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谁写的,什么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近一年的时间了~~~~去年教五年级语文。
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前,要求孩子们回家预习,提出问题:查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
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
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从网上可以搜到: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
看官请了: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
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
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
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
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
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
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
西乡的原作: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
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
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
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
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为何又为何,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花儿如雨纷纷落,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还有,我已经遍查龚自珍的315首《已亥杂诗》,却没有找到教参上说的这首诗。
就此问题,有些迷惑了。
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点
在这里先谢谢您了
参考资料:
日本明治三杰简介.谢谢!!!
日本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明治四(1871)年,大久保利通晋身大藏卿,一心致力於内政之建设。
同年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
於考察欧洲时,遇到德国宰相俾斯麦,大受其影响。
1873年听到西乡等人激烈的征韩论主张,立即回国。
他与岩仓具视站在同一阵线,强烈反对征韩,因此而与多年的好友西乡决裂。
征韩派辞职后,大久保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殖产兴业政策。
他虽然专制,但没有地域观念,大量采用有能力的人才。
明治11(1878)年5月14日,由於他的独裁引起反弹,被士族岛田一郎等人暗杀。
享年49岁。
这一事件的纪念石碑建在东京清水谷公园的一角。
谁有机会的话去看看呀。
维新三杰-木户 孝允(桂 小五郎)木户孝允出生於天保四(1833)年6月26日,当时的人传说,该年出生的人虽小有才能,但不能成大器。
他是长州(山口县)藩士和田昌景之子。
通称小五郎,后成为桂九郎兵卫的养子。
由於小时体弱多病,以致於晚年健康欠佳,神经衰弱。
他十七岁加入吉田松阴门下。
二十岁时四处拜师求艺,先后学习剑道、造船术与西学。
在江户斋藤弥九郎的道场中学习剑术(神道无念流),成绩突出,第二年即当上塾头。
1850年加入尊王攘夷运动。
1858年,他被任为驻江户的长州藩做太检侠。
幕府大老井伊直弼为了打击尊王攘夷派,于1858年兴起安政大狱,吉田松阴与桥栖左内、赖树三郎等志士均被处死。
桂受此事刺激,倒幕思想成熟,此后往来于江户、京都与荻城之间,联络同志,准备起事。
1864年6月,桂与长州、土佐、熊本诸藩志士相约在京都三条河原町的旅馆池田屋秘密集会,遭新撰组袭击,死伤多人。
桂红运当头,不但因为迟到逃过一劫,而且其后四处躲避追捕时,还认识了一位红颜知己——原姓木关的艺妓二代几松。
这位几松,就是后来的木户孝允夫人松子。
木户孝允除於明治元(1868)年撰写「五条誓文」草案外,并且在「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中也担任核心角色。
明治四(1871)年随岩仓具视考察欧美,担任全权副使。
1873年回国,建议政府制定宪法。
翌年兼任文部卿。
木户和大久保虽一开始就主张「征韩」,但明治四年以后却摇身一变,主张内治优於对外发展,所以开始反对侵韩、侵台之举。
维新三杰-西乡 隆盛西乡隆盛生於文政十(1827)年12月7日,是萨摩(鹿儿岛县)藩士西乡吉兵卫之长男,幼名小吉。
由於家境贫穷,十八岁时一边担任「郡方书役助」以补贴家计,另一方面与大久保一藏(利通)、有村俊斋(海江田信义)等人一同研读『近思录』,学习阳明学,并在无参禅师门下参禅。
二十八岁(1854年)时随藩主岛津齐彬至江户。
当时正值将军继嗣问题,举国分成拥护德川庆喜与拥护德川家茂两派。
西乡隆盛加入拥护庆喜派,而四处奔走。
安政五(1858)年,由於「安政之大狱」(安政年间,弹压拥护德川庆喜份子的大狱),西乡隆盛护卫着被幕府追究的僧月照返乡。
没想到萨摩藩也对他们加以追究,於是两人投身锦江湾。
月照绝命,隆盛大难不死,被处以流刑。
1864年返回萨摩藩后,西乡隆盛在倒幕运动中,不断发挥他的破坏力。
1868年,隆盛担任征讨大总督参谋,与胜海舟谈判下,无流血的进入江户城。
但是西乡隆盛却在此时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萨摩。
因为他认为不可留在中央,担任比藩主地位还高的职位。
到江户开城为止,他是代表下级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领袖。
他视名利如粪土,视死如归,不为子孙买美田。
然而在维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级武士生活日益穷困。
徵兵令实施之后,武士的军事权又告丧失,为打开这种僵局,遂使西乡隆盛兴起「征韩」、「征台」的念头。
他毛遂自荐,想当遣韩大使,但遭岩仓具视、大久保力通等人的反对而下野。
明治10(1877)年, 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
史称西南战争。
大久保政府派兵平叛,很快把暴动镇压下去。
西乡隆盛在城山受伤,自刃而死,被指控为“逆贼”。
12年后,明治政府为他恢复了名誉参考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哪个朝代诗人写的
青山处处埋忠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年的时~~~~去年教五年级语文。
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前,要求孩子们回家预习,提出问题:查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
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
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从网上可以搜到: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
看官请了: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
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
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
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
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
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
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
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
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
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
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
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为何又为何,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花儿如雨纷纷落,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还有,我已经遍查龚自珍的315首《已亥杂诗》,却没有找到教参上说的这首诗。
就此问题,有些迷惑了。
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点
在这里先谢谢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