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何参加科举考试了
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公子哥,一个喜欢在女孩子周围转悠的多情种,为何突然对科举考试感兴趣了呢。在原著第一百一十九回,贾宝玉与侄儿贾兰都高中了举人,宝玉的成绩竟然是第七名,很有意思。当时的宝玉疯疯癫癫的,竟然考中了科举,让人不可思议。
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所以贾宝玉参加科举的行为是后世人为了迎合当时的意识形态,故意作的。然而,红学家周汝昌、刘心武都认为,后四十回的确是曹雪芹写的。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曹雪芹为何这样安排呢?
从顽石到宝玉
关于补天石与贾宝玉的关系,一直是红学界探讨比较多的,这个谜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补天石、神瑛侍者、美玉、贾宝玉实际上全是一块石头的四个人格变体。有的学者认为,补天石变成了美玉,神瑛侍者变成了贾宝玉。这种说法很难将玉与神瑛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原著第一章空空道人和癞头和尚对顽石的设定,是让他投胎,经历一下人世红尘,而不是让神瑛侍者扮演这个角色。神瑛侍者是顽石所化,而美玉是顽石的幻化,其实他们在逻辑上、精神世界上是同构的。所以,一直就有贾宝玉与宝玉是“合二为一的”观点。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贾宝玉与自己戴着的宝玉都是青埂峰下顽石所化,不过是顽石的一体两面罢了。作家王蒙也这样认为,《红楼梦》是依照“石而玉,玉而人,石而玉而人而书”的逻辑写出来的。
一块石头的志向
这块石头为何要经历红尘呢?原著中写得非常明白:“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是典型的具有儒家气质的石头,他身上肩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出世情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李白到苏轼,无不具备这种典型的儒家天下情怀。这种天下情怀就注定了顽石要走一趟修齐治平的道路。贾宝玉前期的锦衣玉食、娇宠顽劣,不过是对这种天下情怀的反叛,反叛完了,心里上还是得皈依。科举,便是这种皈依的明证。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考科举,做官,不全是为了名利,更多是为了情怀。李白名利双收的时候,依然还有修齐治平的天下情怀。对知识分子来说,“过把瘾就死”也是一种追求的境界。于是,贾宝玉的结局就成了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过把瘾就死”。高中第七,随后出家。
宝玉有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宝玉到底有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其实我们从原文中是能找到确切的证据的,我们说的原文,自然是曹公所写的前八十回里的相关情节以及脂批,后四十回里出现的任何情节,都不能作为考证红楼的证据。
黛玉进贾府一回,后人有两首《西江月》词专门评宝玉的,里面有两句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即宝玉是不喜欢读文章的,这个“文章”自然不是所有文章,不是《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文章,而是八股文章,是应制的举业文章。
湘云二进贾府时,有一次在宝玉房里,正好碰到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不乐意去,湘云就劝宝玉要多会会这些人,不要只在女儿堆里厮混,将来也好考取功名,结果宝玉登时变脸,就下了逐客令,可见他是有多厌恶这些做仕途经济学问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