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红豆曲〕见于《红楼梦》十八回。
它是全书描写贾宝玉与林黛位男、女主人公的纲目。
此曲共十句,以第四句为核心。
这一句说明此曲的主题是:贾宝玉、林“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整部《红楼梦》是这样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
这与〔红豆曲〕的主题完全吻合。
此曲的前八句几乎共同提示了《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内容。
首句说贾宝玉、林黛玉在忧愁中,以“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披露他们之间生死不渝的恋情。
“泪”字在《红楼梦》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部巨著究竟描写贾宝玉、林黛玉滴了多少次相思血泪,是不便统计的。
反正可以说,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记载两人的“血泪史”。
以第一回讲的“还泪之说”故事开始,到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为止,其间对林黛玉的有关描写表明:她大抵在相思血泪中浸泡着,她生来便与泪水结下不解之缘。
用书中的话说便是,“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1〕以第五回的〔枉凝眉〕曲子第一次夸张地说贾宝玉、林黛玉所流的相思血泪具有持续性(“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算起,到第九十八回“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再到第一百一十八回最后一次写贾宝玉听到紫鹃提起林黛玉,“一阵心酸,眼泪早下来了”为止,这前前后后对贾宝玉的多处描写表明:他不但把相思血泪滴在林黛玉的生前,而且抛洒在林黛玉死后。
总而言之,《红楼梦》客观地告诉读者,只要贾宝玉、林黛玉活着,他们的相思血泪就要滴下来。
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次句既表明贾宝玉、林黛玉一见到春柳春花等自然景物便愁从中来,又表明他们的愁绪就象“开不完的春柳春花”一般。
《红楼梦》的有关描写,具体、形象地阐述了这两层意思。
如第二十七回所载的著名的〔葬花辞〕表明,看见春柳春花等景物后,才勾起林黛玉的伤春愁思,才引出她的“葬花”之举。
她由“花开易见落难寻”的事实,联想到自己的凄凉身世,于是,“感花伤己”, “愁杀”了她这位“葬花人”。
又如第二十八回的开头部分写道,宝玉听罢黛玉的〔葬花辞〕,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
面对春柳、春花、春园、春山,他产生“人将死亡,物将易主”的深沉感慨。
最终,他无法解释“这段悲伤”。
无疑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春柳春花满画楼。
再如第五十八回写道,宝玉由眼前的垂柳、鲜桃,尤其是绿叶、杏子,想到唐人杜牧的诗句“绿叶成阴子满枝”,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再想到她将要生儿育女之事,并且由“这杏树”很快会“子落枝空”,想到邢岫烟很快会“红颜似缟”,禁不住“对杏叹息”。
由此观之,除了时代氛围、家庭环境之外,还有大自然熏陶、造就了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性格。
还比如八十六回的结尾说,黛玉由看花,联想到花柳的自然生长规律。
她透过这种规律,看到人生,从而愁绪满怀。
第三句说贾宝玉、林黛玉晚间发愁。
这一句恰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缩写。
这一回书说,纱窗下、风雨时、黄昏后,林黛玉之所以“睡不稳”, 外在原因是“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内在原因是“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
我们完全可以归纳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她“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这就难怪古人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第四句所说的贾宝玉、林黛玉的“新愁与旧愁”,其根源何在
《红楼梦》的第十七至二十九回,描写了两人在初恋阶段发生的“琐琐碎碎”的“口角之事”,刻画了他们“一时好了,一时恼了”的情景。
难能可贵的是,从中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他们恼了,正是好了的开端;他们好了,又栽下恼了的根苗。
他们好便是恼,恼便是好;若不恼,便不好;若要好,须是恼。
从中告诉读者:他们的“口角之事”不可能不层出不穷,他们的“新愁与旧愁”由此产生,并且循环往复。
十分清楚,《红楼梦》描写他们的“琐琐碎碎”的“口角之事”,正是为了证实他们“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除此而外,两人在结束互相“试探”的过程之后、在其爱情发展到新阶段之时、在其并不发生“口角”之际,为什么还会有“新愁与旧愁”呢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等说得极详细,简单地讲便是,他们都希望将来缔结良缘。
这一理想一天不实现,一天就免不了有“新愁与旧愁”。
第五句说贾宝玉、林黛玉用饭用酒时也发愁。
《红楼梦》的著名段子――第八十九回“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即写出黛玉“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的情景,又写出其原因:“心病”和“疑心”。
她的心病是,不能与宝玉成亲。
她所起的疑心是,“日间听见的话,都似宝玉娶亲的话;看见怡红院中的人,无论上下,也象宝玉娶亲的光景。
”黛玉一死,宝玉的“心病”加重,他更是每每“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道:“回家,宝玉越加沉重,次日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
”又如第一百一十五回写道:“过了几天,宝玉更糊涂了,甚至于饭食不进,大家着急起来。
”无须赘言,两人达到如此地步,并不主要说明他们处在“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而主要说明他们“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第六句说贾宝玉、林黛玉梳洗打扮时还发愁。
《红楼梦》先后两次提到那面“小菱花镜”。
第一次是在第五十七回:“宝玉笑道:‘我看见你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
我搁在枕头旁边,睡着好照,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
’紫鹃听说,只得与他留下。
先命人将东西送过去,然后别了众人,自回潇湘馆来。
”第二次是在第一百一十三回:“宝玉见屋里人少,想起‘紫鹃到了这里,我从没合他说句知心的话儿,冷冷清清撂着他,我心里甚不过意。
他呢,又比不得麝月秋纹我可以安放得的。
想起以前我病的时候,他在我这里伴了好些时,如今他的那一面小镜子还在我这里,…… ’”这两次遥相呼应的描写,旨在说明宝玉照镜子的时间长、次数多。
这正好与第六句中的“照不尽”三字之意暗合。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摄取了林黛玉对镜相照的镜头:“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
看了一回,那珠泪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里又有专门交待宝玉、黛玉“形容瘦”的文字:“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只得踱到潇湘馆瞧黛玉,――越发瘦得可怜,问起来,比往日大好了些。
黛玉见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
”《红楼梦》就是这样依据第六句句意,适当地穿插与之相关联的情节。
需要我们补充说明的是,《红楼梦》的这些情节暗示两人的“新愁与旧愁”无人了解。
“伤怀日,寂寥时”,他们只好揽镜自照,与镜中的瘦影茕茕相对。
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他们的共同心声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第七句说贾宝玉、林黛玉闷坐时发愁,当然,也说他们行走时又发愁。
《红楼梦》第三回是这样介绍宝玉的:“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又是这样介绍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说明他们的“眉头”善于传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试想,他们有那么多“新愁与旧愁”,其善于传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眉头”怎会展开呢
《红楼梦》并未特别提到宝玉因发愁而“展不开眉头”,仅提到黛玉是如此。
如第二十七回说:“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红楼梦》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避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其手法的雷同化。
第八句说贾宝玉、林黛玉夜里更发愁。
对于宝玉、黛玉难捱“更漏”的情景,《红楼梦》进行了反复地描写。
如第七十七回写宝玉因“晴雯被逐”而难捱“更漏”;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因做恶梦、因想到与宝玉尚未订婚等事而难捱“更漏”;第一百零四回写宝玉因“黛玉之死”而难捱更漏等等。
《红楼梦》也提到黛玉长夜难眠的其它原因。
如第八十三回写道:“那王大夫便向紫鹃道:‘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
’”总的说来,两人感到“更漏”难捱的主要原因是:“心里有愁事”。
这就应验了古语:“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 〔5〕此曲的最后两句为比喻句。
它们的“本体”是什么
我们先看《西厢记》的曲子〔集贤宾〕:“虽离了我眼前,却在心上有;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
忘了时依然还又,恶思量无了无休。
大都来一寸眉峰,怎当他许多颦皱。
新愁近来接着旧愁,厮混了难分新旧。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红豆曲〕与它的一些字词相同,并且以它为蓝本。
若仿照它的结句,将〔红豆曲〕的结句所省略的词语恢复起来,则是:旧愁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新愁似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由此可见,〔红豆曲〕的结句的“本体”是“新愁与旧愁”,在意思上,它们与此曲的核心句密切配合,而且为之服务。
滴不尽相思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含义是什么哦
首句说贾宝玉、林黛玉在忧愁中,以“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披露他们之间生死不渝的恋情。
“泪”字在《红楼梦》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部巨著究竟描写贾宝玉、林黛玉滴了多少次相思血泪,是不便统计的。
反正可以说,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记载两人的“血泪史”。
以第一回讲的“还泪之说”故事开始,到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为止,其间对林黛玉的有关描写表明:她大抵在相思血泪中浸泡着,她生来便与泪水结下不解之缘。
用书中的话说便是,“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1〕以第五回的〔枉凝眉〕曲子第一次夸张地说贾宝玉、林黛玉所流的相思血泪具有持续性(“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算起,到第九十八回“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再到第一百一十八回最后一次写贾宝玉听到紫鹃提起林黛玉,“一阵心酸,眼泪早下来了”为止,这前前后后对贾宝玉的多处描写表明:他不但把相思血泪滴在林黛玉的生前,而且抛洒在林黛玉死后。
总而言之,《红楼梦》客观地告诉读者,只要贾宝玉、林黛玉活着,他们的相思血泪就要滴下来。
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次句既表明贾宝玉、林黛玉一见到春柳春花等自然景物便愁从中来,又表明他们的愁绪就象“开不完的春柳春花”一般。
《红楼梦》的有关描写,具体、形象地阐述了这两层意思。
如第二十七回所载的著名的〔葬花辞〕表明,看见春柳春花等景物后,才勾起林黛玉的伤春愁思,才引出她的“葬花”之举。
她由“花开易见落难寻”的事实,联想到自己的凄凉身世,于是,“感花伤己”, “愁杀”了她这位“葬花人”。
又如第二十八回的开头部分写道,宝玉听罢黛玉的〔葬花辞〕,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
面对春柳、春花、春园、春山,他产生“人将死亡,物将易主”的深沉感慨。
最终,他无法解释“这段悲伤”。
无疑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春柳春花满画楼。
再如第五十八回写道,宝玉由眼前的垂柳、鲜桃,尤其是绿叶、杏子,想到唐人杜牧的诗句“绿叶成阴子满枝”,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再想到她将要生儿育女之事,并且由“这杏树”很快会“子落枝空”,想到邢岫烟很快会“红颜似缟”,禁不住“对杏叹息”。
由此观之,除了时代氛围、家庭环境之外,还有大自然熏陶、造就了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性格。
还比如八十六回的结尾说,黛玉由看花,联想到花柳的自然生长规律。
她透过这种规律,看到人生,从而愁绪满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的意思是什么
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诗人杜甫看到了:园中路边的花、芬芳的春花引来的成群的蜂蝶。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家花满蹊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莺恰恰啼。
【词语释义】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6.江畔:江边。
【诗歌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诗歌赏析】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是什么季节?写了哪些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江畔独步寻花描写的是春季,写的景物有小路、花枝、彩蝶、黄莺等景物。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原文: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作者】杜甫 【朝代】唐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赏析:第六首诗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首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
痛快干脆,毫不藏伏。
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
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
”怕的是花谢人老。
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黄四娘家花满蹊全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珠字开头的诗句是什么
“珠与玉兮艳暮秋,绮兮娇上春”“嘈嘈切切弹,大珠落玉盘”“多少泪珠无限恨,倚”“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田地”“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称身。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美人赠我貂襜楡,何以报之明月珠”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原文《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解释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黄莺叫得十分和谐动听。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