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嘉开头的伤感诗句

谁能把“我,爱,梁,嘉,丽”几个字作为开头做成关于爱情的诗句,带点唯美或伤感都行,急需,谢谢谢

1.我观自古贤达人爱你一生是真心梁园公子方开宴嘉陵江近好游春丽日萱花照五云2.我与天地俱清闲爱惜长条待少年梁侯相君和鼎贵嘉树一发如针然丽谯一新玉楼观3.我爱乐天文爱山花木深梁子天一柱嘉宾会如林丽日照芳春4.我国太平年爱人兼爱山梁公宣和会嘉荣东西川丽藻洒芳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详解

永遇京口北固亭怀古①江山,英雄无觅孙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 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

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

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说 明]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小楼昨夜又东风出自哪里

名句“昨夜又东风”是出自李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一本图书。

该书者邸永君第二部散文集。

书中所收入的作者近年发表的《民大轶事》、《关于复兴国学的思考》、《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科举制度漫谈》等40余篇散文随笔,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

该书稿由40篇散文组成,有《民大轶事:读博记忆中的吉光片羽》《关于复兴国学之意义》 《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状元漫谈》《北京城门趣话 》《中国学位制度漫谈: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文化一词出处考》《茶道漫谈》等。

本书既有余秋雨先生作品之文笔洗练、优美之特点,更以立意高远,大气见长。

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美文品读中,获取诸多文史知识。

书系作者人品端正、文笔优美、知识积累厚重。

书系读者对象主要是大、中学生及广大文化读者。

辛弃疾《破阵子》

您好!这句诗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这首诗的: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全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赏析: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里的红娘小玉中的红娘指的是睡啊?

红娘:里的丫环,促成张生和莺莺的结合。

后来成为媒人的代称。

小玉:写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

李益在长安与霍小玉相恋,后来李益以书判拔萃,授郑县主簿,临行向小玉发誓偕老,归家后即变心易志,另娶贵姓女卢氏。

小玉相思成疾,沈绵不起。

侠士黄衫客激于义愤,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

小玉悲愤交集,痛责李益,气结而死。

冤魂化作厉鬼,使李益夫妻不和,终身受到猜疑与嫉妒情绪的困扰。

作者以最大的同情,把霍小玉塑造成一个温婉美丽,受尽封建社会压迫淩辱而不肯屈服的悲剧大历年间,陇西有个叫李益的书生,二十岁,考中了进士。

到第二年,参加拔萃科考试,等著由吏部来主持复试。

六月盛夏,到达长安,住宿在新昌里。

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时就有才气,丽词嘉句,时人都说无双;前辈尊长,全都推祟佩服。

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

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

长安有个媒婆叫鲍十一姐,是从前薛驸马家的婢女,赎身嫁人,已有十多年了。

秉性灵活乖巧,著於花言巧语。

富豪之家皇亲国戚的住处,没有一处不曾去打听消息,出谋画策,人们都推她做领头。

她常受李益诚心的委托和丰厚的礼品,心里很感激他。

几个月后,李益正闲住在房舍的南亭。

下午时前后,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仆人说是鲍十一娘到了。

李益撩起衣服跟著跑出来,迎上去问道:「鲍妈妈今天为什麼忽然来了

」鲍十一娘笑著说:「苏姑子作了好梦没有

有个仙人,被放逐在人间,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

像这样的角色,和您十郎正好匹配啊。

」李益听说后惊喜踊跃,神气飞扬,身体轻飘飘的,拉著鲍十一娘的手边拜边谢道:「一辈子做你的奴仆,死了也不怕」。

於是问她的姓名和住处。

鲍十一娘详细说道:「她是从前霍王的小女儿,字小玉,霍王很喜爱她。

母亲叫净持。

-净持,就是霍王宠爱的婢女。

霍王刚死的时候,众兄弟因为她是低贱的人所生,不太愿意收留。

於是分给她些资产,叫她住在外面,改姓郑氏,人们也不知道她是霍王的女儿。

她姿质艳美,我一辈子也没有看见过这样漂亮的人;情趣高雅,神态飘逸,处处都超过别人;音乐诗书,没有不精通的。

前些时托我寻找一个好郎君,品格情调都要能相称的。

我详细介绍了十郎。

她也知道李十郎的名字,非常高兴称心。

她家住在胜业坊古寺巷里,刚进巷口有个车门的宅子就是。

已经和她约好时间,明天午时,只要到巷口找到一个叫桂子的婢女,就可以了。

鲍十一娘走后。

李益就准备前去的计划。

於是派家僮秋鸿,从堂兄京兆参军尚公那里借青黑色的小马和黄金马笼头。

晚上,李益换洗衣服沐浴,修饰容貌仪表,高兴得手舞足蹈,整夜睡不著觉。

天刚亮,戴上头巾,拿过镜子照照,只怕还不合适。

犹豫之间,已到了中午。

便命备马疾奔向去,直达胜业坊。

到了约会的地方,果然看见一个婢女站著等候,迎上来问道:「莫非是李十郎吗

」李益随即下马,让她牵进屋后,急急锁上门。

看见鲍十一娘果然从里面出来,远远笑著说:「何等儿郎,到这里来。

」李益开玩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引进中门。

庭院间有四株樱桃树,西北角挂著一个鹦鹉笼,看见李益进来,便说道:「有人进来,快快放下帘子

」李益本来生性雅静,心里还在疑惧,忽然听见鸟说话,惊讶得不敢向前走了。

正在踌躇,鲍十一娘已领著净持走下台阶来迎候他了。

进屋后对面坐下。

净持年纪大约四十多岁,绰约多姿,谈笑很迷人。

她於是对李益说:「一向听说十郎有才情又风流,如今又看到容貌雅秀,果然名不虚传。

我有一个女儿,虽然缺少教训,但容貌还不至丑陋,如能配给郎君,甚为相称。

鲍十一娘屡次都接到您的心意,今天就让她永远来服侍您。

」李益答谢道:「我笨拙平庸,想不到承您看重,倘蒙收留,生死为荣。

」於是命令摆上酒宴,随即让霍小玉从厅堂东面的闺房里出来。

李益连忙起来拜迎。

顿时只觉得整座堂屋,像一样。

相互照耀,眼光转动神采照人。

随后就坐在母亲身边。

母亲对她说:「你经常喜欢吟咏的「开帘风动竹,」,就是这位李十郎的诗呀。

你整天吟想,怎麼比得上见一面呢。

」霍小玉便低下头微笑,轻声说道:「见面不如闻名。

才子怎麼能没有漂亮的相貌。

」李益也就接著站起来下拜。

道:「小娘子爱才情,鄙人重视美色。

双方爱好相互映衬,才貌便兼有了。

」相现而笑,便举起杯来劝了几回酒。

李益起身,请霍小玉唱歌。

开始时她不肯,母亲再三勉强她唱,她才答应,发声清亮,曲调精奇。

酒宴结束,已到天黑,鲍十一娘引著李益到西院安息。

清静的庭院深邃的房子,帘帐都很华丽。

鲍十一娘让小了头桂子和浣砂替李益脱靴解带。

不一会,霍小玉来了,言谈温柔,辞气婉转迷人。

脱下罗衣的时候,体态更显得美丽,放下帐子枕上相亲,极其欢爱。

李益自认为宋玉提到的、曹植遇到的洛水神女也不会超过。

夜半之时,霍小玉忽然流泪看著李益说:「我本是娼妓人家,自己知道不能与你匹配。

如今因为姿色而受到你的爱恋,托身给仁贤君子,只怕我一旦年老色衰,君的恩情随即转移衰退。

使我像女萝一样没有大树可以你靠,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抛弃。

在欢乐到极点的时候,不觉悲从中来。

」李益听了她的话,不胜感叹。

於是伸过手臂去让她枕著,慢慢地对霍小玉说;「生平的愿望,今天得以实现,即使粉身碎骨,我发誓绝不丢开你。

夫人为什麼说出这些话

请拿出白绢来,我写上盟约。

」霍小玉也就止住眼泪,让婢女樱桃挑起帐子拿著蜡烛,递给李益笔砚。

霍小玉在吹禅之余,很喜欢诗书,筐子里箱子里的笔砚,都是霍王家的旧物。

便拿出锦锈的口袋,取出越地女子织有黑丝直格的三尺白色细绢交给李益。

李益一向富有才思,拿过笔来就写成文句,引用山河作比喻,指看日月表示诚心,句句恳切,听了这些话很感动人。

书写完毕,便让她收藏在珍宝箱襄。

从此之后相亲相爱,好像翡翠鸟在云中一样。

这样过了两年,日夜相随。

后一年的春天,李益因为书判拔萃登科,被授予郑县主簿的官职。

到了四月,将要去上任,乘便到探亲报喜。

长安的亲戚很多来设宴饯则。

当时还未消尽,夏天的景色初放光彩,酒席结束宾客散去,离别之情萦绕胸中。

霍小玉对李益说:「以您的才学和名声,多为人仰慕,愿意和您结婚的人,一定是很多的。

何况您堂上有严厉的双觐,室内没有正妻,您这次回家,一定去缔结美满的姻缘。

当初盟约上的话,只是空谈罢了。

然而我有个小小的愿望,想立即当面陈述,愿它永远记在您心上,不知您还能听取吗

」李益惊怪地说:「我有什度罪过,你忽然说出这些话

你有话就说,我一定敬记在心。

」霍小玉说;「我年龄方十八,郎君也才二十二岁,到您三十而立的,时候,还有八年。

一辈子的欢乐爱恋,希望在这段时期内享用完。

然后您去挑选名门望族,结成秦晋之好,也不算晚。

我就抛弃人世之事,剪去头发穿上黑衣,过去的愿望,到那时也就满足了。

」李益又惭愧又感动,不觉流下眼泪,於是对霍小玉说:「我巳,不论生死都会信守。

和您白头到老,还怕不能满足平生愿望,怎敢就有一心两意。

务必求你不要疑虑,只管安心在家等待我。

到了八月份,我一定会回到华州,随即派人前来接你,相见的日子不会遥远的。

」又过了几天,李益就告假东去了。

上任后十天,李益请假到去省亲。

还未到家时,太夫人已替他和表妹卢氏议亲,婚约都已定好了。

太夫人一向严厉固执,李益踌躇不敢推切,便前去行礼答谢,随即约定好了在近期内成婚。

卢家也是名门望族,嫁女儿到他家,聘娶的财礼定要订为百万之数,不满这数目,照理无法办成。

李益家中一向贫穷,办这事一定要借贷,於是找个藉口请假,到远地去投奔亲戚朋友,渡过长江、淮水,从秋天一查奔到夏天。

李益因为自己背弃盟约,长期拖延回去的期限,什度消息也不带给小玉,就想断绝她的希望,远托亲戚朋友,不让泄漏这事。

霍小玉自从李益过期不归,屡次打听音信。

虚词诡说,天天不同。

她广求巫师,遍访占卦的人,内心忧恨,一年有余。

小玉憔悴瘦损独卧空闺,忧郁成疾。

虽然李益的书信完全断绝了,但霍小玉的思念盼望却始终不变,送钱财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告诉消息。

寻访之情这样急切,资财多次用空,经常暗自让婢女偷偷去卖掉箱子里的衣服和珍宝,多数卖给西市寄售店里的侯景先家。

一次让婢女浣纱拿了一只紫玉钗,到侯景先家去卖。

路上遇见皇家老玉工,看见浣纱拿的钗,上前辨认道:「这只钗是我制作的。

当年霍王的小女儿将要梳发环加笄,让我制作了这只钗,酬谢我一万文钱。

我一直不曾忘记。

你是什麼人,从哪里得到的

」浣沙说:「我家的小娘子,就是霍王的女儿。

家道衰败,沦落嫁了人。

夫婿前些时到东都去,再也没有消息了。

她抑郁成病,现在快有两年了。

让我卖了它,把钱送人,托他们打听夫婿的音信。

」玉工凄然流泪说:「显贵人家的子女,落魄失机,竟然到了这般地步:我残年将尽,看到这种盛衰变化,也忍不住伤感万分。

」於是带她到延光公主的府上,详细说了这件事。

公主也为此悲叹了很久,送了她十二万文钱。

这时李益定亲的卢姓姑娘正在长安,李益已经凑足了聘娶的财用,回到郑县。

这年腊月,又请假进京城来成亲。

秘密地找了一处幽静的住所,不让别人知道。

有一个考取了明经科的人叫崔允明,是李益的表弟。

很厚道,前些年常和李益一同在小玉家欢聚,吃喝谈笑,彼此亲密无间。

每次得到李益的音信,必定老实告诉小玉。

小玉常拿些柴草、衣服帮助他。

崔允明很感激她。

李益已经到了京城,崔允明原原本本地告欣了小玉。

小玉怨恨地叹息道:「世上竟有这样的事情麼

」遍请亲朋好友,千方百计叫李益来。

李益自认为拖延归期违背了盟约,又得知小玉病重,惭傀羞耻,索性狠心割爱,始终不肯前去。

他早出晚归,想以此回避。

小玉日夜哭泣,废寝忘食,一心想见李益一面,竟没有任何机会。

冤苦悲愤越来越深。

困顿地病倒在床上。

这时长安城中逐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

风流人士与豪杰侠客,无不感叹霍小玉的多情,愤恨李益的薄幸。

时节已到三月,人们大多出去春游。

李益和同夥五六个人到祟敬寺里去欣赏杜丹花,漫步於西廊,轮番吟咏诗句。

京兆人韦夏卿,是李益的亲密朋友,这时也在一起游玩。

他对李益说:「风光非常美丽,草木繁荣茂盛。

可怜郑家姑娘,含冤独守空房

足下竟会把她抛弃,实在是狠心的人。

大丈夫的心胸,不应当如此。

您应当为她著想

」正在叹息责备的时候,忽然有个豪士,穿著淡紫色的麻布衫,挟著弓禅,丰姿神情隽美,穿的服装轻松华丽,只有一个剪成短发的胡族小童跟在后面,暗暗跟著他们,听他们说话。

一会儿上前对李益作揖说:「您不是叫李十郎的吗

我的家族本在山东,和外戚结了姻亲。

我虽然没有什麼文才,心里却一向喜欢贤能的人。

仰慕您的声誉,常想一见。

今天幸会,得以一赌风采。

我简陋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也有乐队歌妓,足以娱悦性情。

美女八九个,骏马十多匹,随您怎历玩乐都行。

只愿您光临一次。

」李益一夥人听到这话,互相骛叹赞美。

便和这个豪侠策马同行,很快绕过几个坊,就到了胜业坊。

李益因为靠近霍小玉的住处,心里不想过去,就推托有事,想回马而去。

豪侠说:「敝处近在咫尺,能狠心撇下不去麼

」便挽著李益的马,牵引著往前走。

拖拖拉拉之时,已到了郑家住的小巷。

李益神情恍惚,鞭打著马想回去。

豪侠当即命令奴仆好几个人,抱著架著往前走。

快步上前把李益推进了车门宅内,便让人锁上门,通报道:「李十郎到了

」霍小玉全家又惊又喜,声音传到了外面。

在这天的前一个晚上,霍小玉梦见穿紫衫的男子抱著李益来,到了床前,让小玉脱鞋。

她惊醒之后,告诉了母亲。

并自己解释道:「鞋者,谐也。

是说夫妻要再次会合。

脱者,解也。

已经相见了又要分开,也就是永别了。

从这个徵兆看来。

我们一定很快就会见面,见面之后,我就要死了。

」到了清晨,请求母亲为她梳妆打扮。

母亲认为她长期生病,神志紊乱,不怎麼相信这事,在她竭力支撑的一会儿,勉强替她梳妆。

梳妆刚结束。

李益果然来了。

霍小玉缠锦病榻日久,转身都要有人帮助;突然说李益来了,飞快地自己起了床,换好了衣服走出去,好像有神助似的。

於是就和李益见面,含怒凝视,不再说什度了。

虚弱的体质娇柔,像是支撑不住的样子,用衣袖一再掩著脸,回头看李益。

感物伤人,四座欷嘘不止。

不久,有几十盘酒菜,从外面拿了进来。

在座的人都吃骛地看著,忙问原由,原来这些都是豪侠送来的。

於是就摆设好,相互靠拢坐下来。

霍小玉便侧过身,斜看眼看了李益好久,随即举起一杯酒,浇在地上说:「我身为女子,薄命如此。

君为大丈夫,负心到这种地步。

可怜我这美丽的容貌,小小的年岁,就满含冤恨地死去。

慈母还在堂上,不能供养。

绫罗绸缎、丝竹管弦,从此也永远丢下了。

带著痛苦走向黄泉,这是你造成的。

李君啊李君,今天就要永别了

我死以后,一定变成厉鬼,让你的妻妾,终日不得安宁

」说完,伸出左手握住李益手臂,把酒杯掷在地上,高声痛哭了好几声便气绝身亡。

小玉的母亲抬起尸体,放到李益怀里,让他呼唤她,可小玉再也无法醒来了。

李益为她穿上白色丧服,从早到晚哭泣得很悲衷。

安葬的头天晚上,李益忽然看见霍小玉在灵帐当中,容貌美丽,像活著的时候一样。

穿看石榴裙,紫色罩袍,红绿色的披肩纹巾。

斜身靠著灵帐,手握绣带,看著李益说:(惭愧蒙你送别,还有未尽的情意。

我在阴曹地府,怎度能不感叹呢。

」说完,就看不见了。

第二天,安葬在长安御宿原。

李益到了墓地,痛哭了一场才回去。

一个多月以后,李益和卢氏成了婚。

睹物伤情,郁闷不乐。

夏季五月,李益和卢氏一起回到郑县。

到县里过了十天,李益正和卢氏睡著,忽然帐子外面有嘀嘀咕咕的声音。

李益吃惊地一看,初见一个男子,年纪大约二十多岁,姿态温和美丽,躲藏的身影映在帐子上,连连向卢氏招手。

李益惊恐地赶快起床,绕看帐子好几圈,身影却忽然不见了。

李益从此心懁疑惑和僧恶。

猜忌万端,夫妻之间,矛盾产生了。

有些亲戚百般解劝,李益的猜忌心意才慢慢平息。

过后十天左右。

李益又从外面回来,卢氏正在床上禅琴,忽然看到从门口抛人一个杂色嵌花犀牛角的盒子,方圆一寸多,中间束有轻绢,打成同心结,落在卢氏怀中。

李益打开一看,见有两颗表示相思的红豆,磕头蠡一个,发杀觜一个,和少量的驴驹媚。

李益当即愤怒地大声吼叫,声音如同豺狼猛虎,夺过琴砸他妻子,盘问并命令她说实话。

卢氏怎度说也辩解不清楚。

从此之后李益常常粗暴地鞭打妻子,百般虐待,最后诉讼到公堂把她休掉了。

卢氏走后,李益有时同侍妾等人,偶然同一次房,就增加了对她们的嫉妒猜忌,还有因此被杀掉的。

李益曾游历广陵,得到一个叫营十一娘的名姬,容貌体态玉润珠媚,李益非常喜欢她。

每当对坐时,就对营十一娘说:「我曾在某处得到某个女人,她违犯了某一件事,我用某种办法杀了她。

」天天这样说,想让营十一娘怕他,以此肃清闺房内淫乱的事。

出门便用浴盆把营十一娘倒扣在床上,周围加封条,回家一定详细查看,然后才揭开。

又准备了一把短剑,很锋利,他看著对侍婢说:「这是信州葛溪出产的钢铁,专门斩断犯有罪过的人的头

」大抵凡是李益所见到的妇女,每一个都要猜忌,直至娶了三次妻,大都像开头一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形象。

她本是霍王婢女所生,霍王死后,以庶出被逐,沦落为娼。

这种不幸的经历,使她深刻地认识到封建贵族家庭的冷酷无情,即使在李益最迷恋她的时候,也总是涕泪盈面,相信被弃的命运是必然的。

然而现实比想象还更冷酷,连她那希望欢爱八年之后,即永遁空门的最低要求也终归破灭。

她不甘心就此罢休,连年变卖服饰,嘱托亲友,到处探寻李益。

她这种执著不移的痴情,不仅使读者更加同情她的遭遇,也越发反衬出李益的刻薄无情。

但当她的希望一旦幻灭,缠绵的爱便立刻转为强烈的恨。

作者这样描写了她和李益的最后会面∶就这样,作者通过生动的性格冲突的描写,把故事引向了高潮。

霍小玉在现实中失败了,然而在道义上胜利了。

作者托名李益,创造了一个心理活动比较矛盾复杂的薄幸男子的形象。

他最初爱上小玉,纯为“重色”,以后共同的生活,虽也在他心上引起过一点爱情,背约后感到过一些惭愧,但终于选择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而作了负心人。

正因为他既给霍小玉以希望,又亲手粉碎了它,这就给霍小玉带来更大的痛苦,他自己也终于成为道义上的罪人。

作者运用烘托手法,联系霍小玉探访李益的情节,描写了一连串的陪衬人物。

他们是社会舆论的化身,尽管身分不同,地位各异,都一致同情小玉,谴责李益。

化鬼报仇的结局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也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霍小玉传》在反映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间的对立矛盾;并且能够联系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来描写爱情,刻画人物,通过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因此结构谨严,形象完美,富有典型意义。

回答者:shangui2006 - 状元 十四级 7-30 11:38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人生能有几多愁 歌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人生能有几多愁 歌词,出自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几多愁》,作词:李煜《虞美人》作曲:谭健常 歌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几多愁》出自李煜《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赏析三】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

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

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

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

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作者简介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白的名诗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

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

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

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神奇的夸张和比喻,非凡的气魄与笔力。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且为描写劳动场面,实在难能可贵。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以质朴的语言表述动人的感情,看似平常小事,实则伤感难忘。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个人的孤独寂寞与“含情”的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平淡恬静的情趣与境界。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曾在香港被列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典型的触景生情,且信口而来,妙绝古今。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文笔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正所谓具有了创作中的高难境界——意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遇赦回归,惊喜交加,豪情欢悦,空灵飞动,快船快意,使人神往,精妙绝伦,百诵不厌。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面对美酒,愉悦兴奋,留连忘返,乐在客中,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的个性,亦不同于一般的乡愁之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自然,新奇真切,既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又体现出李白万里一泄、末势犹存的艺术风格。

再来欣赏一些所谓的“诗眼”,共20句。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质朴自然,比喻贴切,看似平淡,却也奇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胸襟博大,下笔不凡,雄浑磅礴,意境深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想象丰富,新颖有趣,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情采俱佳。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生死来去匆匆,人生苦短;天地犹如旅舍,万古一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心怀豁达,想象奇特,善于捕捉乐趣,解脱孤寂忧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热诚且乐观豁达,一扫缠绵悱恻之哀伤情调。

“登高望蓬嬴,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虽为登临泰山南天门的一般体验,却也道出了所谓常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心理感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诗语雄浑,气象博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追仙求道、纵情山水的生动描述。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悲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忧愤与自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以学识济天下的志士才人不为所用,人微言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充分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神态得意,踌躇满志,感情流露真挚鲜明,形象表现淋漓尽致。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虽有消极成分,却也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和宦海沉浮的感慨。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东流”。

笔力雄健无敌,极其自信,胸襟高旷不群,藐视一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比喻奇特,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生不得志,内心抑郁而意欲摆脱苦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怀才不遇,蔑视权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语言平易,功力深厚,诗如其人,豪情狂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肯苟从,捍卫人的尊严,傲视权贵,一吐郁闷之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巧妙地运用艺术错觉去烘托形象,酿造氛围,极写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语),就像杜甫所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独步诗坛,无与伦比,清新俊逸,文思敏捷。

一般认为王昌龄七绝成就最高,号称“七绝圣手”,大内第一,然明人王世懋独有高见,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在王之上”。

既闻此言,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知君以为然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得意”过没有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

否。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

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

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

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

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

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

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

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

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嘉开头的伤感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