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描写皇帝生活的长篇经典诗
汉代诗基本没有关于皇帝生活的,不过汉武帝自己写过一首。
另外“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句出自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
《柏梁诗》【西汉】刘彻日月星辰和四时。
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
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
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
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
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
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
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枅欂栌相枝持。
枇杷橘栗桃李梅。
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
迫窘诘屈几穷哉。
描写古代皇宫的句子
上好的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润的光芒,远方似有袅袅雾气笼罩着不真切的宫殿,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飞檐上凤凰展翅欲飞,青瓦雕刻而成的浮窗玉石堆砌的墙板,一条笔直的路的尽头一个巨大的广场随着玉石台阶缓缓下沉,中央巨大的祭台上一根笔直的柱子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与那宫殿上的凤凰遥遥相对……只见寝殿内云顶檀木作梁,水晶玉璧为灯,珍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
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
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
殿中宝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
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赤足踏上也只觉温润,竟是以蓝田暖玉凿成,直如步步生玉莲一般,堪比当年潘玉儿步步金莲之奢靡。
如此穷工极丽,凌月倒还是第一次见呢。
接着凌月推开珊瑚长窗,窗外自有一座后园,遍种奇花异草,十分鲜艳好看,知是平时游赏之处。
更有花树十六株,株株挺拔俊秀,此时夏初,风动花落,千朵万朵,铺地数层,唯见后庭如雪初降,甚是清丽。
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内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故宫里显得神秘而安静。
远远望去,那一座座深红的宫殿像嵌在雪地上一样。
坐落在树丛中的宫殿,露出一个个琉璃瓦顶,恰似一座金色的岛屿。
华清宫那华丽的楼阁被华清池池水环绕,浮萍满地,碧绿而明净。
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似叹息似挽留。
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2、 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似叹息似挽留。
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她提着一盏幽暗的绢灯在前面引路,整个甬道黑漆漆的,除了脚下的一点光,和两边不时好似有水浪拍打的声响外,什么都看不清晰。
石壁上清泉溅落的水珠跌入潭中,滴答、滴答……若隐若现罥烟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娇俏玲珑挺秀鼻,不点自红樱桃唇,肤若凝脂,颊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袅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栏旁。
水光潋滟之中,倾国倾城之貌隐约幻现。
小船沿着狭长的河道缓缓前行。
迎春花临水而栽,袅娜地垂下细长的花枝,鹅黄色的花瓣腼腆地开满枝条,随着微风拂过水面,宛如少女揽镜自照,欲语还羞。
明媚的阳光透过盛开的樱花树,洒下碎金般的亲吻,斑驳的树影荡漾在河面上。
一缕淡淡的春风带起似雪的樱花,飘飞,旋转……漫天飞舞,最后依依不舍地飘向远方。
若有似无的香气浮动在空气中,引人遐思;婉转清亮的鸟鸣声掩在影影绰绰的树丛花间,剔透欢快;船艄上,艄公轻摇船橹,吱吱呀呀,轻和着鸟啼相映成趣。
突然,眼前景色一换,进入了一片宽阔的水域,周边船只一下多了起来。
大部分是和我们一样的乌篷船,也有不少装饰华丽的游船穿插其中,堤岸两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商铺林立、客来商往,一派繁华热闹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舒展开来。
两旁灯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梨园”两个烫金大字。
水晶珠帘逶迤倾泻,帘后,有人披纱抚琴,指尖起落间琴音流淌,或虚或实,变化无常,似幽涧滴泉清冽空灵、玲珑剔透,而后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过层峦叠嶂、暗礁险滩,汇入波涛翻滚的江海,最终趋于平静,只余悠悠泛音,似鱼跃水面偶然溅起的浪花。
琥珀酒、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食如画、酒如泉,古琴涔涔、钟声叮咚。
大殿四周装饰着倒铃般的花朵,花萼洁白,骨瓷样泛出半透明的光泽,花瓣顶端是一圈深浅不一的淡紫色,似染似天成。
云白光洁的大殿倒映着泪水般清澈的水晶珠光,空灵虚幻,美景如花隔云端,让人分辨不清何处是实景何处为倒影。
细密如银毫的雨丝轻纱一般笼罩天地,一弯绿水似青罗玉带绕林而行,远山黛隐身姿影绰。
雨露拂吹着挺秀细长的凤尾竹,汇聚成珠,顺着幽雅别致的叶尾滑落而下,水晶断线一般,敲打在油纸伞上,时断时续,清越如仕女轻击编钟。
层波曲尽时,合欢花焰腾空散开,光芒飘然转旋如回雪轻盈,映衬着美人们的脸庞嫣然明艳。
清雅、妍丽、馥郁、柳弱、丰腴、娉婷……宛如阳春三月的百花苑,各色佳丽齐聚一亭,满目芬芳。
水晶帘落,纱幔垂曳。
有点多 你自己删删
描写汉朝繁荣的句子
解答可以写句子如下:汉朝的鼎盛时期文景之治时期较好,那时候夜不闭户,人民生活富足。
求描写古代夜市的句子,要带有繁华热闹的意思,
夜市,我国大约殷、周之际。
最早记载夜市的文献是桓谭的《新论》《离事一》中说:“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曰,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
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间的集市贸易。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
《说文·邑部》中“邠”字解曰:“幽美相亭,即幽也。
民俗以夜市。
”(幽,古地名,今陕西甸邑县)。
汉代市场名目繁多,有直市、狱市、肉市、军市、官市、关市等;按经营时间来划分,则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4种。
许慎在谈到邠地夜市时,特地加上了一个“俗”字,强调此地的夜市是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隋唐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夜市。
唐朝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记》中就记载了金陵的夜市:“富人贾三折夜方囊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
”到了唐代,夜市的发展由北方向南方推进,全国的大中城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夜市活动。
诗人杜牧在《泊秦淮》诗中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就描写了金陵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况空前,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
据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鱼鲜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仅从风味小吃来看,李仁坊卖澄沙团子,秦安坊卖十色汤团,市西坊卖泡螺滴酥,太平坊卖麝香糖等。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
”有些城市冬季亦有夜市,尤其是娱乐场所,饭店酒肆营业至深夜;一般卖到三更以后,除固定摊点以外,还有头顶肩挑沿街串巷叫卖的零担。
宋朝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其“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并朴,酒楼歌唱,直到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桴动,甚至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天伦四时皆然。
”临安的夜市在江南颇有盛名,夜市直早市,通宵达旦。
明朝时,田汝成在他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明人翟宋吉还有一首诗描写杭州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
”诗中情景交融,描绘出繁华的夜景。
描写古代皇宫盛宴的句子
1、啊
好大的一座宫殿似的建筑,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2、宫殿金顶、红门,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
3、那飞檐上的两条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4、大殿的四周,古树参天,绿树成荫,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5、华清宫那华丽的楼阁被华清池池水环绕,浮萍满地,碧绿而明净。
6、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
底下,歌舞升平,衣袖飘荡;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台基上点起的檀香,烟雾缭绕。
深深宫邸,糜烂与纸醉金迷,将人性腐朽殆尽。
如今,我也将成为这莺莺切切中一人吧。
7、两旁灯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梨园”两个烫金大字。
8、远远望去,那一座座深红的宫殿像嵌在雪地上一样。
9、琉璃瓦的重檐屋顶,朱漆门,同台基,捆绑住了多少位历代君王。
引得王朝颠覆,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改为他姓。
10、琥珀酒、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食如画、酒如泉,古琴涔涔、钟声叮咚。
大殿四周装饰着倒铃般的花朵,花萼洁白,骨瓷样泛出半透明的光泽,花瓣顶端是一圈深浅不一的淡紫色,似染似天成。
11、坐落在树丛中的宫殿,露出一个个琉璃瓦顶,恰似一座金色的岛屿。
12、云白光洁的大殿倒映着泪水般清澈的水晶珠光,空灵虚幻,美景如花隔云端,让人分辨不清何处是实景何处为倒影。
13、来到故宫,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两扇大红门,门顶上挂着一块牌子,四周镶着金边,上刻着两个醒目的金字“午门”。
14、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似叹息似挽留。
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15、这里不仅宽阔,而且还很华丽,真可谓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殿的四角高高翘起,优美得像四只展翅欲飞的燕子。
16、水晶珠帘逶迤倾泻,帘后,有人披纱抚琴,指尖起落间琴音流淌,或虚或实,变化无常,似幽涧滴泉清冽空灵、玲珑剔透,而后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过层峦叠嶂、暗礁险滩,汇入波涛翻滚的江海,最终趋于平静,只余悠悠泛音,似鱼跃水面偶然溅起的浪花。
17、接着凌月推开珊瑚长窗,窗外自有一座后园,遍种奇花异草,十分鲜艳好看,知是平时游赏之处。
更有花树十六株,株株挺拔俊秀,此时夏初,风动花落,千朵万朵,铺地数层,唯见后庭如雪初降,甚是清丽。
18、细密如银毫的雨丝轻纱一般笼罩天地,一弯绿水似青罗玉带绕林而行,远山黛隐身姿影绰。
雨露拂吹着挺秀细长的凤尾竹,汇聚成珠,顺着幽雅别致的叶尾滑落而下,水晶断线一般,敲打在油纸伞上,时断时续,清越如仕女轻击编钟。
19、在湛蓝的天空下,紫禁城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
20、殿内金碧辉煌,金身大肚弥勒佛正在捧腹大笑,两边四大天王身躯魁伟,栩栩如生。
21、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住的地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22、这些大殿的内柱都是由多根红色巨柱支撑着,每个柱上都刻着一条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金龙,分外壮观。
23、只见寝殿内云顶檀木作梁,水晶玉璧为灯,珍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
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
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
殿中宝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
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赤足踏上也只觉温润,竟是以蓝田暖玉凿成,直如步步生玉莲一般,堪比当年潘玉儿步步金莲之奢靡。
如此穷工极丽,凌月倒还是第一次见呢。
24、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内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故宫里显得神秘而安静。
25、好大的一座宫殿似的建筑,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汉代的诗赋对于当时的宴饮场面是怎么描写的
也是不少的。
如 “苛政猛于虎” 见 《捕蛇者说》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叙事散文?
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生于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者,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迁近十岁时随父迁居长安,以后拜董仲舒为师学习《春秋》,拜孔安国为师学习《古文尚书》。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地漫游,游历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
此次漫游中,他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孔子、屈原、韩信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
漫游结束后,任郎中一职,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
此后,他曾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而到过更多的地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漫游生活使司马迁大开眼界,他接触了各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尤其收集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为后来《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马谈去世,父亲历史的未竟之业便落在了他的肩上。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自此,他读遍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着手著史。
未曾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为之震怒,朝臣顺水推舟,斥骂李陵。
司马迁以为这对李陵不公平,挺身而出,陈说李陵投降实出无奈。
他的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加之他写就的《景帝本纪》,直言景帝、武帝过失,武帝借此对他两罪并罚,处以“宫刑”。
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想到过死,但著史之业未竟,只得隐忍苟活,继续写作。
对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有详细申述,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
此后,他的事迹不详,约在武帝末年去世。
《史记》[1]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在体例上,《史记》分为5大部分,即本纪,记帝王之事;世家,述诸侯之事;列传,叙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即典章制度。
《史记》通过这5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成为中国历代史书的基本形式。
所谓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记》为首。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是无愧的。
就《史记》的文学性而言,首先表现在它的叙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实际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它叙述了漫长的三千年历史,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人物活动。
《史记》中的很多传记,用一系列故事展开。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
同时《史记》中的故事,还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
如《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剧中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剧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
其次,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将相、贵戚富商、文人隐士、游侠刺客、平民百姓。
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廉颇、蔺相如等,就有近百人。
如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给以精心描绘,写出了项羽威武壮烈的悲剧命运。
《史记》中所描绘的人物,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人物对话的运用,戏剧性场景的设置。
上述这一切在司马迁笔下运用自如。
再次,《史记》的语言艺术是精湛的。
司马迁将史料中艰涩难懂的语句,改写成汉代通行的语言,使古文变得浅显流畅。
如叙事语言精练简洁、人物语言个性化等。
汉代的辞赋观
一、汉赋的来源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
《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
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
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
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
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
”(《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认为是源于《诗》。
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
”(《文心雕龙·诠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
总之,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概念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
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
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
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骚体赋: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新体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赋: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
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
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
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
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
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带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
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第二节 贾谊和枚乘一、贾谊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三篇。
2.贾谊辞赋的特点: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是汉初骚体赋典型代表。
贾谊的赋作在内容上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
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鵩鸟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
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
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
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
二、枚乘枚乘是汉初重要的辞赋家和散文家。
以辞赋的创作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九篇,今存有《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前二篇存在争议)、《七发》等三篇。
其中以《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
它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写作模式。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就已指出了其赋“腴辞”、“夸丽”的特点。
《七发》对后世赋的创作影响颇大,模拟之作频出,形成了赋作中的“七体”。
《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作品讲读]一、贾谊《吊屈原赋》1.《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之职时,路过湘水凭吊屈原,写下的一篇骚体赋。
诗人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抨击了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
此赋是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骚体赋。
2.这是一篇文字简洁、篇幅短小的骚体抒情赋。
此赋前有小序,赋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赋的正文,描写了屈原所处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环境,揭示出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是赋的“讯”辞,即结语,分析了屈原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3.此赋实是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愤世嫉俗和悲愤郁闷的情怀。
这篇赋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铺叙与议论并用的手法:正文部分主要以铺排的手法来描写种种被颠倒了的社会现象,并适时地发出感叹和议论;“讯”辞部分主要以议论的手法抱怨屈原不能远离浊世以自保。
全赋无论是铺叙,还是议论,都熔铸了作者的激愤情感,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同时此赋继承了楚辞的比兴传统,表现手法多用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富。
此外,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段法使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
此赋的句式,第一部分以四言句为主,第二部分以六言句为主,也用“兮”字。
此赋从艺术表现形式到手法乃至风格,都有模拟楚骚的迹象,体现了汉赋早期创作的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状态。
二、贾谊《鵩鸟赋》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所作。
《鵩鸟赋》主要以道家思想谈论人生的哲理,是一篇哲理赋。
他表述了天道人事变化无穷,难以参透,企图以道家生死齐一、纵躯委命的达观态度,来排谴人生的苦闷,以获得精神是的解脱。
2.《鵩鸟赋》的艺术特点:(1)《鵩鸟赋》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
这种形式显然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同时也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2)《鵩鸟赋》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以议论来抒写对生命忧患的思考,来阐发人生的哲理。
议论之中也常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叹语气来加强议论的情感性。
(3)《鵩鸟赋》的语言因以表达哲理为主,所以显得凝炼精警。
形式上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向汉大赋的过渡。
三、枚乘《七发》1.《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品,也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
《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
于是以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来启发楚太子。
赋的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道”,在于劝戒淫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2.《七发》的艺术成就(1)《七发》融会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
《七发》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全篇。
它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都受到过楚辞的影响,《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还有纵横家说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七发》完成了汉大赋的奠基任务。
(2)《七发》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声色情态毕现,描摹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善于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七发》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事和描写也是想象的,在这方面来说它更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
在内容上也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
(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它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面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时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
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
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歌化。
《七发》在体制和艺术手法上,都为后来汉大赋创作树立了典范。
第三节 司马相如一、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赋作家。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
其赋作以《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典范作品。
此外还有《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新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稳固地位。
《子虚赋》作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时所作。
《上林赋》在武帝即位后,被召见时所作。
两篇相距十年,但实为同一主题的上下篇。
《子虚赋》假托子虚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说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进行辩驳,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侈靡”。
《上林赋》写亡是公又批评二人,盛夸天子上林游猎之盛况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与道德的讽喻上。
体现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的内容特点。
二、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1.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子虚赋》、《上林赋》不仅“子虚”、“乌有”、“亡是”的人物是虚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
整个文章都是在虚构中完成的。
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
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
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云:“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葛洪《西京杂记》)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摩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
其赋以“体物”为主,集中笔力来描绘物类、物象、物态,并追求辞藻的博富和绚丽。
正如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摩,层层的渲染,以及色彩绚丽的文辞,大有穷形尽貌之势。
可以说是达到“写物图貌,蔚为雕画”(同上)的境地。
3.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形成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
同时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
总之,其赋对辞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达到了极至的地步。
作品描写形象和运用辞采的能力,的确超越了前人。
但也有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写物图貌”而缺少动人的意境和内在神韵。
第四节 东汉的辞赋创作一、班固1.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作家。
《两都赋》是其大赋的代表作品,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
其它较著名的赋作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
2.《两都赋》(1)《两都赋》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实际上是一篇的上下章。
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政治理想。
(2)《两都赋》在体制和艺术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如宏大的结构、假设主客问答的方式及铺排、渲染、夸张的描写手法等。
《西都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富丽详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东都赋》的手法则较为平实,语言风格也较趋典雅,是受作者儒家风范的熏染。
刘勰曾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
”(《文心雕龙·诠赋》)概括了《两都赋》的基本特点。
(3)《两都赋》较前人有所发展和进步的是:一、在题材上扩大了描写范围,由描写林苑扩大到京都;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虚构、夸张的同时,也融合了征实的表现手法。
三、加强了作品的理性因素的透入,较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念和历史观念,使内容显得比较深厚。
二、张衡1.张衡是东汉中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
其赋作有《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温泉赋》、《应间赋》等。
其中写物大赋以《二京赋》为代表,抒情小赋以《归田赋》最著名。
另外,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京赋》(1)张衡的《二京赋》是继班固的《两都赋》后的又一篇以京都为题材的力作。
其写作起因和创作目的是讽谏奢侈的世风。
《后汉书·张衡传》说:“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中的凭虚公子先对西京长安的繁荣奢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凭虚公子的观点是统治者的享乐奢华是应该的,是繁荣富足的表现。
然后《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
(2)《二京赋》在体制结构、谋篇布局、艺术手法都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然而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还是超过了《两都赋》。
《二京赋》的体制更宏大、篇幅更长,铺陈描写更细腻,题材的范围也更宽。
《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在题材上于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风情的描写;在艺术上于铺排夸饰外,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写还体现了清丽自然的特点,笔法类似于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在思想主题上,加强了讽喻和批判的成分。
3.此外,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铺陈夸饰和颂扬功德为主的大赋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以抒情述志为主的、诗意化更浓的抒情小赋。
张衡的《归田赋》篇制短小,写得清新明丽,抒情性很强,是标志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
继而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众多作品出现。
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写景咏物,或针砭现实,而走向了个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也更贴近了现实生活。
[作品讲读]一、张衡《归田赋》1.《归田赋》作于张衡的晚年,宦海浮尘,世路艰难,壮志难酬,于是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
《归田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思想归田的动因。
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设想的归田之乐。
2.《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主要艺术特点是:(1)在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情绪融合到环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造成了意与境的结合,形成了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
二是以议论、用典、用事、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
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
在作者的内在心理上,现实的幽暗与压抑和憧憬的美好与自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
写景状物细腻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归田赋》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多用排偶,形式整齐,韵律和谐。
此赋在形式上正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可以说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同时也是最早以田园生活乐趣为题材的作品。
关于汉代古诗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注释】: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晒干.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布:散布,洒满.德泽:恩泽.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焜黄:枯黄.华:同花.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古 歌汉乐府民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①树木何修修。
②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③【注释】①飙(音标)风:暴风。
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藉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
③思:悲。
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象车轮滚来滚去。
【品评】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
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以羁旅之身而置此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愁杀人”也
“出亦愁,入亦愁”,真是愁肠百结,凄苦万状,无由解脱。
面对瑟瑟秋风,举座之人“谁不怀忧”
“我”更是乡愁莫释,愁白了头
“胡地多飙风”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他就象、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是那么的委顿不堪。
“离家”二句直点主题,离家越远,乡愁越重,以至身体消瘦,衣带渐宽。
如此乡愁难以言表,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把一颗心辗得粉碎,令人痛楚不堪。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