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把握“寓教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题记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
只有感兴趣的,自己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信心,这样才会感觉愉悦。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快乐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
“寓教于乐” 中的“乐”字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
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体现深层次的“乐” 。
也就是”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这里的“愉快、快乐”并非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
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要让学生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首先是要改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营造一种真正的“愉快教育”。
1、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超市的供应商”。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多方面的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生存的资本与技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学会与人相处,而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育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对人性的关怀。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己任,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为学生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有“喜怒哀乐”,我们在授课时,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灌输、更不能强制,而应去吸引,去激发,利用学生们的兴趣、好奇心而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创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学习,去成长。
2、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的沟通。
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时的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身份要变成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一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共同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验证教材。
(1)、不要板着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
学生要说的话让学生说,要做的事让学生做,不要怕学生出错。
学生就是在不断的出错、纠错中前进的。
更何况我们都是从小到大的,谁没有那样的经历呢
(2)、经常找学生谈谈心。
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学习之外的,如爱玩什么
吃什么
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问题,多谈心。
学生的心灵有时候很脆弱,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
这时特别需要老师扶一把。
一句温暖的话语,会让一位可能频临绝望的学生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一个善良的“谎言”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
(3)、适时地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进步适时地表扬,后退则适时进行善意的指正。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如:“你思路清晰”、“你有创造性”、“你的分析有理有据”、“你书写工整、字如其人”、“你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你会好起来的”、“你的问题意识强”、“你有潜能优势”等等。
“你”字饱含鼓励、期待、赞赏,学生的点滴长被认可,一下子就拉进了老师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感化虚伪上的心灵,让学生获得认同感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3、转变陈腐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进行教学。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得更快。
据有关研究人员研究:动觉学习者占37%,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 。
因此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和画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定会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习的效果。
因为音乐有暗示作用、会调节大脑的工作。
正如电台和电视台广告每天证实的那样,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帮助你记住信息内容;节奏——教师上课的节奏快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铿锵有力的陈词会激发学生学习,而软绵绵的话语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同时由于在课堂上集体阅读,会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宏伟气势,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这样去优化自己的课堂,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如果学生有了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优秀成绩而不安。
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那他就更需要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促使、扶植和巩固学生把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样,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
他们就体验到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实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
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会更加强烈。
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也会带给学生欢乐。
由此可见,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从生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学习中来验证生活中的事物,这才真正把握了“寓教于乐”的宗旨。
描写音乐的四字词语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校开展了各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利用课题来推动教师学习,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我所在的研讨小组拟定的课题是:。
我担任三年级语文课的教学,从课题的拟定到现在已经一个学年,这一年中我围绕课题进行实践探讨,对课堂的导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r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精彩,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首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语文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又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
r首先,导语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
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适当方法,必须做到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r其次,导语设计必须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运用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
r第三,导语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
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
根据以上原则,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我就谈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r1、谈话导入法r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天地时,心中一定曾经想过:这天地是从哪儿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
他们想出了种种答案。
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篇课文,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的题目是《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看到《盘古开天地》,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r2、情景导入法r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
教学《荷花》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
(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
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
(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
形象的描述和图片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引入了大自然,引进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r再如上《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迎着东方的晨曦,怀着赤诚的情意,伴随庄严的乐曲,国旗徐徐升起, 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鲜艳的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心里。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它,爱护它。
今天,就让我们饱含深情与作者一起去异国他乡,去感受一面五星红旗在一位中国留学生心中的分量。
板书课题:《一面五星红旗》。
虽然同学们都知道五星红旗,但并不理解五星红旗的真正意义,就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语言和背景资料,使孩子们肃然起劲,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r3、背景介绍法r有些课文描绘的人或事,学生可能会感到生疏,这时教师可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
如教学《赵州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经过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而与它同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
这座桥为什么历经千百年依然巍然不动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赵州桥》寻找答案吧
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r4、名言导入法r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句句响亮、寓理深刻、耐人寻味。
在教学之始如若引用相关相联的名言导入新课。
如上《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可采用了名人名言导入:时间是什么
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郭沫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别林斯基说: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同学们,你们认为时间是什么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用一个比方来说说。
你和时间赛跑过吗
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请同学们记住他们说的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
这种导入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r5、图片导入法r《槐乡的孩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用插图导入: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
问:图上画有什么人
他们在干什么
从表情看出他们心情怎样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槐乡的孩子》,看看这里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人物的积极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较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r6、故事导入法r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
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例如,《太阳》一课可用课件播放故事《后羿射日》。
用故事导入新课既与教材吻合,引出太阳的远,又用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兴趣,能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r7、实物导入法r这种导入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
如教学《画杨桃》时,用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
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我是这样导入的:看,今天老师也带了一样礼物来考考大家,(出示杨桃)这叫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还能生津止渴.止血止痛呢
它的形状很特别,坐在你的角度上看,你看到它长什么模样
多角度看、 竖起杨桃拿给学生看,学生的回答各不同。
这时我顺势引入课文:这一看,可真不得了。
大家看到的杨桃形状真是千姿百态呀,这可真神奇
有一群小朋友也正忙着画杨桃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
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地就融入课堂的学习氛围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堂好课,导入是关键。
不管这一部分导入,时间多少,少得甚至不足一分钟,多的几分钟,但是,我们希望,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希望课堂的收获从导入开始
r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
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无论哪一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风格择善而用。
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课堂导入,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八大素养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八大素养”:其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
”“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
这一点跟“八大素养”中的“品德”、“身心”、“国际”素养不谋而合。
其二,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
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点与“八大素养”的“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密切融合。
其三,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
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朝不同方向发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其四,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
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在语文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体现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体现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繁琐分析和形式主义。
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这点与“八大素养”当中的“生活”、“创新”密切联系着。
其五,高雅的言谈举止。
“八大素养”将品德素养提升排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传承深圳精神”的任务: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品德素养的培养才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道德不行,才能再高也枉然
而品德素养的提升我个人认为,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的窗户。
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已不能全面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因此,依据我们深圳教育局提出的“八大素养”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
说了这么多,最终要付出行动,这个学期开始我们高段语文申报了一个课题: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单元主题积累”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虽然不一定能通过审批,但我觉得这个我们可以做。
单元主题积累:是指以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拓展阅读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其他词语(包括双字词汇、四字词汇)、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诗词曲、音乐、电影、文章、书籍,统整成一个“集成块”。
依托这个课题,我们除了课堂的文本教学外,还另外加了两种课型:时评课(摘取杂志报纸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写感受)和影评课(写观后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审美情趣,我想,我们以“八大素养”为行动坐标,原本枯燥的语文课一样可以上的色彩缤纷。
怎样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不同的眼光看相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老师们不要老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考量学生的尺寸,(或许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他的开创能力或音乐欣赏水平好),应该是这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