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列《故都的秋》描写景色的句子
实在太多了,主要描写的景物如下1) 秋晨小院图。
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 秋槐落蕊图。
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 秋蝉残声图。
从听觉(衰弱的残声、嘶叫)写出了清、静、悲凉,4) 秋雨话凉图。
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闲的声调)写出了清、静、悲凉。
5) 秋日佳果图。
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故都的秋清的句子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 《故都的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 《故都的秋》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好词好句赏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故都的秋直接抒情的句子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 秋,其实是郁达夫的 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生命 正好显示了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与哀怜的情感态度,并由此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求《故都的秋》的赏析或是评论,作业,谢谢
古都南京: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都长安: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伯虎——我也不上天子船,我也不去长安眠,姑苏城外一矛庐,月光如水水如天。
洛阳:(这块内容也是在网上复制网友的):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一 浪淘沙 欧阳修 宋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二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唐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古都的秋的各段赏析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
“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
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
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
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这句是写场景。
人不是立在斜桥影里,而是在树底下,这树又长在桥头。
“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
“雨后的斜桥影”与“树”同是“咬着烟管”的人的背景图案。
此句意为:雨后,夕阳即将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
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
“斜桥影”不仅是桥的整体轮廓,还仿佛看到了桥上的栏杆投射在桥面形成的斑驳的阴影。
不仅如此,它还暗示了桥下潺潺的秋水,使我们想起了“秋水日潺湲”“秋水浅平沙”这样的诗句。
如果再让桥头上的树渗入这组意象中来,真是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流水。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
”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
“层”字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所没有的。
但作者很显然不在此方面考虑,他说“平平仄仄起来”,显然是韵律。
韵律怎么“层”比“阵”好呢
我们不妨划一下两种说法的平仄。
“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这正是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所以韵律更好。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这个句子也不好理解。
“颓废”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样子。
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赞颂秋的文字
在他们的眼里,应当是见秋而悲。
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也确实写了许多悲秋的文字,连刘禹锡都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
再则从本段后文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欧阳修的《秋声赋》悲秋无疑,苏轼的《赤壁赋》则非悲秋,却是很鲜明地表现出在秋之长江所得到的乐趣。
可见文中所谓的“颓废”还应该有一层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连湖光山色也被归入“颓废”这一行列。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负难以实现,只好借山水排遣苦闷。
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中国文人正是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写出了许多不仅赞颂秋,还赞美大自然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
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
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
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