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话剧大清相国经典台词

大清相国演员表

这个电视剧赞,我已经在《小完了。

和以前幻剧不同,这更像虚构的,不像有的玄幻剧看着看着就成了古装剧,开始两集内容很紧凑,有很多伏笔。

特效在国产剧里是很好的啦,喜欢里面的雪狮。

人物嘛,和原著有出入这是肯定的啦,不过原著里是满满的悲剧风,各种虐,到目前为止剧里还没体现出来,这是要先发发糖再开虐吗

造型上各大主演没事,就那几个小孩,不能因为人家小就不梳头吧,对群演也要上点心啊,别让群演毁了整部剧。

总的来说还是喜欢的啦,期待成年释殿登场。

试举一两部类似 牡丹亭 的作品,说说它们的主要情节和特点

桃花扇【】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

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可谓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他对《桃花扇》的改编甚至影响了民国以来不少的戏剧创作。

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

可以说《桃花扇》曾被各种颜色调和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则是想恢复其本真和古朴的原貌。

我想我们最多能够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

其实整理出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会是另一番风貌。

”田沁鑫所说的恢复《桃花扇》“原貌”,在情节上主要体现在结尾。

欧阳予倩版的电影广为流传,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

事实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出家。

【情节梗概】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鉴赏】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

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

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

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

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

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

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

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

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成就】《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相关评价】《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

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

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

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

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

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

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负荆请罪剧本

主要人物蔺相如:赵国上卿 曾少山扮演廉颇:赵国大将军 黄河清扮演赵惠文王:赵国国王林励扮演门客甲:廉颇门客 熊力奇扮演门客乙:廉颇门客 杨岳峰扮演门客丙:蔺相如门客张佳棣扮演(王将军、陈大人、林大人分别由熊力奇、杨岳峰、张佳棣客串)(旁白):“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英才辈出,各事其主。

就在这个人人勾心斗角的动荡年代,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两位栋梁之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演绎了一段“负荆请罪” 的感人故事……第一幕(皇宫中,赵惠文王大宴群臣)(旁白):公元前279年某日,“渑池之会”后,赵惠文王在宫中大宴群臣,论功行赏。

谁能料到,在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中,正孕育着一场不大不小的宫廷争斗。

(陈大人与林大夫议论着上场,王将军走来)王将军:两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好

(聚在一起小声商议,蔺相如上场)蔺相如:诸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蔺大人好

陈大人:蔺大人,您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大王及赵国的利益,不畏秦王,令我钦佩不已。

王将军:蔺大人,您居然能言辞犀利地与秦王针锋相对,保持了大王与赵国的尊严。

令秦王不敢小视我赵国,实在堪为吾辈之楷模,百官之典范。

林大夫:不错,蔺大人,此次“渑池之会”,您立下大功,风头盖过了廉颇将军,大王此次大宴群臣,只怕是专门为大人您庆功的吧

蔺相如:哪里,哪里,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王将军:林老弟,改日到我府上喝酒去……(正说着廉颇走上殿来,众人与廉颇施礼)蔺相如:(拱手)廉将军……廉颇:(头一转)哼

(旁白):蔺相如满脸错愕,转而沉思。

赵王侍从:大王上殿。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请入席。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上酒,此次“渑池之会”,扬我国威,请众爱卿与本王同饮此杯,祝我赵国国运昌隆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本王此次宴请诸位,主要是因为众卿家为国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在渑池之会上与秦国对抗,丝毫不示弱,尤其是蔺大夫,在会上不卑不亢,扬我国威。

今日,本王要重重犒赏蔺卿家。

蔺相如:(起身)大王,万万不可。

为国尽忠,扬我国威,乃是赵国子民的分内之事,臣之所作所为何足挂齿。

若论功劳,廉将军的功劳最大。

赵惠文王:此话怎讲

蔺相如:渑池之会上,臣之所以能不辱国威,是因为廉将军不辞劳苦,率大军驻守在秦赵边境,日夜戒备,才使秦王十分忌惮,不敢对大王施威。

赵惠文王:廉将军护驾有功,本王另有赏赐,蔺爱卿就不必推辞了。

本王宣布:上大夫蔺相如维护国威,立下大功,拜为上卿,赐玉壁一对;大将军廉颇,护驾有功,晋升为神威无敌护国大将军,赐铠甲一副;其余文武百官,月俸(起身)各加三百石。

户部拨款,犒赏三军。

众臣:(起身齐回)谢主隆恩

赵惠文王:今日大家当开怀畅饮,不必拘礼。

本王先走一步,请蔺卿家代寡人陪宴。

蔺相如:是

赵王侍从:起驾

廉颇:诸位畅饮,我廉某身体不适,恕不奉陪。

蔺相如:(追出)廉将军,请留步

廉颇:哼,小人得志

(拂袖而去)(旁白):廉颇弗然不悦地离开了王宫,蔺相如呆立在原地。

望着廉颇远去的身影,蔺相如若有所思。

面对廉颇的不友善,他似乎预感到了,赵国将面临一次来自朝廷内部的危机。

第二幕第一场(旁白):请看在廉将军府上发生的事。

门客乙:听说蔺相如已被大王拜为上卿了。

门客甲:对啊,而我们廉将军的官职还在他之下呀,这真是……哎

(摇头)(廉将军气冲冲地上场)门客乙:不错,廉将军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那蔺相如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哎……廉颇:(大声说)想我廉某人,自十三岁从军起,大小征战百余场,纵横疆场,身上伤疤八十余处,凭借一刀一枪奋斗到现在。

而他蔺相如,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宦官门下的食客,仗着能说会道,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有什么真本领

我最看不惯那种人了

门客甲:下次见到蔺相如,我们一定找他当面理论

(镜头切换)(旁白):而此时在蔺相如府中,蔺大人却是忧心忡忡。

门客丙:蔺大人,大王此次拜您为上卿,官职居于廉将军之上,那是无比荣耀之事啊,您似乎一点也不高兴

蔺相如:拜为上卿那是大王对我的器重,但倘若此事令廉将军产生误会,导致我二人无法齐心协力,这对我、对赵国,可都是得不偿失啊

门客丙:所以蔺大人才拒绝大王的赏赐。

蔺相如:不错,我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不希望赵国因我与廉将军的不合而闹内讧。

请你嘱咐众家人,凡在街上遇到廉将军府中之人,都应礼让三分,切莫发生冲突。

第二场(旁白):某日,大街上,廉颇的门客遇到了蔺相如的门客。

门客甲:嘿,那不是蔺大人家的门客吗

门客乙:是那小子。

门客丙:(笑着走来)两位仁兄,别来无恙乎

门客甲:(酸溜溜的)托廉将军的福,我们跟着他老人家出生入死,浴血沙场,什么也没得到,倒是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门客乙:(嘲讽的口气)哪像你们蔺相爷,耍着那三寸不烂之舌,又是加官,又是进爵。

这真是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啊

门客甲:(打着哈哈)是啊,就连你们这些门客,也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啦

门客乙:(恶作剧式的)那我们还跟他们说些什么

门客甲:(会意的)对啊,狗嘴里岂能吐出象牙来

门客丙:(气得浑身发抖)你,你们……门客甲、乙:(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哈哈……第三场(旁白):某日,大街上,蔺相如与廉颇各自外出。

门客丙:(伸手遥指)蔺大人,看,那不是廉将军吗

蔺相如:(定睛一看)快,调头,别和他们碰面。

(蔺相如与门客转到了一个胡同里)门客甲:(大叫)廉将军,看,蔺相如见了我们就跑,果然是怕了将军您。

门客乙:上次我们俩在街上,好好地教训了蔺大人家的门客,替您老人家出了一口气呢

廉颇:(沉思一下,跳下车)你们两个,跟我去看看。

门客丙:蔺大人,上次您叫我们礼让廉将军的门客,我对他们彬彬有礼,却反被奚落。

可您今天见了廉将军就跑,莫非您是怕了他不成

蔺相如:廉将军对我有些成见,我们还是不碰面的好。

门客丙:蔺大人,您的官职还在廉颇之上,为什么要躲着他呢

蔺相如:你说说看,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对赵国下手,这是为什么

门客丙:是因为我赵国全民万众一心,齐心抗敌。

蔺相如:不错,俗话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赵国文有我蔺相如,协助大王治理国家;武有廉将军驰骋沙场、镇守边关,所以秦国不敢来犯。

门客丙:可是蔺大人您与廉将军本应平起平坐,他们也不可欺人太甚。

蔺相如:如果我与廉将军闹矛盾,那么,赵国朝廷上下势必分为两派,明争暗斗,无法一致对外,大量精力浪费在争权夺势的内耗中,秦国必定乘虚而入,百姓又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我宁愿放弃个人利益,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躲着廉将军,以避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廉颇:(深受感动,自言自语道)是啊,有什么比国家的利益更为重要呢

我居功自傲,竟为了一个虚名,与蔺大人过不去。

若不是他大人有大量,不与我计较,我们不是要发生内讧吗

我们发生内讧,秦国就有机可乘。

如果那样,我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我怎么这么糊涂啊

(旁白):蔺相如的一席肺腑之言,使廉颇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不但由此觉悟到朝廷内讧对国家的危害,而且由此认识了一个处处以国家为重、心怀天下百姓、心胸坦荡的国之栋梁。

他对蔺相如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为赵国有这样的贤臣感到骄傲。

此刻,廉颇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要以一个能充分表达诚意的惊人之举,向蔺相如谢罪,与他尽弃前嫌,共同为国效力。

第三幕(旁白):蔺相如府上,蔺相如正伏案起草公文。

蔺府仆人:大人,廉大将军求见。

蔺相如:快快有请。

蔺府仆人:廉将军,老爷有请。

(旁白)廉颇身负荆棘,一入正堂,就朝蔺相如跪下,众人一惊。

蔺相如:廉将军,这是做什么

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我廉颇是个粗人,只会带兵打仗,没什么心眼。

若非蔺大人胸怀社稷,大人大量,不与小人一般见识,则早已危及国家矣

以往多有得罪之处,望蔺大人莫放在心上。

蔺相如:相如我对廉老将军一向心怀敬佩,老将军快快请起,别再折杀小弟了。

(扶起廉颇)您我二人都是大王的左右手,一文一武,撑起了赵国的半边天,助大王安邦、治国、平天下。

和则利国,斗则祸国。

从今往后,我们尽弃前嫌,为文武百官作出表率,如何

廉颇:蔺大人,我赵国有贤臣如你,真乃社稷之大幸啊

今后,我廉某愿与你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并肩奋斗,再也不会为名利之事而闹不和了。

蔺相如:好啊,廉兄

团结就是力量。

让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抗秦国

廉颇:对

团结一致,共抗秦国

(旁白):此后十余年间,赵国一片安定,国力一日千里。

而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后入传倾的千古佳话。

中国经典话剧剧本有哪些

经典话剧有很多,比如《雷雨》、《龙须沟》、《茶馆》(老舍) 、《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

求有戏曲特色的流行歌曲

选择余地还是挺大:1.北大街 五四剧院 人民剧院2.案板街 易俗剧院3.环南路 阳光丽都剧院4.文艺路 陕歌剧院 戏研院剧院5.建西街 人艺小剧场其他还有不少,如西安话剧院小剧场、曲江演出集团剧场、新城剧院等。

这些剧院演出一般不定期,淡季旺季差别较大,必须亲自联系了解。

票价从十元到百元都有。

不过有些如陕歌剧院一般只接待团体,找找熟人才能要到票。

以上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急求大学生搞笑话剧剧本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

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

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

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

(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

(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

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

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

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

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

”“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

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

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

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

”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

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

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

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

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徐渭批评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汤、李、徐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等。

这些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的立意、结构、人物形象发表了很多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进步思想家和戏曲家对《西厢记)的各种理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7页) 5.金批《西厢》 在明清刊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金圣叹批评本,即《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金圣叹除了随文评点,还在书前撰有两篇序文,一曰《恸哭古人》,二曰《留赠后人),又有《读法》八十一则,颇多妙论,还对《西厢记》原文作了多处改动。

对于金圣叹的评点和改动,历来众说纷纭。

例如清人梁廷楠认为:“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又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

”(《曲话》)但亦有称颂者,如谓:“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

”(李渔《闲情偶寄》)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2页) 6.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

[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

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

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

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7.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

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

“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

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扩展阅读——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髫玲珑?莫不是裙拖得: 卜,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声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

(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瞧便来。

(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

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

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歌曰)“有荚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听,诉自己情衷。

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

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阅读提示]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参考解说] 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琶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

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

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

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

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

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

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

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

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选曲)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

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混江龙]一曲,莺莺唱。

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时当暮春时节,心中十分烦恼。

[满庭芳]一曲,红娘唱。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令红娘招张生赴宴。

张生以为老夫人将践约许亲,乃“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

张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红娘的善意调侃。

[阅读提示] 1.试说明两段唱词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2.试比较两支曲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参考解说] 1.[混江龙]一曲,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前六句写伤春,“落红”、“池塘”、飞蝶、燕子这些物象,引起莺莺年华易逝的感触。

后四句写伤情,“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写崔、张情思绵绵却又如隔天涯,引起了莺莺的埋怨、怅恨。

[满庭芳]一曲,活画出张生的“酸丁”模样。

红娘送张生“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个雅号,十分有趣。

张生的“打扮”,“额颅”揩净,“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写出了这位“酸丁”的酸态。

同时也写出了红娘的俏皮性格。

红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红娘对张生的奚落折射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这个“傻角”(红娘语)显得可笑又可爱。

2.[混江龙]一曲,典雅含蓄。

“落红”句,寄寓着莺莺对妙龄易逝的感慨。

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引发了莺莺的惜春情绪。

“春心”则是莺莺渴望爱情的隐语。

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莺莺不可能与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减。

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语句雅丽。

[满庭芳]一曲,幽默风趣。

红娘眼中的张生,酸傻与忠厚相连,呆气与痴情并存。

红娘一方面热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对张生的痴呆予以嘲弄。

红娘绘声绘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语成分于曲词之中,具有“本色当行”特色。

两段唱词的安排,与莺莺、红娘的身分、教养、个性完全吻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

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

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

课文指长老。

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话剧大清相国经典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