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知礼行孝立德修身格言

写一句“知礼行孝,立德修身”的感言

1.兴于诗 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权威和经典地位。

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xv]。

也可以说,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

“赋诗言志”、“诗以合意”[xvi],“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xvii],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

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

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xviii]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

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

[xix] 《论语》中共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我们且来看看这两场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 “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学诗、言诗必须要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在学诗上要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而针对学诗上的学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现象,孔子就批评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xx] 除此之外,孔子所强调的言诗要“告诸往而知来者”,更表明了他对诗的诠释有着明显的德化指向,这在上面的两场对话中都可以得到说明[xxi],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对子贡、子夏这些学子大为赏识。

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的断章取义、“六经注我”吧。

而也只有在孔子的这种解释原则下,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切入对“兴”的理解和领会。

关于“兴于诗”之“兴”,朱子的解释是“兴,起也”[xxii]。

上面第二个例子中孔子所说“起予者商也”之“起”也可以说就是兴的意思,虽然此处朱子的解释只是“起,犹发也”。

但是在解释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兴”时,孔安国只是注解为“引类譬喻”,而朱熹则解释为“感发志意”。

因此,兴就是起、发或者是启发之意。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孔子所说的学诗不仅仅要我们能告往知来,更要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

而诗之兴也能在如上的两个方面启发(起发)我们,它不仅止于让我们学会譬喻、产生联想,更重要的乃是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识。

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xxiii]。

而孔安国的解释显然忽略了孔子的这个最终的德化或伦理指向。

诗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时已是共识,比如“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xxiv]。

孔子更是看重诗教,《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其中的《诗》就是指孔子在《论语》中一再提起的“诗三百篇”。

孔子明确地将诗教与成就君子结合起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xxv] 诗教在于使人侵润于诗中,并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

而诗之所以能有德化之功,乃是因为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xvi]。

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也正因为诗(思)无邪,才能起人、兴人。

当然,这里面有个孔子删诗、整诗的前提[xxvii],不过孔子对诗的整删本身就是一个对《诗》的伦理化的解释过程。

2.立于礼 在《论语》中,与“立于礼”相同的表述还有“不学礼,无以立”[xxviii]、“不知礼,无以立也”[xxix]。

这些足以表明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礼之立人,要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解才是恰当的。

直观孔子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耳边回荡着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的疑问随之而来:孔子的言传身教不正是想把人塑造成一个揖让进退的礼器吗

《论语·乡党篇》中所描绘的那个孔子难道不是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形象吗

即使我们承认这一篇的描绘是生动的,但那难道不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吗

“以礼杀人”、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礼”总是这样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我们误解着,即使我们生来就在礼乐世界之中生存着,我们也可以最轻而易举地从所谓的“礼仪之邦”之传统中读出“吃人”二字。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工作并非是“礼”赞,而是想努力地朝向现象本身、亦即孔子所倡导的是怎样的礼。

从其弟子“子绝四”的记述以及《论语》文本记载的很多事例来看,孔子并不是固执之人。

比如在对待礼的问题上,孔子并不固守原来的礼而注意到了礼的损益原则[xxx]。

孔子之时,礼经历着损益,礼的危机使得“在春秋后期,‘礼’与‘仪’的分辨越来越重要”[xxxi]。

礼与仪也就是《礼记》中提到的“礼之本”(礼义)和“礼之文”(礼仪)。

与礼仪相比,孔子更为看重礼的精神[xxxii]: 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篇》) 从孔子“吾从众”与“吾从下”的对比可以看出,礼首先并不意味着麻冕或玉帛,所以孔子认为礼仪上的某些损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损益应该有理有节,如果我们忽视礼的精神,或不能领会到本真的仁爱,那么我们所在乎的也将只是礼在形式上的变化,而礼则会由此堕入形式化。

据此,孔子明确指出了若是“人而不仁”,礼乐也就无从谈起,就像我们在前面讲的,如果为孝不敬,那么这种仅仅意味着能养形式上的礼就是不合礼的。

在这里,似乎有点仁为礼乐奠基的意思,不过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这场对话: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 尽管孔子在此的“克己复礼为仁”只是重复“古志”[xxxiii],但是从其下面的解释来看,孔子是相当认可这句话的。

问题是如果说仁为礼乐奠基,那么何来“克己复礼为仁”

因为后者似乎又表明了礼乐为仁奠基的意思。

其实,孔子在此使用的乃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

我们在前面的工作已经凸现出仁奠基于本真的生存现象,是对人与人之间本真生存关—系的本真领悟。

礼不是别的,礼就是在这种本真领会基础上的一种伦理建构,并进一步体现为礼仪与礼义的结合,只是礼仪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因此,本真的礼就“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关系的具体的人性化形式”[xxxiv],而也只能在这种动态关系中,仁爱这种情感才能生发出来。

《礼记》有言:“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xxxv] 又说“礼者,理也。

”[xxxvi] 讲的就是这个“理”。

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并不意味着礼乐为仁奠基,而是说只有返回到非礼勿为的本真生存现象中,我们才能很好地领会仁,并由此踏上行仁的道路。

否者,一味沉沦于无礼的行为之中就难以上路,因此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xxxvii]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礼视为一个框架,而是充分地认识到本真生存之礼的“人情”味,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礼乐恰恰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依‘礼’而行就是完全向他人开放;因为礼仪是公共的、共享的和透明的;不依‘礼’而行则是隐蔽的、暧昧的和邪恶的,或纯粹是专横的压迫”[xxxviii]。

礼毕竟有着一套礼仪规范,在这种规范下的活动难道不是一种束缚吗

芬格莱特曾举过一个相当恰当地比喻: 一个确实尽力学习礼的人,最终都能够富于想象力地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娴熟地将各种形式融合或重新融合起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是以一种精审而非盲从的方式,显得自然而优雅——富有创造性地。

因此,娴熟于礼的个体都类似于音乐表演的大师,尽管总体上遵从预先定好的乐谱曲调,但是,他却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家的、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诠释着这首乐曲。

(《孔子:即凡而圣》,第108页) 比如我们演奏《春江花月夜》,当然是要依照它的乐谱来演奏,可是一个好的演奏家却能将之诠释的淋漓尽致,而听众也会沉醉其中,余音绕梁,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乐谱只是对生手才构成限制,而对于高手来说,乐谱不仅不构成他的限制,反而恰恰是成就他的机缘和舞台。

学习礼仪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或许只是蹩脚的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甚至只是一种“限制”,而一旦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并娴熟于礼乐的世界之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立”起来,而我们的生活也才由此充分展现出它的丰富性来,“当种种礼仪行为被视为构成一天日常事物的诸多圆满的事件时,这些礼仪行为就是多种多样和多姿多彩的”[xxxix]。

3.成于乐 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xl] 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xli];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

在《论语》中,《韶》与“郑声”是孔子树立的两个“典型”,而对二者所持态度之强烈反差凸现着孔子乐的取向。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

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

由此,孔子对于尽善尽美的《韶》很是看重[xlii],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xliii]。

孔子还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而其“乐正”就是正淫乐以归于“雅乐”,正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xliv] 为什么孔子不止一次地指斥“郑声”

[xlv] 就是因为“郑声淫”而“乱雅乐”,[xlvi] 所以孔子才深以为“恶”,并主张“放郑声”。

在学乐方面,孔子可谓言传身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从“习其曲”、“习其数”,到“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生动地诠释着一个好学的学子形象。

这个例子还表明,只有“得其为人”,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这是“成于乐”的第一层意思。

而且这里的“成于乐”之乐(音“岳”)还不是一种完结,毋宁说此时的“成”恰恰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开始,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乐(音“洛”)起来,或者说是以之为乐。

所以,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乐(音“岳”)与乐(音“洛”)在古代乃是相通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前为乐(音“岳”),后为乐(音“洛”),皆是人情之展现。

不过,孔子强调“乐”(音“洛”)要懂得节制,所谓“乐也者,节也”[xlvii]。

否则,“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xlviii]。

骄乐(音“洛”)指“侈肆而不知节”,宴乐(音“洛”)指“淫溺而狎小人”,[xlix]皆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乐节礼乐”的原则。

能否“节乐”(音“洛”)关键还是一个能仁与否的问题,比如孔子就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像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样[l],也惟有仁者能好乐(音“岳”)、能好乐(音“洛”)。

这就表明乐乃是奠基于仁之上的,“孔颜乐处”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成于乐,既意味着成于乐(音“岳”),又意味着成于乐(“洛”)。

《挺经》的翻译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

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

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卷二 砺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 日即高明。

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

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

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

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

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败,往往不知乡里耕读之耐久。

所以致败之由大约不出数端。

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

身败之道有四,曰: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

未有八者全无一失而无故倾覆者也。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

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

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

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

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

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劳,可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

如是而已。

卷四 明强 三达德之首曰智。

智即明也。

古豪杰,动称英雄。

英即明也。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

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

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

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

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

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

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

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

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凡国之强,必须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

孟子之集义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

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

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卷五 坚忍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

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

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

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

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

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

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

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

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

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

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与此联略相近,因附识之。

夜阅《荀子》三篇,三更尽睡,四时即醒,又作一联云:“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卷六 刚柔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

不特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

但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

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

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

降龙以来养水,伏虎以养火。

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

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云自胜之谓强。

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

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卷七 英才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

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

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

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

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

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

”《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

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

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

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

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

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

弟昨赙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廿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

”登高之呼,亦颇有意。

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歔。

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盖自古而叹之也。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

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

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叔齐之所讥也。

荀卿、张载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

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

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崇俭约以养廉。

昔年州县佐杂在省当差,并无薪水银两。

今则月支数十金,而犹嫌其少。

此所谓不知足也。

欲学廉介,必先知足。

观于各处难民,遍地饿莩,则吾人之安居衣食,已属至幸,尚何奢望哉

尚敢暴殄哉

不特当廉于取利,并当廉于取名。

毋贪保举,毋好虚誉,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可挽回矣。

卷九 勤敬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

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的解也。

又言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

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

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

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傥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

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思遁入眼闭箱子之中,昂然甘寝,万事不视,或比今日人世差觉快乐。

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烦,而长夜快乐之期杳无音信。

且又晋阶端揆,责任愈重,指摘愈多。

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以为苦懊之境。

然时势所处,万不能置事身外,亦惟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卷十 诡道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尝望其发达,则人之恩矣。

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

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

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间,仁者将有所不忍,况以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

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陈吾前,哀矜不遑,喜于何有

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悦,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

田单之在即墨,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

练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

凡读文太多,而实无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

用兵亦宜有简练之营,有纯熟之将领,阵法不可贪多而无实。

此时自治毫无把握,遽求成效,则气浮而乏,内心不可不察。

进兵须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牵制。

非特进兵为然,即寻常出队开仗亦不可受人牵制。

应战时,虽他营不愿而我营亦必接战;不应战时,虽他营催促,我亦且持重不进。

若彼此皆牵率出队,视用兵为应酬之文,则不复能出奇制胜矣。

卷十一 久战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

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

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

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

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

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

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 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卷十二 廪实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

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后之君子例避理财之名,以不言有无,不言多寡为高。

实则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

叶水心尝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良为通论。

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

笃者,厚也。

敬者,慎也。

信,只不说假话耳。

然却极难。

吾辈当从此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如必推敝处主持,亦不敢辞。

祸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为大虑。

沪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过软媚者,请邀之来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蛮貊之道。

以阴机言之,即句践卑辱以骄吴人之法,闻前此沪上兵勇多为洋人所侮慢,自阁下带湘淮各勇到防,从无受侮之事。

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我苟整齐严肃,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无端欺凌。

既不被欺凌,则处处谦逊,自无后患。

柔远之道在是,自强之道亦在是。

第就各省海口论之,则外洋之通商,正与内地之盐务相同。

通商系以海外之土产,行销于中华。

盐务亦以海滨之场产,行销于口岸。

通商始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

盐务亦起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吾以“耕战”二字为国,泰西诸洋以“商战”二字为国,用兵之时,则重敛众商之费;无事之时,则曲顺众商之情。

众商之所请,其国主无不应允。

其公使代请于中国,必允而后已。

众商请开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华商者。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卷十三 峻法 世风既薄,人人各挟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谣言,幸四方有事而欲为乱,稍待之以宽仁,愈嚣然自肆,白昼劫掠都市,视官长蔑如也。

不治以严刑峻法,则鼠子纷起,将来无复措手之处。

是以壹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

书生岂解好杀,要以时势所迫,非是则无以锄强暴而安我孱弱之民。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扰群者而已。

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之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

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

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官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

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

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卷十四 外王 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

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

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

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反诸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诸己哉

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合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

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

粤中猖獗,良可愤叹。

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

有成此物,则显以宣中国之人心,即隐以折彼族之异谋。

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

卷十五 忠疑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

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愧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

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

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

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

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而逡循之修,亦难跻于先进。

独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

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

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

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惧,斯终身无不顺焉。

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命之功也夫! 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

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

《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

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礁烂,命也。

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

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

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

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

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旷野;如楼俯大江,独坐明窗净几之下,而可以远眺;如英雄侠士,裼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

此三者皆光明俊伟之象,文中有此气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尽关乎学术。

自孟子、韩子而外,惟贾生及陆敬舆、苏子瞻得此气象最多,阳明之文亦有光明俊伟之象,虽辞旨不甚渊雅,而其轩爽洞达,如与晓事人语,表里粲然,中边俱彻,固自不可几及也。

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

以区区蜀汉一隅,而欲出师关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

而此文不言其艰巨,但言志气宜恢宏,刑赏宜平允,君宜以亲贤纳言为务,臣宜以讨贼进谏为职而已。

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始也。

三古盛时,圣君贤相承继熙洽,道德之精,沦于骨髓,而学问之意,达于闾巷。

是以其时置兔之野人,汉阳之游女,皆含性贞娴吟咏,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伦,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

降及春秋,王泽衰竭,道固将废,文亦殆殊已。

故孔子睹获麟,曰:“吾道穷矣!”畏匡曰:“斯文将丧!”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

仲尼即没,徒人分布,转相流衍。

厥后聪明魁桀之士,或有识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驳,一视乎见道之多寡以为差:见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轲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见少者,文驳焉;尤少者,尤驳焉。

自荀、扬、庄、列、屈、贾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数。

卷十七 藏锋 卷十八 盈虚 不好意思只能弄到原文了,最后两卷字数不够了,嘿嘿

<挺经>翻译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

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

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卷二 砺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 日即高明。

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

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

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

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

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败,往往不知乡里耕读之耐久。

所以致败之由大约不出数端。

家败之道有四,曰: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

身败之道有四,曰: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

未有八者全无一失而无故倾覆者也。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起见。

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

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

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

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

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劳,可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

如是而已。

卷四 明强 三达德之首曰智。

智即明也。

古豪杰,动称英雄。

英即明也。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

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

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

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

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

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

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

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

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凡国之强,必须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

孟子之集义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

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

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卷五 坚忍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

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

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

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

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

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

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

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

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

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

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与此联略相近,因附识之。

夜阅《荀子》三篇,三更尽睡,四时即醒,又作一联云:“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卷六 刚柔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

不特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

但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

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

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

降龙以来养水,伏虎以养火。

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

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云自胜之谓强。

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

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卷七 英才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

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

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

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

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

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

”《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

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

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

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

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

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

弟昨赙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廿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

”登高之呼,亦颇有意。

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歔。

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盖自古而叹之也。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

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

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叔齐之所讥也。

荀卿、张载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

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

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崇俭约以养廉。

昔年州县佐杂在省当差,并无薪水银两。

今则月支数十金,而犹嫌其少。

此所谓不知足也。

欲学廉介,必先知足。

观于各处难民,遍地饿莩,则吾人之安居衣食,已属至幸,尚何奢望哉

尚敢暴殄哉

不特当廉于取利,并当廉于取名。

毋贪保举,毋好虚誉,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可挽回矣。

卷九 勤敬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

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的解也。

又言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

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

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

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傥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

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思遁入眼闭箱子之中,昂然甘寝,万事不视,或比今日人世差觉快乐。

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烦,而长夜快乐之期杳无音信。

且又晋阶端揆,责任愈重,指摘愈多。

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以为苦懊之境。

然时势所处,万不能置事身外,亦惟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卷十 诡道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尝望其发达,则人之恩矣。

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

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

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间,仁者将有所不忍,况以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

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陈吾前,哀矜不遑,喜于何有

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悦,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

田单之在即墨,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

练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

凡读文太多,而实无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

用兵亦宜有简练之营,有纯熟之将领,阵法不可贪多而无实。

此时自治毫无把握,遽求成效,则气浮而乏,内心不可不察。

进兵须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牵制。

非特进兵为然,即寻常出队开仗亦不可受人牵制。

应战时,虽他营不愿而我营亦必接战;不应战时,虽他营催促,我亦且持重不进。

若彼此皆牵率出队,视用兵为应酬之文,则不复能出奇制胜矣。

卷十一 久战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

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

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

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

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

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

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 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卷十二 廪实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

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后之君子例避理财之名,以不言有无,不言多寡为高。

实则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

叶水心尝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良为通论。

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

笃者,厚也。

敬者,慎也。

信,只不说假话耳。

然却极难。

吾辈当从此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如必推敝处主持,亦不敢辞。

祸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为大虑。

沪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过软媚者,请邀之来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蛮貊之道。

以阴机言之,即句践卑辱以骄吴人之法,闻前此沪上兵勇多为洋人所侮慢,自阁下带湘淮各勇到防,从无受侮之事。

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我苟整齐严肃,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无端欺凌。

既不被欺凌,则处处谦逊,自无后患。

柔远之道在是,自强之道亦在是。

第就各省海口论之,则外洋之通商,正与内地之盐务相同。

通商系以海外之土产,行销于中华。

盐务亦以海滨之场产,行销于口岸。

通商始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

盐务亦起于广东,由闽、浙而江苏、而山东,以达于天津;吾以“耕战”二字为国,泰西诸洋以“商战”二字为国,用兵之时,则重敛众商之费;无事之时,则曲顺众商之情。

众商之所请,其国主无不应允。

其公使代请于中国,必允而后已。

众商请开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华商者。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卷十三 峻法 世风既薄,人人各挟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谣言,幸四方有事而欲为乱,稍待之以宽仁,愈嚣然自肆,白昼劫掠都市,视官长蔑如也。

不治以严刑峻法,则鼠子纷起,将来无复措手之处。

是以壹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

书生岂解好杀,要以时势所迫,非是则无以锄强暴而安我孱弱之民。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扰群者而已。

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之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

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

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官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

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

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卷十四 外王 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

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

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

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反诸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诸己哉

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合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

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

粤中猖獗,良可愤叹。

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

有成此物,则显以宣中国之人心,即隐以折彼族之异谋。

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

卷十五 忠疑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

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愧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

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

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

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

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而逡循之修,亦难跻于先进。

独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

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

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

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惧,斯终身无不顺焉。

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命之功也夫! 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

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

《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

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礁烂,命也。

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

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

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

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

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旷野;如楼俯大江,独坐明窗净几之下,而可以远眺;如英雄侠士,裼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

此三者皆光明俊伟之象,文中有此气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尽关乎学术。

自孟子、韩子而外,惟贾生及陆敬舆、苏子瞻得此气象最多,阳明之文亦有光明俊伟之象,虽辞旨不甚渊雅,而其轩爽洞达,如与晓事人语,表里粲然,中边俱彻,固自不可几及也。

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

以区区蜀汉一隅,而欲出师关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

而此文不言其艰巨,但言志气宜恢宏,刑赏宜平允,君宜以亲贤纳言为务,臣宜以讨贼进谏为职而已。

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始也。

三古盛时,圣君贤相承继熙洽,道德之精,沦于骨髓,而学问之意,达于闾巷。

是以其时置兔之野人,汉阳之游女,皆含性贞娴吟咏,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伦,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

降及春秋,王泽衰竭,道固将废,文亦殆殊已。

故孔子睹获麟,曰:“吾道穷矣!”畏匡曰:“斯文将丧!”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

仲尼即没,徒人分布,转相流衍。

厥后聪明魁桀之士,或有识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驳,一视乎见道之多寡以为差:见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轲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见少者,文驳焉;尤少者,尤驳焉。

自荀、扬、庄、列、屈、贾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数。

卷十七 藏锋 卷十八 盈虚 不好意思只能弄到原文了,最后两卷字数不够了,嘿嘿

余秋雨 词句

被人誉为学者型作家的余秋雨,更在被读者指出其作的文史硬伤后,撰文说:“我认为,年轻人热爱文史知识不错,但是 年轻人没必要过度地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

因为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

将读者的求真态度上纲上线为中国文化的不幸,的确给人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感觉。

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人胡旦为某公卿修传,因此公乃屠户出身,故胡旦便如此写来:“某公少时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

这等摆弄文辞、喜挖微言大义的伎俩,向为中国文人之所长。

余先生在读者的纠错中也能想到中国文化的不幸,确实有操刀宰天下之志。

只不过余先生所操的刀是把文化钝刀,在批判传统文化之前,似乎更应该先来一下对自己的批判。

可惜余先生从不怀疑自己的学问,故而在新版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所有的文史错误依然存在。

幸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近日,一本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书开始正式发行。

此书作者金文明积数年之功,揪出了余秋雨散文中130多处的文史差错,可谓咬文嚼字,一丝不苟。

在他发现的文史错误中,有不少都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余先生把唐代的吕洞宾当成了道教创始人,把新文化运动中托名王敬轩的钱玄同误指为刘半农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在余先生看来纯属吹毛求疵,但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却有去伪存真,以正视听之效。

当代作家没学问,已颇令人沮丧,然而知错不改,更让人悲哀。

过去的文人以立德居首,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虽然今天的社会现状已彻底粉碎了作家的立功之心,但以立言代立德,似乎仍有一席之地。

因此,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写作各言其志、明德知礼,本是一件好事,但言语出了问题,其志也就无据可依。

于是,有些当代作家的创作就成了这副模样:对着文明遗迹,大漠苍穹,做抚今追昔、涕泪横流状。

只是由于学问的欠缺,就经常指鹿为马地空发遗恨,至于千种风情、万般无奈的历史感叹,自然也都变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伪抒情。

抒情抒情,把人类所有纯正朴素的美好情感都抒成了虚假的滥情。

当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见阴思悲,迎风流泪之时,真正的情感早已在虚假的文化幻象中湮没无闻。

以私心度之,也许这些作家本来是打算以真诚行文的,只因学问差了点,所以思想无根,只能顺着伪抒情的路子一条道走到黑了。

因此,对于许多没学问的当代作家而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恐怕仍是每日必修的功课———无论他多么“著名

护理礼仪的意义

在现代整体护理工作中,加强护士礼仪修养的培养,规范护士礼仪,已经成为提高护士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护理工作在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下完成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整体护理工作中,加强护士礼仪修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护士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技能素质等方面,是保证护理工作在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下完成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医疗事业在护理方面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礼仪修养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护士的礼仪不仅反映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外在精神状态,更是内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自身修养等深层次的体现。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弱、病、伤、残等),他们比正常人更加需要尊重、安慰、关心和理解,而恰当的仪表、仪态、言行举止不仅能密切医患关系,而且对患者的康复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礼仪修养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

2礼仪的培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打牢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及道德修养根基,增强责任感目前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仍然是影响护理人员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

护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敬业精神直接制约其语言交际的能力并影响患者治疗的效果,决定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及患者的根本态度。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但要以南丁格尔为榜样,还要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准则,不断地进行修身立德,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敬业精神。

具备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时时、事事、处处为患者着想、以患者为重,才能对护理工作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才能在工作中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给患者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才能增进护患双方之间的协调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适应现代护理发展要求,才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化护理设备,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技术;同时还要加强非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由专科护士向全科护士过渡,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礼仪学知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沟通学等科学知识,以全面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护士礼仪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融洽了护患关系,有效地消除患者由于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

树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礼仪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热忱的态度、优质的护理、饱满的精神面貌直接显示医院的管理水平。

因此,应着力培养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她们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检点言行举止,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为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医院赢得美誉。

3.把握灵活机动的原则护士礼仪的许多规范是具体、严肃而又程序化、形式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

在礼仪的运用上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视病情、民族、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文化层次等灵活运用,使礼仪做的得体,有礼有节,达到护士礼仪实施的高水准、高水平。


知礼行孝立德修身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