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横线画出客家民居样子的句子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
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
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
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
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
“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
傍:靠近,临近。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2)对词语的理解。
闽:福建省的别称。
粤:广东省的别称。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营垒:军营和四周的围墙。
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
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崇尚:尊重,推崇。
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热:形容非常热。
和睦相处:睦,和好。
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病。
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二、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老师可以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
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
2.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可按以下思路进行:(1)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
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3)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
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3.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再补充介绍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民居的资料。
老师也可以出示不同种类的民居图片、音像资料,或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让学生选做。
比如,为中国民居博物馆写一段关于重庆吊脚楼(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筑)的解说词;以某一种民居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
4.在学习客家民居最后一段和傣家竹楼最后一段时,要注意引领学生以民俗特点为依托,体会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读一读: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又有利于对表达方法的更多领悟。
四、教学案例教学片段一、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
具有什么特色
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
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
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
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学生分组读书、讨论,准备分工汇报。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
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
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
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
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
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
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
例如: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
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
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
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
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
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
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
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
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
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
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
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
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
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
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
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
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
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
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
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
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
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
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
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
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
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五、相关链接1.关于客家人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 500万人。
其中国内4 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国内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
广东的客家人有2 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
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十分经济。
二是良好的坚固性。
墙基大多用石块垒筑,墙身内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墙顶则为挑出型屋檐,能确保房屋免受水袭。
三是奇妙的物理性。
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冽风侵袭,在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另外厚土墙还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能够自然释放水分;而环境太湿时,又能够吸收水分。
这种调节作用十分有益于人体健康。
四是突出的防御性。
墙体坚固异常且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和土著袭击所必需的。
五是独特的艺术性。
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从布局看,圆形围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3.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4.陕北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窗外贴有窗花,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5.西藏民居西藏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杭州特色民居
芹川村是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整个村庄以小桥流水古民居为主要特色,尤其是部分建筑的雕梁画栋,乃之精品。
芹川村内至今有古民居约300幢,其中明代建筑有2处,其余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
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徽派古民居尚有60多栋及祠堂四座。
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形制多地形样,均为两层,属皖南微式建筑风格,且有其他民居少见的水榭、楼阁、戏鱼池等。
由于受限制,面宽一般较窄,多为三四开间,约10米左右。
每幢房子进较深,房间多,因此给人总体感觉是狭长。
房子大门多为石库门,以大青石贴面,并建有装饰门楼,大厅前设台阶,台阶两侧作素面护栏。
进入大门首先是天井,然后首层明间是敞开式客厅,客厅两侧次间为厢房,进与进之间有小厅相通,后面几进房布局与首进基本相同,二层多为储藏之用,非主要活动空间,这是芹川民居的一种主流格局。
另一种格局其首进为跑马楼式,即四角各一厢房,中间一天井,二层天井檐下作一周护栏,这种格局的民居在芹川只占少数。
这些古民居,其建筑十分考究,飞檐翘角。
大门下门槛或是木制的,或是石块制的,大都磨砺得光滑发亮了。
门槛上还立着一个内门槛,简单的雕琢也惟妙惟肖。
门披多为人物砖雕,所雕人物栩栩如生,像、等。
房内门窗格棂花撑皆为花、鸟、人、动物等木雕,以木为隔杆的门楣和窗户上方还书有“山清水秀”、“万福朝来”等字样。
房中间上方是个敞开天井,雨时,天水由此落入地面,晴时,阳光由此射入厢房。
天井一般呈长方形,由宽大正方的石板砌成,四周是50厘米左右的深梁,与外界相通,落入天井的水也就会流到外面去。
两侧厢房木制板壁上由花兰格的木板构成。
抬头仰望,四角是狮雕,或是“八仙过海”,或是“水浒传记”。
梁上的雕刻大多是镂空的,木头窗底也刻着一则则人物故事,诸如“讲学、论道”之类的,让人不由得赞叹其尊师重道之风气源远流长。
柱础石均为青石质石雕,形状各异,整个雕刻设计奇巧,雕刻细致,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美不胜收。
原“遂安县芹岭乡芹川村溪东路”古民居是的代表。
其大门位置西偏南,临溪而建。
民居为,房子为三开三进,二层楼结构,前后各有一小天井,中厅与后厅有木屏风相隔。
前厅、中厅一楼两侧各有八间厢房,后厅为橱房及通向二楼的楼梯。
古民居进深为15.3米,面宽为7.8米。
房屋牛腿、窗花等完整,雕刻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与相邻的是带花园的古民居,破损的围墙内是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鱼池,左侧是二层结构的水榭,上下两层皆有护拦、长椅临水而建,美人靠造型优美,人在其中即可以赏鱼,登楼又可见芹川溪的景色。
院内水池的水源引自芹川溪,为保持水池水流清澈,其在上游引溪水入池,在下游则建有暗渠排水,非常巧妙。
芹川村古民居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多数人家的都有园子用来建造前后花园,加上小溪穿村而过,两岸村民都喜欢在自己的园中建筑天然鱼塘,就算是今天新造的房子也有此项设计。
因此,在这里大有开门见花园,观鱼清水塘,梅花映门香,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的人间天堂之神韵。
芹川村祠堂庙宇颇多,有敬义堂、郭堂、王氏宗祠、锦公祠、仁义厅和昭灵庙等八座祠堂,三座庙宇,这些祠庙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锦公祠三环厅前,还立有一块“恩赐碑”,此碑为大明弘治四年岁在辛亥九月遂安县主事张学所立。
《碑记》上镌刻“恩赐”二字,碑额为篆文“源远流长”,碑文记载:“明成化年间,陕西河决,广东大旱,灾民流离转徙,义民王彦捐谷八千石赈灾,上感其义举,敕立此碑。
”
《各具特色的民居》以说明文的形式,主要介绍了`````
1.营垒式,宏伟壮观,布局均匀 2.正方形,上下两层,结构简单,宽敞
8.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题目急急急
客家民居的作用是防盗贼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特点是:它是营垒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