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音乐的古风句子
1.纵然是七海连天干涸枯竭。
纵然是万里也会分崩。
这世间的种种生离死别,来了又去潮汐。
2. 缘来缘去不过梦一场,梦醒了无痕。
3.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4.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5.却是无声遣流年,英雄空冢凋去多少红颜。
往昔忆尽无新篇,故园难再留眷恋。
6.世已桑田,心未沧海 7.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缘尽,知多少…… 8.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0.不思量,自难忘。
1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3.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14.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
15.乾德二年秋,南唐昭惠皇后病逝,后主李煜悲痛欲绝,以至于哀苦骨利,杖而后起,睹物思人。
常于上苑默坐饮泣,吟诗以挽之,其词穷哀至恸,悲戚痛鸣,左右皆为之泣下。
16.古琴乃天籁,昆曲乃人籁,埙乃地籁也。
17.山中已经花发,你可是那山居雅客
18.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
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
19.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20.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
21.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
22.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23.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描写古代音乐优美的句子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描写古代音乐优美的句子
萨克奏风格:细腻委婉,清新悠扬,节奏,音色优美、饱满圆润,低音深沉而平静,高音清澈而透明,富有感情,极富艺术感染力。
浪漫旋律,随风而至,温柔情怀,感人至深。
优美的旋律回荡在耳畔,给人以如痴如醉的美的享受
描写古典音乐的词语句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面 对分别,总有几分不舍,回首往昔岁月,仿如流水一瞬而过。
仔细想来,却有值得留恋的地方。
难免会有几分伤感。
一时 间,爱上了音乐。
便把自己的情感一股脑儿的投入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
是经典老歌,还是流行金曲,它们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怀旧,一曲《同桌的你》,唱遍了校园,也唱遍了大街小巷。
无论是年轻还是已不再年轻的人们都在唱。
当然,我在乎得并不是当年手拉手一起唱着儿歌长大的那个同桌,吸引我的是旋律之美,感动我的是对青春的热爱。
《朋友》,恐怕是在这个时候最适合我们唱的歌吧。
纯真的友谊,淡淡的思念,浸润在其间。
缓缓的旋律,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在义与利的面前,纯真在我们的心中能占据多少的空间呢
寥寥无几。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精神的慰藉,而音乐打动我的恰恰是它具有这种力量。
音乐的魅力在于抒发人的情感并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能让我找回一些值得珍藏的东西。
流行金曲,一曲《青花瓷》更是让我陶醉。
典型的中国风再添上几笔时尚的元素,淡淡勾勒,便成就一曲听觉大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峰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装。
”了了几笔,便让佳人模样现眼前,如泼墨的中国画一般。
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享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唱腔圆润,嗓音优美,曲调悠扬,长出了对伊人的思念。
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断桥边,柳堤旁,烟雨中,油纸伞下翩翩白衣公子等待伊人归来······ 音乐能纯洁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灵魂。
在舒缓低沉的音乐中,我们逐渐成熟;在清新明快的音乐中,我们懂得了进取;在热情奔放的音乐中,我们拥有了激情。
音乐,让我陶醉。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
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内希望写出的音乐。
” 大自然和他的旋律隐藏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它的人会将它发扬光大,而不善于发现它的人,则一辈子只是忙忙碌碌,不懂得去享受,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音乐——他们没有用心去体验。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
不过,那还只是喜欢,只是觉得很好听,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什么音乐背景,什么思想感情,我全然不知。
不过,虽是如此,但听到音乐却常常想手舞足蹈一番。
等上了小学,正式开了音乐课,我才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不仅是好听,不仅是喜欢,我在听音乐的同时,还会去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是很美好还是很悲伤。
大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相反,又新添了几分色彩。
我认为:音乐是最美妙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认识了不少著名的音乐家,像:贝多芬,莫扎特等。
而且还幸运的欣赏到了他们的音乐作品。
之后,我才恍然明白自己的音乐天地是多么狭窄,而那些大音乐家们的艺术生涯是又多么广阔。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呢
是儿时的音乐基础不好吗
是自己的音乐细胞不发达吗
我苦思冥想,试图寻找答案…… 知道了,我眼前一亮,没错,就是它:音乐——已经扎根在他们的心里了,不然,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先生怎么会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旋律
莫扎特又怎能在儿时就编织这么悦耳的音符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音乐不是靠乐器来单纯地演奏,而是凭借着心中的灵感以及对音乐的无限热爱。
可见,音乐是心灵的艺术
我不禁想起了贝多芬的一句话:“音乐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要美……” 这样的音乐世界多么得美妙啊
描写音乐的文言文古代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词有哪些,有
1、听颍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臵我肠
2、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听颖师弹琴歌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
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4、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5、《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诗歌太长,略。
古典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方法有哪些
歌”本身就是“诗”与”的结合体。
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感。
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
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
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 以形喻声。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
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
“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
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
“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
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
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
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
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
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以境显声。
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
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
“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
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
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
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
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