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曾纪泽教子名言

曾国藩有哪些功绩

梁启超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正集,不可不日也。

”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想告诉四弟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的四弟是。

屡次在家书中告诫,要延续家风,不建议他踏入官场。

延续家风的曾国潢(1820—1886年)。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第二子,捐监生出身。

他比长兄小九岁。

而比其弟大八岁。

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

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办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诚然,最初就父亲来说,并非有意留下曾国潢持家务农,也希望曾国潢像其他几个儿子一样,科举成名,飞黄腾达,为曾族一门光宗耀祖。

从而,曾国潢自幼就在父亲的塾馆读书学习。

但他的天分不是很高,又因过早的担负起照顾祖父母及辅助的家务重担,所以在科举奋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1842年,在曾国潢22岁的时候,他就有意离开家乡去外边去边教书边习科举之业。

对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首先肯定曾国潢在详尽的家书中表明的志向,“其奋发自励之志,溢于行间”。

进而,他开导曾国潢:你想出外,这是什么意思呢

无非是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

然而,出外如果专心从师问学,那么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出外边教书边习举业,则“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大约过了三个月时间,曾国潢经父亲允准与到衡阳从师问学。

曾国藩反复嘱咐他说:“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

”而且,还必须做到“从师必久而后可获益”,如果一年换一个地方,“欲求长进难也”。

在约半年的从师问学过程中,曾国潢的确下过一番苦功夫,但求效之心太急。

长兄曾国藩又在家书中告诫他:“此事断不可求速效。

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只要能有耐力、有恒心,坚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在长兄的多方开导之下,曾国潢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在诗文方面用功较勤。

过了一年多时间,曾国藩对曾国潢在作诗方面的长进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又告诫他:“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再过整整一年时间,曾国潢等应试不中。

为了让弟弟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曾国藩决定让弟弟中的一两人到他身边去深造。

1845年10月下旬,曾国潢与双双来到京城,在长兄的督教之下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在这一年多点的时间里,曾国潢在学业上有了大的长进。

据曾国藩在家书中叙述说:“四弟、六弟皆有进境”;“四弟近日读书,专以求解为急,每日摘疑义二条老问”。

同时,他又为“男煮药求医及纪泽教书独任其劳”。

而且,在书法方面,曾国潢的进步也很快。

1846年11月中旬,曾国藩因朝廷有“诰轴用宝”决定让曾国潢亲自将诰轴送到手中。

然而,曾国潢不愿放弃温习举业的大好时机而南归。

曾国藩于是仿照捐纳之例,为其捐此资格,“四弟亦欣然感谢,且言愿意在家中帮堂上大人照料家事,不愿再应小考”。

从此之后,曾国潢专心辅助父亲照料家事,再也无意于科举之业了。

自曾国潢于1846年底从北京回到家乡之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叮嘱他,要在家里好好帮助父亲、叔父管理家事,时时不离祖父左右。

并且希望他在细心料理家事,督促弟弟们读书的同时,“须时时看”,以培育自己主持家计的素质。

“现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

”此后,如果假家中兄弟不和,妯娌不睦,后辈骄恣不法,都是你曾国潢这个做大弟的罪过。

他反复告诫曾国潢责任重大,应当以身作则为子侄做出个还样子:“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

”曾国潢牢记长兄的嘱托,尽心于家事,并且处理的很有条理。

在服侍祖父曾兴冈方面,他做到尽心尽孝。

1848年7月起,曾兴冈已瘫痪在床,手足不能动弹,曾国潢日夜伺候不离左右。

他在给长兄家书中表示:“其中不无艰难处”,但“为子孙应该如是也”。

在督促诸弟读书做人方面,他则细心加以开导,毫无烦躁之情。

1848年9月上旬,曾国潢去信给在省城的和,“伏望沅弟凡进场一切,或考或引见”,在仪表方面必需讲究,诸如要穿体面的衣服,到学院门口时须坐在轿子内不要轻易下轿:“一则可以静养片瞬,一则锋芒不使县露,免旁人生忌心”。

1851年7月中旬,、曾国葆面临乡试。

曾国潢写信给他们,反复叮嘱说“此时正当考试,应酬甚繁,又值夏天,两弟宜少渡河,保养身体,待乡试鏖战也。

”弟弟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他都想法设法及时送到,尽到了父兄应尽的责任。

在帮助在乡间的交往应酬方面,他也尽力而为,妥善处理。

所以。

曾国藩在家书中赞赏他“忠信见孚于人,可喜之至”,并且怀着兴奋的心情托付曾国潢:“此后进而乡党,远而县城省城,皆靠澄弟一人与人相酬酢。

”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以及婚嫁各方面,他更是花费了更大的心血。

1851年1月爆发于广西后,其影响很快波及湖南。

湘乡境内相继发生几起小规模的会党起事,曾国潢立即帮同父亲曾麟书组织乡团,并配合湘乡知县前往镇压。

当然,曾国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操持家务上。

正如他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表示:“弟初学农学圃颇能领略田园真趣。

”1852年底,曾国潢随兄曾国藩前往长沙助理训练湘勇,兼治饷糈之事,后来,又随同到衡阳训练湘军。

他办事老练细致,深的曾国藩赞许:“澄弟自到省帮办以来,千辛万苦,巨细必亲。

在衡数月,尤为竭力尽心。

”因其父曾麟书中风瘫痪,曾国潢只得离开军营归家尽心侍奉,同时兼办乡团。

其父于1857年去世之后,曾国潢全面主持家务。

为使在军中的兄弟无后顾之忧,他在督课子侄、谨守半耕半读的家风方面尽力按照兄长的嘱咐去做。

因此,曾国藩在1860年2月的家书中动情的指出:“余敬澄弟八杯酒,曰‘劳苦最多,好心好报’。

”此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多次告诫曾国潢,一定要督教子侄辈在用心读书的同时学做好人,绝对不能稍涉骄奢之境。

同时,又多次提醒曾国潢,千万不要干预地方公事,亲友乡民有急难者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予以照顾周恤。

总之,一定要做到有福不可尽享,“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土家风味”。

越到晚年,曾国潢对兄长的教诲之言理解越深,在治家方面的成效也就越大。

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曾纪泽等兄弟辈能够做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国潢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给予的多方关照、耐心督教是有极大关系的。

古人如何教子读书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爱读书,苏洵于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出发来进行引导。

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

当孩子们围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

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

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

从此,他们的人生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r司马光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要儿子司马康也参加了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还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r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教育子女读书,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写给儿子子聿的,陆游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告诫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他的独到见解,对做学问、求知识的人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r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第一,要读经典。

他认为经典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纪泽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r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可是要想步入这个阶梯,却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古代父亲教子读书的做法,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

的优良品质,就是中正,廉洁.曾之所以能在40岁就不如中国的权力中心,无外乎就是因为那一脱,让道光帝对其放心.

家训家风有哪些?(至少3条)

冯氏家风:,忠孝传家,兄友弟恭,清正廉明、不阿权贵,文韬武略、才智兼备,进退适宜,不迷恋权贵。

吴氏家风: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忠贞孝友,礼仪传家。

曾国藩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重视家教。

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最长寿,活到91岁。

1875年,嫁入湖南聂家。

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家风

曾纪泽教子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