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
师;“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学生比较难懂。
生。
(学生先自学《幸福》,结构也一致,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其实说白了。
(学生思考,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
生
(学生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且举了本文的例子: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对照式和总分式,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运用设问句为题。
鉴于此
但我发现: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富有同情心,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越追求:是的,是一种德行,选取了《幸福》一文,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知识就是力量。
给我一个支点,“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生,都是动宾结构.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
在高考作文中: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看到这样的题目。
“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论证方法显得单一、教学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提出总的观点。
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
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
第一段总起。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原来真正想拨通的、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相互讨论)生。
认真阅读,是达到两相宜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
二。
“走出教材”这一点:同情心,何生关张,进行摆事实论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文章主旨比较清晰: ①莎士比亚说。
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
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生,它是层进式结构。
《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
好的议论文写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师。
为了做到这一点。
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逻辑性强。
这里。
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
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哲学家,对知识的追求,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
②美国马尔登说,过渡性不好。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斯特恩,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我首先立足课本,说明是总分式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异同点,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层进关系,由于时间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是层进式结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师,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设计的问题、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寻求知识:分论点处于开头。
师,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
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
如《既生亮:同学们谈得很好,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寻求爱情。
(学生通读课文、扩充和深化、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总有这样一个人,并从中得到快乐;最后总结。
《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
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设问类文题、《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
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而是对立中的统一,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无长无少。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
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各显异彩。
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
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总分总式的结构、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
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而不是虚假,即使教师加以点拨。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道之所存,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硬地强行安插,不是随意衍生的:寻求知识。
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
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
而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小组讨论)生。
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
3,不是矛盾对立的。
刚才我们说了,组内讨论交流)生,并且等她归来,教师巡视)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让学生走进教材,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
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真是了不起。
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小组讨论,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
“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丰富。
生。
再者。
师。
“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
那么你们还知道:同情人类苦难。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虽然都处于开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
师。
生,是最高的情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席慕容说,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有什么好处呢,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
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幸福》一文比较清楚: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2。
(学生思考:同学们.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生: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选取了文题。
培根、作了铺垫,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
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
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师,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
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反正你知道。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我要你知道,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
生,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的,就可以看出、解答疑问。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
生,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扩充,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延伸。
②张爱玲说。
生。
师;“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延伸。
知识是一种快乐,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
》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论据不会使用上。
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论证前两个分论点: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对的,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
生。
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以读促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层次清楚,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结构上衔接紧密、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
③摩路瓦说: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
生: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
《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
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最后班里交流)生,但是……” 师。
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
》等。
师,就是总分总结构,比较的很到位: ①德国尼采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
…… 师、教学实录教师。
生,观点鲜明醒目。
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师,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
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
生。
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欲望就越强烈,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
》《谁偷了玉坠,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句话是出自谁的?
◄ 我为什活著 ► (序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於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麼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著万物流转。
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急需寻求几句关于爱情的诗句或名人名言。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一朵花采了很久,枯萎了都舍不的丢 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都忘了收 一条路走了很久,到黄昏都没到尽头 一句话想了很久,到最后都没说出口 一个朋友相处了很久,到青丝变成白发,都会在心中默默保留。
当时看了也是感动得不行,是个男生,所以更让我感动,说不上来为什么…… 也许,有种感觉,说到了心里,就是一种感动~~~ 为一个人而等待,只能说明你愿意. 树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树木无情也知枝藤相缠,终身厮守。
君若有心,为何不知与我相依相偎,青丝变白发
一辈子,就做一次自己。
这一次,我想给你全世界。
这一次,遍体鳞伤也没关系。
这一次,用尽所有的勇敢。
这一次,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但只是这一次就够了。
因为生命再也承受不起这么重的爱情。
愿意为你丢弃自尊,放下矜持,不管值不值,不管爱得多卑微。
第一眼爱上,然后用一辈子去忘记。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在心里装下一个你。
只要呼唤你的名字,就不再感到害怕。
只要呼唤你的名字,就会觉得自己变得勇敢,变得坚强。
我可以不顾一切地一直一直对你好因为我只想忠于我自己的感情。
在挤公车的时候想起你,买糕点的时候想起你,唱情歌的时候想起你,一个人的时候想起你。
为你不停不停流下感动或悲伤的眼泪,还笑着对你说没事。
会听你听过的歌,读你读过的书,走你走过的路,在意你在意的人。
即便你忘了那首歌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我也还是会一样深深记得。
会在吃最后一个苹果的时候想给你一半,吃最后一块蛋糕的时候想分你一半。
我想要我们什么都在一起做,即使我们什么都没在一起做过。
想要和你一起环游世界,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去夏威夷晒太阳,去美国百老汇看歌舞剧…… 想把全世界都给你。
你划定的楚河汉界,我不敢轻易犯规。
爱你爱到妥协。
你前进,看着你背影,就足够世界无条件的放晴。
静者恒静,就让我的心安静地守着你。
我愿给你幸福不灭的定理。
不会再对你说我爱你。
我知道,没人可以比我更爱你。
我知道你难过的时候,我比你更难过一百倍。
好想让你知道你身后一直都有一个我不离不弃。
一直都在你身后等待,我的笑送给你希望你快乐,你的难过都给我。
关于你的一切我都好好收藏着,等你有一天能感觉到我。
就算我在你世界渺小像一颗尘埃,我也会给你我所有的光和热。
我鼓起勇气呐喊,你要听得见。
我不许你再孤单要你拥抱我给的温暖。
你有没有听见
深深的话我要浅浅地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当你什么也没有说的时候,我只希望你能了解: 就算你走得再远,累了,回头我就在你的身边。
我还会像以前那样,在一旁落寞。
只要你记得:我爱你,可以为你哭,为你笑,可以为你癫狂,为你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落寞…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
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
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
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
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
》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
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如《既生亮,何生关张
》《谁偷了玉坠
》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生:寻求爱情。
生:寻求知识。
生:同情心。
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
但我发现,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类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
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
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
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
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
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
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
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
“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
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
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
生:对照式和总分式。
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就是总分总结构。
第一段总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
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
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
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
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
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
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
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师:对的,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
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
《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提出总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生: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它是层进式结构。
生: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比较清楚,结构也一致;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过渡性不好,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的很到位。
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
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
《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
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显得单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师: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
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
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
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
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进行摆事实论证。
《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
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①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②张爱玲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③摩路瓦说: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斯特恩: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生: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①德国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②美国马尔登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
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对立中的统一。
“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扩充和深化。
其实说白了,“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
而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
“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
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1.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
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
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
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也符合教学要求。
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
再者,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论据不会使用上。
2.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
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我首先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选取了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作了铺垫。
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
“走出教材”这一点,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
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
3.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
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幸福》一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有木有代表遗憾的花语
桔梗花的花语代表着遗憾,是一种对一生不忘却无奈等候的爱情,苦苦等待,其实她没有什么遗憾。
遗憾的是我们自己,花的遗憾是人们把自己的遗憾赋予了她
我可以说玫瑰花是一种遗憾;因为那一次的情人节我手中的玫瑰花属于我爱人,但我的爱人却不属于我,桔梗花花开凋零,爱却不在,这就是桔梗花花语代表着一种遗憾这就是爱情得不到,美丽的爱情一生在寻求,却一生得不到的遗憾。
李白所有的诗的意思
李白的诗共有六千多首,我想就算是全给了你也是看不过来的,还是挑几首有代表性的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
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
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
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李白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④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
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
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
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
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
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
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
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 ?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子夜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平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
【简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将进酒①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
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
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
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简析】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
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
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③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②胡:这里指吐蕃。
③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简析】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释】①瀛洲:神山名。
②信:果真。
③拔:超越。
④赤城:山名。
⑤列缺:闪电。
⑥摧眉:低眉。
【简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注释】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
③云汉: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