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不因黄河浑浊而偏废,不因长江清而偏用。
这句应该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所说
清官贪官一起用,忠臣奸臣一起用。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
首先吕芳这个人,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了解下明朝的司礼监.明朝宦官十万之众,在历朝历代中可谓别无分店只此一家.仅崇祯年间便达九万.十万人,二十四监.进入司礼监是所有人的梦想,因为进入司礼监则有了觊觎至上权利的可能.宦官也称老公,其中的高级宦官才能叫做太监.司礼监之所以驾凌整个集团之巅,只因为它的掌印太监拥有代天摄政的权利.也就是批红奏疏.说到这就要提一下明朝太监制度..明朝官宦制度是文尊武卑的.如总兵戚继光已经是武官的最高头衔,再往上就只能封伯爵.而总兵是受当地总督管制的.所以明朝兵者,十有八九是种田者,目不识丁,更难以朝上爬.明朝对宦官是允以文官的教法而为之,他们中间一些人有深度,写一手好字,用当今的话就是精英人士.这也就是他们能被皇帝与文官接受的缘由之一.二十四监头头叫做掌印太监,统领他们的叫印司礼监.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其实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了.司礼监二号人物叫:秉笔太监.这号人物一般兼着东厂的厂主.东厂的权利在明朝多数时候是超过了锦衣卫的.所以剧中镇抚司的老七见到吕芳是要跪拜的.说到底,掌印太监之所以用这么大权利,是集权统治下的必然结果.明朝重文轻武,文官掌握着一国之脉搏.在这个文官集团中,不管他们之间争斗如何惨烈.旁人是挤不进去的.套用剧中嘉靖的话:不要只看长江水清,而不看黄河水黄
长江黄河都要用.这话同样适用于此..嘉靖一心想成仙,沉迷于修道炼丹.他效仿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实质上利用司礼监与内阁之间这一阴一阳,来调和整个帝国.为何历代皇帝多数信任宦官.分析如下:一自古皇帝最亲近的人就是宦官与老师,历史上也颇多传有皇帝与宦官间的二三事二宦官在皇帝眼里是奴婢,他们是阉人皇宫是他们的家,没有人会背叛自己的家他们够忠心.三明朝的宦官有能力与文人沟通,可以作秘书使用,却又少了文人的苍生大计. 四宦官担任着后宫与外界的联系,后宫想影响朝政,宦官必不可少.可以说宦官不是外戚,却比他们更为得宠. 一切都是中央集权者的需求. 剧中的吕芳.我只从三个方面说.一是对内.二是对外.三是对上. 一对内 黄锦,冯保,杨金水.这三个儿子.这三个人明显是代表了十万宦官里的多数人.黄锦有句话:我们这些人因为有了皇上才象半个人,有了老祖宗才有了半个人样.同样从称呼陈洪”二祖宗”这事上看,宫中确实只有一个老祖宗.嘉靖称黄锦是个笨人,吕芳则说:长不大的永远也长不大.对于冯保,这个日后观遍整个中华历史,也没有几人能与之相提的太监..是因为老祖宗才有了一切.吕芳服侍嘉靖四十年,他指望什么
“文官的话,当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武官的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吕芳给冯保一切都安排好了.临别时吕芳把儿孙们都托付给冯保.嘉靖说吕芳儿女比谁都多.其实这句话也是嘉靖自哀.嘉靖为天下万民之君父,子女比谁都多.可他没有选择,没有安排,只有听天命.嘉靖也洞悉吕芳的用意,否则绝不会点出杀陈洪者冯保也这样的话语.杨金水,现在看来,嘉靖给吕芳的符其意就是让吕芳拿去接出杨金水.否则吕芳身在南京守陵,无须此符自保.也从此可推,嘉靖是知道杨金水装疯的..试想连剥了壳的鸡蛋脸的陈洪那样的人都怀疑杨金水装疯,何况谋全局谋一世的嘉靖.嘉靖借口说杨金水被鬼附身,既配合了杨金水的苦心,也符合嘉靖的修道观,更保全了宫里..三年.杨金水装了三年..就算是一个好人也会疯的.吕芳深知这样的情形,”做不出这样的事”的吕芳也没让人失望,他带走了杨金水..“哭吧,哭完我们就再也不哭了,让他们哭去吧
”看到此,我相信这些没根的人在银幕上从未如此高大.... 二对外 对于后面无法控制的局面,嘉靖安排了陈洪出场.除了一个狠,嘉靖对他几乎全无印象.病重中的嘉靖一时吕芳一时黄锦.正是因为狠,陈洪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下场.可以说他只是一把匕首.用完即毁.只有造刀之人才是真正的利器.一朝天子一朝臣,冯保且能放过他.至于内阁,吕芳一心想稳住朝局,与严,徐等人为着嘉靖那”无为而治”努力着,表面是妄自揣摩圣意.实则不然,他明知道嘉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可他却做了,为什么
因为嘉靖需要了解长江与黄河谁该保谁该弃. 三对上 嘉靖保吕芳,正如吕芳护着冯保,杨金水等人.服侍嘉靖四十年,十万人的祖宗,大明朝代天摄政之人.四十年如一日叫:吕芳.那边答到:奴婢在.这种习惯且是说改就改,嘉靖对陈洪说过:吕芳不会瞒朕,也不敢.他也瞒不了.那我们猜下为什么陈洪敢这样
也许是因为陈洪之前提督东厂的缘由..那时候的东厂在锦衣位之上..这一方面证明了嘉靖居庙堂之上仍能掌握着整个帝国,也可以说陈洪并不得下面人的心..也由此说明了陈洪只是个”二祖宗”. 27年不上朝却牢牢掌握政权的嘉靖是最懂得做皇帝的人.当然也懂得吕芳做奴婢的那份心.吕芳的那句“依奴才看,他就像个媳妇。
”说的且不就是吕芳自己吗
《大明王朝》是谁写的
和平写的。
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王》的作者。
以下是参料“(创作《大明王朝1566》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
”——刘和平刘和平,祖籍湖南邵东,长于湖南衡阳,50年代生,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
幼辍学,从父读书。
编有《甲申祭》、《雍正王朝》、《沧海百年》等剧作,为国家一级编剧。
好从字里行间读史,被聘为南开大学兼职历史教授。
随着本月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的热播,其同名电视小说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书的作者兼电视剧总制片人、编剧刘和平。
在谈到创作理想、成书与拍摄过程时,刘和平那种要“于世有补”的入世精神,以及湖湘人士独有的“挺”、“忍”处世原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受老子影响很深的人,从写作理念,到人生态度。
这种影响成就了他的创作,也使得他认为人生枯淡无味,无可留恋,“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现在饭蔬饮水,起居如僧,不过是“带着肉身在修行”。
关于成书过程:“我准备了一辈子”记者:《大明王朝1566》这部书虽然长达70多万字,但听说您在写作时并没有拟出创作提纲
刘和平:这本书不能有提纲,因此我才用了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同行们戏称为“太极结构”。
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说嘉靖39年整个腊月到40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
嘉靖、海瑞这两个人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
八卦是不断是变爻的,怎么变,要变出来才知道,所以我不敢也不能事先列出提纲。
写着写着,有时发现太阴太阳都停下来,也就是嘉靖和海瑞都没戏了,可周围的八卦还在转动,我只有去写嘉靖、海瑞周围的人。
这样写其实挺难的,一是要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支撑,二是在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要揭示他深层的心理奥秘和隐蔽的行为动机。
所以我最不喜欢别人问我“这章节写的是什么”、“那章写的又是什么”,人物关系都是“你生于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和生活也是这样,没有完全明确的分野。
记者:为写此书准备了多长时间
刘和平: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
等到创作时就把“思”丢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
剩下的就是“想”,进入到想像空间。
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
这样很耗精力,我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
从精神方面来说,为写这部书,我个人也已经准备得很久很久了。
我想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关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忧患意识与“不可名言”记者:作为历史小说的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与文学、虚构与史实的关系向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被诟病。
刘和平:我觉得在这部书中,我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小说的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谓史实的约束的一次突围。
史学研究是落在“研究”两个字上,或者说历史考证是落在“考证”两个字上,而文学创作是落在“创作”两个字上。
试想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你不允许它创作,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戏剧、电影都面临着一种困境。
尤其是历史剧,它还不同于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跳出来发言,甚至直接把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转换成文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所谓的“缺乏历史真实性”的问题。
可历史题材的戏剧、电影就不同了,它要求人物自己说话,这样一来,一度创作的作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编剧,他在面对既要尊重历史真实,又要构建戏剧性这两方面的要求时,就带来了永远难以妥协和互让的矛盾。
其实这个矛盾在几百年前就已得到解决。
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
中国的《三国演义》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三国演义》的出现是对文史不分的一种突围,就是在文学眼中的历史终于有了独立的位置,这个位置的取得花了中国几百年的时间,是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所完成的。
包括宋代的说唱艺术,元代的戏曲,在中国民间通过多种文艺形式,说唱后世无数人心目中的历史。
到了明代才水到渠成,先是出现了《水浒传》,然后是《三国演义》,直接冲击官修史学。
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三国演义》说的就是当时一种完全正统的思想,但很少人从里面读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深深怀念着汉民族的最后一个英雄时代。
可以看出生活在明朝的那些汉人,对曾经的汉人群星璀璨的时代的再出现,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呼唤,所谓汉、晋,不过是一个表象。
我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在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河文化(指农业文明)逐渐走向海洋文化(指商业文明)的时候,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否认自己原本是从大河文化,也就农耕文明中来的。
克罗齐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这个民族在逐渐丢掉几千年来大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历史精神遗产,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许多中华民族的传人不愿看到的。
这就出现了近几年呼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潮。
当一种新的思潮来临的时候,你进入其中,并且用作品来表现这种思潮的时候,它本身承载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作品一出来,就一定会得到强烈的共鸣。
我2005年3月开始写《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2006年3月开机,2007年1月播出,运作速度之快在行业内被称为奇迹。
我其实心里很明白,这是因为人们呼唤某个东西已经够久了。
记者:也就是说选择嘉靖朝最后五年作为《大明王朝1566》的历史背景,您的创作初衷源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忧患意识
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只写到嘉靖之死,我还会写一部《大明王朝1587》来讲后面的事情。
是这个题材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材。
就像是《三国演义》选择了罗贯中,而不是罗贯中选择了《三国演义》。
当然,我不能跟罗贯中比,我说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我写这本书也是因为海瑞引出来的。
最早是海南省和海口市的领导、也是我的朋友请我去,希望我写海瑞,宣传海瑞。
其原因之一是某中央领导在视察海口时打破行程,专门去凭吊海瑞墓。
海瑞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深深感动着我们,为何不宣传海瑞呢
这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社会思潮的呼唤。
当农业经济转为商业经济时,要永远记住民族精神不能丢,人们不能过于趋利、趋乐。
须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记者:在历史小说里,无论是忧患意识还是人世感悟最后都要通过文学手段来表达。
刘和平:最伟大的史书是史诗而不是其他,这个史诗不是指狭义的史诗。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说史以外,写历史的人还要用文学赋予历史以精神。
我很清醒地知道到我是在进行文学创作,用文学手法表现历史题材,创作者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传历史之神——这就是我的追求。
在文学创作者那里,最后只剩下一个真实,就是“心的真实”,这是终极真实,而不是所谓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达到了这个真实,读者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历史,他宁愿相信,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就是嘉靖、就是海瑞。
怎样摆脱历史对文艺作品的束缚这是一道门槛,其实用道家的智慧,这个门槛会一下跨越。
老子思想中有一个核心话题是“不可名言”,不要去说它是什么,而去说它不是什么。
比方说嘉靖,不要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但可以去说他不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不要去说严嵩是一个大奸臣,可以去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首辅。
关于嘉靖和海瑞:两个人都是精神的囚徒记者:前面聊了不少“道”的层面的东西,现在谈谈技术层面的事吧,对读者来说,更关心的可能还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特别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免不了要被问及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话题。
刘和平:其实我不太愿意把我的历史观点说给读者和观众。
有媒体让我向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我的回答是我不好推荐大家去读什么书。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如果说真的对历史感兴趣,那么就去书店翻一翻,翻到哪本书觉得有意思了,就去读哪一本。
任何人的建议都是一种干扰。
但既然我们在说《大明王朝》这本书,这些肯定也要谈的。
你问吧。
记者:我记得钱穆《国史大纲》解读明史一章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云,“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据钱先生分析,明代为中国历史政治的转折时代,自此中国历史方自“尊师相,抑君权”之传统士大夫政治真正进入帝王专制时期,其中所产生的流弊远播后世。
您怎么看待明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以及所凸显的历史问题
刘和平:我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吧。
明朝人特别是我书中所写的那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困境人生”之中。
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到了明朝,几乎达到一个顶峰,最严重的问题是“朝廷不分”、“家国不分”。
记者:全书开头就写廷杖大臣。
刘和平:我就是想用廷杖这个细节,几板子打出明朝王权主义到了极致的本质。
“家国不分”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
这可能和明朝开国皇帝的身份有关。
凡是平民皇帝夺得天下,“家天下”的感觉都要比贵族社会强烈。
明朝有一个奇怪的矛盾现象,因为只要是封建体制,就离不开使用文官集团来统治偌大的农民国家,可朱明王朝除了隆庆外,其他皇帝都心理扭曲,“反智”、“仇富”得厉害。
记者:可隆庆只在位6年。
刘和平:这是很可惜的事,而且后人对他的一生有一个错误的评价,认为他懦弱、无能,只知耽于酒色,我在书里写的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不是这样的。
明朝的分封制从朱元璋始,全国各地的藩室宗亲都拥有大量财富,而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得者就是皇帝,王权操控经济的现象到了极致。
尤其是我书中所写的年代,嘉靖27年不上朝,但有一件事他乐此不疲,就是每天躲在宫里算帐。
可以说当时真正的户部尚书,就是嘉靖本人。
记者:说到嘉靖,我记得在书前面描写各种权力斗争的铺陈之后,第十三章第13幕“玉熙宫大殿”里,皇帝、内阁(裕王集团与严嵩集团)、宦官集团的三大权力交锋尤为出彩,其中嘉靖作为一代雄猜之主的驭人之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的嘉靖果真有此手腕
您怎么看待嘉靖这个人
刘和平:到嘉靖这个时期,是每个人都难以找到自己人生位置的时期,因为天下第一人就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嘉靖的人生正确位置应该是“圣主贤君”,但这样一来,他就要成为国家的奴隶。
雍正是心甘情愿作最大的奴隶,但嘉靖不同,他有着从老庄那里学来的智慧,他不想这样生活。
他认为既然上天选择他当皇帝,他就当皇帝,但个人生活要自己来掌控。
他在做皇帝和做人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生存点――“无为而无不为”。
于是才出现大明王朝唯一在任二十年的首辅严嵩。
嘉靖是经历过“大议礼之争”的皇帝,深深知道一旦手里有权,就要面对天下责任,掌握利益分配,这个权力背后其实是骂名,也就是意味着每天的日子都过不好。
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政治体制,真要勤政24小时不睡觉也做不完,还是要懂得“甩手大掌柜”的道理。
他的不上朝只是形式,他知道“不可名言”的含意,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比如拿一件东西给朝臣,让他们去揣摩圣意,作为皇帝,他从中也得到乐趣。
权力最终是带来乐趣。
他最后不杀海瑞,就这一点历史就对他刮目相看,崇祯勤政17年,最后的结果是杀了袁崇焕。
记者:海瑞在书中是否太完美了些
黄仁宇认为海瑞的失败在试图用道德解决制度问题,因为明代官僚俸禄极低,几乎到无人不贪的地步,海瑞死后才留下20两银子,要求众多官僚达到如此道德境界几乎不可能。
刘和平:海瑞是中国封建腐败官场的恐怖分子,他采取的都是自杀性袭击行为。
他是大明王朝的“金刚化身”,张居正所说的“国之利器”,是难能可贵的人。
海瑞是向整个腐败的大明王朝宣战,但最后他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堂吉珂德,他并没有敌人,谁都不是他的敌人,他只是在和风车作战。
海瑞性格的形成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当时理学盛行,有很多洁身自好的人,用精神层面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人生,在海瑞的家乡,就产生了像写《大学衍义补》的丘竣这样的人物。
但这个大背景还不足以造成海瑞。
他本身有回族血统,其祖上叫海达尔,据说是元朝时候从中东过来的。
他虽不是纯粹的汉人出身,祖上几代传下来也已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但血液中的宗教因子还是有的。
另外海瑞出生、成长于海南岛,那里当时可称之为穷乡僻壤,物质生活水平非常之低下,再加上他4岁丧父,从小由寡母带大,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恋父情结。
其母教他“尔虽无父,既食君禄,君即尔父”,他把嘉靖当做了父亲。
最后三法司就是以“儿子辱骂父亲大不敬”的名义定海瑞的罪。
记者:而嘉靖这个猜忌的皇帝对这个罪名也认可。
刘和平:嘉靖也默认了。
三法司的意思其实就是“这是您的儿子,杀与不杀您做父亲的来决定”。
后来嘉靖也没杀海瑞。
嘉靖和海瑞,一个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一个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他们互相懂得。
而在我的心目中,对这两个孤独者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共鸣。
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之中,嘉靖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把自己变成了最大的囚徒,27年不上朝,足不出丹房,自己软禁了自己;海瑞在自己的精神中建盖了一座牢房,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
两个人都在坐牢,两个人都是精神的囚徒。
记者:除开主线叙事外,书中的支线情节及次要角色也都各具特色,比方深通官场游戏规则的商人沈一石、失意士大夫高翰文、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三人分别代表了明代经济、政治、军事各弊政下生存的人物,他们有能力却都失败了———戚对军事制度的改革最终失败,嘉靖时已是勉力支撑。
分别谈谈这三人的失败根由吧。
刘和平:“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
”记者:这个是嘉靖驾崩前说的话吧。
刘和平:是。
当时所有的人都生活于困境之下:沈一石是皇权操纵经济下的典型的牺牲品,高翰文是中国知识分子另类的写照,戚继光在书中的结局还不算太失败,基本上得其所哉。
唯有一个人,相对他人的境况比较超脱,这就是李时珍。
记者:这个李时珍是指历史上的李时珍还是您心目中的李时珍
刘和平:是我心目中的李时珍,因为我觉得像李时珍这样的人,不单单是一位名医,他的人生应该有这样的超脱。
关于个人:我的肉身只是一个工具记者:《大明王朝1566》的扉页上印着“献给父亲”的字样,您也提到自己早年是“从父读书”。
刘和平:我父亲解放前做过记者、主编,解放后是剧团的编剧,母亲是戏曲演员。
我从小在剧场里长大,13岁休学,从父读书,15岁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湖南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每天我和父亲一前一后推车,两个人还比不上别人一个人。
但对我来说是一段幸运的时光。
当时村中有他们抄家得来的很多书,经史子集,各种各样的书都有。
我们白天出工,晚上一灯如豆,我和我父亲对坐读书。
我记得我当时想写古诗,父亲说那是一件难事,劝我不要写。
时隔不久,我写了一首平仄准确、中规中矩的七律拿给他看,他大吃一惊。
《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是那时候背诵下来的。
我现在写书,古书上的一些话可以信手拈来,主要是因为有这份童子功。
记者:可惜您的父亲生前没有看到这本书。
刘和平:连《雍正王朝》他都没有看到就去世了。
所以我在书的前面说“献给父亲”。
记者:一个作者在写书时只要面对自己就可以了,但作为制片人,每天都要和各色人等合作,处理各种关系。
作为一介书生,如何应付
刘和平:作为一件事情的组织者,要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别人。
在作制片人的过程中,第一,个人要素丝不染,几千万的投资虽都是我一个人拉来的,但直到现在,我名下4万元的宣传、交际费用还没有用完;第二,剧本本身也使所有参加拍摄的演员都兴奋不已,带着敬畏感和敬业心来面对这部作品,这比任何行政手段都管用。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我从传统文化中悟出很多道理。
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我基本上像嘉靖一样,隐身在幕后,在挑选好张黎导演等国内第一流的创作班子后,我就做甩手大掌柜,把具体事情交给“二掌柜”去做。
另外一条,是控制好财务。
记者:您喜欢做那些每天必须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吗
刘和平:非常地不喜欢,也只好“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为了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敬畏心和感恩心我会坚持去做。
我是湖南人,这就要说到湖湘文化。
曾文正公说过,干大事者必须有两个字,一是“忍”字,二是“挺”字。
这也是我的生命感悟。
除了忍和挺,还要“于世有补”。
当你只剩下精神的时候,在别人看来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精神的强大会完成的。
我现在做制片人,就是想把自己写的东西拍成一部不走样的电视连续剧。
我的肉身只是做这件事的一个工具。
包括写书,虽然很没有成就感,但一定要把它完成,我得完成我作为工具的使命。
所以我常抱着两种心态创作,一种是感恩心,一种是敬畏心。
“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切由不得我来选择。
记者:您受老子影响很深啊。
刘和平:我哪一天写不出东西了,就去出家,去落发受戒,在某个寺庙里做个方丈。
我现在特别能体会到曾文正公所说的“心力交瘁,但求速死”,活着的确是了无生趣。
我对生命一点都不留恋,也不热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为了肉体的生存而吃东西、睡觉,也没有任何嗜好。
立德、立功、立言都与我本人无关。
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觉得现在自己不过是“带着肉身在修行”。
记者: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刘和平:我是求难得难,不难还要我干什么。
未来的生活我早已做好准备,我会按我的想法身体力行。
《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59.00元
明朝一哥王阳明好词好句好段
《明朝一哥王阳明》精彩摘句1.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
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
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
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6.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
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7.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
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
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9.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1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3.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
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1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
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7.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
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党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党就行了。
而专制政府的执政党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8.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
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
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19.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
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0.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
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1.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
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
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22.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23.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25.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26.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27.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
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28.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29.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
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30.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31.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32.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33.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
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34.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35.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不二的法门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36.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
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
怎样成为君子
拥有光明之心。
如何拥有光明之心
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37.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38.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
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
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39.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
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
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
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
40.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1.王守仁和小钱俩人对着竹子,神色凝重地坐了下来,从早到晚,四目圆睁,望穿秋水,尽心竭力地去格其中之理。
42.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43.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
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44.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45.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46.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
最终的结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性统治了情,理主宰了心,人悲哀地沦落为理的载体,存在于世的意义与山川草木无异。
说难听点,就是植物人。
47.阳明顿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谓的天理,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中,全在我与生俱来的秉性中,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
历经风雨如晦的朝廷,乱象纷呈的舆论,光怪陆离的一切,时代终于选择了王阳明,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众神已死,我是上帝
48.不要被历史故事所欺骗,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9.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50.可恨之县必有可怜之处,庐陵县天天上演山寨版《一号法庭》,终于激起了江西政坛的官愤:告状对我省而言实属正常,但不事生产,全民告状,这也欺官太甚了吧
51.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灵契合,相互欣赏,相互提携,并肩共进的友情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52.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
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53.就在夫子庙旁,阳明的学说开始走俏,以至于秦淮河上的妓女在完成了本职工作后也能和顾客探讨一下“朱陆异同”。
然而,酒逢千杯知己少,在这个平庸的时代,人皆以奇谈怪论吸引眼球,外在的信息不辨真假,但以猎奇为乐,谁又能真懂阳明之心
54.最不爽的当然是文官集团,想想也是,这些人十年寒窗,悬梁刺股,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对月长叹,把别人泡美眉、打网游的时间都投入到对圣人经典的咬文嚼字、穷思冥想之中,不就图个一朝为官,享受人生吗
结果朱重八太不地道了,定了个奇低无比的工资标准恶心人,上传到网上去都没人信,还被骂为五毛党,天理何在
55.看过《移魂都市》、《异次元骇客》等科幻电影就会明白,人类集体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有可能只是一套制作精密的程序,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唯一靠谱的是回归内心。
56.所有的经典都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
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57.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58.唯有通过实践,你才能够对良知逐渐获得认同感与亲切感,并使之转化为自觉的理性意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知路歧之险夷者
)。
59.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60.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
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61.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竟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
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62.知识和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物质的富足,精神的享受),如果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将之变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喉舌、遮羞布,致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
这样的知识和理论,要之何用
63.没有人因为你会背牛顿三大定律而认为你有多了不起。
同理,懂得心学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之事,让它融入你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64.四百多年后的中华大地,那些丰臣秀吉的后代,手捧着《王文成公全集》的日本军官,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手无寸铁的炎黄子孙时,同胞们用空洞的眼神告诉世人,他们早已忘记此法的创始人就是四百年前的王阳明。
65.古代食盐就是黄金,盐商就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准入门槛很高,需持“盐引”方能向政府买盐,再运到偏远地区贩卖。
“盐引”相当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到的。
66.战争不是传奇,不是织田信长带着两千人就能冒雨在桶狭间砍翻今川义元的两万大军;不是《三国演义》里每当某人快不行时就“斜刺里杀出一员大将”来解围。
67.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
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68.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
是怀念吗
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
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
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69.历来的赌徒,下注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无不是容光焕发,紧张兴奋的。
曾几何时,这些山贼还未落草为寇,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所得仅能糊口,还要饱受大户的盘剥,官府的欺凌。
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们,放下那沉重的锄头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
70.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
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忍受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不走何为
71.真正的贼在专制制度中,专制制度有贼性才使贼与专制制度同生共长,滔滔不绝。
既然历史的治乱兴替严丝合缝地遵循“血酬定律”,通过暴力革命夺取的政权不具备足以服众的合法性,那么你能革他的命,我为什么不能革你的命
72.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一句话说了两千年,大小制度改了无数次,终有今日之民主共识。
当民主政治在全球攻城夺池,遍地开花时,有人认为人类历史已经终结。
在他们看来,自由民主制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然而,即便如此,谁也不能打包票说,人类可以坐享民主之成,从此一劳永逸。
因为人性没有终结,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如人性古老,但都比人性更早消亡。
制度不是重点,无论独裁还是民主,抑或其他形式,皆出自人性。
73.历史发展到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粮食产量早已能够将全球之人免于饥荒,可仍然有人在挨饿,学者将此称之“制度性贫困”。
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分配不公,有人宁愿将粮食倒进海里也不愿拿去给灾民纾解饥荒,为什么
因为人的优越感只有在贫富对比之中才能体现,为了保持这种快感,一部分人制订各种政策、条款,收买专家学者为其摇旗呐喊,文过饰非,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游戏规则所蛊惑,入其彀中,不能自拔,离良知越来越远,为那些人为预设的“梦想”消磨一生,乐此不疲……74.多少人一辈子都活在白做工的日子里,靠着微薄的薪资抚慰自身的苦难,犹如在迷宫里东奔西跑的困兽,永远无法摆脱苦难的牢笼。
商业社会每天都在播放催眠曲:努力工作,努力消费。
似乎不工作就是废人,只能选择工作到退休,拿着仅够糊口的养老金,等待死神的降临。
75.说白了,法就是明确奖惩的律令,什么该奖,什么当罚,严格执行,利用人性的趋利避害,驱动其自私自利的特性来为君主服务。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由此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君主的个人电脑。
76.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毫无底线的比坏型社会里。
独裁者没有资格以道德和文化来回避法治建设、政治改革,而每一个公民,亦没有权利因制度之恶,便纵容姑息人性中的残酷和冷漠。
77.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故有“人类社会”一词。
而现实情况却是,人要为钱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货币化,人成了钱的工具。
当所有事物都商品化后,人本身就丧失了价值,整个社会将会被冲垮。
78.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79.毕竟,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的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馒头,没想到被别人染了色;卖染色馒头的人给孩子买奶粉,讵料里面有三聚氰胺。
每个人都在伤害别人,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80.如果民众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和部门都只为私利打算,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忍受被剥夺、被压制的命运
于是,在这个不义的世界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获取最大的利益,成为天然正当的选择。
81.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82.弱者制造麻烦、违法闹事,强者动用权力、专政镇压。
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别说法律,神也无法阻挡人们放大自己利益边界的热情,直到它遭遇更强大的阻力。
83.所有人都不问是非曲直。
当政府败给汹涌的民意时,它会本能地掩盖真相,用金钱摆平当事人。
然而,稳定可以赎买,人心难以欺骗,当所有人都无师自通地提高自己的伤害能力时,社会的运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直至溃坝。
84.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
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85.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
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86.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
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87.生老病死是自然演变的过程,本身没有痛苦可言。
真正的苦,是人不愿去体悟生老病死背后所隐藏的心性命题,从而使其承受了精神与肉体的巨大损耗,永远无法离苦得乐。
88.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起码不要制造社会问题。
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真正的革命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
谁都不是无辜者,谁也都没有罪。
”多少人,为了行善而作恶;多少人,变成了年轻时他所讨厌、所反对的那个人。
89、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
诸子百家一上来就把每种思想都说尽说透了,搞得后人只能做些注疏索引的工作。
“原心推罪”本身没有错,我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最后断案的方法还是会依托技术的革新、制度的完善以及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回到“原心推罪”的路子上来,毕竟这是最精确最人性的定罪方式。
90、爱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难缠的东西。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在一起时腻得烦了争吵不断,天各一方又盯着手机猜疑纠结。
有人心痛刚过换个人又卿卿我我,有人很想看破拒绝再说爱你爱我,总之几乎无人能够逃脱爱的漩涡。
91.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92.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它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成王成圣。
悍然独往却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
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
心为本体,万物在我。
93.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94.知行合一就是告诉你: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95.钱德洪又问,“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从本体到功夫,简易精一的概括
阳明沉思片刻,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6.阳明心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儒学正脉,他吸收了佛、老二者之精华,借用儒释道三棵大树,酿出了自己的心学之果,最终在致良知上归宗。
97.良知不能明觉,其人必将浑浑噩噩,愚昧无知,骗人并遭人骗,害人又被人害,其性格亦将走向偏执狭隘,自私独裁,最终沦为欲望和他人的奴隶,昏聩一生。
98.世人良知不能明觉,所言所行总是缺乏远见。
有人领悟了一点新思想就沾沾自喜,既而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人为了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不择手段乃至付诸暴力,结果呢
99.人生天地之间,五谷杂粮,吞风饮露,如能致其良知,复见心之全体,尽己之性,则亦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知往察来,由此及彼,无所不悉。
最终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人我之间,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能够“参天地,赞化育”。
是谓天人合一。
100.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自己的意义。
不管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
大明王朝1566徐阶的扮演着是谁,好像是个老演员,演过什么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是老演员了,叫肖竹。
在《渔岛怒潮》里演叶红山,《没有字的信》里演李大海,《大小夫人》里貌似也有他,演谁就不知道了。
《恩情》里演靳士英。
我知道的全交代了。
20年来有朱元璋的连续剧所有的
1.《朱元璋》 主演:胡军、剧雪 【年代:元至正~明洪武】(此剧讲述了朱元璋的一生)2.《传奇皇帝朱元璋》 主演:陈宝国、徐帆 【年代:元至正~明洪武】3.《洪武大案》 主演:李立群 【年代:洪武】(反贪题材的单元剧)4.《穿越时空的爱恋》 主演:张庭、徐峥 【年代:洪武、建文】(穿越剧)5.《大明天子》 主演:申军谊、高虎 【年代:建文、永乐】《大明王朝1566》 《凤阳小子朱元璋》 《乞丐皇帝传奇》 《大明群英》 《洪武三十二》《大脚马皇后》 《乱世情缘》 望采纳 谢谢
我们印象中的清朝对中国的贡献是否被夸大,包括教科书中的内容
看过楼主给的问题了。
个人感觉纯粹是一种泄愤行为。
原文用 香山知县蔡善继 治了几个葡萄牙人的例子证明中国汉族的强悍,证明汉人政权的不屈。
但是你有没看过清末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葡萄牙来的时候,是大航海时代的前期,葡萄牙的主要精力都在非洲和印度,中国只是试探一下,而且当时葡萄牙全国人口仅有200万,国力也不强,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航海国家里面缺乏强国,葡萄牙才可以逞一时威风。
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陆上国家。
而刘铭传时候已经是大航海时代后期,刘铭传却带领中国训练落后的军队打败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帝国法国,后来才因为战功和政治需要担任台湾巡抚。
说件事你听,中国军队因为长期使用弓箭,连用火枪的时候都是对着天射,所以中国清朝对外战争战败不能只归结在中国装备落后,或者说中国科技水平低。
对付无心武力侵略的葡萄牙是一回事,对付处心积虑,设定好各种侵略方案的真正侵略者又是另一回事。
时过境迁,这样的对比有何益处
要这样比的话,汉朝还成功千里驱逐匈奴,明朝为什么就从建国到灭国都在修长城
原文用了康熙的例子。
彼得大帝和康熙虽说在历史上打了个照面,但是彼得出场的时候康熙已经是个老人,这样的对比又有什么作用?至于路易十四,法国当时是全欧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路易十四时期也是法国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自然事事顺利。
你去看看路易十六的时代,法国科技是很普及,有什么作为了
况且所谓科技普及,这不是单靠某个朝代就可以做出来了,历史的长期积淀早已决定中国在那些时候搞不出这样的科学理论。
明朝时候的种种先进产品,都是技术工人长期的经验积累,根本没有人总结过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
有空看看《全球通史》,看看外国人写的史书吧。
有时候外国人的旁观者清能更准确的表现国内的问题。
至于乾隆时代。
我也认为乾隆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是至少他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和繁荣。
你认为什么才是伟大呢
移风易俗
战无不胜
老子说,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
不要太多干涉人民的生活,不要强行追求工业,人民就会自个儿去发展。
至于所谓道统问题。
你有查证过所谓持有道统的人有多少是有真材实料的
其实里面真正为国家打算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有什么值得称颂
他们冠冕堂皇地指责皇帝,为的知识扬名立万,然后就有很多人送钱给他,说到底还是为了私利。
相海瑞这种人是从来不讲道统的,你去看看《大明王朝1566》,我虽然不敢保证作者完全还原了真正的海瑞,但是作为一个能当面怒骂皇帝而免死的人,海瑞会是一个只讲仁义而不讲政治时势功利的人吗
再说满清的统治。
从明朝开始,西方民族过家就出现,到满清的时候,基本上西方一个国家就代表一个民族,他们的统治者也大多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下来的,对他们而言,基本不用考虑民族问题和权位问题。
但是满清统治者不同,他们是异民族,他们是以少数人统治不成比例的多数人,因此他们要小心谨慎的走好每一步,否则不仅仅是王朝被推翻,有可能整个民族就会因此而灭亡,他们的所有政策都是时势所迫。
我相信,无论是谁上台,他都会走跟满清一样的路。
至于左宗棠的感慨。
如果明朝的装备真的这么先进的话,李自成农民军怎么会攻破北京城
崇祯怎么会吊死煤山
禁宫内上万宫女怎么会沦为军妓
北京城怎么会变成人间地狱
我不否认明朝可能真的做出少量高质量的产品,但是少量的上等货能代表大量的次品么
况且即便真的早出来上等货,那也是官营工场的产品,众所周知官营工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业的最高水平。
拿官营的东西来炫耀文明曾经达到何种水平尚可,要是用来考虑政治,实在是空口说白话。
现在我们看到越王勾践剑也很感慨,难道我们的水平就比不上古越过了吗
一切都是时势造成的。
教科书早已名言,从明朝开始,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就在不断强化。
清朝比明朝更甚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果不是有明朝的君权与朝廷争斗的前车之鉴,清朝就不会这么强化。
不过,就算清朝不强化,如果没有外国入侵的话,它的后继者会一样强化。
像现在这样把一切责任都推到清朝身上,有意义吗
仅仅是因为清朝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换着谁,在那样的条件下也得签。
看待历史不能只用现代人的目光看,否则我们看周室分封天下,周室就是分裂主义者么
希望能平等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