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大文体的文体知识(要素,文体中的特有方法,举例等等,越详尽越好!)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
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
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
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
而从“事”到议。
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
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说明文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三.议论文 议论文相比较就简单多了。
重点是找中心论点。
方法:在开头结尾找,如果没有,可以自己概括。
分析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区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理论驳论相结合 我要告诉你的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中议论文不占主体。
你应该多看看记叙文和说明文 记叙文: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叫作记叙文,它包括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文体形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对记叙文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记叙文的要素 要想清清楚楚地记清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物或一次活动,必须具备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和地点 我们向别人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交代一下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交代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
一开头就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介绍清楚,使读者头脑中立刻便对这件事有初步的了解,这是人们叙述时常爱采取的方法。
人物和事件 是指在同一篇记叙文中,如果要写清楚所要传达给读者的内容,必须要写出是什么人参与了什么事。
光写了人,没写出事来,是不完整的记叙文;反之,光写出事,没写出人来,也不行。
原因和结果 对于时间要详细写。
这一详写,除了应包括事件的发展过程外,还应该包括时间的原因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人称 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记叙的人称反映了作者叙述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在叙述时,应根据题材的性质、范围以及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称。
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如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 指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以“我如何如何”的口吻展开叙述,叙述自己亲身经理的事,或所见所闻的人和事,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第一人称写法,作者把自己安排在所叙述的人物和时间中。
许多文章中,“我’”即是当事人,文章表达的一切都与“我”联系在一起,这样,仿佛是作者与读者促膝交谈,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一人称写法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①“我”就是作者,文章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亲身经理的事情。
这主要见之于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或回忆性的文章。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先生叙述了1904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②“我”为文章重要人物,可以是主人公。
例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
在这件小事发生发长过程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小人物,一个是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力车工人,一个是冷漠自私然而在车夫行动教育下能深刻反省、解剖自己的知识分子,即小说中的“我”。
这两个人物对比着描写,同为文章主人公。
③“我”在文章中地位次要,只是事情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
这种情况在小说中很常见,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我”是酒店小伙计。
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写了鲁镇酒店这个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写了孔乙己喝酒遭人嘲笑,偷书遭人毒打,最后悲惨死去的一生;写了掌柜等一些人拿孔乙己作为取笑对象,对孔乙己死活漠然置之的社会现象。
小伙计所见所闻的这些片段连成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采用第一人称记叙,要先明确“我”在文章中的身份和作用。
用第人称记叙的长处,一是自然亲切,真实感强,容易打动读者直接书法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局限: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像第三人称那样自由灵活,难以反映“我”所见所闻之外的事情。
第二人称 主要使用的人称是“你”(或“你们”),作者以“你如何如何‘的口吻来叙述。
虽说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决非没有,偶尔也会出现在这样集中情况下: 第一种,“你”是被表述者,但记叙的事与“我”直接有关,这主要是祭悼、怀旧一类文章。
第二种,“你”直接指读者,但记叙的事实际上是包括“我”的,,常出现在散文中的某些段落。
上面两种情况,有人认为立足点、观察点仍然是“我”,所以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的变形。
第三种情况,“你”是被表述者,但文中完全不出现“我”,从继续的立足点分析,其实是用“你”来代替“他”,可看成是第三人称的变形。
第四种是第二人称在文章中“局部”出现,这是作者与读者的谈话,而立足点仍在作者,并未出现立足点、观察点的转移,所以这段仍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出现“你”、“你们”,知识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更亲切。
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文章,它的优点,是采用了直接交谈的形式,亲切自然,娓娓动听,可以推倒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屏障,缩短了作者与读者或者被表述者之间的距离,使作者和读者直接进行情感交流,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抒情效果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叙述他人事情或以第三者的口吻和角度来展开叙述,把人物经历、事情经过告诉读者,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用“他”或“他们”代称。
很多文章都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尤其是长篇文学作品,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家矛盾的《子夜》、当代作家魏巍的《东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三、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体现材料之间人物内在联系,是贯穿前文始终的主线,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 如果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线索, 能够很快理清文章的思想与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①以事为线索 ②以物为线索 ③以人物为线索 ④以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⑤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 ⑥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⑦以见闻为线索。
以上是记叙文常用的线索。
有时候, 一篇文章也可能同时有两条线索,在阅读时要仔细辨别。
四、记叙文的叙述方式 一般来说,从叙述的方法上讲,记叙文可氛围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
1、 顺序 顺序是基本上按时间推移或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常用叙述方式。
顺序有三种情况: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③意念顺序。
意念顺序一类,有偏重于按主观情感变化的轨迹来安排层次的“情感顺序”,这两者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章的结构,也由此出现|“纵贯式”、“横列式”、“回环式”、“网点式”等等不同形式。
同一个内容,往往由于对材料的认识不同,可作不同顺序的安排。
2、倒叙 倒叙是先写事情的结局,或截取事件发展中的一个片段放在前面写,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
倒叙在我国传统上称之为“倒插笔”。
所谓 “倒”,并不是把整个事情经过倒过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是没法进行的。
倒叙只是把结局或某个部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中学课本中,《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祝福》等均是运用倒叙手法的典型例子。
运用倒叙手法有下面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倒叙仅仅是作为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题部分仍然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写的。
第二、运用倒叙方法必须把倒叙内容的起止点交代清楚。
从倒叙转为顺序,有从顺序转为倒叙,接的地方既要过渡自然,又要有明显的界限,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常用的两中倒叙形式是:一是将事情的结局提到前头来写,二是将事情过程中的某一突出环节或所叙事件中最突出的部分提前叙述。
3、插叙 插叙是指暂时中断顺叙,插入与主要清洁相关事物或相联系的内容的叙述方式。
是指在原来的叙述中,出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一般是补充介绍任务或是情节的追述。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 段文字,从发生的时间上说,可能与上下问没有直接联系,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非讲明不可的,所以插叙不是可有可无的。
插叙的内容如属追溯往事的,有时易与倒叙混淆,两者的区别在于:插叙在全篇中只是一个片段,而不是中心内容或关键部分,而倒叙则是文章中的的主要内容之一,或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另外,从位置上看,插叙是夹在顺叙过程中的,而倒叙是用在顺叙之前。
常见的插叙有下面几种: ①诠释事物。
这种插叙只对叙述中涉及的事物作简短解释,与上下文没有情节联系。
②介绍人物。
这种插叙文字很少有情节因素。
③说明原委。
这中插叙文字有情节因素,但多用概括叙述。
④回顾往事。
这种插叙文字较长,情急具体,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插叙,文章结构上产生回环曲折,内容上得到充实补充,中心能更加鲜明突出,且可以减少头绪,接生笔墨:但插叙其止处应有必要过渡,否则容易造成插叙与顺叙之间的时间混乱,影响前后行文的连贯。
4、补叙 补叙就是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①从内容上看,插叙可以叙述属于故事本身的某一个片面,但也可以叙述与故事有关的另一件事,它本身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而补叙则不能叙述另一件事,只能叙述位置后移了的同一故事的某一个片段,本身没有什么情节可言; ②从位置上看,插叙往往安插在行文当中,插叙完了必须继续顺叙下去,而补叙既可放在行文之中,又可安排在段落或文章的结尾。
③从叙述结构上来看,插叙需要过渡,而在补叙的前后则不一定要用过渡文字作为与上下文的衔接。
补叙主要针对以下几种情况:①说明有关情况,这样的补叙是为了向读者表明所记事实的材料来源,以增加文章内容的信服力。
②辅加相关事实。
这两种补叙,都是在已有的完整叙述之后的添加,内容与前文情节并不直接关联,因此文字应力求简洁,免生画蛇添足之感。
还有一种补叙是补足重要情节,作者在前文故意留下情节空白,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待事情结局之后再作弥补,方使读者恍然大悟。
这种补叙与前文情节直接有关,实际上不过是将本来发生在前的事情有意留待后面交代;笔法正与倒叙相反,而引人入胜的效果却相同,因此最应引起重视。
就一件事来说,补叙的位置必在最后;就一篇文章来说,则可在篇末,也可在篇中,当然以前者为多。
五、记叙文的语言 1、语言准确 准确是运用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准确,就是要精确地描摹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
表达要准确,往往牵涉到两个内容,一是词义,二是词的感情色彩。
词义准确,感情恰当,一般而言,表达就算准确了。
因此,辨析词义、把握词的感情色彩,是表达准确的关键。
2、语言简练 简练就是要用极少的文字去表现更多的内容。
高尔基说:“见解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
” 老舍说:“一个作家的本领在于能用很精练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 注意简洁,力求意丰,巧用警句,往往能把文章写得既见解明快,又丰富深刻。
语言简洁,从根本上说是作者思维的精密。
语言絮繁,说明作者对问题认识模糊,抓不住要害。
所以要训练语言的简洁,首先要训练思维的精密。
简洁是古今大作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他们为了写出简洁的文章,无不斟字酌句,惜墨如金。
表到要做到演少意蜂,意约旨远,写人叙事就要抓住本质,通过刻画人物富有特征性的言行,透视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出时代社会的风貌;绘景状物就要抓住特征,通过描摹景物的外部形态,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景物的自然形象;阐发事理就要高瞻远瞩,从时代、历史的高度剖析事理的实质,并揭示长期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就要选用大容量词语和扩大词语容量,力求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运用警句是使语言简练地一个突出表现。
它精辟、深刻,富于哲理和激情,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简练是简洁明快与丰富深刻的辨证统一。
简洁明快来自作者思维的精密,丰富深刻来自作者思维的深广。
3、语言生动 朱自清先生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可见文章的语言不能光满足于把思想感情说得清楚明白,而且要说得生动活泼。
生动就是要语言有点文采。
富于文采的语言才有感染力,使人爱看。
形象性是生动性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形象性,就是要把写作对象立体的、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
运用描绘性语句和修辞手法是增加语言形象性的有效手段。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一般来说,每个词语的使用都要符合一定的习惯,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突破常规,灵活地运用词语,可使语言新颖别致,生动活泼。
所谓和谐,是指文章语言的声(声音)、色(色彩)|势(气势)、态(形态)与描绘对象、主观情绪的浑然一体。
语言的和谐是对文章的整体而言的,也就是说,语言的和谐美应是一种整体的美。
文体有别,文章各异,和谐的标准不同;题材相同,题旨不同,和谐标准也不同,作者只有从特定的对象、题旨出发,选择语言调配句式,才能达到和谐。
文章唯有和谐,才是准确;唯有和谐,才会生动。
议论文: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写一句名言
把一部小说、一本书、一出舞台剧或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跟创作独创的电影剧本是一样的。
“进行改编”(to adapt)意味着从一种媒介改变成另一种媒介。
改编(adaption)的定义是:“通过变化或调整使之更合宜或适应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
换句话说,小说就是小说,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剧本就是电影剧本。
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意味着把这一个(书)改变成为另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把这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
它不是拍成电影的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的舞台剧。
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桔子。
当你把一部小说、一出舞台剧、一篇文章,甚至于一首歌曲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是在把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
你是根据它原来的素材来写一个电影剧本。
然而从实质上讲,你还是在创作一个独创的电影剧本,因而你必须以独创的方式来探讨它。
一部小说通常涉及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在戏剧性动作的思想景象中发生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与回忆。
在小说中,你可以用一句话、一个段落,一页稿纸,或一个章节,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对白、思想、感情和印象等等。
小说时常发生在人物的脑海内。
另一方面,一出舞台剧是在舞台面的规定范围之内用对话把思想、感情和事件描绘出来。
戏剧涉及的是戏剧性行动的语言(language)。
电影剧本涉及的是外部情境(externals),是具体的细节——一只钟的滴嗒声,一个小孩在空旷的街道上游戏,一辆汽车拐过街角等。
电影剧本是一个用画面来讲述的故事,它发生在戏剧结构的来龙去脉之中。
曾经导演过《筋疲力尽》(Breathless)、《周末》(Weekend)和《随心所欲》(Vivre sa Vie)等片的富于创新精神的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说过,电影正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去读解画面。
改编的剧本应该看作是独创的电影剧本。
它只不过是以小说、书籍、舞台剧、文章或歌曲为起点。
这些都是材料来源,是起点。
仅此而已。
当你改编一部小说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仅限于忠实于原素材的地步。
《总统班底》就是个好例子。
它是由威廉·戈尔德曼根据伯恩斯坦与武德沃得所写的书(顺便提醒一句,是关于水门事件的)改编的,这里就需要立即作出若干个剧作上的选择。
在舍伍德·欧克斯实验学院的一次采访之中,戈尔德曼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改编。
“我必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非常复杂的素材,但又不能显得头脑简单。
我必须从没有故事的素材中编出个故事来。
要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总是一个问题。
“举例说,电影是在原书的一半之处结束的。
我们决定就在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结束。
而不是去表现武德沃得和伯恩斯坦怎样获得全胜。
观众已经知道他们证实自己是正确的了,并且名利双收,成了新闻界的宠儿。
试图以这样的高调来结束影片,那会是个错误。
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结束:在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也就是原书一半多一点儿的地方结束影片。
对电影剧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结构。
我必须确信,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要寻找的东西。
如果观众被弄得稀里糊涂,那我们就会失去他们。
”戈尔德曼以闯入水门大楼那个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段落为开端。
然后,当那些人被捕后,在预审法庭上介绍了武德沃得(罗伯特·雷德福饰)。
他在法庭上看到了那位高级律师,于是开始怀疑,然后介入其中。
当伯恩斯坦(达斯汀·霍夫曼饰)参加进来处理这件事时(这是情节点I),他们成功地揭开了这一秘密与阴谋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了美国总统的下台。
原始素材是材料的来源。
怎样把它形成电影剧本,那就全靠你自己啦。
你可以加上一些人物、场景、事变和事件等。
但不要把小说硬抄到电影剧本中去,要把它变成视觉上的,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戈尔德曼在《马拉松人》(Marathon Man)中就是这样做的。
他改编了自己的小说:“人们问我是不是先写成电影剧本的。
我告诉他们,不是的。
根本不是
是小说在先。
它被买下来拍电影,纯属巧合。
“《马拉松人》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剧本。
这部小说是一部内心的小说,大多数动作会发生在这个小伙子的头脑里面。
在原书中和影片中,唯一一个直接表现的场面,就是奥列佛在钻石区的那个场面。
这是一场外景戏。
我不需要改动多大,因为它本来就表现得很好。
在书中它很奏效,在电影剧本中也很奏效,在影片中它也同样很奏效。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局限于忠实于原素材的地步。
前不久我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
我不得不从点点滴滴开始。
这是一部灾难小说,写的是一位气象学家发现一个新的冰河时期即将来临,当然,没有人相信他。
当气候开始变化时,已经太晚了。
新的冰河时期开始了。
这位气象学家和其他一批科学家被派往冰岛去考察冰川,但是船被冰封。
小说以主人公被冻死为结尾。
这就是这本书。
一部长达六百五十页的灾难小说。
这是够诱人的。
我决定保留这位主人公。
但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戏剧价值,我要把他摆在一个感情的冲突之中。
所以我让他成为一个在政治问题上直言不讳的教授,人们正在考虑授予他美国纽约大学的一个终身职位。
他的关于冰河时期即将临近的“不负责任”的声明,可能要危及他的任职。
然后,我需要构思故事该怎么办。
我需要把结尾改成一个“高调的”或者正面的结尾。
我要让他们都活下来,而不是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我开始明白,我需要个令人激动的开端。
我通读了全书,在第278页上,我看到主人公在冰岛测量冰川的运动。
我决定从这里开始——就在这广阔无垠的冰原上。
这是一个视觉因素。
当他们深深下降到冰川的心脏时,发生了地震,引起了雪崩。
他们总算死里逃生。
这是一个强烈的视觉段落,它十分恰当地建置了整个故事。
当教授返回纽约,把他的发现交给上级时,他们不相信他。
那年发生的第一场暴风雪,一个警告,成为第一幕结尾的情节点。
这场暴风雪发生在万圣节(我的主意),因为这时有可能下雪,并且是一个很好的视觉段落。
这是未来事情的模样。
第二幕是另一个问题。
我把大部分动作归成三个主要段落:一、主人公组织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联络网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二、纽约城市开始冰冻;三、人们终于接受了事实,并且试图制定出一个计划。
我从书中挑了一些事件,把这几场戏串在一起。
我知道我必须避免重弹那些灾难片的陈词滥调,因为当时灾难片已经没有市场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原书的结尾不适用,必须改变一下。
我就以一个未来的幸存者的故事作为结尾。
我把动作改成这样,当科学家的船被冰封之后(第二幕结尾的情节点Ⅱ),我让主人公和他的科学家女友,以及另外七个人离船而去,尝试着去适应冰天雪地的生活条件,就象爱斯基摩人近千年来所做的那样。
所以第三幕是全新的。
这九个人组成一个旅行集体,一路上狩猎驯鹿,并抛弃了二十世纪的残余。
我以这个气象学家的女友生了一个孩子来结束这个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很有效用。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它必须是一个视觉的经验。
这才是电影剧作家的工作。
你仅仅需要忠实于原素材的整体性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例外。
也许最独特的例外就是约翰·休斯顿为《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写的剧本。
当时休斯顿刚刚根据W·R·伯纳特(W.R.Burnett)的书改写成了一个电影剧本《峻岭》(High Sierra)(由汉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和伊达·露彼诺Ida Lupino主演)。
这部影片非常成功。
于是休斯顿得到机会编写和导演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他决定把达什埃尔·汉麦特(Dashiel Hammett)的小说《马耳他之鹰》重新拍成电影。
这个萨姆·斯佩得(Sam Spade)的侦探故事曾两次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成影片:一次在1931年拍成喜剧片,由理卡多·柯蒂茨(Ric-ardo Cortez)与比博·丹尼尔斯(Bebe Daniels)主演。
另一次在1936年,以《撒旦遇到一位太太》为名(SatanMet a Lady),由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和比蒂·戴维斯(Bette Davis)主演。
这两部影片全失败了。
休斯顿很喜欢这本书的味道。
他认为可以在银幕上很完整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把它拍成—部具有汉麦特风格的硬汉子的侦探故事片。
就在他临去休假之前,他把这本书交给了他的秘书,让她通读全书,然后把文学的叙述改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形式,把各个场面标出内景或外景,说明基本动作并引用原书的对话做对白。
然后,他就到墨西哥去了。
当他走后,这个电影剧本辗转到了杰克·L·华纳手中。
“我喜欢它,你们正抓到了这本书的妙处,”他对这位大吃一惊的剧作者兼导演说道:“开拍
就照这个样子
我祝愿它成功
”休斯顿言听计从。
结果,影片成为美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威廉·戈尔德曼在谈到他写《卖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阳舞的小伙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说:“首先对西部地区的调查工作就是索然无味的,因为大部分材料不准确。
那些写西部故事的作家们搞的都是没完没了的神话,这本身就是虚假的。
很难去弄清真相。
”戈尔德曼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去调查这个卖花生的卡西迪。
他偶然找到“一本或几篇,或者是一段关于卡西迪的资料,但是没有一点关于跳太阳舞的小伙子的材料:在他同卡西迪去南美之前,他仅是个无名小卒。
”戈尔德曼发现为了使卡西迪和小伙子离开这个国家逃到南美,必须歪曲历史。
这两个法外人是这类人中的最后两个。
时代变了,这两个西部的法外人再不能干那些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们一直干的事情了。
“在这部影片中,”戈尔德曼说,“卖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阳舞的小伙子抢劫了几次火车。
而后官方组织了一个大型民团对他们紧追不舍。
当他们发现无法摆脱民团的追击时,他们跳下了悬崖,然后到南美去谋生。
但在实际生活中,当卖花生的卡西迪得知大型民团的消息之后,他就走了,径直走了
他知道全完了,他斗不过他们……“我认为我应该证明我的主人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逃跑,所以我尽量把这大型民团写成是毫不宽容的,这样就使得观众们为他们逃脱罗网而鼓掌喝彩。
“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是编造出来的。
我采用了个别史实,他们的确劫过两次火车,他们的确搞了不少炸药把车厢炸得粉碎,而每次武德科克这个人都在车上;他们的确去过纽约,他们也去了南美,最后他们的确在玻利维亚的枪战中身亡。
此外,是一些一鳞半爪的材料,故事全是拼凑的。
”T·S·艾略特①有句名言:“历史不过是编造的通道。
”如果你要写一个历史的电影剧本,对有关的人物不应追求准确无误,只求历史事件及其结果准确就行了。
如果你必须增添新的场面,做就是了。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加进几个事件,使得故事更加个性化,只要它们能导致准确的历史结果就行。
法国电影创作者阿培尔·冈斯(AbelGance)②拍摄的《拿破仑》(Napoleon),就是一个利用历史作为跳板的杰出范例。
这部影片原来拍摄于1927年,最近由科温·布朗罗(Kevin Brownlow)挖掘出来,并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发行公映。
影片追述了拿破仑的早期生涯,(冈斯在小孩打雪仗之中,便把孩提时代的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戏剧化地表现了出来。
记住,动作即是人物
)然后,影片跳到1789年,展现了法兰西革命的六年,并以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陆军统帅为结尾。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精彩的三面银幕的段落场面(三块银幕同时放映),表现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进军意大利。
但是,对待历史不能太随便了。
在最近一个欧洲的电戏剧本创作班上,一名法国学生写了一个关于拿破仑从滑铁卢到圣·赫伦纳岛的电影剧本。
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浪漫的武侠电影,其中充满了不准确的史实和纯属虚构的事件。
他没有为这个故事进行充分的准备或调查研究,因此剧本除了当做一个反面的写作样板之外,别无它用。
把一出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剧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
虽然你涉及的是不同的形式,但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
一出戏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它涉及的是戏剧性动作的语言。
剧中人物讲述着他们的感觉,喋喋不休议论着他们的记忆、情绪和事件。
表演区、地点、背景永远局限在舞台框之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中也曾有过一段时间,他诅咒这个舞台的限制,把它称之为:“没有价值的绞架”和“木头的零
”而且恳请观众诸君“以自己的头脑来弥补表演的不足。
”他知道在这个舞台上是无法表现在碧空之下英格兰连绵起伏的旷野上两支对垒的军队,这一壮观宏伟的场面。
只是在他完成了《哈姆莱特》之后,他才超越了舞台的限制,创造了伟大的舞台艺术。
当你把一出戏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时,你应该把戏中所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
戏剧涉及的是语言和戏剧性的对白。
在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③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热屋顶上的猫》(A Cat on a Hot Tin Roof),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或者是尤金·奥涅尔(Eugene O'Neill)④的《直至深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动作全部发生在舞台上,在布景之中,演员在议论自己,或者相互对话。
你可以随便拿来一个剧本看看,无论是萨姆·沙帕德(Sam Shepard)的现代戏剧如《饥饿阶级的咒骂》(Curseof the Starving Class),还是艾德华·阿尔比(EdwardAlbee)的《谁害怕弗杰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Virginia Woolf)全是一样。
因为一出戏的动作是说出来的,所以你必须加以扩展,赋予它以视觉的幅度。
你应该为剧中仅仅在对话中提到的事情增加一些场面与对话,把它们加以安排和设计,从而使它们能引向原舞台剧的主要场景上。
要从对话之中找到把动作视觉化的方法。
澳大利亚的影片《驯马手莫兰特》(Breaker Morant)是个好例子。
原剧作者为肯尼恩·罗斯(Kenneth Ross)(他还写过《豺狼的日子》(Day of the Jackal),后来由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和鲁斯·贝瑞斯福特(Bruce Bere-sford)改编并导演成影片。
这部影片是关于布尔战争(Boer War)(1900年)中,一名澳大利亚军官由于以一种“非正统的和不文明的方式”(游击战争)杀死敌人而被控、受审,最后被处死的故事。
他成了政治斗争的受害者,战争赌博中的抵押品,本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制度的一位澳大利亚牺牲品。
原舞台剧是发生在法庭上,但是影片则把动作扩展开来,它不仅增加了战斗场面的闪回镜头,而且加进了表现这位士兵个人生活的场面。
结果使它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发人深省的影片。
这出舞台剧和影片各自独具一格,这当然要归功于戏剧作家和电影创作者。
主要表现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的电影剧本,即传记体式的剧本,必须有所取舍和集中,从而使它富有效果。
以卡尔·福曼(Cail Forman)编剧的《青年的温斯顿》(Young Winston)为例,它只涉及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当选为首相之前的生活的几个插曲和事件。
你的人物的生活仅仅是你写作的开始。
要有选择。
只要从主人公生活中挑选出几个事件或事情,然后把它们构成一条戏剧性故事线。
汤姆·理克曼(Tom Rickman)的《煤矿工的女儿》(Coal Miner's Daughter),罗伯特·波尔特(R-obert Bolt)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以及奥逊·威尔斯和赫尔曼·曼凯维奇的《公民凯恩》(根据威廉·鲁道夫·赫斯特的生涯松散地改编而成)都是把主人公生活的几个事件加以戏剧性安排而构成的很好范例。
你怎样处理你的对象的生活,这决定了基本的故事线;没有一条故事线,就没有故事;而没有故事,你也就写不成电影剧本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获得了把一家重要的大城市报纸的第一位女主编的生活拍成电影的创作权。
我的学生试图把一切事情都写进故事之内;早期生涯,“因为它们非常有意思”;她的婚姻和生儿育女,‘因为她具有不寻常的处世态度”;她报道过几个重要新闻的那个早期的记者生活。
“因为它们实在令人兴奋”,以及获得主编职务以及其他几个故事,“因为这是她成名的原因”。
我劝她集中写这个女人生活中的几个事件,但是她被自己的对象牢牢地缠住了,以至于无法客观地来看问题。
于是我让她做一个练习。
我让她用几页纸写出她的故事线。
她写了足足二十六页稿纸给我,而且只写了这个人物一生的一半
她根本没写出个故事来,只写了个记事,而且枯燥无味。
我告诉她这样写不行,建议她集中在这个人物的主编生涯中的一、两个故事上。
一个星期后,她来对我说,她无法决定哪件事情值得写。
这种迟疑不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沮丧而压抑,最后丧失了信心不想写这个剧本了。
一天,她哭着来找我。
我鼓励她重新研究那些素材,找出这个女人生活中最有兴趣的三件事情,(写作,请记住,就是挑选与选择),如果需要的话,找那个女人谈谈,问问她自己认为她的生活和事业中哪些方面最有意思。
她这样做了,并终于以主人公所报道的那个新闻故事,也就是使她成为第一位女主编的那个新闻故事为基础来构成一条故事线。
这条故事线成为这个电影剧本的“钩子”或基础。
你只能用一百二十页稿纸来讲故事。
要精心地挑选那些事件,从而使它们能通过最好的视觉能力与戏剧性成分来描绘你的故事,使它们趣味盎然。
电影剧本必须以你故事的戏剧性要求为基础。
原始素材毕竟只是原始素材。
它只是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新闻记者似乎很难学到这一点。
当他们以一篇报道为基础写电影剧本时,常常感到困难。
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在一部影片中结构戏剧性故事线的方法,恰好与在新闻报道的结构法截然相反。
一个新闻记者以收集事实和情报为业,他靠研究书本或采访有关人员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他们一旦掌握了全部事实,就可以设想出故事来。
一个新闻记者收集的素材越多,信息也就越多;这样他就可以使用一些,或全部都用,或干脆不用。
他一旦收集到事实材料后,就开始寻找故事的“钩子”或“角度”,然后仅仅使用其中那些最有趣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写他的故事。
这就是好的新闻报道。
但是写电影剧本正好与之相反。
你带着一种想法,一个主题,一个动作与人物,来写电影剧本;然后编织一个能使之戏剧化的故事线。
一旦你有了这个基础故事线——如三个家伙抢劫蔡斯·曼哈顿银行——你就可以把它加以扩展;进行调查,创造人物,写人物传记,需要的话,访问一些人,收集所缺的那些能对故事有用的事实和情报。
如果故事还缺什么东西,那就撰写出来。
在电影剧本中,事实支承着故事;你甚至可以说,它们创造了这个故事。
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你是从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这个故事,然后收集事实。
在新闻报道写作中,你是从特殊到一般;你先收集事实,然后再找出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他根据自己发表在一家全国性杂志上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来改编一个电影剧本。
尽管他掌握了全部事实,但是他仍然感到很难摆脱开文章,很难把一个好的电影剧本所需要的那些因素加以戏剧化。
在寻找合适的事实和细节方面,他束手无策了。
写到三十页就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
他陷入困境,惊恐失措,然后把这个本来能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剧本的东西束之高阁了。
他不能做到文章是文章,电影剧本是电影剧本。
他想要忠实于原素材,但是这行不通。
很多人想根据杂志或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来编写一个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
如果你想把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话,你就必须从电影剧作家的角度去处理它。
这个故事是说什么的
谁是主要人物
结尾怎样
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子因被指控犯谋杀罪而被捕、受审、后来又宣告他无罪,直到公审后才发现他是真正有罪的
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设计,制作赛车,并参加竞赛,最后成为冠军
还是关于一个医生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还是关于乱伦的事
写的是谁
讲的是什么
当你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把它们安排在戏剧性结构之中。
当你把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时 你会碰到许多法律问题。
首先,你应当获准写这个剧本,这意味着,你应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改编权,要和作者谈判,也许还要和报社、杂志社协商。
大多数人是愿意你把他们的故事搬上银幕或电视的。
如果你认真的话,还需要咨询专门办理这类事务的法律顾问或者文学经纪人。
但无论如何,别被法律事务纠缠过多。
如果你不想现在就办,那就别办。
先写出个初稿或梗概。
素材中有一些东西吸引了你,是些什么呢
要探索一下。
你可以决定根据这篇文章或故事写个草稿,然后看看结果如何。
如果不错,你再把它给一些有关人员看一看。
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
以上就是你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以上我们讨论了把小说、舞台剧或者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改编艺术
回答:不要绝对忠实于原著。
一本书是一本书,一出戏是一出戏,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一个电影剧本是一个电影剧本。
改编的电影剧本就是独创的电影剧本。
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形式。
正如苹果不同于桔子一样
练习:随便翻开一本小说,读几页。
注意一下,叙事动作是如何描写的。
它是发生在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之中
是通过对话讲述出来的
描写部分怎样
再拿出一个戏剧剧本,也读几页。
注意一下人物是如何谈论他们自己或者剧本的动作。
然后读几页电影剧本(随便找本书中的电影剧本片断即可),看看电影剧本是如何处理外部细节和事件的,主要人物看见什么。
---------------------------① T·S·艾略特:(T.S.Eliot)美国现代诗人,与庞德并驾齐驱被称为美国现代诗歌鼻祖。
② 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诗人及哲学家。
③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国当代戏剧家。
尤金·奥涅尔(Eugene O'neill)美国当代戏剧家,被视为美国当代戏剧之父。
鲁迅说过的名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与和谐与稳定之中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西毁灭给,喜剧将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名言 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
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不耻最后。
即使慢,驶而不息。
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目标。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
感情正烈的时候,容易封杀美。
月缺花残,潸然泪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中国人格外凶。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
“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
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
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
……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
古今中外,其揆〔揆(kui)〕准则,道理。
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
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
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
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散胙(zuo)〕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
胙,古代祭祀时所供的肉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小见大》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坟.娜拉走后怎样》 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 《两地书.八》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
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还不很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
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三闲集.铲共大观》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
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
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
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
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关于奴隶与奴才 ……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虽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个个以为这正是他自己。
这样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俭,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
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
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
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
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
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
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从地上站起来,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声:撞罢。
一个个发麻腿还在抖着,就撞过去。
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
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
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
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来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
…… 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
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的。
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准风月谈.爬和撞》 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
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
由此看来,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
无论什么,都会惯起来的。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字面虽然改了,涵义还依旧。
这很使我失望;否则,我将鼓吹改奴隶二字为“弩理”,或是“努礼”,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不必再愁什么了。
《华盖集.咬文嚼字(二)》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
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
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
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
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涂。
《且介亭杂文.隔膜》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自家相杀和为异族所杀当然有些不同。
譬如一个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忿。
但一个人而至于乏到自己打嘴巴,也就很难免为别人所打,如果世界上“打”的事实还没有消除。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南腔北调集.漫与》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孙皓〔孙皓(242—283)〕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
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骄横暴戾,降晋后却甘受戏弄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闲;宋徽宗〔宋徽宗(1082—1135)〕即赵佶,北宋皇帝。
在位时横暴凶残,骄奢淫逸;为金兵所俘后,虽备受侮辱,仍不断向“金主”称臣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
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
《南腔北调集.谚语》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 ……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国民性批判 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
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
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
——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坟.论睁了眼看》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
……“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
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
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
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
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
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
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中国,自从杀掉蚩尤以后,兴高采烈的自以为制服异族的时候也不少了,不知道能否在平定什么方略等等之外,寻出一篇这样为弱民族主张正义的文章来。
《译文序跋集.〈现代小说译丛〉〈医生〉译者附记》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爱国之士又说,中国人是爱和平的。
但我殊不解既爱和平,何以国内连年打仗
或者这话应该修正:中国人对外国人是爱和平的。
我们仔细查察自己,不再说诳的时候应该到来了,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看见希望的萌芽的时候。
我不以为自承无力,是比自夸爱和平更其耻辱。
《华盖集.补白》 中国开一个运动会,却每每因为决赛而至于打架;日子早过去了,两面还仇恨着。
在社会上,也大抵无端的互相仇视,什么南北,什么省道府县,弄得无可开交,个个满脸苦相。
我因此对于中国人爱和平这句话,很有些怀疑,很觉得恐怖。
《译文序跋集.〈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军阀们只管自己斗争着,人民不与闻,只是看。
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士兵们相斗争…… …… 然而人民一任他们玩把戏,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
——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
……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
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
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
他们的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
……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无破坏即无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
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
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作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
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
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
…… 这是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
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会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
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自己是完了,但要这样的达到一同灭亡的末路。
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么
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 出处: & 西祠胡同
鲁迅说过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5、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6、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7、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8、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1、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2、怀疑并不是缺点。
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3、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4、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6、名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7、只有孔乙己来了,才可以笑几声。
38、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9、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40、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面对挫折的反例,六个例子
作文—— 可作动重在作,解为写作文, 可词,重在文,解为文章。
散一种文章体裁,而一种文学体裁。
而一般作文(在教学上)限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类虚拟文体。
这四种文体都有可能是散文,也有可能不是散文。
作文如果要求里面不限制文体,可以写成散文。
当然也可写在其它文体。
如诗歌、戏剧、小说。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写作时应当有内在的线索,即所谓一线串珠。
鲁迅有名的文章的摘抄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无题》)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无题》)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我有一言须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别诸》)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鲁迅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鲁迅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决不愤懑,因为这些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深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中,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这段文字出自《呐喊》自序。
暴君的专制使人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变成死相。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
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出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利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纵,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论照相之类》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
——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随感录三十八》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观斗》不过我们中国人实在有一点小毛病,就是不大爱听别国的好处。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灯下漫笔》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是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
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通讯》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
——《忽然想到》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学界的三魂》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
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两者之间,思想本没有什么大差别。
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愚君政策”。
——《马上支日记》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记谈话》中国的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权力者的手,使他又变成洁净的人物的。
——《我要骗人》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
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
日本则不然。
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作戏似的。
——《今春的两种感想》“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说“面子”》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