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之后作文500字
上次的考试成绩揭晓了,天哪
我竟没想到会是如此,这么多天的努力难道毫无结果吗
我为它每天紧张地复习,而面对我的又是什么呢
我回家后该如何面对我的父母呢
全班第12名
这虽然并不是很差,但这远远低于父母对我的要求。
我手里拿着试卷,望着自己的成绩,眼前模糊了。
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她经常对我说“学无止境”,并且时常鼓励我。
她希望我能完成她未圆的大学梦,为她,也为祖国争光。
然而,今天我却用这样的成绩去面对她,她一定会失望透顶的,一定会对我彻底地失去信心,怎么办
谁来告诉我,到底该怎么办
也许我不该局限于矛盾和沮丧的心情之中,我或许可以换种方式,静下来、慢慢地想一想:问题出在哪儿
于是,我拿起试卷,开始研究错的原因,这才发现,有些题原来很简单,只是自己粗心大意,多么不应该呀
还有一些题是由于对知识没有灵活的运用,只是死板教条的做,根本不对。
原来试卷是由于这么多的小错误积累而成的,今后一定要改正。
想着想着,心中不觉有了信心…… 忽然又想起父母,我该怎样面对他们呢
我再次陷入了苦恼之中。
以前每次考试,成绩好父母则喜笑颜开,不好就“刮目相看”,甚至不惜对他们的女儿动用暴力。
怎么办
谁来帮助我
我知道没有任何人能够帮我,我是我自己的错,应该由我自己来承担。
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家里,爸爸正在院子里收拾玉米,我望着他那疲劳的身影,心里更加难过,我拿着成绩单走到爸爸身边,用颤抖的声音告诉了他关于考试的一切。
奇怪的是,爸爸竟没有责骂我,反而语重心长地说:“爸爸理解你的心情,你现在一定害怕极了,我不会责骂你的,因为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马还失蹄的时候呢
” 我顿时泪下如雨,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下次,我一定我用自己的成绩来说明
国画用的闲章一般刻什么内容
从我记事到现在,听到过许多话,但大多都没留什么印象,只有爸爸说的那句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我上二年级时的一次期中考试,我数学得了97分,我喜不自胜,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小草向我点头,花儿向我微笑,小鸟在枝头为我歌唱,风儿轻轻的抚摸着我的额头,好像在说:“你考的真好
”我兴高采烈的回到家里,一进门就高声叫道:“爸爸,给我倒杯水
”爸爸忙从卧室出来,惊讶的问道:“什么事这样高兴呀
”我把考试卷“啪”的往桌子上一放:“你自己看
”谁知爸爸看完卷子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听后暗想:什么虚心、骄傲的,像我这样聪明的,还有什么虚心、骄傲的
渐渐的,我不把学习当做学习的重点,也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渐渐地,我迷上了电子游戏,有时上课还沉迷于回忆我已经玩过的游戏中,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到了期终考试。
考场上,我的焦躁和愧疚可想而知,结果我的考试成绩也不言自明。
当我拿着试卷垂头丧气的走回家时,我是多么自卑,多么难堪
看着同学们高高兴兴的有说有笑的走着,我又是多么嫉妒
回到家里,爸爸早已看出我的表现,他语重心长的说了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呀
”虽然爸爸的话语没有严厉的语气,但我听起来,似爸爸的一掌狠狠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回想上一次我考试后的表现,悔恨的泪水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我心中默默地记下了这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现在,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爸爸这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还深深的铭刻在我的心里。
它时时告诫我:不管你如何优秀,不管你取得了怎样好的成绩,一定要谦虚谨慎。
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它还将伴我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告诫自己谦虚谨慎可用什么座右铭
切不可吊在一棵树上的蚂蚱,而损失了观赏美景的
谁能告诉我,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意思……
——《教育领导学》个人课堂作业(十分钟陈述) 一、溯源——《荀子 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①。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②。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③。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④!”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⑤。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⑥!”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⑦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⑧;功被天下,守之以让⑨;勇力抚世,守之以怯⑩;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右的器具。
”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舀水灌了进去。
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
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夫子问道:「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保持以小心,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相类似的问题有当代也有人问过答过(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
〔注释〕①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在位十八年,卒谥桓。
欹(qī)器:一种盛水的器皿,不太容易放平。
②盖:句首语气助词。
宥:通“右”。
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皿,用来警戒自己。
其作用和“座右铭”相似。
③指注入的水达到欹器中间的部位。
覆:翻倒过来。
④顾:回过头来。
⑤挹(yì):舀。
⑥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吁:叹词。
恶(wù):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
⑦子路:见《子路受教》注释。
敢:表敬副词。
持满:保持富有地位。
⑧知:通“智”。
守之以愚:保持愚拙的样子。
⑨被:通“披”,覆盖。
⑩抚世:盖世。
四海:整个天下。
“此所谓”句,意思是:这就是尽力抑制自己,以保持永远富足和长远不衰。
挹:通“抑”。
损:减少。
这则故事,在《韩诗外传》《淮南子 道应训》《说苑 敬慎》《孔子家语 三恕》等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为什么古人对这则故事这么重视呢
二、哲理与启示 哲理与启示之一:“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谦虚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这种美德不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自满自足,就不会再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更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自然也就不会再进步再提高了。
不仅如此,自满自足就必然骄傲,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样,与别人相处,就难以融洽和谐,或往往因小事缺乏宽容而发生矛盾。
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最终走向失败。
自古以来,先贤圣哲,莫不这样认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六韬,六守)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 斯宾塞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切忌浮夸铺张。
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历史上无数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也证明了“满招损,谦受益”。
如果秦始皇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以其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才伟略,秦朝至于那么短命吗
唐玄宗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还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了,但是历史是从来不能用“如果”来加以改写的。
关羽就是因为自高自大,轻视了自己的对手,以至败走麦城的。
谦卦:《易经》中有六十四卦,独一「谦卦」六爻皆吉。
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抑上更加谦抑,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
《谦》卦,艮上坤下,《周易集解》:“郑曰:‘艮为山,坤为地。
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
’”再看爻辞,提出“谦谦君子”的概念,告诫人不光要谦虚,还要有声望、勤劳,发而谦虚这样的谦虚才大有作为。
《彖传》也用天道、人道、地道来讲,说明地位愈高愈要卑下的道理。
晚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谦道用得最好,为清代文治武功第一人。
曾氏深明这个道理并循循善诱自己的家人;谦光逼人,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
故百余年来各路英雄豪杰和市井百姓均把他引为人格楷模,毛泽东也由衷地感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 哲理与启示之二:蕴含“中庸”思想 如果将“中则正”作为核心内容,寓意事应适中、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偏不欹,“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完全一致,异曲同工。
追根求源,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
简言之,就是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
欹器适中时便端正,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如与领导或下属人相处,过于疏远或是亲近过头,皆难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哲理与启示之三:蕴含阴阳变化之理——周期律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盛则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福兮祸所伏。
当福来临时,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声显赫,此亦是福。
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暴露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陷害等不祥之事,祸患也常起于此。
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
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附:相关知识——欹器的研究 1.历史文物角度 欹器的出现大约始自西周初期,《物原》说:“周公作欹器”。
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
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又失传了。
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
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
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
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对欹器,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由造办处呈做。
不久之前,在西安半坡村等处距今5600年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种口小、腹大的尖底陶罐。
罐腹两侧有两个可以系以绳索的“耳环”,这尖底陶罐在力学上有极其巧妙的设计,是重心可在支轴或支点上下变化而稳度也随之变化的装置。
当空罐的两耳系于井绳上未汲水时,它的重心略高于两耳环联线所形成的支轴,于是罐口就向下倾斜,符合“虚则欹”的要求。
2.力学角度 巧妙地利用了重心位置与稳度相关的力学知识。
高云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21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10月举办“解开国宝之谜,复现古人欹器”力学设计制作竞赛。
中学物理课演示重心,“欹器”——录像片。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3. 教育角度:以物寓理,寓教于物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以物寓理,寓教于物”的成功的现场教学案例。
这则故事主要是通过“欹器”所表现的特性,“虚则欹,中而正,满而覆”这一关于重心与稳度的物理现象,从物理中抽象出哲理。
孔子利用它“现身说法”、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
以物寓事、寓事于物、警世育人的哲理蕴含在相关的事物中,名言其物,实寓于理,再现于人,这种寓教于物的教育方法形象、直观、生动,针对性强、很具说服力。
所以有从古到今,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不少人把欹器作为宥器,成为工作与生活中的座右铭,随时警示自己从吸取教训,完善人格。
(04/05/2010)
作文。
一件难忘的事
生活中难忘的事很多,但是这件事是我印象最深的,尽管它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还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有一次,我乘公交车回家。
车上摩肩接踵,还好我腿脚利索抢了个位子,我坐在位子上,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唱起了歌。
这时,一位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了车,她被公交车抖得站都站不稳。
我看了,心中蹦出了两个声音,一个说:“让她干吗呀,自己坐着不是蛮好嘛,何必自作多情呢
”,而另一个却说:“想想,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
要尊敬老人啊
”我的心动了,但又有点儿犹豫,心想:我是不是应该让位给老奶奶坐呢
但让了我又会被挤成肉饼的呀,到底怎么办
我想来想去,多次站起准备让位,但又坐下了。
我下定决心,站了起来走向那个老奶奶,恭恭敬敬地说:“老奶奶,您坐吧
”说着就去扶老奶奶。
老奶奶坐了下来,笑了笑,对我说:“谢谢啊。
”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要尊敬老人,要用自己的行动宣扬中国的传统美德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欹”是一种奇特而受倍受重视的器皿,被历代帝王悬于厅堂之上,成为治国的警戒之器。
“欹”的原始雏形是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所生产的一种从井中打水用的陶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东方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欹”的原始雏形。
这是一件体形庞大、长身圆腹、两头尖、瓶身没有任何彩绘花纹的陶壶。
这件陶器由于它尖尖的瓶底不能支撑壶身正立,因此,瓶身只能 “躺”在地上。
仔细观察,发现壶身上还有两个小巧的耳朵,是用来系提绳的。
人们将空壶放在水中,由于它体形庞大,壶身中空,因此一开始,水壶会倾斜地立在水中。
随着水从壶口的灌入,壶身会慢慢地变成直立状态,此时人们只要用提绳将壶从水中拉起,打水就轻松完成了。
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欹器的记载,在陶罐基础上改良的欹器,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汲水工具。
《孔子家语·三恕》及《荀子》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幺,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
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倾斜;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
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会翻倒”(注:古文请自行查找)。
说着,孔子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
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
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
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就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
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过欹器,领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有跌跤、翻倒的危险,即所谓“满而覆”。
因此,他告诫学生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人生诫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欹器”这一蕴含了“谦受益,满招损”寓意的具体器物日后便经常被人们恭敬地放置在座位的右边,时刻提醒自己为人的准则。
我们现在所说的“座右铭”就是由此得来。
欹器具有“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特点,华夏文明的祖先三皇五帝都曾把它作为警诫之器, 鲁国国君把它作为圣物放在庙中祭祀, 孔子用它来教育学生。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欹器”在陶壶原有的构造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已经由一件单纯的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警诫之物,“欹器”的外形也与陶壶有着很大不同。
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还保存有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还有一位明代画家所作的彩绘“观欹器图”。
如同史书中记载的一样,孔子正带领学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庙人询问殿堂中央的盛水器。
画面中央,正是处于“虚而欹, 中而正,满而覆”这三个状态的欹器。
画面上的欹器悬挂于一个框架之上,圆口圆底,与原始的长身、圆腹、尖口的陶壶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
然而两者的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样喻示着“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的人生哲理。
至圣先师孔子和历代的君王将相非常看重欹器,将它视为齐家、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警诫之物。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保存有一件清末“欹器”的实物,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的横框正面錾刻着“光绪御制”四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容器。
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会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而静止下来。
光绪的父亲奕譞曾指着摆在案几上的欹器说道:人生如此器,未发达时苦苦支撑,艰难度日;有了成就,日子好过,就要知足;事情不要做得太满,满了就要颠覆。
因此,“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是欹器的三种状态。
而在这三种状态中,“中而正”是一种最优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基准(benchmark)状态。
从这个意思推测,中庸之道也应该与此相关。
蒋介石(原名瑞元)先生之所以后来改名“中正”,推测他老人家应该蕴含了一种齐家、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中正”就是欹器 “中而正”的状态,是一种最优状态,少则虚,多则履。
至于王阳明的“大中至正”,“大”与“至”的意思应该相同,可以理解为“最”(maximized)的意思,实质与“中而正”一样,是一种理想的最优状态,警醒世人“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