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西汉时期文学家王褒:《洞箫赋》作品赏析

  《洞箫赋》是西汉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写做箫的竹,再写箫的制作及吹奏者,接着写箫声极尽其妙的变化,然后写箫声的道德感化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再写箫声的余音袅袅和不绝如缕。全赋词藻华美又生动形象,用语准确而又鲜明,无堆砌之弊,却极尽精巧之致,同时音调和美,句式整饬,虽骈偶而不呆板凝滞,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境、有情、有人物及其行动的声乐画面,收到了音乐化、诗化、画化、情趣化的效果,极富表现力。下面365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创作背景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是汉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位宫廷作家,其作品注重辞藻华美、形象生动,又具有很强的娱乐色彩。洞箫是一种古代乐器,以竹子为材料。一说作者因深爱吹奏洞箫而为其创作此赋。一说汉宣帝时,作者为谏议大夫,因太子体不安、愁苦不乐而创作此赋以娱太子。

  作品鉴赏

  此赋分为五段,正文分四段,尾声为一段。第一段写做箫的竹。作者巧妙地抓住竹子的生态环境,“拍”下一近一远两个“镜头”,并注入作者一悲一喜两种感情:“悲乎其不安”和“乐乎其敞闲”,这不安而又敞闲的环境,正足形成竹子内在美好气质的重要条件。然后写竹林的四季景物:春天鸟儿的欢飞,夏天雌鹤的嬉游,秋天蝉子的长鸣,冬天黑猿的悲啼。未言竹而处处写竹,再现了一个变化多姿的竹的世界。

  “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以拟人化的手法,从竹的外形,点出它内在的气质,完成对竹的艺术描写。正因竹有“清静而弗喧”的个性,才能有清肃的音色,成为做箫的材料。大段地对竹的描写,是为写箫作铺垫,与下文美妙的箫声相唿应,使之成为全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二段写箫的制作及吹奏者。箫的制作精良,装饰巧妙,花纹鲜明美丽,如握于手,爱莫能释。那吹奏者,由于眸子失去精光,悲愤郁结于胸。

  “形旖旎以顺吹兮,瞋㖤㗅以纡郁”,他弯曲着身子,满含着悲愤,鼓腮作气顺势吹去,抒发出胸中的郁懑。将人物命运、吹奏神态和音乐旋律融为一体。第三段写箫声的变化,极尽其妙。落笔处,繁音殊调翻腾着、飘妆着,唤起读者对那些美好音乐的联想和回味。它忽而伴舞,忽而伴唱,忽而独奏,一曲又一曲,那优美的旋律萦绕耳畔,充满着声的神韵,声的美趣。

  为了使文字再现音乐形象,作者采用了听声类形,通感的表现手法。取类极其广泛,大自然的春风、雷鸣、流水、树木以及杂乱什物,人类社会的父子人伦,壮士、君子之气质等等,用以展现音乐所表现的各种形象和意境,传达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第四段写箫声的道德感化作用和艺术感染力。“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列数箫声对贪婪者、凶狠者、残暴者和放纵者各类人物的道德感化。追朔历史,箫声会对舜之父母、尧子舜子、夏桀、盗跖等起感化作用。

image.png

  “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啾咇㘉而将吟兮,行鍖銋以和啰”,都讲音乐的感人魅力。但如何具体表现这种魅力,正面描写难于表达或易落于平淡,于是作者用拟人手法,传神地描绘出虫子闻箫声那停步不前,如痴如呆如梦如醉,瞪目忘食的神情。虫子尚且如此受感动,“感阴阳之和而化风俗之伦”的自不待言。这烘云托月之笔,大大地突出了箫声对人的艺术感染力。虚则详写,实则略写,虚实详略恰到好处,赋予作品极大的表现力。尾声再写箫声,或奔腾跳跃,或徘徊往复,最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全赋取材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乐器洞箫来描摹、咏赞,词藻华美又生动形象,用语准确而又鲜明,无堆砌之弊,却极尽精巧之致,措辞用语之妙,足以令人叹赏,而又音调和美,句式整饬,虽骈偶而不呆板凝滞,写箫的材质之美、制作之美、名称之美和千变万化动人心弦的声音艺术之美,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境、有情、有人物及其行动的声乐画面,收到了音乐化、诗化、画化、情趣化的效果,,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洞箫的形象,写得生动感人,极富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时期文学家王褒:《洞箫赋》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