘昼 《防欲》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人影隐隐闪现,却又在不经意之间,匿于尘埃之间。
关于尘埃的名言中国80后作家,畅销小说家 郭敬明 《最小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六祖坛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 惠能 《六祖坛经》
五七因中转,六八果上圆.是什么意思?
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六祖坛经的两句话。
原文:【僧智通,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
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
何更问耶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
此名有智无身。
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贾题韬:智通、智常、志道三个机缘,所问不同,但都因六祖的开示而悟入。
所以要知道万法归元,一体万法的道理。
什么是四智呢
四智是唯有佛才具有的最圆满、最无上的四种智慧,就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
以唯识学的理论来看,我们修行成佛后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就能善于观察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第七识就转为平等性智,再没有人我、法我的执著,也就没有了那些差别、不平等的种种分别见,万法与我都平等和谐地处于一体之中,也就是时时处处都在‘不二’之中;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意志所到,运行无碍,而成就一切功德;第八识就化为大圆镜智,无量大干世界,若有情、若无情,无论巨细,皆可同时显现,一一照了。
这四智如果从理论上讲,可以无穷无尽,但大致可以归结为这四个要点。
常人看来,的确是‘至矣、尽矣,不可以复加矣’,但是禅宗把天下至难至繁的事,却精纯为至简至易。
六祖在这里,全归在自己的自性之中,把佛教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在佛菩萨和凡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这一切都回归在我们的心上,这就是禅宗伟大之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坛经》、提倡禅宗的原因。
有一位禅师讲平等性智就是报身,妙观察智就是化身,大圆镜智就是法身。
其实,三身四智就是一体,仍然不二。
所以六祖把它们全归在自性之中,并且进一步指出:‘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在这上面,你仍然不要执著,这些都是‘名言’,而无‘实性’的。
你如果把这一切执为‘实性’,那你就永远见不到这个三身四智了。
所以智通大彻后说:‘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大家用功,到那一天你见道了,就会亲眼看到这决非虚语。
还有一点要指出,虽然教下常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但转的只是名相,本体是动都没有动的,自性还是你那个自性,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什么东西,它可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
是‘体同而用异的’啊
但这终究是禅宗的讲法,若依唯识来讲,就大不一样了。
六祖所谈的这些,若粗略简单一看,不精通唯识的人还以为与唯识相同,其实他们之间是大不一样的,完全不同的。
唯识宗认为,三身四智,是各有各的‘体’,这个‘体’是不同的。
如前面我们谈到的,成所作智与前五识同体;妙观察智与第六识同体;平等性智与第七识同体;大圆镜智与第八识同体。
《八识规矩颂》就认为:那怕你前五识成就了,有了化身,但并不等于能解释真如,(果中犹自不诠真),解释真如是第六识成就的事,六识成就为妙观察智后,才能解释真如。
但那怕你第六识、第七识都成就了,你仍然证不了法身,‘六七因中转’——只不过是在因位中转了身而已,要证法身,必须在第八识上,当大圆镜智成就后;连同报化身一起转,这才‘五八果上圆’,这样三身四智才彻底成就了。
可见三身四智是各有其体,不能含混的。
所以唯识宗认为众生不能全部成佛,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到了这样的理论后对他老师戒贤说:如果这样讲,可能中国人不易接受。
中国人喜欢的是《涅槃经》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而戒贤说:你们支那人懂什么,这是根本大法,不容许有丝毫的修改。
玄奘回国后严守师法,但其宗仅四传而绝。
唯识宗为什么这样主张呢
他们认为,一切众生的第八识中,所含藏的种子是不同的,有的是人天种子,有的是地狱、畜生种子,有的是缘觉种子,有的是菩萨种子,没有菩萨种子的是不能成佛的。
所以,有的人因其种子不完满,三身四智也就不可能完满。
但中国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这几大派都不承认唯识宗的这些说法。
严格地说,台、论、贤、禅这四大宗派的根本都是中观派。
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立教,也是本著中观。
这几大派对唯识宗都有批评。
如华严宗判教,就把唯识学贬得很低,认为只是‘大乘始教’,决不愿把它列入‘大乘圆教’。
禅宗历代祖师说教,历来倾向于与华严结合,与唯识却谈不到一块儿。
而学唯识的反过来修禅宗,难度却很大,有的祖师初学唯识,往往都是对唯识发生怀疑后,再投入禅宗门下以决其疑的。
当然,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没贬低唯识学,唯识学精深博大的体系,亦非其他宗派所能比拟。
但中观唯识千年来争执的一大公案,必待以后大菩萨来了断。
求几句劝人心静不要浮躁的诗词句
身如菩提树,心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埃. 外不见人过,内不为邪迷所惑.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均来自六祖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 古之所谓豪杰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来自苏东坡的<<留候论>>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忘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