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读书指南》
3、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4、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
5、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乃突过于先进国,此真可痛哭也。 ----《梁启超年谱长编》
6、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
7、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8、春已堪怜,更能消几番风雨;树犹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
9、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10、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读书指南》
11、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我费了很大的工夫得一种新知识,把他传给别人,别人费比较小的工夫承受我的知识之全部或一部,同时腾出别的工夫又去发明新知识。如此教学相长,递相传授,文化内容,自然一日一日的扩大。倘若知识不可以教人,无论这项知识怎样的精深博大,也等于“人亡政息”,于社会文化绝无影响。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12、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 ----《水调歌头·甲午》
13、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14、中国治学传统的主流,是为致用而治学.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单纯地追寻知识,即“为学术而学术”;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学以致用”,即用以所学来“经世济民”.不以求利为目标,排除干扰,全力以赴地投入研究,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的学术成果。过分注重知识的功利性,必然影响到对抽象学理的追求。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作学术不能全力以赴,那么在真正的学术竞争中自然也就不会有位置.这种为“致用”而治学的风气发展到极端,就是“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学风。而在这种学风下,也就没有什么学术可言了。“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夫学也者,观察事物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
15、“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 ----《梁启超家书》
16、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少年中国说》
17、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18、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论公德》
19、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李鸿章传》
20、我德有阙,君实匡之;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祭梁夫人文》21、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22、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23、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
24、寻常人遇此失意,其不以忧愤死者几希。虽然,彼以七十三岁之高龄,内则受重谴于朝廷,外则任支持于残局,挺出以任议和之事,不幸为凶客所狙,犹能从容,不辱其命,更舆榇赴俄国,贺俄皇加冕,游历欧美,于前事若无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于是。 ----《李鸿章传》
25、中国人常常将国家与朝廷混为一谈
26、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论公德》
27、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志未酬》
28、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29、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
30、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