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百战百胜的梁山好汉招安后战斗力急速下降,本质原因有哪些?

  今天365句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百战百胜的梁山好汉招安后战斗力急速下降,本质原因有哪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水浒传》用了偌大的篇幅在写108好汉聚义过程,其中令人拍手称赞的是梁山好汉几乎百战百胜的军事战役。这其中经典战役有三打祝家庄、曾头市之战、以及三败朝廷征讨的水战,虽然一开始梁山偶有出师不利,但是最终往往克敌制胜,108好汉无一折损。

  但是在诏安之后,去征方腊时为何却折损大半,战死、病死占了足足有70人?为何在短短几年之内,梁山的战斗力下降如此快呢?

  以小说背景推理而言,笔者认为,如果结合《水浒传》中的情节背景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原因。

  1. 天时地利优势不再

  梁山好汉此前活动范围一直是在北方,那些个经典战役也都是发生在北方,更多的是在山东河北之地。梁山好汉们多是此地之人,他们对北方中原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甚至是在自家门前作战,所以此时没有地理与环境上的不利因素。

  然而,征讨的方腊,其根据地却是在江南之地。出生、混迹于北方的梁山好汉对南方的地形、气候、环境等众多影响战争的因素不甚熟悉。根据小说可以得出,很多梁山成员就是死在了一些因地理优势而构建的陷阱上,或者是因水土不服而直接病死。

  2. 失去人和

  梁山好汉虽然也有划分派系,人心向背不一,但是好在能够求同存异,梁山好汉大都生性洒脱不羁,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称分金银”的的逍遥自在生活,梁山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于是每次出击迎战,各个头领都能互相配合,拼尽全力,毕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

  但是,自从宋江等几个领袖不顾兄弟意愿接受诏安之后,人心发生了变化,梁山好汉们都不喜欢成为官军,讨厌过着那种百般拘束、小心谨慎的生活。所以征讨方腊时,很多头领都是不情愿,甚至带着消极抵抗的情绪上战场,这样怎么能够打出胜仗?

  3. 敌方人员发生变化

  梁山好汉在北方的作战对象大多是一些拥有民兵的地方民间武装,其规模与战斗力跟方腊这种能够攻城略地的起义军差距太大。

  而梁山好汉之前跟官府为敌时,腐败丛生、疏于操练的官军也不是梁山的对手,因为这些官军大都是混吃等死,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所以纵使有钱粮兵器也打不了胜战。

  而方腊军就不一样了,八州二十五县的城池使他们有了做抵抗用的军饷和兵源;“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指导思想使他们不再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方腊打战是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为自己利益二战,能不拼死一战吗?这跟之前的朝廷官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也就是说梁山这次棋逢对手了,方腊这块骨头不好啃。

  再加上朝廷的大多数高官都对梁山持欲除之而后快的态度,在他们征讨方腊时,处处作祟,恨不得让他们认为的这些贼寇都死在方腊手上。所以,梁山好汉征讨方腊相较以往战役折损大半、人才凋零,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方向!

  4.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

  如果要研究一部著作,则不能不结合作者本身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研究。《水浒传》这部小说早在开始编写之时,想必作者早已为它安排了结局,赋予了它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思想。

  作者施耐庵写作《水浒传》时正值元末明初,虽然朝代初立,立国者本身也是农民起义出身,但是一旦他成为封建统治者,封建王朝统治者绝对不允许一部鼓吹造反并且造反成功的小说流行于世,这样岂不是让人们生出质疑自己的正统性、合法性的思想。

  因此作者写作必须要考虑到所处时代背景,一是作为贼寇的梁山好汉的结局必须是没有好下场的;二是尽管主角是贼寇,所弘扬的思想也必须是忠义两字,所以才有了宋江为保全忠义而不惜让全梁山去送死,所谓尽忠而死。

  由此种种的矛盾,让作者必须在结局处让梁山好汉尽归尘土,于是把大部分梁山好汉葬送在了征方腊这场战上,最终以悲剧收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水浒传,方腊

百战百胜的梁山好汉招安后战斗力急速下降,本质原因有哪些?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