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班禅佛学文集是汉文还是藏文
宁玛派,俗教,宁玛派将佛法分为九乘,尤视阿底瑜伽乘,即俗称的大法,提倡一切现象原始清净圆满的见地。
在传承方式上,比较重视伏藏传承,即前弘期由莲师所埋藏的密法经典。
重要的传承师包括三素尔、龙钦巴、德达林巴、蒋扬钦哲、局米旁等,主要寺院有藏区的敏珠林寺、多吉扎寺和康区的噶陀寺、白玉寺、佐钦寺。
格鲁派,俗称黄教,14世纪青海高僧宗喀巴广学流传于藏区的一切教法,并进行系统严密的组织其强调戒律,因此格鲁派僧人都戴象征戒律的黄帽。
此派在显教方面,主张依次第遍学一切佛法,见地上依据中观应成派,密法方面,比较推崇后弘期所传的密集、胜乐、怖畏等密续以及秘密不共的温萨耳传。
重要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等。
两派主要区别在于密法修行的方便,以及空性的见地。
黑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正式名称苯教或者“苯巴教”。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几乎人人都信奉苯教。
宁玛派(红教)的很多仪式就是借鉴苯教的。
佛教成为主流宗教后,苯教势力越来越萎缩,但在西藏北部仍有信奉者。
花教即藏传佛教的萨迦派。
萨迦派比较注重“道果法”的修行。
道果法就是加深自己对因果报应的理解,以获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活佛、达赖、班禅具体何涵义
藏传佛教的教义宗旨是什么
活佛: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
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叫“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
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达赖、班禅: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
达赖喇嘛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578年。
这一年蒙古俺答汗赠给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西藏历史上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呼。
“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大师”。
经清朝顺治皇帝于公元1653年的册封,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就成为达赖系统的专用名称。
班禅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645年。
这一年蒙古固始汗赠给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结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
“班”是梵文“班智达”(即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意为“大”,二字合起来意为“大师”。
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时的正式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蒙语,意为“珍宝”。
从此,班禅这一封号就成为班禅系统的专用名称。
活佛被认为是佛菩萨的转世,是藏区的寺庙里的领导者和寺庙里财务的拥有者。
其中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转世体系,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在不同时期的转世。
班禅额尔德尼则被认为是无量光佛在不同时期的转世.从教阶上来说班禅的地位高于达赖,但是班禅远离世间尘嚣、而达赖历来都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掌管藏区的政教事务所以达赖的社会地位高于班禅.藏传佛教有六大派系每个派系有不同的教义宗旨 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精典教义而创立的。
该派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并论的,达赖转世和班禅转世系统都出于该派。
藏区五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尔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均属该派。
该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此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
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
格鲁派的创建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
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
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
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噶当寺院,系统地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
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等。
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
格鲁派之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实有赖于大师众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
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
由甘丹主寺最早发展出来的为哲蚌寺,该寺创建人为扎西班丹。
扎西班丹,通称降仰却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显密,讲听传授,一遵宗师规制。
奉师指示,1416年在拉萨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内成立七大扎仓,实施宗喀巴教学的改革计划。
以后达赖第二、第三、第四辈均在此坐床。
五辈达赖在此建立甘丹颇章宫,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宗师弟子释迦耶协,通称降钦却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师晋京,朝拜明永乐皇帝,受封为大慈法王,回藏后将皇帝赐和帕竹政权官员的资助,于1419年兴建色拉寺,寺在拉萨北郊,寺内分显宗二扎仓、密宗一扎仓,传播宗师学说。
哲蚌寺、色拉寺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伦布寺,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公元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转世,作为第二辈达赖,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达赖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
第五辈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
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格鲁派之发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证。
札什伦布寺僧又认定洛桑却季坚赞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转世,从此卫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巩固。
格鲁派在政治上的得势,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扩展,使黄教寺庙几乎遍及于阿里、康区、青海及边远之蒙古地区。
格鲁派是在噶当派的教义思想和行持作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新噶当派。
宗喀巴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
在密教方面,噶当虽有密法,但未广传。
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
应成派许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无空性名,则不能了解空性义,更无法从之求证。
要而言之,一切诸法皆由分别心所安。
胜义、世俗皆属名言安立而有,若就胜义则为空性,胜义、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虽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
然与分别安立之理无违,以其为佛一切种智所安立故,圣凡之境虽有不同,而分别安立之理则无有异,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种智亦如是安立。
这就是格鲁派中观应成派的空性之见,也是格鲁派的中心教义。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指该教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最早的一派,可追逆到莲花生大师传法时期,所谓“旧”是指西藏前弘期佛教相对后弘期佛教而言。
该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
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
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的法统一脉相承的。
在禁佛时期是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
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
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
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
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
当时除素氏外,尚有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
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噶举派 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
此派传承复杂,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此派在西藏历史上影响巨大,现在仍在藏传佛教中占一席之地。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
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 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
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
《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
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
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
玛巴派语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巴噶举均相同。
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顶教敕。
关于因的理论。
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
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
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关于道。
总分为前行与正行。
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
关于果。
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则可出现深道已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
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
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
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
不过上面所说两种传承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宁玛派的密典总分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为修部。
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珈,总括为《经·幻·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大续经。
宁玛派的教义概括在九乘三部内。
1、九乘教义: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里。
九乘的分法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
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三乘、内密三乘中的最后一乘还包括三部。
2、大圆满三部教义: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
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
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
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
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到公元13世纪即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
萨迦派的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
这种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为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
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钟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
萨迦寺另有—‘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
更被视为宝中之宝。
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
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
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对保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噶当派 “噶”藏族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
该派源于阿底峡大师,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佛法,该派以显宗为主,不排斥密宗,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黄教在该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该派。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
公元1045年曾参加迎请阿底峡的居士仲敦巴(1005一1064)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学,尽得其传。
公元1055年,阿底峡去世后,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
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
噶当派由此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
它以显宗为主。
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
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
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噶当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和教义。
公元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
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
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
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在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
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予噶当派。
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 勒父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
公元15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
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藏区社会了。
觉囊派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
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所建。
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
后来他从衮钦·却古沃色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乐空双运之理。
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六支瑜伽》。
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
多罗那他(1575-1635)是衮噶卓却的转世,是本派中最有学识的人,著作丰富,广泛宣讲他空见。
当时他的支持者为后藏地方政权的噶玛丹炯旺布,第巴仁邦巴对他也极为崇敬,依靠他们的势力,他在日喀则彭措林县修建达丹当却林寺,据说寺庙营建极为庄严,造像修塔亦精美绝伦,成为全藏之冠,他宣讲他空见,也吸引了不少群众,颇为盛极一时。
当时格鲁派与噶玛政权争夺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不久,噶玛派失利,政权坍台,多罗那他去蒙古传法,格鲁派政权首领五世达赖遂将达丹当却林寺改为格鲁派寺庙,更名为格丹彭措林寺。
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印版大多封禁。
其余却隆江孜等处之觉囊寺庙亦均令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
现在只有边远地区如四川阿坝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嘉绒地区的马尔康县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它派法。
各寺寺主亦仅维持其传承系统,未闻发展有其它流派。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有真如本体,与藏中宁玛派的大园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
觉囊派与藏中持应成派中观见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
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
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裂为若干小派。
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
觉囊派承认“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与宁玛、噶举、萨迦相同,但宁玛、噶举承认是真本性,无相寂灭非空非有,则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非断非常,不断亦不常之意,更无有自空他空的词语,但觉派则认为胜义有,说得太实,可能就有问题。
他们与格鲁应成派主张胜义、世俗皆是缘起性空,毕竟空成为针锋相对之教敌。
这是空有之争在藏传佛教中的继续。
藏传佛教四大派系:红教 花教 黄教 白教。
为何只有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最有名
其他三派领袖被祭拜吗
大派系也可以,说五大派系也对,不是说只有达赖和班有名,而是他们最接近政治,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和政府联系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的,所以了解和知道黄教也就是格鲁派的人相对的就多些,就好像很有名了。
传承最古老最本质的是宁玛,也叫红教,只是修行,不参政,所以很干净很纯,四川和青海宁玛寺庙多,汉地也很多修行的;萨迦也叫花教,元朝时期曾经很辉煌,因为国师基本都是萨迦的,现在在国外比较兴盛,国内的话四川和青海多些;噶举也叫白教,现在国内西藏和四川有几个寺庙;噶当的话因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主要修密的,而是修显宗的,后来很多都并入格鲁了,几乎消失了。
另外还有苯教,也叫黑教,在西藏地区还有信奉的,影响不大。
综上,每个教派各有自己的传承,不仅自己教派的领袖会被祭拜,其他的教派的领袖一样被尊重的,毕竟万法归宗,都是佛教的体系,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我想出家
很好很好,学佛就是为了承办西方极乐世界(即证悟本性,不在外境上),承办永恒不变之快乐
解脱轮回痛苦。
益西彭措堪布关键开示:想出家就出家吧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
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
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
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贤愚经》中说,若有人想发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使其出家不成功,这恶业极为严重,就象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就象百川汇归大海,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点也不剩下一样,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
佛经中还提出,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
由此可见,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将获得很大的功德。
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增上自在安乐。
色 达 喇 荣 五 明 佛 学 院尊贵的第十三世 达赖喇嘛之师——伏藏大师列饶林巴尊者,其化身即如意宝 晋美彭措法王。
一九八0年,为振兴正法,广利有情,法王在“大密乘光身静处,成就四业之圣地”,著名的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之修行地,及十三位心子同时成就虹光身之胜地——今四川省色达县喇荣沟畔,创建了学修并重的大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一九八七年五月,班禅大师亲自批准了五明佛学院成立,并尊称上师晋美彭措为“圣者法王”。
五明佛学院开设的课程可分为:显宗和密宗两大部份,而显宗是日后修学密宗的基础。
有人以为藏传佛教唯有密宗,其实不然,藏传佛教中显密同样发达,其从印度翻译的显宗经论之浩瀚实不逊於汉传佛教。
且与汉传佛教相比,其次第严谨,修学系统性的特点尤为突出。
明朝时中兴宁玛巴的无垢光尊者龙钦巴曾作过如是教诫:末法时代,唯有闻思究竟的人方可证悟大圆满。
闻思的第一步即是学显宗教法。
学院里开设的显宗课程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观、般若五大类。
藏族僧众们上课要求特别严格,在第二天上课时不但要背出头一天的颂辞,而且还要完整地复述出其主要内容。
各科修完,一般需四、五年时间,然后经过严格的答辩,与大众前激烈的辩论,过关者可获得堪布(法师)的称号,才有资格给他人讲经说法。
经过这段时间扎实的学习,能使学人对三宝获得决定的信心,在知见上生起甚深的定解,避免於日后的修道中误入歧途,更不可能受种种邪知邪见的蛊惑。
密宗课程开设有加行、续部讲解和传授大圆满诀窍。
所传的密法中还有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
无论是仁波切堪布,还是一般僧众,在修密法正行之前必须先修满五个加行,其时间一般与学显宗教法同步。
具体为:皈依。
学佛之人皈依后,皈依之心并不能直接如量生起,这皈依修法就为增上、坚定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从而为出世间的种种功德打下基础。
发菩提心。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标志是,发起了为救渡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的真实菩提心。
这是进修菩萨道、圆满佛果的最根本的因,在此基础上才能生起大乘的一切功德。
忏悔。
众生无始以来积集了种种身口意罪业,致使远离解脱沉沦生死。
密宗以最殊胜之忏罪法——金刚萨埵忏罪法遣除罪障,使三门清净,功德得以迅速增长。
献曼达。
佛又可称作两足尊——福慧资粮具足。
众生福薄慧浅,修此殊胜的献曼达,可迅速圆满福慧资粮。
上师瑜伽。
上师为佛法僧三宝的总集体,密乘的修学功德均源自上师,於上师信心大者,单修此法即可成就。
五个加行需按次第而修,每个加行中都有一特定的密咒,每个密咒至少应念满十万遍,并且不以修满一轮为足。
加行好比是对自己的善根培土施肥,土质只有从贫瘠改造为肥沃深厚后,才有长出参天大木的基础。
即令圣者法王,学法时也共修满二轮加行。
加行修完,显密闻思获得了一定的定解,并接受了大圆满灌顶后,便接著修大圆满中的特殊加行,完成后方正式开始修正行的彻却(立断)与托噶(顿超),其修行步骤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学院在弘扬以宁玛巴大圆满显密教法为主的法要的同时,并广泛吸收其余教派的菁华。
如法王曾开讲过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每年还要多次讲解萨迦派大德图美无著尊者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法王每到外地弘法,均要讲授此论。
汉藏佛教秉承不同的传承体系,各自结出了丰硕成果。
然而由於高原地理的阻隔,历史上两地佛教甚少交流,以致互存讥嫌。
至今藏地仍有人认为“和尚教”非佛陀所说之教法;汉地则看“喇嘛教”又是摇铃,又是打鼓,多视其为巫术类,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入对方而遽下结论,结果造下了谤法的地狱之罪。
法王以其将大圆满弘遍南瞻部洲的宏愿及与汉人的甚深缘分而在五明佛学院开设的汉僧部,促进了汉藏佛学的交流,弥补了这一缺憾。
法王亲自挑选出三位大堪布给汉地僧俗弟子传授显密教法及藏文。
十几年间,共讲授了:《中论》、《入中论》、《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中观宝鬘论》、《格言宝藏论》等显密法教及许多大圆满的论典及诀窍。
四方佛弟子受法王功德的感召,纷至沓来,投师学法。
学院现有藏族、汉族常住众上万人。
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藏区,能汇集成这么大规模的教团,实为一大奇迹。
法王一直强调,凡来学院长住学法的人,无论藏汉、僧俗,必须遵守这三条原则:团结互助、严守戒律、精进於闻思修。
学院於严格的四众戒律外,还制定了相应的纪律。
如男女出家人之间禁止接触、交谈,其居住区域分开很远,中间隔一居士区,相互不能进入对方区域。
即使居士也不例外,居士区也是男女众分开居住,男女居士严禁单独交往,如结伴行走,绕坛城等都在禁止之列。
法王传法在大经堂内,全体藏汉僧俗均参加听讲。
经堂三面围廊,中间为一大片露天水泥地,可容纳一万多人。
这里听法必须严格遵照佛教中的规矩:脱鞋、脱帽、不能打伞。
而藏地气候恶劣,冬春两季气候寒冷,时常风雪交加,灌进听法者的衣领;夏天的太阳没遮没拦,紫外线又特强,照在人身上如热铁板炙烫一般;或是阴雨绵绵,水泥地上早已积水成汪,而听法者照例坐在湿漉漉的地上,只用披单为经书挡雨,任凭雨水淋在身上,两个钟头的一堂课下来,已成雨人。
即使大活佛、大堪布也安然处於大众之中,没有例外。
每天傍晚六~八点钟,大经堂里便人声鼎沸,犹如闹市,众多喇嘛汇集到这里,参加每天例行的辩经法会。
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它能遣除疑难,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内容,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为今后修行、弘法打下扎实的基础,所谓“听十遍不如辩一遍”即是此理。
时趋末世,正法渐隐,邪说渐盛,芸芸众生莫衷一是。
然而由於法王这样的大成就者创建了五明佛学院这样的殊胜道场传播著正法,使众生又找到了修行的真实依靠,找回了成佛救度群生的信心。
这正可说是末法中的正法。
赞曰:大悲重振世尊教 雪域高扬正法旗一从文殊狮子吼 虹光花雨映天西
莲花生大士怎么又称莲花戒大阿阇黎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
斋之梵语为 upos!adha,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
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
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
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
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
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举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为六斋日,惟不以断食等苦行为旨,而强调忏悔、清净等精神。
于此六日必集僧众诵呗说戒经,使比丘安住于净戒中以长养善法;在家二众亦须于六斋日持守八戒而增长善法。
又杂阿含经卷五十、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等,于六斋日外,另举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长斋月’之说。
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 一夜,能够修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八关斋戒简要内容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
上文所述即为斋戒之广义含义,狭义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中所谓‘圣八支斋’者,亦即今日教内习称之八关斋戒(又称八关斋、八戒),此一戒律乃专供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二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
其内容于诸经所举颇有异说,然通常所谓之八戒者列举如下:(一)离杀生。
(二)离不与取,‘不与取’系指未经他人允诺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盗之意。
(三)离非梵行,梵行即清净不淫之行。
(四)离虚诳语,举凡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均属之。
(五)离饮诸酒,酒能乱性昏智,妨碍修行,故须远离。
(六)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坐卧于一尺六寸以上或宽大华丽之床座,以免养尊处优,习于放逸。
(七)离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即不以香花、花鬘佩戴于身,不以香油等涂抹于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无故前往观听。
(八)离食非时食,即上记所谓之不过中食,此系八戒中之最重要者。
此外,菩萨善戒经亦列举: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自赞毁他、不悭惜财法、不嗔受悔、不谤乱正法等八种。
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举出: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不饮酒等八者。
诸经中举出多种有关持守八斋戒之功德者,例如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均谓,受持者于命终后必生于欲界六天,不堕三途八难;优婆塞戒经卷五之八戒斋品亦云,可除去五逆罪,并灭除其余一切之罪障。
注:规定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斋戒引申)我国儒家自古亦有斋戒之说,论语谓:‘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盖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变食迁坐,以自齐洁。
‘斋’字于古经传中与‘齐’字通用,系取其‘齐一意志’之义。
礼记曲礼所谓:‘齐戒以告鬼神。
’礼记祭义谓:‘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易经系辞注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
’准此而言,则儒家重视斋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意,与佛教之斋戒强调忏悔、清净之意,可谓不谋而合。
〔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揵连经、起世因本经卷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五分律卷十八、十诵律卷二十二、摩诃僧只律卷十七、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卷三十七〕八关斋戒: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 一夜,能够修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内容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香花缦及香油涂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不非时食;一般八关斋戒在阴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受持,如果不能在此六日受持,也可以其余任何一天受持,多受则多功德。
如是小月,即改为二十八,二十九六斋日,受持此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令在家弟子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所制定一日一夜间过出家修行生活的方便法门。
《十善戒经》中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其内容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八斋戒、八分斋戒,意指受持八斋戒法,能灭除诸罪,离诸恶法,使所有的恶道门自然关闭,开启人天贤圣的善道。
此八关斋戒,前八项为“戒”,后一项为“斋”,即“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是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
就戒律的精神而言,是从在家到出家的桥梁。
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唯禁“邪淫”;八关斋戒的不淫戒,则是严持一日一夜的清净修行生活,两者不同,后者与出家戒的不淫戒相同。
佛陀曾说,受持八戒,功德与阿罗汉等,与诸佛齐。
但是,受持八戒必须“信念清净”,才能获得功德。
《大毘婆沙论》记载:“有彼厨人,欲害生命,以拟充所食。
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天杀,以充所食。
”如此的受持,虽有些微善因,终不获大果报。
因此,如能一日一夜清净受持八关斋戒,身心与戒法相应,净念相续,不仅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更能令在家信众植下出世善因,终得解脱证道。
八关斋戒,又称八戒斋。
据《十善戒经》的说法:“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由此可知,八戒斋是针对在家佛教徒,随分随力而修学出家戒法的一种权巧法门,并且在一日一夜方便受持的戒法。
八关斋戒主要包括:(1)不杀生戒;上至诸佛圣贤、师僧父母,下至鹃飞蠕动、微细昆虫,只有是存活生命,都不可自己杀害,指使他人杀害,内心也不可起喜好杀害之意;而且要劝人莫杀。
(2)不偷盗戒;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没有给与而取。
(3)不淫戒;制止非礼的邪淫,即使夫妻也不得有淫。
这跟五戒中的不邪淫有所区别,五戒的不邪淫是可以夫妻间的正淫;而此不可一切的淫乱。
(4)不妄语戒;禁止说谎话,摄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口四善业戒。
(5)不饮酒戒;禁止饮酒,包括啤酒、葡萄酒等一切酒类。
(6)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鬘,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唱妓秽乐戒;不可在脸上涂脂粉,不可在身上涂香水,不可戴花环金银饰品,应穿朴素服装,不往歌舞厅、妓乐场所等。
(7)不睡卧高大床褥戒;不可躺卧高大宽广且华丽的床铺。
(8)不非时食;就是过了中午午时之后就不能再进食食物。
上述八关斋戒的前四戒属于性戒,后四戒属于遮戒。
前七项属于戒法,第八项属于斋法,所以总名八戒斋。
斋,具有清净之义,表示身口意三业清净;戒,即禁止诸多恶业,具有戒止恶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