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相关名人事例
善积成诗:宋代大诗人梅尧臣。
此人满腹锦绣、出口成诗。
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
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小纸条上写几下,尔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
待有人打开他那口袋细看时,嗬
上面写的全都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秋叶成书:“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
《明史》上说他教学之暇,亲躬耕耘,想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
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
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文章怎么写
多读多写文自工据说,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读书极有毅力,很有耐心。
他读书是走路读,躺在床上读,骑在马上读,在厕所里也读,简直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
他每看一本书,总是要看两三遍、五六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才肯罢休。
他不但爱看书,而且还勤于思考,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别人和他说话,他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嗯嗯啊啊”地好像傻子一样。
正是这般多读多思,才使他在诗、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唐著名诗人李贺文采过人。
他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特殊的成就,主要靠的是多写——勤奋不懈。
相传他为了搜集创作素材,经常背着一个锦囊,骑着驴子外出游历,每当触景生情,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在纸上,放入锦囊。
天黑归来,囊中总是满满的。
一年之中,除了个别日子不能出门而外,他总是坚持这样做。
他曾这样吟道:“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足见其多写而又呕心沥血。
郑板桥是多读的榜样,李贺是多写的楷模。
其实这两人都是多读多写的典范,要不然怎么能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的宝贵遗产呢?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何当不为?因此,同学们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应该在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上苦下功夫,领会这两种书的奥妙,并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胸中自有百万兵”。
同时还要经常练笔,既要规范,还要有所创新,那么“文自工”将不远矣。
说到这里,老师送给同学们几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悬花虽一瞬,却美了一生。
无人欣赏美丽是孤独,有人喜欢的平凡是幸运!是什么意思
虽然是人,活了一生。
却无法享受富贵与荣耀。
只在平凡的生活感受到了人生存的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从积累说起 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
很多人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
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
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
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
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
一个、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
而一篇死气沉沉或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
古人云:“熟读,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
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得心应手。
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加以归类。
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说明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
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
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也。
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
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
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
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
我们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
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的臭水沟,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
让我们看看他《》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电视剧《.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
而《》那优美的想象,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
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
的名句“”,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
大家熟知的“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的名句“”,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才成为名篇。
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
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
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
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举一反三。
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
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
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写作有几大要素
具体是哪些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劝告别人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可以用什么诗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自:四大名著《红楼梦》 第五回。
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