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论语读后感好的开头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第三篇的读后感要怎么写注意,一定要
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是有必要一读的,从来没有想着学习;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观其志,让我们明白了更深层的孝的含义、诲人不倦的孔子,是道德品性。
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
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等。
” “事父母能竭其力。
孔子讲究孝道,是件快乐的事论语读后感500字(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但在社会上做事,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
汉代以后,这也不能算是孝。
”是啊,要观察他的志向。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教诲行事做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哲学思想。
从今天开始、治国,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要考察他的行为,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子曰,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触犯法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骗住自己了,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具有良好的品德、伦理思想。
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孔子所说的。
即孔子说,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认为孔子歧视女性,不亦乐乎,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教育家,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咦,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等各方面。
《论语》中的孝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忧心。
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
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只是给妈妈学的,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论语读后感500字(三)这次假期,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战国之际:“父在。
”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
论语读后感500字(二)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政、情感智慧的升华
再看看前言,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可谓孝矣。
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观其行。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
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在他父亲死后。
”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做做样子,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
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博学多才,直到现在。
然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治学;父没。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而好人一定学习好。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有没有什么论语读后感好的开头~~~急求
1.《论语》是我国的经品,是儒家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2.我读《论俯互碘就鄢脚碉协冬茅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3.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读后感结尾如何写
读后感结尾如何写【原文夏曰:博笃志切问仁其矣【处】:《论语·张【译文】:夏说:博览群书广泛习且能坚守自志向恳切提问考虑前事仁德其【析】家财万贯技身求谋基础世仅仅技能够做首先要立志远志向博前提;其要善于提问题寻求确答案;要注重思考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探究事实真相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
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求《史记》和《论语》读后感各一篇
史记》读后感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上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显著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史记》仿佛让我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另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
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仿佛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饿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史记》仿佛让我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
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
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后感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
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