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写景的句子摘抄
桃源与沅州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
乡下人都是避秦隐居的遗民,不知有汉朝,更无论魏晋了。
千余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体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章也就增加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
至于住在那儿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桃源洞离桃源县二十五里。
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花源就在眼前了。
那地方桃花虽不如何动人,竹林却很有意思。
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
新派学生不甘自弃,也多刻下英文字母的题名。
竹林里间或潜伏一二翦径壮士,待机会霍地从路旁跃出,仿照《水浒传》上英雄好汉行为,向游客发个利市,使人措手不及,不免吃点小惊。
桃源县城则与长江中部各小县城差不多,一入城门最触目的是推行印花税与某种公债的布告。
城中有棺材铺,官药铺,有茶馆酒馆,有米行脚行,有和尚道士,有经纪媒婆,庙宇祠堂多数为军队驻防,门外必有个武装同志站岗.土栈烟馆既照章纳税,就受当地军警保护。
代表本地的出产,边街上有几十家玉器作,用珉石染红着绿,琢成酒杯笔架等物,货物品质平平常常,价钱却不轻贱。
另外还有个名为“后江”的地方,住下无数公私不分的妓女,很认真经营他们的职业。
有些人家在一个菜园平房里,有些却又住在空船上,地方虽脏一点倒富有诗意。
这些妇女使用她们的下体,安慰军政各界,且征服了往还沅水流域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
挖空了每个顾客的钱包,维持许多人生活,促进地方的繁荣。
一县之长照例是个读书人,从史籍上早知道这是人类一种最古的职业,没有郡县以前就有了它,取缔既与“风俗”不合,且影响到若干人生活,因此就很正当的定下一些规章制度,向这些人来抽收一种捐税(并采取了个美丽名词叫作“花捐”),把这笔款项用来补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乡教育经费。
桃源既是个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参考资料和文房四宝,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
这些人往桃源洞赋诗前后,必尚有机会过后江走走,由朋友或专家引导,这家那家坐坐,烧盒烟,喝杯茶。
看中意某一个女人时,问问行市,花个三元五元,便在那龌龊不堪万人用过的花板床上,压着那可怜妇人胸膛放荡一夜。
于是纪游诗上多了几首无题艳遇诗,把“巫峡神女”、 “汉皋解佩”、“刘阮天台”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诗上去。
看过了桃源洞,这人平常若是很谨慎的,自会觉得应当即早过医生处走走,于是匆匆的回家了。
至于接待过这种外路 “风雅”人的神女呢,前一夜也许陆续接待过了三个麻阳船水手,后一夜又得陪伴两个贵州省牛皮商人。
这些妇人照例说不定还被一个散兵游勇,一个县公署执达吏,一个公安局书记。
或一个当地小流氓长时期包定占有,客来时那人往烟馆过夜,客去后再回到妇人身边来烧烟。
妓女的数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数不小。
因此仿佛有各种原因,她们的年龄都比其他大都市更无限制。
有些人年在五十以上,还不甘自弃,同十六七岁孙女辈前来参加这种生活斗争,每日轮流接待水手同军营中火案。
也有年纪不过十四五岁,乳臭尚未脱尽,便在那儿服侍客人过夜的。
她们的技艺是烧烧鸦片烟,唱点流行小曲,若来客是粮子上跑四方人物,还得唱唱军歌党歌,和时下电影明星的新歌,应酬应酬,增加兴趣。
她们的收入有些一次可得洋钱二十三十,有些一整夜又只得一块八毛。
这些人有病本不算一回事。
实在病重了,不能作生意挣饭吃,间或就上街到西药房去打针,六零六,三零三扎那么几下,或请走方郎中配副药,朱砂茯苓乱吃一阵,只要支持得下去,总不会坐下来吃白饭。
直到病倒了,毫无希望可言了,就叫毛伙用门板抬到那类住在空船中孤身过日子的老妇人身边去,尽她咽最后那一口气。
死去时亲人呼天抢地哭一阵,罄所有请和尚安魂念经,再托人赊购副四合头棺木,或借“大加一”买副薄薄板片,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
桃源地方已有公路,直达号称湘西咽喉的武陵(常德),每日都有八辆十辆新式载客汽车,按照一定时刻在公路上奔驰。
距常德约九十里,车票价钱一元零。
这公路从常德且直达湖南省会长沙,汽车路程约四小时,车票价约六元。
公路通车时,有人说这条公路在湘省经济上具有极大意义,意思是对于黔省出口“特货”运输可方便不少。
这人似乎不知道特货过境每次必三百担五百担,公路上一天不过十几辆汽车来回,若非特货再加以精制,每天能运输多少
关于特货的精制,在各省严厉禁烟宣传中,平民谁还有胆量来作这种非法勾当。
假若在桃源县某种铺子里,居然有人能够设法购买一点黄色粉末药物,作为谈天口气,随便问问,就会明白那货物的来源是有来头的。
信不信由你,大股东中大头脑有什么“龄”字辈 “子”字辈,还有沿江之督办,上海之闻人。
且明白出产并不是桃源县城。
沿江上行六十里,有二十部机器日夜加工,运输出口时或用轮船直往汉口,却不需借公路汽车转运长沙。
真可称为桃源名产值得引人注意的,是家鸡同鸡卵。
街头巷尾无处不可以发现这种冠赤如火庞大庄严的生物,经常有重达一二十斤的。
凡过路人初见这地方鸡卵,必以为鸭卵或鹅卵。
其次,桃源有一种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水中可称首屈一指。
一个外省旅行者,若想从湘西的永绥、乾城、凤凰研究湘边苗族的分布状况,或想从湘西往四川的酉阳、秀山调查桐油的生产,往贵州的铜仁调查朱砂水银的生产,往玉屏调查竹料种类,注意造箫制纸的手工业生产情况,皆可在桃源县魁星阁下边,雇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水溯流而上,直达目的地,到地时取行李上岸落店,毫无何等困难。
一只桃源小划子上只能装载一二客人。
照例要个舵手,管理后梢,调动船只左右。
张挂风帆,松紧帆索,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风。
放缆拉船,量渡河面宽窄与河流水势,伸缩竹缆。
另外还要拦头工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容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泂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
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
张帆落帆都得很敏捷的即时拉桅下绳索。
走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上叫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
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还要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
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
动手打架时,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
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跑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
掌舵的因事故不尽职,就从船顶爬过船尾去,作个临时舵手。
船上若有小水手,还应事事照料小水手,指点小水手。
更有一份不可推却的职务,便是在一切过失上,应与掌舵的各据小船一头,相互辱宗骂祖,继续使船前进,小船除此两人以外,尚需要个小水手居于杂务地位,淘米、烧饭、切菜、洗碗,无事不作。
行船时应荡桨就帮同荡桨,应点篙就帮同持篙。
这种小水手大都在学习期间,应处处留心,取得经验同本领。
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以外,也学习挨打挨骂。
尽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好好的保留在记忆里,将来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上行无风吹,一个人还负了纤板,曳着一段竹缆,在荒凉河岸小路上拉船前进。
小船停泊码头边时,又得规规矩矩守船。
关于他们经济情势,舵手多为船家长年雇工,平均算来合八分到一角钱一天。
拦头工有长年雇定的,人若年富力强多经验,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
若只是短期包来回,上行平均每天可得一毛或毛五分钱,下行则尽义务吃白饭而已。
至于小水手,学习期限看年龄同本事来,有些人每天可得两分钱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载吃白饭。
上滩时一个不小心,闪不知被自己手中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在水中淹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家长不能过问。
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一点衣服交给亲长说明白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
一只桃源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能花个二十三十的乘客,这船便在一条清明透澈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
在这条河里在这种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见于记载的一人,应当是那疯疯癫癫的楚逐臣屈原。
在他自己的文章里,他就说道:“朝发汪渚兮,夕宿辰阳。
”若果他那文章还值得称引,我们尚可以就“沅有芷兮澧有兰”与“乘舲上沅”这些话,估想他当年或许就坐了这种小船,溯流而上,到过出产香草香花的沅州。
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
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
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
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
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
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什么人看了我这个记载,若神往于香草香花的沅州,居然从桃源包了小船过沅州去,希望实地研究解决《楚辞》上几个草木问题。
到了沅州南门城边,也许无意中会一眼瞥见城门上有一片触目黑色,因好奇想明白它,一时可无从向谁去询问。
他所见到的只是一片新的血迹,并非什么古迹。
大约在清党前后,有个晃州姓唐的青年,北京农科大学毕业生,在沅州晃州两县,用党务特派员资格,率领了两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群青年学生,肩持各种农具,上城请愿。
守城兵先已得到长官命令,不许请愿群众进城。
于是双方自然发生了冲突。
一面是旗帜,木棒,呼喊与愤怒,一面是居高临下,一尊机关枪同十支步枪。
街道既那么窄,结果站在最前线上的特派员同四十多个青年学生与农民,便全在城门边牺牲了。
其余农民一看情形不对,抛下农具四散跑了。
那个特派员的尸体,于是被兵士用刺刀钉在城门木板上示众三天。
三天过后,便连同其他牺牲者,一齐抛入屈原所称赞的清流里喂鱼吃了。
几年来本地人在内战反复中被派捐拉夫,在应付差役中把日子混过去,大致把这件事也慢慢的忘掉了。
桃源小船载到沅州府,舵手把客人行李扛上岸,讨得酒钱回船时,这些水手必乘兴过南门外皮匠街走走。
那地方同桃源的后江差不多,住下不少经营最古职业的人物,地方既非商埠,价钱可公道一些。
花五角钱关一次门,上船时还可以得一包黄油油的上净烟丝,那是十年前的规矩。
照目前百物昂贵情形想来,一切当然已不同了,出钱的花费也许得多一点,收钱的待客也许早已改用“美丽牌”代替“上净丝”了。
或有人在皮匠街蓦然间遇见水手,对水手发问:“弄船的,‘肥水不落外人田’,家里有的你让别人用,用别人的你还得花钱,这上算吗
”那水手一定会拍着腰间麂皮抱兜,笑眯眯的回答说:“大爷,‘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钱不是我桃源人的钱,上算的。
”他回答的只是后半截,前半截却不必提。
本人正在沅州,离桃源远过六七百里,桃源那一个他管不着。
便因为这点哲学,水手们的生活,比起“风雅人”来似乎洒脱多了。
若说话不犯忌讳,无人疑心我“袒护无产阶级”,我还想说,他们的行为,比起那些读了些“子曰”,带了《五百家香艳诗》去桃源寻幽访胜,过后江讨经验的‘风雅人”来,也实在还道德的多。
湘行散记第一章一个带水赖皮帽子的朋友 读后感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他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沈从文的散文历来被誉为是湘西人文风景最好的描述和记录者。
在这篇散文里,他以朴拙、浓厚的笔调,再现了那个时代湘西的社会风情。
常德等地“吃四方饭”的娘们、沅水上装军服的船、真假字画的倒卖、人们关心的沿岸码头的税收、烟价、妓女、桐油、朱砂的行价以及码头上管事的头目,酒曲铺子、吊脚楼、河上的小船、岸上的新式黄色公交车,一一展现了特定年代里湘西的风物和人情。
他或浓墨重彩或简约白描,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氛围,沉稳的叙述,让人看到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感受在其身上折射出的混乱与寂静的时代。
刻画这个人物,作者在简笔勾勒他的特点之余,把重点放在了对这个人物语言的描述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许是沈从文对于这样一个与文人不搭界的人物新鲜的感受,许是这个人物丰富的语言正是沈从文刻画湘西最需要的鲜活资料,所以作者在这方面着笔颇多。
其实,这个老朋友与“我”并不合拍,话多打岔,与“我”所思所想常常不搭界,但是他诨话、野话妙趣百出,比喻丰富,永无穷尽。
从作者从他在公交车上夸耀窗外的风景开始,写到他对绘画的评价,再写到他在旅馆里对不守规矩之人的呵斥,一直写到他寻妓女的前后反复的搪塞。
语言是人物的灵魂,语言特色是人物命运的反映。
沈从文从其特殊的语言风格上揭示了人物35年来的生存方式:年少善斗,30岁后谦和,读书不多,却善于用书,面对不同的人性格也迥异。
这种朴拙的描述,淳朴得如同缓缓流过的沅水,水深流缓,深沉隽永。
读沈从文的散文,最深切的感受,除了同他一起去看、去感受湘西的风物,更重要的是感受他的那一份沉稳与大气。
他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做作,亦没有急功近利的仓促与谄媚。
单纯而又朴拙的文字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瞬间就可以把读者从各种喧嚣和浮躁里捞出来,剥去所有的虚妄与功利。
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种强制的净化力量。
所以,今天再读沈从文,透过文字的厚重回归心灵的沉静,似乎别有意义。
湖南现代的著名作家有哪些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集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诗人于一身,撰写了大量的政论著作、军事著作和哲学著作,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词作。
选入教材的有《纪念白求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农村调查序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和词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
代表作游记体散文《内蒙访古》入选教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文物学家。
1926年起先后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节选)被选入教材。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澧县人。
主要著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张天翼】(1906— ),湖南湘乡人,现代作家。
抗战初写《速写三篇》,揭露抗战中的阴暗面。
主要作品还有《华威先生》等。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
现代作家。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获斯大林文学奖。
解放后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山乡巨变》。
被选入教材的有小说《分马》(《暴风骤雨》的节选)和散文《娘子关前》。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人。
现代女作家。
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和思想历程的优秀作品。
其节选《坚强的战士》曾被选入教材。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进修于武汉大学英文系,随后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主席团委员(1997,2001),中国文联全委委员(2001)。
侯自佳 作家 湖南泸溪人 (2007年04月29日) 马笑泉 作家 湖南隆回人 (2007年04月19日) 谭 谈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湖南涟源人 (2006年12月13日) 唐浩明 湖南省作协主席、历史小说家 湖南衡阳人 (2006年12月13日) 罗成琰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家 湖南衡阳人 (2006年11月22日) 陈惠芳 作家 湖南宁乡人 (2006年11月22日) 蔡测海 作家 湖南龙山人 (2006年11月21日) 残 雪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曹宪成 作家 湖南汩罗人 (2006年11月21日) 陈亚先 作家 湖南岳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方南江 作家 湖南平江人 (2006年11月21日) 何 顿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崔合美 作家 湖南宁乡人 (2006年11月21日) 范正明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古 华 作家 湖南嘉禾人 (2006年11月21日) 何立伟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贺晓彤 作家 湖南芷江人 (2006年11月21日) 柯 源 作家 湖南新晃人 (2006年11月21日) 罗绍志 作家、研究员 湖南双峰人 (2006年11月21日) 廖志理 作家 湖南涟源人 (2006年11月21日) 刘 勇 作家 湖南湘乡人 (2006年11月21日) 姜贻斌 作家 湖南洞口人 (2006年11月21日) 廖静仁 作家 湖南安化人 (2006年11月21日) 凌 宇 作家 湖南龙山人 (2006年11月21日) 聂 茂 作家 湖南衡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彭浩荡 作家 湖南湘乡人 (2006年11月21日) 盛和煜 作家 湖南常德人 (2006年11月21日) 水运宪 作家 湖南常德人 (2006年11月21日) 孙健忠 作家 湖南吉首人 (2006年11月21日) 聂鑫森 作家 湖南湘潭人 (2006年11月21日) 彭国梁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彭贝明 作家 湖南平江人 (2006年11月21日) 盛可以 作家 湖南益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宋 元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孙文辉 作家 湖南益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汤素兰 作家 湖南宁乡人 (2006年11月21日) 汪荡平 作家 湖南常德人 (2006年11月21日) 王跃文 作家 湖南淑浦人 (2006年11月21日) 翁新华 作家 湖南岳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谭仲池 作家 湖南浏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陶少鸿 作家 湖南安化人 (2006年11月21日) 王开林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向本贵 作家 湖南沅陵人 (2006年11月21日) 萧育轩 作家 湖南涟源人 (2006年11月21日) 肖建国 作家 湖南嘉禾人 (2006年11月21日) 谢宗玉 作家 湖南安仁人 (2006年11月21日) 颜梅魁 作家 湖南湘潭人 (2006年11月21日) 杨友今 作家 湖南益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叶 梦 作家 湖南益阳人 (2006年11月21日) 易洪斌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谢乐军 作家 湖南洞口人 (2006年11月21日) 闾 真 作家 湖南长沙人 (2006年11月21日) 杨双奇 作家 湖南凤凰人 (2006年11月21日) 杨振文 作家 湖南湘乡人 (2006年11月21日)
一个戴水濑皮帽子的朋友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一个戴水帽子的》讲述了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沈从文的散文历来被誉为是湘西人文风景最好的描述和记录者。
在这篇散文里,他以朴拙、浓厚的笔调,再现了那个时代湘西的社会风情。
常德等地“吃四方饭”的娘们、沅水上装军服的船、真假字画的倒卖、人们关心的沿岸码头的税收、烟价、妓女、桐油、朱砂的行价以及码头上管事的头目,酒曲铺子、吊脚楼、河上的小船、岸上的新式黄色公交车,一一展现了特定年代里湘西的风物和人情。
他或浓墨重彩或简约白描,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氛围,沉稳的叙述,让人看到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感受在其身上折射出的混乱与寂静的时代。
刻画这个人物,作者在简笔勾勒他的特点之余,把重点放在了对这个人物语言的描述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许是沈从文对于这样一个与文人不搭界的人物新鲜的感受,许是这个人物丰富的语言正是沈从文刻画湘西最需要的鲜活资料,所以作者在这方面着笔颇多。
其实,这个老朋友与“我”并不合拍,话多打岔,与“我”所思所想常常不搭界,但是他诨话、野话妙趣百出,比喻丰富,永无穷尽。
从作者从他在公交车上夸耀窗外的风景开始,写到他对绘画的评价,再写到他在旅馆里对不守规矩之人的呵斥,一直写到他寻妓女的前后反复的搪塞。
语言是人物的灵魂,语言特色是人物命运的反映。
沈从文从其特殊的语言风格上揭示了人物35年来的生存方式:年少善斗,30岁后谦和,读书不多,却善于用书,面对不同的人性格也迥异。
这种朴拙的描述,淳朴得如同缓缓流过的沅水,水深流缓,深沉隽永。
读沈从文的散文,最深切的感受,除了同他一起去看、去感受湘西的风物,更重要的是感受他的那一份沉稳与大气。
他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做作,亦没有急功近利的仓促与谄媚。
单纯而又朴拙的文字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瞬间就可以把读者从各种喧嚣和浮躁里捞出来,剥去所有的虚妄与功利。
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种强制的净化力量。
所以,今天再读沈从文,透过文字的厚重回归心灵的沉静,似乎别有意义。
名家写声音的著名文章的读后感
从文《湘行散记》杂感1934年初,身平的沈从文突然接到从家乡传来的母亲的消息,马上冒着严寒踏上了回乡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辗转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儿租了一条小船,随即溯沅水而上,顶风冒雪,经过十天舟行,于1月22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湘西凤凰.过后,他根据在船上度过的十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十二篇散文,汇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记》的书.从此,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自西南往东北穿行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于常德市德山汇入洞庭湖.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山峰夹江而峙,虽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随地势变化出现落差,形成一个又一个下行容易上行难的急滩,水花飞溅,其声轰鸣,蔚为壮观;而过了急滩,水势就变得平缓,还常常出现静谧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使从小在湘西长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惊讶,叹为奇迹……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画出了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然而,如果沈从文仅仅是描绘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与那些纵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的散文?
沈从散文集有:《记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记》《湘西》《废邮》《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其中散文代表作有:《友情》《时间》《月下》《 沉默 》《遥夜 》《白云》《跑龙套》《云南看云 》《狂人书简》《中国人的病》 《怯步者笔记 》《小草与浮萍 》《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湘行散记》之桃源与沅州 《湘行散记》 之鸭窠围的夜 《湘行散记》之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湘行散记》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
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