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怎样提高鉴赏水平
怎样提高鉴赏水平: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
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
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
相信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又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该如何做古诗文鉴赏
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
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
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
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感物伤怀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 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行路难其一采用哪两个典故
叙事开篇,刘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六首开头“对案食,拔剑击柱长”。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最后一条,详见“织之不倦”的回答)注意:若采用“织之不倦”的答案时,切记是《宋书》而非《宋史》,前者为南朝刘(裕)宋,后者为赵(匡胤)宋。
崔灏《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今年高考古诗那几首可能会考
一.语言层面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
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
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
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
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等等。
三.扩展层面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如何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入手点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去考虑:1.景与情的关系诗言志,歌传情。
诗歌多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的。
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
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2)题考查了“情”与“景”的关系。
这首诗写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花自落”鸟空啼等山中宁静之景透露凄凉伤春之情。
2.动与静的关系如果是分析写景的诗篇或诗句,也要注意另一种关系动与静的关系,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安谧之景。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如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是首纯写景诗,第(2)题从“动”“静”角度设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给“从‘静’与‘动’的角度”的提示,而只说“请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同学们也应该从动静的关系去考虑、分析。
一、二句为静景,三、四句为动景,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声与色的关系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
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例3. 2005年重庆高考题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1)题考查“声”与“情”的关系,“新声”能否传达“旧别情”和“边愁”
“听不尽”的“琵琶”“新声”叫人又爱听,又怕听,悲凉的曲调传达的正是“撩乱边愁”,它扰得人心烦意乱。
4.虚与实的关系“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第(2)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涉及到虚实关系,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5.本事与寄托的关系“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实与虚的关系,因为它不仅仅只有虚实关系,还涉及到作者的本意与寄托之物,所以单列出来加以分析。
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幽的情思。
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
它涉及的表达技巧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它适合于鉴赏那些主旨较为隐晦,感情难于捉摸的诗歌和一些咏史诗。
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读不懂时,就要考虑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分析作者字面下面藏着怎样的思想。
例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失群孤雁鸣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怜,其志可嘉,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诗人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思想情感寄托在对孤雁的描写上。
这里需要我们通过孤雁这一“寄托”的形象去分析作者深藏在艺术形象里的“本意”。
总之,诗歌的艺术技巧离不开以上几种关系。
根据不同特征的诗歌合理分析,我们一定能快速、准确地鉴赏出诗歌的艺术技巧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什么意思?翻译一下
满京城的官员中,唯独这个人(指李白)形容憔悴,很不得意。
冠盖:借代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