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描写古代乡村生活的诗
1、《田园言怀》唐·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2、《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其一》宋·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绝句二首》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有一个历吏问题想了解下,关于70年代的乡村医生,目前政府对这类人
推荐一篇中篇小说 《狗日的粮食》。
非常好看,绝不后悔。
望采纳
求几部描写中国70.8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小说
莫言的书《蛙》《丰乳肥臀》《红高粱》
70年代的艰苦生活作文
童年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盒子里装着我们每个人童年所发生的事情。
今天让我挑出一件有趣的事情讲给你听吧!那是在我八岁的时候,我正处在换牙期。
那一天,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那颗大门牙忽然开始“跳舞”了,开始我还没当回事,只是警告那颗跳舞的牙齿:“你要是再跳舞,我就让你立刻下岗。
”后来它竟然跳的越来越厉害了。
我便气儿不打一处来,于是,我找到妈妈用的眉钳,来到梳妆台前,拿钳子对准那颗跳舞的牙齿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的,心里还想着:看你还打扰我看电视,活该!那颗跳舞的牙齿总算下岗了,我瞪着那颗牙齿,嘴里念叨着说:“看你还得意!”我想:该怎么惩罚它呢?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将它丢到马路上吧!于是,我打开窗户摆了一个很帅的造型将它扔了出去。
我又接着看起了电视。
咦!嘴里的味道怎么怪怪的?我来到镜子前面一看,呀!我怎么一嘴的血!于是,我急忙跑到水龙头前,用水漱口。
可是怎么漱也漱不干净。
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看见我这副模样,连忙带我去了医院,为此还连续打了几天点滴。
后来,每次换牙我都老老实实的,无论那颗调皮的牙齿在我嘴里怎样的“放肆”,我都不敢去“惹”它。
妈妈说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现在每当我看到那颗丑陋的大门牙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关于乡村生活也挺好作文
(6)发明文字: (7)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8)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9)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10)禅让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炎帝、黄帝;黄帝;黄帝;嫘祖;伶伦;仓颉;尧;舜;禹;尧、舜、禹;禹;禹)二、综合探究题1.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1)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生产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3)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4)社会组织方面: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而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火有哪些用途
火的使用有何历史意义
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约7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十多个强壮的男子们拿着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着火把出发了,他们要到森林里去打猎。
一些妇女开始到离山洞不远的地方去采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
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里,他们要负责看管好火堆。
以防止火熄灭。
到了下午的时候,劳动的人们都渐渐回到了山洞。
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堆旁,烧烤打来的猎物。
年老的人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了每个人。
夜幕降临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击,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都沉沉的睡去了。
4.假如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山顶洞人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你好。
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龙骨山的山顶上啊。
我们离得很近啊,是邻居呢。
咦
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
哇
还没穿衣服
好羞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我们不会缝制衣服啊。
你们是用什么缝制衣服的啊
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状况吧,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是装饰品,是我们用拾到的海蚶壳或小石头经过磨制和钻孔作成的,漂亮吧。
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们自己会取火,会捕鱼,我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呢,我还见过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
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现在几十个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
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
最主要的是我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呢,总是要小心的保留着天然火。
如果不小心火种灭掉了,那就惨了。
我们不敢远走的,更别提看到大海了。
朋友,让我们现在就去与你们学习学习吧。
山顶洞人:好啊,欢迎去学习。
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都使用磨制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3)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4)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同点:(1)生存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
(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
(3)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7.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些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
下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一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例如:参加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游客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
因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吧,这些工具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这是石刀,是用来收割庄稼的。
这些是在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半坡人用它们来打猎捕鱼。
再来看这边,这是半坡出土的粟种,说明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这是白菜和芥菜的种子,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种植这些蔬菜了。
最后让我们来参加一下半坡人手工业的发展,这是人面鱼纹盆,它充分展现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艺。
上面刻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盆边还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这是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纺线和织布、制衣了。
通过这些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
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假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9.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而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始祖,同时,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表达对先人的敬仰,我们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10.什么是禅让制度
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你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你认为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我认为禅让制度是一种很民主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一些有贤能的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三.材料解析题1.阅读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
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答:(1)描绘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
人们必须过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阅读材料: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你举例说明。
答:(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
(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
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3.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
护壕伸二丈,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 ——郭沫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针对诗歌中提到的“独不见文书”,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了新的见解。
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吗
答:(1)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人面鱼纹盆。
(3)粟。
(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4.阅读材料: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回答:(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摘自谁的话
其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
,他被尊称为什么
(4)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5)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答:(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3)孙中山。
黄帝。
“人文初祖”。
(4)涿鹿之战。
(5)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5.阅读材料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摘自《礼记》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为以礼。
请回答:(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答:(1)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
(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
(3)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四.识图题1.看图回答:(1)这是什么人的门齿化石
请写出这一远古人类的距今年代,生存地点。
(2)在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请你分析这些遗物说明了什么
(3)2022年要在此地修建东方祭祖台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2)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3)因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的最早人类。
2.看图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像
(2)请根据复原像比较出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图1 图2(3)他们各生活在什么社会组织中
答:(1)图1是北京人,图2是山顶洞人。
(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而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则进入了氏族。
3.看图回答:(1)请指出图中的ABC各是哪三处远古人类遗址
(2)我国目前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
(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两处遗址是:(4)请按着他们生存年代的先后,排列顺序。
答:(1)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
(2)C元谋人。
(3)A和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CAB。
4.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请仔细观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图,回答下列问题:(1)记忆小能手:这是在什么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
(2)考古小专家:根据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状况
答:(1)这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文物。
距今约三万年。
(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着的装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了。
海蚶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活动范围扩大了。
5.看图回答:请根据这幅图片,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要求符合史实,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顶部洞穴里,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叫他们山顶洞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已经形成了氏族。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个,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贱的差别。
6.看图请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们的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试着说出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
(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答:(1)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
(2)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
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说明了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
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7.请为下面这张图片命名,并配制适当的解说词。
答: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因上面绘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而得名,它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由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
它上面还刻画有一些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人面鱼纹盆向我们展现了半坡彩陶工艺的高超。
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AB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遗址。
(2)请对比这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2)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参见第3页综合探究题的第6题。
9.请回答:(1)此图中间的人物是谁
他被尊称为什么
(2)你能结合图示说一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吗
(3)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中,认为可信的有哪些
带有神话色彩的有哪些
(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呢
答:(1)黄帝。
“人文初祖”。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3)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
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
但说这些发明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
(4)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10.请回答:(1)此人是谁
他有什么贡献
(2)画像中的人物所处于什么时期
(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你怎样评价他
答:(1)禹。
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
(3)“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敢于创新,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
(5)禹是传说时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中国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农村生活
我一下1974年的事。
我,在农村,每年都来到我家要粮票。
票现在没有了,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过去买粮食、买饼干、面包等,必须要有粮票,只有钱不行。
我有个亲戚,在农村,。
没有粮食吃,饿得不行了,。
他从农村步行好几天,到了我家,要粮票。
【邓】【小】【平】一上台,他们第一个承包,(别人都不敢承包),都发财了,现在过得比任何人都好。
《生于70年代》读后感
[《生于70年代》读后感]刘卫兵是个生于70年代的作家,《生于70年代》读后感。
生于70年代的作家在当前的文坛上已经成为一个特指的名词,“70年代”或“70年代后”总是和时尚化、欲望化写作联系在一起。
但刘卫兵的这部长达26.6万字的长篇小说《生于70年代》却与文坛上喧哗与浮躁的“70年代”背道而弛:小说讲述了一群生于70年代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但主人公并不是充满欲望和轻浮理想的“新新人类”,他们都是来自城乡结合部一个街道生活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到省城的一次心血来潮的旅游,但那是一次可笑而又失败的“陈奂生式”的城市之行,他们根本就没有与现代化都市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
与此相呼应,刘卫兵的这部小说也土得掉渣,他的小说中没有出现DJ、摇头丸等新潮玩意,甚至连已经非常普及的手机都没有出现。
这是一部很难定位的小说,有人把它称之为“青春成长”类小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社会问题”小说。
这似乎都没错,小说描写了一群在芝麻街长大的年轻人,在他们焦虑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似乎都有潜在的犯罪动机。
最触目惊心的是,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就曾在一起把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少女小杜鹃改造成了一个小女流氓,并且在“严打”中,他们都有被派出所关上几天的可耻经历。
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小说。
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叫芝麻街的城乡结合部的大街上,它本来叫芝麻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芝麻村变成了芝麻街,农民变成了小商人。
但我注意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芝麻街的最高行政官员田天富的称呼没变,他仍然叫“村支书”,芝麻街的居民依旧是农民身份,他们对“吃商品粮”的仍然保持着足够的敬畏。
我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这部小说中的许多东西都勾起了我的回忆,如四环素牙、喇叭裤、烫发头、个体户、万元户、商品粮等等。
刘卫兵的小说把我们这群在农村长大的“70年代”的成长记忆一下子扯了出来,看着他的小说,既亲切又难受。
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芝麻街的底层人物,他们家长大多数都是个体户,他们在失去了土地以后,成为了芝麻街的居民,改变的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但他们的骨子里依旧是农民,读后感《《生于70年代》读后感》。
在芝麻街长大的年轻人要追随潮流进行反叛,他们穿喇叭裤,接着又穿牛仔裤,还要跳迪斯科、自由恋爱,被家长们骂得比做舞男和三陪小姐还不如。
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孙平他姐,烫了个时髦的发型,就被迫离开了学校,接着又被骗走当了“小姐”,把自己的一生都付出了。
还有马六一,为了追求一个靠造假先富起来的小商人妹妹的爱情,砍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最终却发现,他所谓的爱情,却是不存在的。
芝麻街上的年轻人就这样焦虑而又顽强地成长着。
刘卫兵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这些年从乡村往城市发展的艰难过程,农民成为一个文明的城市居民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说时髦点,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现状。
小说内容无疑是沉重的。
故事围绕着一群年轻人在芝麻街开酒吧(它更像乡下的酒馆)的过程展开,最后酒吧被封了,朋友变节了,不该富有的人富有了,不该贫穷的人贫穷了,一个梦中情人跟着一个龌龊的男人走了,另一个梦中情人给主人公一巴掌又骂了他一声流氓也走了,一个老师因非礼自己的女学生小敏被关起来了,一个武术教练因受了女徒弟小敏的引诱师徒两人一起私奔了,一个老师因为和剧院美工卷入三角恋爱失踪了。
所有的来自生活底层的还算善良的小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人得到美好的结局。
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但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又是绝对愉悦的。
刘卫兵的小说语言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不动声色,甚至是充满嘲笑和调侃地让那些人砍掉自己的手指,跳进芝麻街大粪池,拿青春进行爱情试验。
在他的小说中,幽默、机智的句子俯拾皆是,第一页没有看完,我就开始笑了。
刘卫兵的写作是充满智慧的,它能让你流着泪带着笑容一口气地把小说读完。
刘卫兵的这部沉甸甸的小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生于70年代作家的另一面,那就是自觉规避时尚化写作,用自己的写作来关照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我认为这是一种更为实在的写作姿态。
有评论家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体。
已经成名的“70年代”美女或并非美女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时尚化、欲望化写作也在竭力地指证这一点。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中国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文学如果要用写实手法真实地反映现实,它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绕过改革开放中的农村的。
但在农村长大的“70年代”作家,由于先天性的接受教育的不平等,他们没能在“70年代”火起来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强劲声音。
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当“70年代”的时尚化、欲望化写作尘埃落定之时,他们的阅读和写作积累已经准备就绪,悄悄地拿出了自己沉重大气的作品。
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写作更接近文学本身。
刘卫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好像在憋着一股劲,故意和“70年代”的时尚作家较劲,直截了当地把他这部长篇小说叫做《生于70年代》,他显然已具备了通过写作发出自己强劲声音的自信。
〔《生于70年代》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讲述70—80年代的农村历史生活电视剧和电影
一九七一年开始,有西方经济专家已体会到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向上的螺旋运动。
因为农业达到自足而稍有余,供给轻工业所需多种原料便会刺激轻工业的加速发展;轻工业就会加速替国家积累资金;国家就可以大量投资在重工业的某些部门;重工业若干部门进一步发展之后,不但也积累资金,而且还能刺激轻工业和农业更高的发展。
这不是平面的周而复始,而是向上的螺旋运动。
直至今天,相信原来这些专家的看法大致不错。
但是,这不是说农业和轻、重工业三大部门之间,每大部门本身之内的无数小部门,在同一时期发展都能平衡。
相反地,各大部门之内,三大部门之间,发展照例并不平衡,有多有少,有快有慢。
但较长时期看来,不平衡之中能有短期的平衡,而总趋势是随着螺旋继续向上转动的。
在重要经济部门之中,数量上发展较慢的是。
一九七二年产量达二千三百万吨,居世界第七位。
主要原因不是缺乏原料,似乎部分是由于资本,部分是由于此种重工业性质程序的复杂。
中国煤藏之富,仅亚于美、苏,而且极大部分的煤都是“硬煤”,也就是美国所谓的“干净煤”。
而且煤藏绝不限于华北,华南西南都有。
美国的铁,大多是“贫铁”矿,集中在大湖区最北的密沙比丘陵(Mesabi Range),其总藏量约十五亿吨,但已使美国自一九一三年起,操世界钢铁产牛耳六十年之久。
所以从矿源讲,当时中国的远景是很好的。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国资金积累的能力很强。
使得中国非走完全“自力更生”的路线不可。
一九七二年开矿机器设备猛增百分之六十八点二,即反映政府对钢铁的政策是从国民经济的根本入手,与日本当时只重钢材制造迥然不同。
从长期建设的观点看,中国的钢铁政策是正确的、治本的、极富远见的。
最可喜的是勘探得了很大的新油藏。
除了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哈尔滨西北重要的之外,还有、,距黄河口不远的,我国海域的大陆架也有远大的前景。
一九七四年年初周总理与日本朋友谈话中提到了去年的原油产量是五千万吨(相当于一九七一年美国原油产量的十分之一;美国至今是世界产油最多的国家,因为中东区所产虽多,但国家单位也多)。
石油和天然气光明的前景,对我国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杂志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经济栏中有一醒目的标题“东西贸易的”,主要内容是一九七三年中美贸易额由七千万美元左右猛增十倍以上,超过八万万美元,这是美梦想不及的。
美国对华出口中有十架最新型的波音喷气式客机和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恺洛格(Kellogg)公司所签价值二万万美元、建造八个最新型的化肥厂。
此外中国正在与美国数家大石油公司洽购最新探油及深海打油井的技术与设备,同年之内,中国还向英国订购大批开矿机器设备及其他工业品,向日本订购了几个肥料和热电厂,还向法国订建一完整的石油化工厂。
与英、日、法三国的合同总值约达十万万美元之巨。
《纽约时报》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对中美化肥商约报告较详。
计划中三四年内建成的八间化肥厂,每厂每日生产纯氨的容量是一千吨(一年365,000吨),此外还有价值九千万美元的合同,另建八个制造纯尿素的工厂,每厂每日的尿素生产容量是1,620吨(每年581,330吨)。
以上诸厂建成投产之后,每年共可供给氨和尿素约八百万吨。
(约折成纯氮四百五十万吨。
)一般商业习惯,化肥必须渗入大量细砂等物填装成袋,否则纯化肥要烧死农作物。
中国一九七二年所产装袋的化肥大约超过二千万吨,折合纯氮约二百余万吨,此外还有较少量磷、钾化肥的生产。
与美签约诸厂三四年后建成,中国化肥肥田的能力要增加两倍半,再加上一向使用的人畜粪和绿肥,每亩必会大大提高。
在七十年代以后,农业成了中国经济向上螺旋,发生积极的作用。
七十年代国内特重矿冶设备和化肥,正是反映经济计划重根本,讲步骤,有远见,富理性。
七十年代以来的经济成就,决不可能不归功于“自力更生”和“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政策。
这两政策之成功,靠全民族的精神觉悟,化剩余劳力为建国资本的集体努力。
在六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下,“自力更生”是民族唯一的生机,逼得中国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的群众不得不从反复实践之中解决工、农技术上极大部分的困难,使得中国日益接近技术自给自足的地步。
“两条腿走路”的后果是成千成百的中、小型钢铁、化肥、水泥等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孳乳生长起来。
这不但减轻了对原来几处大工业基地的要求,减少了国家运输部门的担负,减少了都市和乡村经济性能的差距,而且促使各地方经济日趋平衡和自给自足。
在核子武器威胁人类生存的七十年代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实在是极富远见和智慧。
在完全“自力更生”的政策之下,经过了六十年代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确已建成了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