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方面的诗句或格言有哪些
1.八月边风高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里见。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李白《观放白鹰其一》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5.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岑参《冬夕》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
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白居易《冬夜》 13.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14.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15.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16.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1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2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1.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2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4.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景色方面的格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停车坐爱枫林晚,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学习方面 做人方面 景色方面 写出诗句或格言
1.《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背景】:??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
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评析】: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
“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2.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游山西村》第3、4句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
气宇轩昂、气度不凡、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幽默风趣、玉树临风、亭亭玉立。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