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诸葛亮故事优美句子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描写诸葛亮的精彩句子有哪些
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人物。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争霸,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就在这“诸子争鸣”中,有一颗永远闪烁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和手法,将其塑造破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
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
由此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是世代积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时代的作家竭力创作的人物。
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书来看,全书共二十四卷,写三国故事是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计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时间仅写了十卷,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诸葛亮在全书中占据了最大的篇幅,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自然,这位躬耕山野的南阳士子,“出师未捷”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种人物的崇敬、倾倒的感叹,这不禁令人匀深思,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感人因素,从他出场征战至死,无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或许,他吸引的地方在于他的才智,也或是忠贞,但仅仅如此吗
当然不是,其实,他身上的才智与忠贞都不是孤立存在,它还与其它性格要素:政治理想,品德操守,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紧密联系,它们在一起构成了诸葛亮形象的整体系统。
(一)品德修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① 这幅草庐对联极为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自出茅庐,火烧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战,随后平定西川,进军南中,全力治蜀,六届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
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此外,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②,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人物。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争霸,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就在这“诸子争鸣”中,有一颗永远闪烁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和手法,将其塑造破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
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
由此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是世代积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时代的作家竭力创作的人物。
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书来看,全书共二十四卷,写三国故事是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计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时间仅写了十卷,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诸葛亮在全书中占据了最大的篇幅,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自然,这位躬耕山野的南阳士子,“出师未捷”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种人物的崇敬、倾倒的感叹,这不禁令人匀深思,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感人因素,从他出场征战至死,无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或许,他吸引的地方在于他的才智,也或是忠贞,但仅仅如此吗
当然不是,其实,他身上的才智与忠贞都不是孤立存在,它还与其它性格要素:政治理想,品德操守,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紧密联系,它们在一起构成了诸葛亮形象的整体系统。
(一)品德修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① 这幅草庐对联极为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自出茅庐,火烧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战,随后平定西川,进军南中,全力治蜀,六届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
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此外,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②,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在封建社会里,像诸葛亮这样身居高位,却能摆脱追求荣华富贵的陋习,出淤泥而不染,始终过着清淡生活的人,实在不多。
另外,从诸葛亮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刘后主上的一道表里,也可见一般,表中有这样一段话“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3)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
同时,他提倡俭朴时,不仅从自身做起,而且在军营中也如是提倡,这成为他治蜀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其居住环境,人匀也不难看出这位高雅之人高洁的品德操守。
作者把刘皇叔三顾茅庐的情景,象放电影一样将各种不同的镜头组成一幅幅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
那里山水环抱,古木苍郁,景色宜人,一派天然气息,一派恬静和平、欢乐富丽的世外桃源风光,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诸葛亮淡泊宁静的气质,他躬耕自食,寄傲琴书,不求闻达,顺其自然。
由此人匀自然会想到,生活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的诸葛亮,一家是耿介,高洁而又智慧 过人的人真可谓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可见作者为塑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真是煞费苦心,处处含情,作者这种寓情天景,以景表人的隆中景物描写,归根到底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人。
另外,诸葛亮除具有以上品德外,同时他还是一位知恩必报,饮水思源的重情人。
刘备因政治需要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诸葛亮对此感恩涕零,从而“志决身坚,不计利钝”,知克不可为而为之,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因此,迎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仍竭精殚力地扭转时局,使之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更因有先帝临崩托孤之恩,当时,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4)诸葛亮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他“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他把北定中原当作报恩的主要方式,并且为此目标殚精竭力。
他在《前出师表》⑸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又在《后出师表》⑹中说:“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我们于此以见其尽忠,感恩戴德已达极点,把所受之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以至达到了不达目的则“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程度。
此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报知遇之恩的具体体现。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描写真切动人,也正在于知遇之感受的文化魅力,其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7)观其境,天一为之动容,闻其语更是戚戚,惨惨,切切。
在这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 的才华,让悲景渗透于笔下的一景一物,使景物也感染人的感情。
写孔明以祈禳之法延寿的夜晚是:“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8)怀乡思亲的季节,空寂无无的秋夜,一个吐血不止的病人正为自己未尽的事业挣扎着,他没能战胜病魔,带着沉重的心愿死了。
“是夜,天愁地惨,日月无光,”(9)孔明奄然归天。
作者虽写的是天地之悲,日月之哀,而实际上,自己心中已为孔明一生忠贞不二的精神唱响了沉痛哀伤的挽歌,作者不惜笔墨尽情抒发,不让一处空虚,在祈禳之法的悼词中,作者着意点明诸葛亮并非为苟且偷生之辈,而是感恩报德,忧国忧民的君子,同时也不失时机的点出诸葛亮是“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效犬马之劳,誓讨国贼
”(10),再点三顾之恩,恩重如山,同时乞求延岁还是为了“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
诸葛亮一生忠贞的另一表现还表现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不理朝政、荒淫无度、饮酒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紧守忠贞报国的戒条,忍辱负重。
其实,在这时,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则一统天下还有望,同时也顺天意、合民心。
但他就是不越雷池一步,这既令人叹息,也让人感动,真是千秋功罪,凭谁说
另外,诸葛亮的品德中还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优点,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引人入胜。
二、政治理想和作为 匡扶宇宙,兴复汉室,这是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他出世的目的。
他早在降中时就立下兴复汉室、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志愿。
有人说,诸葛亮乃一山野村夫,谈不上什么追求与目标,只是感刘皇叔三顾之恩才出世,否则,他会带着一生的学识和智慧终死山野。
其实不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为中华民族直面现实的斗争精神和态度,在困厄纷乱的矛盾面前表现出沉着勇敢的斗争气势和超人的智慧。
他决定出世虽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治乱扶危,兴仁义之兵拯救天下百姓的理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且来分析一下: 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呤》(11)“每自比管仲、乐毅。
”这两句话,见于《三国演义》,也见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弹奏或呤诵《梁父呤》,一是为感叹 世事的艰辛;其次,他以官仲、乐毅自比,官仲、乐毅都是治世之臣,孔子称赞他们是人才。
由此可见,诸葛亮虽身于乱世、隐居隆中,但也是有远大胸襟和志向的,并是没有现实的追求,而是早在隆中时就以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
他在草庐中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和情入理,以及他早以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不是玩弄口舌、舞文弄墨的小儒、庸儒,而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⑿的大儒、真儒。
刘备三顾毛庐时,其弟曾歌;“凤凰翔于千仞兮,非吾不栖;土伏于一方,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
”(13)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拂袖而归。
”他不仅因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去,而且自身也早有出世的准备。
基于对“三分”的认识,事前绘制的西蜀五十四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政治作为上,从诸葛亮一生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首先,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
发表“隆中对”时,他虽未涉官场,未入战场,但对天下的形势却是那样了如指掌。
在短短一页“隆中对”中,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预见了“三分”,指出刘备的斗争目标应是先取荆州战略要地,后取益州,以作为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主张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在外交方针上应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再等待有利时机,由荆益两用人才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种科学分析和果断决策,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有远见的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后来,刘备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这条战线即会受挫和失败,这又从另一方面对“隆中对”的正确性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补证。
其次,在治蜀问题上,他提出了法政。
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要深入人心,并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一视同仁。
最著名的充满活力是“失街亭”一事,诸葛亮面对兵败的马谡,虽义同手足,但为了维法,做到执法公正,也不得不挥泪行斩,即将在他人的再三求情和劝阻下,也欲罢不能。
斩马谡,按理应没有诸葛亮的责任,但亮勇于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履辙,同时还自贬三级以示对自己的惩罚。
诸葛亮马人对己一视同仁的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削职为民流放川北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这为法治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在对少数民族上他采取了和抚的政策。
对孟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
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
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上,他主张荐贤用能,面对与己堪称一龙一凤的庞统,他不是进行压抑和贬斥,而是极力推荐。
同时,他在前出师表中谏后主时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些都说明了他重视人才的思想。
此外,智收姜维的事更表现了他钟爱人才,思贤若渴的用人策略,他慧眼识英才,为使蜀国后继有人而倾注心血。
由上可知,诸葛亮堪称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对蜀汉的贡献真可谓泽被后世了。
(三)军事才华 诸葛亮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才智了,我们常听说一些褒扬他的谚语和歇后语。
如:“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聪明莫过于诸葛亮”等等。
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描写诸葛亮的才智时,又着力刻画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智,使其表现出超人的军事才华。
首先,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表现在制定作战方案及指挥战斗中。
《三国演义》中的决策者们大多能在具体情况的观察、分析中,迅速地从纷繁复杂的错综现象中发现的抓住战局的本质和关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
而诸葛亮不仅如此,还 广泛读书,多方交友,云游天下,所以他确定的作战方针也计高一筹、花样蘩多。
如有对阵、截粮、劫寨、活烧、水淹、疑兵等,并能依具体情况,使之变化莫测。
每次用兵,诸葛亮总是要先了解敌方的情况和战事条件,包括对双方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性格等都有清楚的了解,然后做出分析,最后做出总的决策。
如建业之初,确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14)的三分战略,就是他长期观察天下形势而制定的,又如七擒孟获用的是攻心战略,而北伐中原用的是稳扎稳打战略就是如此。
当然,诸葛亮不仅仅是能制定总的战略方针,他还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作战步骤并亲自指挥作战。
如他借动吴兵取南郡一役,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三国演义》从诸葛亮与他人的对比中,也突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军事才华。
曹操、司马懿、刘备都是足智多谋的人物,诸葛亮与曹操对比,曹操自幼奸滑,广有计谋。
官渡一战中他更是灵活多变,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催毁了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七十万人,但诸葛亮却处处高他一筹。
如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就是最好的例证,奸雄本事再高,也难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司马懿是一个了不起的将才,诸葛亮曾这样说过“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但司马懿却一直斗不过诸葛亮,在空城计、木牛流马、陇上收麦及祁山斗阵中都屡屡失败,只落得一再叹息:“吾不如孔明也
”(15)在三出祁山中,司马懿派张和,带陵截寨,但诸葛亮却早有准备,落得“懿大惊曰:”孔明真神人也“(16)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草船借箭了。
周瑜出于对诸葛亮的妒忌,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设计限诸葛亮在十天之中监造十万只箭,这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挠,很明显,这是陷害亮的诡计。
而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漫不经心,随口答应,并主动要求缩短造箭之日,这一来,使故事气氛更加紧张,把个鲁肃急的团团转。
他越急,情节越紧张,就越显出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就越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
周瑜在屡遭失败后,对诸葛亮是“有佩服、有妒忌”,以至在最后无奈叹曰:“既生瑜,何生亮
”再次,刘备事业在诸葛亮出山前后的对比亦能显示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
出山前刘备屡遭失败,出山后则节节制胜。
而且作者在此不惜笔墨,着意点明只要刘备采用诸葛亮的计策则战无不胜,而且一旦不听诸葛亮的劝阻,坚持己见去平吴,就会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
这就愈使诸葛亮在军事才能方面的形象更加丰满,刻划出超前卓后的军事家形象。
总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现的十四卷中,处处都表现出了他卓越超群的才智和军事才华,为人们所感叹折服。
四 气质风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他人在气质风度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最为典型的表现在气质风度,心胸器量及待人处事等方面。
首先,他一出场,作者就把他造成了“羽扇纶巾,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并且居境高雅、闲适,一副十足的飘逸、潇洒、从容大度、清高孤傲的隐逸士子之相。
初出茅庐,便以弱胜强,取得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两个战役的胜利。
曹操强兵压境,迫使刘备退守夏口,对此,诸葛亮毫不畏惧,安然用计,说服东吴抗曹,经过一个又一个战役,最终取得了荆州、益州,实现了他“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出色的当是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
“舌战”不仅写得合乎情理,真实可信,而且抓住这个典型事件,刻划了诸葛亮的博识机敏和政治外交才能。
因为面对“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17)的庸儒们,孔明表现出的是丰神漂洒,器宇轩昂,镇定自若,他巧舌如簧般各个击破,他能言善辩使他们言尽词穷、无以应对,真是痛快淋漓。
“舌战群儒”把诸葛亮儒生的外表政治家本质的形象同一般儒生做了生动而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建立在机智干练,能言善辩基础之上的飘逸、潇洒、神采弈弈的气质风度。
而智激周瑜的成功是由于他深知周瑜的性格和政治态度,并抓住周瑜自命不凡和英雄气度,激发他对曹操的愤慨,使周瑜早下抗曹的决心,建立抗曹的统一战线。
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明知江东“二乔”与周瑜的关系,却佯装不知,并借题发挥来激周瑜,这就更表现出了他那种“超轶绝世”之才和轻逸、闲适、脱俗的外交家风貌。
其次,诸葛亮心胸宽宏、豁达、能以大局为重。
我们从与周瑜的妒忌之心对比中来看诸葛亮。
周瑜本也风流倜傥、精明干练、文武双全,因其处心积虑的要加害孔明,显的器量狭小,品德不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三次要借故杀掉诸葛亮,在“三杀”中,作者以周瑜的忌贤妒能的狭窄器量,反衬出诸葛亮以抗曹大局为重、处处忍让的宽大胸怀。
周瑜呕心沥血设计出来的种种谋略,自鸣得意,以为无人知晓,可诸葛亮一眼就识穿了,但他佯装不知,不动声色。
周瑜越是气急败坏的要杀害他,他越泰然处之,让其计谋自然败露,不予揭穿,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随处处处于主动,但他却能忍气吞声,不予报复,这倒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软弱无能,而是因为他虚怀若谷,能以大局为重。
为了避免直接发生冲突而影响抗曹的大业,常常依靠鲁肃从中周旋,晓之以理,这就充分显出了诸葛亮聪明的才智和宽阔的胸怀。
作者将陪衬的手法用在这里真可谓恰到好处。
再次就是诸葛亮处事从容镇静,临危不乱。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的描绘此起彼伏。
刘备因关羽遇害兴兵伐吴,诸葛亮苦谏不从,破坏了既定的方针,终于兵败白帝城;亮辅佐刘禅时,刘神禅昏聩无能,甚至听信司马懿的流言而排斥诸葛亮,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亮至始至终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既表现了他的豁达和忠贞,同时双表现了他从容镇定的处事态度。
其中空城计更是表现了他的从容镇定、临危不乱的过人胆识和气质。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正在安排撤退之时,司马懿就帅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
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般文官,所引的五千军也已一半运粮草去了,众官听到消息后尽皆失色,在这打、退、跑均不行的生死关头,平生谨慎的诸葛亮,根据对敌方主帅的了解,大胆行险,用空城计退了兵。
当时的情景是:“只见城上孔明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右各一童子,城门内外,有十余百姓,低头扫洒,旁若无人”(18)。
在此,已把诸葛亮临危不乱的过人胆识和七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后有俗语说:“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这亦是后人对孔明的聪明才智和沉着镇定的赞扬。
另外,安居平五路也有力的显示了诸葛亮的临危不乱,为后人广泛传诵。
再着,诸葛亮在待人处事时善以德服人,他处事公正、不谋私利,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人无法超越的气质风度。
当然,他那积众人之长,至臻完善的气质风度也是作者竭力刻画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
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是智惠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二00一年五月一日 注:(1)至(4)、(7)至(10)、(12)至(18)见《三国演义》华艺出版社 罗贯中著 1996年10月第一版,1998年9月第三次印刷 中国古典名著文库/任知主编 (5)、(6)、(11)见《诸葛亮文选择》巴蜀书社出版 袁钟仁译注,董治安审阅 参考书目: 《中国小说美学》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12月第一版,1985年11月第二次印刷。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由:《社会科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部和著1983年12月第一版。
《三国演义纵横论》丘振声著漓江出版社出版,1983年1月第一版。
《诸葛亮文选择》,巴蜀书社出版 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著,1990年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谭洛非主编 巴蜀书社 1992年4月 《三国演义创作论》叶维国 冒欣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概括介绍古代名人精神、功债的优美句子,如李白、屈原、诸葛亮、陶渊明、项羽等,做作文素材用。
评价李杜的诗歌,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 诸葛亮: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陶渊明: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项羽: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国演义中 描写诸葛亮 动作 神态 外貌的句子各一句
动作: 诸葛亮叹了口气,提起杖子,慢慢踱步,眼光投向山下的蜀军大营,这场北伐,难道又要无功而返吗
与前几次的雄心壮志一起化作泡影吗
神态: 诸葛亮手驻长杖,静静的站在营帐门前,星垂野阔,几十年的征战,几十年的为天下计,已经让他两鬓苍然如雪,凛冽的山峰吹干那本就干涸的眼角,浓浓的疲惫和着月光洒在五丈原上。
外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的精彩片段
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
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
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
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
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
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
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
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
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
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
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
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
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
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
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
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
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
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
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
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
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
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
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
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
(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以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
2004.03.31吃 瓜 留 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
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
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
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
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
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
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 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
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
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
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
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
”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
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
把桌椅砸得粉碎。
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诸葛亮的八卦衣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
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
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
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
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
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
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参考资料:
关于静的优美句子和诗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宋儒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苏轼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xx谢谢采纳
三顾茅庐写诸葛亮的好句好段
玄德曰:夫抱经世奇才,岂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曰:愿闻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多智近妖 这个确实是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就叫〈诸葛亮〉 里面介绍的比较清楚 诸葛亮真正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是白城托孤以后,前面的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都没有他什么事。
不过隆中对的想法确很经典。
在治理后面的烂摊子上他百废代兴,制定了很多法规使得蜀国有了很好的发展,连云南在古代上一直是头痛的地方他不但管理很好,还很受当地人爱戴,这是很难得的。
陈寿说他治理国能力比用兵强,一方面确实说明了诸葛亮治政的本领。
另一方面是说他用兵过于谨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魏延提出方案没有采纳。
其实诸葛亮用兵也是很有一套的,不然司马懿也不会采取防守战术,哪怕兵力有决大优势也不于诸葛亮交锋。
诸葛亮谨慎是事实但是也不能说那次魏延的战术就完全正确。
后来有军事家分析未必可行,诸葛亮不采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就不做分析了。
鞠躬尽瘁这几个字就是从三国里面出来的用了形容诸葛亮真是太恰当了,但是说他没有培养人才就确实大大冤枉他了,蜀国在他死后13年才灭,而且人才济济,当时说法是蜀国虽然只有十三州的一州但是人才占了九分。
我个人感觉他是治政最强,用兵布阵粮草也是很有一套,为了和善,心思谨慎,责任心也强。
文章出采,还好搞个发明,木牛流马确实有但是不是演义中那样其实就是改装的独轮车。
损益连弩,五淬钢刀都是他发明的。
过失他还真没有什么过失,我觉得一定要强加的话就是连年出战祁山,给国力造成了一定损失,不过蜀国连年战争人口不减反加由此可见诸葛亮治理国家能力了。
他教的学生姜维算是一个过失了,姜维能力不如诸葛亮却也连年发动战争,最后穷兵黩武。
而且没有把奸臣黄权弄死反被他陷害真是不如诸葛亮太多了。
建议你去看一下这本书写的蛮客观的唯一缺点是作者是一个台湾人老是拿日本人的例子举例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